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兩會特別節目:發展社會事業(2006.03.09)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7:57 來源:CCTV.com

  第一部分(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 遼寧省撫順市 市長 劉強:我們有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也就是意味著我們有70%多的孩子生活在農村,如果他們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也就是説中國70%多的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國家的未來在哪呢?所以我覺得解決農村孩子的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絕不僅僅是這個孩子能不能上大學的問題,他能不能改變自己命運的問題,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問題,我們應該擺在這個高度來認識它。


  全國人大代表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 校長 喬守瑋:我特別關注的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因為我是個老師,所以我覺得政府,一個是高度重視,第二個加大了很多經濟投入,要改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貧困落後的面貌,所以我覺得幹勁十足,一定要努力地工作,實現這個奮鬥目標。

  全國人大代表 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 副縣長 盧艷芬:高中這塊兒,因為它不在義務教育的範圍內,所以説這一塊的費用也是不斷地增加。那麼對於一個農村農民來説,維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應該是很難的,那麼供子女,供孩子上學,應該是更難。所以説,建議國家,對於西部地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加大這方面的力度。


  第二部分(醫療衛生)

  醫療衛生與社會保障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也是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代表委員對此給予了充分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 民盟中央委員 王莉文: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把合作醫療政府投入的比例增加了,以前我們才10元錢,現在一下子增加到20元錢,甚至有一些40元錢,國家投入那麼多,那農村大病的問題就可以解決。

  全國人大代表 遼寧省撫順市 市長 劉強:要解決農村的醫療問題,一方面,我覺得要調整這種資源的分配,要縮短住戶和醫院之間時間距離,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們在農村的醫療人員的醫務水平,要改進他們的醫療裝備,這個問題,恐怕不是3年、5年能夠解決的。我覺得我們要逐步地來改善它,來完善它。


  全國人大代表 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 副縣長 盧艷芬:中央、省、地,應該是加大配套,這樣可以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可以有更多的農民參與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來,從根本問題上解決他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老百姓真正地得到了實惠,更多地解決了他們最希望得到解決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 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 黨組副書記 王明義:我們最近已經對全省1396座鄉級衛生院進行了改造,從今年起,將陸續投入4億元,對剩餘的800所衛生院進行改造,把全省的衛生院全部改造一遍,使他們的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讓農民能就近就醫,做到一般的疾病,能在鄉鎮衛生院得到解決,小病,打針輸液,不出村可以得到解決。


  全國人大代表 四川省廣安市市委書記 王平:前幾年市委市政府做一件事,給每一個鄉鎮建一個集中的養老院,那麼今年我們把分散供養的五保戶,下決心由市政府拿錢,給他改善住房。每一個五保戶,3千塊錢來改善住房。

  第三部分(科技文化)

  科技與文化的發展同樣重要,代表委員們對農業科技和農村文化的改革發展表現了關注並且提出了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 江蘇省農林廳 廳長 劉立仁:我們省裏面在農業科技方面,建立了一個工程,叫農業三項更新工程,所謂農業三項更新工程,就是今後在推進農業的科技發展當中,實施三項工程,一個叫品種更新工程,第二個就是關於技術更新工程。再一個就是知識更新工程,就是不斷地來培訓農民,讓農民掌握新的生産技術。

  全國政協委員 遼寧省盤錦市政協 副主席 劉洪濱:重視對農村科技的扶持,一個是扶持農村的科學技術推廣體系,第二個,就是推廣科技成果,第三個,是注意轉移農民勞動力,就是陽光工程的培訓。這些方面對農民轉移勞動力,和轉移到二、三産業,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 民盟中央委員 王莉文:文化建設我這次注意到了“十一五”綱要裏面,居然把一個村一個月放一次電影都寫到咱們“十一五”規劃裏面,我非常感動。我覺得這真是,非常實實在在的事。因為每個月放一次電影,在放電影之前,我們農村都要放一次科教片,那對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的灌輸,非常好的一件事,非常感謝政府,想得很週到。

  兩會背景:農村社會事業


  中國農業部農墾局副局長 丁力:農村社會事業裏面,群眾最關心的,農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學,第二件事就是看病難,第三件事就是文化,還有一件就是社會保障。

  建國以來,我國在農村社會事業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它也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歷程。


  我國農村醫療建設,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949年到1965年為第一階段,初步形成以集體經濟為依託的農村初級醫療衛生保健網。1965-1979年為第二階段,合作醫療覆蓋率超過90%。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哪有人,哪就有醫有藥”。


  農村合作醫療的普遍開展,使我國到七十年代末已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全面醫療保障體系的國家之一。1979年至今為第三階段,隨著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全面鋪開,我國農村經濟得以極大的發展,但由於集體經濟解體,農村合作醫療失去了依託。

  過去有一個集體經濟,很多的支付都由集體經濟來解決這個事情,它跟過去的體制聯絡著,隨著地方的集體經濟垮了之後,你再讓農民交錢搞這個事,那就不願意了。


  到1985年,農村合作醫療除了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延續下來之外,大部分經濟不發達地區處於停滯狀態。2003年我國宣佈將用8年時間在中國農村基本建立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這種制度的籌資模式是:參保農民以戶為單位,每人每年繳納10元,同時中央和地方財政各補10元,總共30元作為合作醫療基金。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生病住院,就可按比例報銷部分醫藥費。現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已經擴大到了671個縣,惠及1.77億農。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教育分為兩個時期。1978年以前為第一時期,這一時期,農民接受的主要是政治時事教育。1978-至今為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農村教育開始以樹人為主要目的,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但需要自行負擔的雜費和書本費。但這期間也經歷了許多曲折。隨著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一直由集體經濟出資的教育經費出現難題……。


  1992年,黨的第14大提出,到本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文盲。在教育方面,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70多億元,對592個重點貧困縣1700多萬名貧困生免除了學雜費。

  2005年3月5日全國人代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從2005年起,免除國家扶貧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書本費、雜費,並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到2007年在全國農村普及這一政策。


  改革開放後農村經濟飛速發展,但與經濟發展速度相比農村文化發展緩慢。近幾年來,農村文化建設被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及財政預算。2003年中央對文化事業費的投入, “十五”期間的前三年就達到了13.83億元,比“九五”期間增加1.25億元。2002─2003年,中央對邊疆文化長廊建設補助資金從每年1100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部分解決了鄉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的問題。


  2003到2005年,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實施送書下鄉工程,全國範圍內贈送農村適用圖書390萬冊。上緩解了長期以來農民看書難等的問題,帶動了農村文化資源的整合。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在農村逐步實行了社會救濟、救災、敬老院、光榮院等社會保障措施,近年來開展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項目,進一步完善了農村的社會保障措施。


  我國農村社會事業目前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它的進一步完善對我國新農村建設將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責編:肖闊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