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兩會特別節目:現代農業(2006.03.08)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7:29 來源:CCTV.com

  第一部分(理解與認識)

  全國人大代表 遼寧省鐵嶺市市長 張競強:總理報告提出來發展現代農業。我們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是放在農業産業化,培育優勢産業,發展龍頭企業這三個重點上,因為農業落後,與農業産業化落後是直接分不開的。

  全國人大代表 黑龍江省正大集團 董事長 姜鴻斌:發展現代農業,是提高我們農業經濟的基本保障,因為我們國家,歷史以來,應該説我們的工作方式,還是比較原始的。

  全國人大代表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白族)州委副書記 州長 趙立雄:現代農業呢,我的理解就是:種子要良種化,生産要標準化,經營要集約化,種植要規模化,重要的是要規模化,一句話就是要通過科技的創新,和制度的創新,來實現農業生産方式的變革。


  全國政協委員 廣東省珠海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 主任 程萍:現代農業,應該是用現代的最新的技術,用工業化的手段,用現代的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用這個設施來帶動,來形成農業的這樣一個産業。所以它應該是多方面的一個聚集,而跟傳統農業就有非常大的一個區別。

  第二部分(頗有成效的做法)

  在兩會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關於現代農業的發展,全國很多地方都探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全國人大代表 河南省漯河市人民政府市長 靳克文:人們堅持以工促農,工業帶動農業,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那麼在洛河市,特別是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在這方面是見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所以深受老百姓歡迎。

  全國人大代表 河南省北徐集團董事長 徐德全:我們也有企業,在企業當中都是搞得哪幾樣企業呢?首先是像一條龍,工農一體化,種養加相結合的企業,種植、養殖和加工。種的什麼呢?就是小麥,就是大豆、玉米,這是普普通通的。

  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河蟹協會副會長 錢永言:我們去養殖的話,那我們就是把所有的網箱、池塘,我們就編上號,我們就派人,公司裏派人,派這個學生去做好登記,記錄,做好包括商檢檢驗局的認證,登記,所以每一個環節,都通過嚴格的要求。現在雖然看起來是要求得比較嚴格,但是最後,對我們打開國際大門是有好處的。


  全國人大代表 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 副縣長(哈尼族)盧艷芬:民族的風俗,民族的那種熱情,把它作為當地一種發展經濟的一种經濟支柱,經濟動力的一種東西來發展,成為我們經濟支柱,所以旅遊是我們當地一種增加經濟基礎的一個經濟支柱。

  記者:這是你們當地農民增收一個很好的途徑?

  盧艷芬:對,成為了當地農民增收的一部分來發展。

  第三部分(如何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對於如何推進全國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代表委員們也談出了自己的建議。

  全國政協常委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 政協副主席 徵鵬: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更為困難。這就要地方政府,黨委政府要下大力度。一個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不然交給他化肥,他不會施肥,交給他農藥,噴多了,把農作物噴死,而且人會中毒。因為噴灑農藥中毒現象不乏先例的。所以這方面要多方面努力。

  全國人大代表 黑龍江省正大集團 董事長 姜鴻斌:發展我們的特色農業,因為我們國家相對來説,人多地少,那麼現代農業,充分地挖掘了現在土地的潛力,發揚我們農民吃苦耐勞這種精神,發展綠色産品,發展特色的經濟。另外呢,對現代農業呢,我還理解為什麼呢,就是我們要循環地利用這個農村的一些資源。


  全國人大代表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白族)州委副書記 州長 趙立雄:要生産大發展,關鍵就是要支持各地要加快農業産業化進程的步伐,加快農業産業化的步伐,是解決農民多增收,農業多增效,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途徑,這個我們覺得力度還不夠,應該加大。

  全國人大代表 河南省鞏義市委副書記 竹林鎮黨委書記 趙明恩:一是搞城鎮基礎設施,二是工業繼續在發展,這叫發展工業促農業。

  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省珠海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 主任 程蘋:我們一定要借鑒工業化的一些手段,一些現代經營的手段,以及現代這個設施,各方面的包括生物技術等一些技術的集成,然後運用在農業上面,傳統農業上面。


  兩會背景: 走向現代農業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有著幾千年的農業文明史。發展到現在,傳統農業在整個國民經中的比例逐漸縮小。目前,僅僅靠傳統農業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探索如何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使命。


  建國初期,中國農業處於不發達階段,面臨著生産工具簡陋,市場化程度低等局面。中國共産黨為提高農業生産力水平,制定、完善和落實了各項政策措施,為農業生産力發展創造了條件。而這時由於工業對農業提供技術和設備的能力有限,機械化“只能在個別的局部的範圍內試辦”,農業只能進行初步的技術改良。


  丁立:它的科技含量低,用的種子差,耕作水平低,那麼單産就上不去。

  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業生産開始進入成熟階段。在這一時期的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其他二三産業都有明顯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為我國農業生産提高了新的層面。


  在品種改良上就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1年,袁隆平研究的秈型雜交水稻創造了畝産800公斤的奇跡,為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産國奠定了基礎。這也證明了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中應用的重要性,袁隆平也因此獲得了我國建國以來惟一的國家科技發明特等獎。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其第143個成員國。從此我國農業開始全面與世界經濟接軌,它給農業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對我國農業産業化、標準化生産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丁力:如果我們還停留在過去那樣傳統的農業,那就有非常多的問題,産品質量不好,不標準,銷售困難,附加值低,不能適應國內外大市場的需要,顯然是不適合競爭。


  2005年3月10日,農業部部長杜清林在“十屆人大三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透露,我們國家建國5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以糧食生産為例,現在我們的糧食總産量相當於建國之初的4倍,是70年代初的2倍,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較,我們的糧食産量已經上了3到4個臺階。

  杜清林:但是,我們現在的農業生産能力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與人們對農産品不斷增長的需求相比,現在農業生産能力還顯得薄弱,亟待需要加強。


  為了使中國農業儘快與世界接軌,早日步入現代化,近年來我國已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發展現代農業。

  早在2001年農業部就提出"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並在北京、上海、 天津、深圳4個城市進行試點運行,2002年,"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在全國範圍內展開;

  2003年農業部的1號文件印發了《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2003──2007年)》的通知;


  2004年~2005年,農業部投入60億元進行“七大體系”的建設;

  2005年11月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

  這一系列措施和規定有效提高了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


  目前,我國的人均GDP已達到和超過了1000美元,中國經濟已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一階段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階段。2005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強調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責編:肖闊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