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解説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5日 15:06
2004-177期
播出日期:2004年9月17日
同期:翁利:我現在這個位置就是雲南的彝良,彝良這個地方很特殊,它是屬於雲貴川的交界處,在我身後的這座山,它就是貴州了。
嘉賓檔案 姓名:翁利
職業:自由職業者
旅行格言: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解説:早聽説滇東北的彝良擁有兩部大書,滿載著傳奇。那麼,它究竟記述著哪些秘密呢?於是,我來到這裡,想要探尋一番。先去歷史悠久的苗家寨子看看吧。
這一番隆重的儀式,讓我著實有點受寵若驚,給客人飲攔路酒,可算是苗族最大的禮節了。羊角杯裏濃醇的美酒,滿載著苗家人的熱情。
來到苗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苗家人艷麗奪目的服飾了。它還被人們稱作“穿在身上的史書”。
對於在歷史上沒能形成本民族文字的苗族來説,服飾就是記載歷史的重要文獻,是認識這個民族的"絕好的史料"。那麼,苗家服飾這本書裏,記載著怎樣的傳奇呢?一起去探訪一下吧。
同期:翁利:您好,您這是做什麼呢?
同期:苗家姑娘:織花帶。
同期:翁利:花帶?花帶是什麼?
同期:苗家姑娘:花帶是織來拴裙子的。
同期:翁利:就是腰帶吧
同期:苗家姑娘:可以盤頭髮。
同期:翁利:還可以盤頭髮,真是挺漂亮的。這全是自己編的嗎,用多長時間,就編一條?
同期:苗家姑娘:兩三天就織出了。
同期:翁利:哦,兩三天。
解説:編織花帶,是苗家姑娘們必須掌握的本領,她們從五六歲的時候就要開始學習了。
苗族姑娘為什麼會編織花帶呢?傳説遠古時,生活在深山裏的苗家人經常遭到蛇害。
有個聰明姑娘,從蛇不咬同類的現象中得到啟示,把五顏六色的彩線織成與蛇大小相當、花紋相似的花帶戴在身上。果然,效果十分靈驗。於是大家紛紛仿傚,織花帶的習俗也代代相傳下來。
現在,苗家的花帶不僅用來做圍裙帶、襪帶、腰帶等等,更是青年男女相愛時,女孩子送給心上人的信物。
同期翁利:您這是什麼呀?
苗家姑娘:花衣服。
翁利:是披肩呀還是什麼?
苗家姑娘:我不會説,爺爺——
翁利:爺爺,您好!我想問您一下,我看她這衣服,是披肩呀還是什麼?
苗家爺爺:現在是禮服,以前是戰袍。
翁利:戰袍?那後頭這個裝飾挺有意思,這是幹什麼用的?
苗家爺爺:這是戰旗。
翁利:戰旗?
解説:苗家人的服飾為什麼有如此濃重的戰爭痕跡?從苗族女子“穿在身上的史書”上,又能解讀出什麼樣的傳奇呢?
同期翁利:我看她這盤頭也挺有意思的,咱們所有人全是這麼盤嗎?
苗家爺爺:苗族小姑娘就是這種盤頭。
翁利:小姑娘是這種,那成年人呢?
苗家爺爺:成年人就是,結了婚生了孩子就是這種了。這種頭飾叫做蚩尤角。
翁利:蚩尤角?為什麼叫蚩尤角?
苗家爺爺:蚩尤就是過去炎帝黃帝同時代的,苗族的這個首領。後來炎帝和黃帝,把蚩尤打敗了。所以為了紀念,所以現在就流傳這種頭飾。
翁利:蚩尤是有角的是嗎?就是紀念蚩尤。也就是説咱們苗族的祖先是蚩尤。
苗家爺爺:對對。
解説:傳説中的蚩尤是人身牛蹄,頭上長角,極為威猛的模樣,被後人尊為戰神。如今,戰神的後裔們,用各種方式紀念祖先,傳承著積極奮進的精神。
我對苗家服飾這本大書,越來越感興趣了。
同期翁利:您這是做什麼呢?
苗家姑娘:裙子。
翁利:這是什麼?
苗家姑娘:裙腳。
翁利:這個盆就是專門化這個蠟用的,就是把這個蠟放進去,然後等它融化以後,然後就可以畫了。
這個孔裏,就是儲存蠟用的,把這外頭多餘的蠟給抹了以後,就可以做蠟染了。
解説: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印染工藝。宋代以後,蠟染工藝在中原地區逐漸衰落,但在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中卻保存了下來。如今,苗家人世代相傳的蠟染手藝精湛獨特、堪稱一絕。
苗家人對自己服裝的起源、款式、和各種配件都賦予了深刻的含義,這一部深厚的大書,也寄託著他們美好的理想與追求。或頌揚勤勞勇敢,或表現五穀豐登,或象徵幸福愛情,構成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畫卷。
在苗家人韻味十足的歌聲中,我們依依惜別。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彝良的彝族村寨,聽説他們也擁有一部生動的書卷,那就是彝族歌舞。來到彝家寨子,我不禁有點茫然,那部傳説中的曼妙書卷如何找起呢?還是先找戶人家問一問吧。
同期彝家大哥:來,吃一下這個蕎餅。
翁利:還真燙。這是什麼呀?
彝家大哥:那個蕎子做的,苦蕎,有點苦了吧?
翁利:苦,是苦的。
彝家大哥:這是彝家的一種主食,糧食。山外面,還把這個當作保健食品。
翁利:真是有點苦。問您一下,這是什麼?
彝家大哥:那個是烤茶的茶罐,烤罐。這個茶罐烤出來的茶,味道特別香。你看就這樣把茶先放進去,然後在火上慢慢地烤,烤茶的時候要這麼翻動。
翁利:我試試可以嗎?
彝家大哥:行,你來。
翁利:這個罐是用什麼做的?
彝家大哥:用那個砂泥做的,砂茶罐。烤出來的茶才有味,才香。
翁利:果然是好茶呀。
解説:野生茶樹的濃香葉芽,加上能把茶葉烤得酥脆飄香的好手藝,怪不得滇東北的彝家人對烤茶如此鍾愛。甚至彝家人找女婿,也要考驗一下制茶的手藝呢。烤茶跟小夥子找對象也有關係嗎?當然!如果學不到一手好技術,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就會認為小夥子沒本事,擔心姑娘跟著他不幸福,所以不願把女兒嫁給他。因此,當地小夥子十五、六歲就要學烤茶,個個都練就一套自己的獨家絕招呢。
和彝家大哥邊喝邊聊,意外得知趕上了寨子裏的歌舞活動,真是喜出望外。彝族是彝良的土著民族,幾千年來,彝族先民的生活習俗代代相傳,形成一部生動的民俗書卷。充滿遠古遺風和獨特風情的民族活動,怎麼能錯過呢?
同期翁利:這個舞是什麼舞?
彝家大哥:這舞是彝族的撒麻舞。
翁利:撒麻舞?
彝家大哥:對,撒麻舞。
翁利:它要説明的是什麼呀?
彝家大哥:這個撒麻舞,你看它那個動作挺簡單的。就是一年當中春天來了,那個萬物復蘇了,開始播種了。
第二個動作就是開始撒麻,從播種到薅除,收割,然後紡線,然後織布,最後到製作成衣服。
它表現了彝家整個一個生産生活的過程。
翁利:就是一個農業生産的過程。還挺漂亮的。
解説:據説,彝族是少有的擁有文字的民族,但是在過去,只有族中的長者和宗教人士才能掌握它,而多數的民間文化習俗還是要靠口傳心授來傳承。於是,民俗歌舞自然成了巧妙的載體。
如果説在苗寨領略的是民族的史詩,那麼,眼前的可算是一部實用指南了吧。
彝良縣所在的烏蒙山區是古代西南彝族文化的發祥地,這裡生活的彝家人可算是彝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了。原始的彝族唱調,樸實的舞蹈動作,古老的民族服裝,這一切幾乎讓人忘卻今夕何夕。聽説,大傢伙這是在為縣裏的活動做準備。地處雲、貴、川三省交界的彝良縣,生活著十七個民族,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競相展現,不用説,這場活動肯定大有看頭,我都快等不及了。
穿在身上,舞在指間,人們世代傳承的這一部傳奇書卷,串聯著千百年的歷史。歲月的流逝誰也阻擋不住,而眼前的這一切仿佛是一條穿越時空的神秘隧道,讓我們從現在,體味悠遠的過去。也許,還可以窺到它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