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阿壩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7日 15:29
2004-47期
播出日期:2004年3月12日
演播室開場:
王筱磊:來喝水。怎麼了?
朋友:我想去阿壩。
王筱磊:阿壩,你怎麼也成了旅遊發燒友了。想去阿壩,可是被城為人的一生必須要去的N個地方之一。你知道阿壩都有什麼嗎?
朋友:不知道。
王筱磊:那説起來可就話長了。你知道世界自然遺産九寨溝,在阿壩;你知道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在阿壩;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第一彎,在阿壩;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在阿壩……
朋友:你説的這些我都知道,所以我才想去阿壩。
王筱磊:你急什麼呀。去也不是説走就走的呀。我這正好有阿壩的片子,講了在阿壩的見聞,咱們先看看,看要準備什麼好吧。
朋友:行
故事本體:
同期—外景主持人:這就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解説:壤塘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聚集地,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3萬。主要信仰藏傳佛教,這些佛塔就是當地老百姓自發出資在村寨前建立的,用以表達對佛的虔誠。
解説:棒托寺距離縣城40多公里,是壤塘最著名的寺廟,棒托寺在藏語中的意思是"草壩上的寺院",距今已經有570多年的歷史。
解説:雖然棒托寺在藏傳佛教的寺廟中是規模比較小的,但是這周圍堆放著的13萬片大大小小的石刻佛經卻使它在佛教界聞名遐邇。這些精心鐫刻在石板上的佛經,是按照經文類別整齊堆砌在佛塔之間的,漸漸就形成現在這樣一堵堵高聳的石經墻。
同期—外景主持人這個字刻得真細啊,這兩面都有經文的
同期—藏民啊
同期—外景主持人它刻的都是什麼內容啊?
同期—藏民這是刻的大藏經
同期—外景主持人 大藏經
同期—藏民哦,大藏經,這個就在六十多個人刻了九年,高19米,寬16米,長是27米。
同期—外景主持人 這整個一片全是啊
同期—藏民 是,有五十多萬片。
同期—外景主持人 比我想像的還要多還要大
解説:棒托寺的石經都是用藏文精心卷刻在不規則的石板上的,如此龐大豐富的石經,清晰的文字,嫻熟的刀法,的確是稀世罕見的。
交流:
主:就是全部堆在這而風吹日曬的這樣嗎
答:就是風吹這個的,我們馬上保護下來了,就風化那種,是馬上要風化掉了那種,我們想讓寺院搭一個亭子可是經濟困難我們就保護不起來,我們要求政府當局保護一下,不然時間一長就會風化
主:對,要不然太可惜了。
答:可惜了。
解説:徜徉在石碑中間,佛家的宏篇巨著,各种經文,讓人感覺到佛學的博大精深。
同期—外景主持人
當時藏民們非常地虔誠,們把整部這麼宏大的大藏經一個字一個字地刻在石塊上,一層一層地用泥土碼起來,變成了這麼恢弘的大藏經的石刻群,可是後來,經過這麼多年的風吹雨打,很多石片已經殘破不全了,好在現在很多人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們也開始保護這個非常寶貴的財富。
解説:離開了壤塘,北上440多公里就到了阿壩縣。阿壩縣是四川西北大草原的一部分,草原上各縣之間都有公交車服務,方便當地的藏民相互往來。穿梭在阿壩草原,美麗的風光盡收眼底。
解説:阿壩縣位於放牧區和農耕區的交界地帶。這裡的青稞種植面積和産量佔阿壩藏族自治州總數的三分之一,有草地青稞糧倉的美稱。
解説:阿壩縣的藏族村子非常的安寧祥和,在村子裏還設有公用轉經房,是方便老人每天到這裡轉經輪祈福用的。走在村子裏,到處還可以看見飄拂的經幡,經幡是村民的吉祥物,在上面寫著吉祥語,是對親人和朋友的祝福。
同期—外景主持人
在阿壩縣最有特色的一道風景,就是這些土房民居了,當地人説這種建築外觀在整個藏區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聽説裏面的這種建築結構也是非常特別的,所以呢我進去做客,看看他們在裏邊是怎麼生活的。
解説:村裏的房子一般都是這樣的結構,分兩層或者三層,底層寬,上層窄,屋頂都是平整。在每座房子的墻上都會有一些醒目的裝飾,據説可以起到驅邪的作用。
解説:別看這些民居外邊都是用黃土堆築而成,但是內部墻壁都是用上好的木材鋪墊而成,屋裏乾淨涼快。底層是用來堆放燃料和雜物,二層則是客廳和寢室。
同期—外景主持人
您家的客廳好大啊,哎呀,真是沒想到,從外邊看簡簡單單的土胚房子裏面裝修這麼考究。您家怎麼擺了這麼多碗。專門收藏的嗎?
同期—藏民 這種藏區的茶房都有這種碗筷,這些碗就是一種裝飾品。
同期—外景主持人 都是做裝飾用的。
同期—藏民 裝飾用的。
同期—外景主持人 確實很好看
解説: 在藏族的家庭中,都會設立一間經堂,供奉佛祖。
同期—外景主持人 平時唸經的地方,哇,這麼豪華啊!
解説: 經堂寬敞華麗,墻上的彩畫顏色鮮艷,各種塑像都雕刻得相當精巧。巨大的佛龕佔用了一面墻, 得富麗堂皇。
同期—外景主持人 是不是每家的經堂都裝修成這樣啊?
同期—藏民 每一家,不一定,都要看自己的經濟條件,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就裝修的豪華,差一點的呢,就普通一點,
同期—外景主持人
他們這兒的土屋每家都有土夯的房頂,到八月底青稞成熟的時候,他們就把那些青 鋪在房頂上晾曬。等到十月份的時候,曬乾了再拿去打。其實在這兒看風景也不錯。
解説:格爾登寺是藏傳佛教寺院位於阿壩縣城附近,已經有130多年的歷史。寺院的建築氣勢宏偉,充滿濃郁的佛教文化色彩,現在已經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
解説:藏傳佛教起源於公元7世紀初,松讚幹布先後娶尼泊爾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陪同兩位公主來到西藏的還包括佛教僧人,因此佛教開始從尼泊爾和大唐傳入西藏,並逐漸融入藏族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中,成為老百姓廣泛信仰的宗教。佛教盛行時期,僧尼在藏族人口中一直佔很大的比例。今天,藏族人有當喇嘛或者還俗的自由,但是每個家庭依然有人出家,並且家人都以他引以為榮。
解説:在格爾登寺設立了四大學院,這裡的僧人相當重視學業,嚴持戒律,精修各種佛法,所以寺內的高僧學者層出不窮。從學制上來説,一般可分為十三級和十五級兩種學制,總體上學程要在十多年至二十多年以上。僧人們在學習經文的過程中除了學習,更重要的是辯論經文。一個人立下辯題,另一人則開始咨問,你問我答,唇槍舌劍。由於僧人在辯經時行為動作相當誇張,不了解實情的人還會誤以為他們在吵架。學僧通過一系列的誦經、學習和辯經活動之後,逐漸熟諳經典,然後才可以參加各級答辯會,在這裡,每個月都會進行一二次辯經活動。
解説:若爾蓋縣位於阿壩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也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集聚地。典型的草原地形,使這裡的畜牧業特別發達,有各種牲畜100多萬頭。
解説:若爾蓋草原盛産河曲馬。河曲馬是我國的優良品種,它體形高大,體態舒展,肌肉豐滿。馬毛以黑色為主,奔跑
速度特別快。古時候,河曲馬是歷朝歷代的貢馬,在唐代就已經名揚天下。
解説:縣城達扎寺鎮是這片草原上最繁華的地方。今天鎮上特別熱鬧,正趕上若爾蓋建縣五十週年慶典活動。隆重的盛會吸引了好幾千人。
同期—外景主持人 唉吆,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擠到這裡,人實在是太多了,你看後邊人山人海的真是不容易啊,因為這個活動很難得嘛,所以全縣的人啊,好多從一大早就趕過來了,但是不能超過這個警戒線的。
解説: 在若爾蓋縣的藏民屬於安多藏族都是以遊牧為生。安多藏族由於終日在草原上放牧,所以他們的穿著以皮袍為主。皮袍的形體肥大,袖口寬敞,這樣很方便牧民的起居、旅行和保暖禦寒。
皮袍的取材有多種,有用綿羊皮縫製的,也有用其他獸皮縫製而成的,經久耐用,但是價格不菲。安多藏族人一般依水草而居,過著漂浮不定的生活,他們將錢財變賣成昂貴的首飾,以便攜帶四處遊牧。在這次盛會上,穿著華貴的安多藏族隨處可見,他們身上的皮袍和金銀首飾的價格總額都以數萬元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