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渝是個典型的都市白領。1998年,碩士畢業後,獨自闖進北京,在一份網絡媒體找到了工作,三年的時間,營銷員、銷售經理、市場總監,職務的變化證明著她的工作能力。而放棄這些舒適生活的理由,卻簡單得讓人難以相信。
石渝的一個好的朋友,40歲的時候有了孩子,孩子的降生給她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讓她便得心中充滿了陽光。但是因為沒有育嬰的經驗,所以面臨很多的困惑。
由於從事的是媒體行業,石渝認為創辦一檔幼兒刊物,可以幫助像她朋友這樣的人。就這樣,一個夢想在石渝的腦海中誕生了——創辦一本母嬰雜誌。
創辦母嬰雜誌的願望,在石渝的心中日漸強烈,2001年秋天,她辭去了自己的工作,開始著手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很多人創業的時候,不能接受就是我擁有的東西突然沒有了。很多人邁不出這一步,但是石渝覺得,自己當時到北京的時候也什麼都沒有,最壞的結果再從頭來過。
孫亮是石渝的朋友,在一家媒體擔任主編,被石渝的熱情所感染,孫亮幾乎毫不猶豫地辭去職務,成為了石渝忠實的創業夥伴。
創辦雜誌,必須有雄厚的資金做保障。在創業之初,石渝做了3個月的市場調查,製作了完整的商業計劃書,她必須用這份計劃書描繪一個美好的前景,讓具有資金實力的人,對她的夢想産生興趣,為項目投資。由於過去的工作經歷,她認識了很多有錢的朋友,資金在她看來不是什麼問題。
石渝選擇的雜誌類型是直投媒體,所謂直投媒體,是指雜誌不通過公開發行的渠道,不銷售,免費地投遞給目標讀者。由於沒有銷售收入,直投媒體最初只能依靠廣告收入獲得利潤。這無疑加大了投資人的風險。然而,石渝詳細的商業計劃打消了投資人的疑慮。
石渝有一個願意投資這個項目的朋友,非常認同它的商業前景,承諾也有資金,在一年的時間,一百萬的資金,能夠保證我們去運行。
2002年3月,石渝的新公司成立了。像所有的新公司一樣,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開始了。
石渝的第一期雜誌,雜誌的主題是一個新生兒的誕生,她們無疑想用這種方式告訴世界,剛成立的公司,會像漂亮的寶寶一樣健康的成長,然而,之後事情的發展卻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料。
四月初的一天,一位朋友找到石渝。第一期雜誌印製了5000份,但錢卻沒有付,人家是來要印刷費的。石渝只好自己拿出錢來,先把這個錢墊上,這個時候他意識到有風險,有危機了。
公司創業之初,投資人租下一棟別墅作為辦公地點,除了房租的押金,石渝在投資人那得到的資金比當初的承諾要少得多。當時的石渝心中只有自己的夢想,然而,遲遲不能到位的資金,卻使剛剛成立的公司有隨時傾倒的危險。
第一期雜誌一共花費了10多萬元,卻沒有一點現金收入,根本不了解媒體運營規律的投資人發現,投資媒體並不像石渝描述的那麼美好。也許是投資人對雜誌的前景産生了懷疑,也許是投資人沒有預期的資金實力,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石渝再也沒有從投資人那裏拿到過錢,雜誌的資金鏈斷了。
石渝説當時實在是太幼稚了,與投資人之間,只是一個口頭的投資承諾。當發現公司連支付印刷費用都困難的時候,第一顆多米諾骨牌倒了。石渝多次找到投資人要求注資,卻被一再的敷衍,這也讓她徹底失去了對投資人的信任。
第二期雜誌的設計、印刷費也都是石渝自己墊付的。雜誌的贏利遙遙無期,依靠自己墊錢畢竟不是辦法,最有效的方法是尋找新的投資商,這時,石渝才發現,由於公司的註冊和刊號的申請都是投資人辦理的,公司所有文字性的資料全部掌握在投資人的手裏,公司在法律上與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
由於對這本雜誌感興趣的公司,也沒有立刻注資介入的意思。被拖欠了兩個月工資的10多名員工,熬到了2001年5月底,還不見新資金的蹤影。由於拖欠房租,公司的辦公樓又被封了,石渝這一次徹底陷入了絕境。
後來很多員工的工資,都是拿自己的錢給大家補上的。
石渝再也沒見過那個投資人,創業的夢想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就被摔得粉碎。
石渝的公司就地解散了。第一次創業的沉重打擊讓她不得不重新選擇,是創業?還是做職業經理人。
石渝是學心理學專業的,她最常説的一句話是性格決定命運。石渝的性格決定了她最終還是會選擇創業。只是這次創業對她來説更加陌生——她開了一家餐館。
翟建中是石渝的朋友,在西藏跑了兩年,石渝聽説後,希望給他辦一個小型影展,地點就在自己的餐廳。她希望這裡的環境,更接近自己的創業夢想。説到經營餐廳,石渝多少有些無奈,餐廳離她最初二次創業的夢想,其實有著不小的差別。
石渝對北京的四合院情有獨鍾,一所能承載文化會所夢想的四合院,成為石渝2003年整個夏季的惟一目標。
四個月,石渝每天都開著車出去,而且是最熱的時候,把北京東南西北找遍了,最西邊到了八大處,北至望京,最後在南城找到了這個四合院。
四合院的租金昂貴,石渝根本無法獨自承擔,雖然她有著超強的説服能力,但他的合夥人仍對將來文化會所的贏利能力表示了擔憂。
也許是太喜歡四合院了,石渝沒有固執地堅持自己最初的想法。開一家文化主題的餐廳,成為石渝和合作夥伴對四合院的重新定位。
在朋友的推薦下,石渝將餐廳定位在川西的公館菜上。公館菜原為上世紀初四川官宦宅院的私家菜,很多菜都帶有當地文化背景下的一些小故事。通過在四川的實地考察,石渝覺得,這菜配她的小四合院最合適不過。
石渝隨即將成都的大廚請到北京,準備在11月開業。就在這時,合夥人卻撤資了,這讓石渝再次陷入了窘境。
石渝沒想到第二次創業又遇到這樣的情況。但這次的投資回報畢竟更容易預見,因此融資並不是最大的困難,如何留住大廚,卻讓石渝費了不少心思。
冬天來了,給他們買被子、買取暖的電熱器、買電視。從生活方面,儘量能夠考慮,發工資,還要承擔食宿的費用。
熬過了大半個冬天,到了2004年的春節,也是石渝惟一一個沒有回家的春節。
大年三十的晚上,石渝是和廚師及大堂的經理一起過的。春節過後,石渝找到了合作夥伴,新資金到位,餐館很快就營業了。
石渝從沒有真正放棄把四合院發展成文化會館的夢想。儘量改變這裡,使其塑造的更具文化感。各大舊貨市場是她經常光顧的地方, 四合院成了石渝的展室,石渝希望儘量賦予這裡更多的文化內涵,讓這個餐館變得不那麼像餐館。
一些與餐飲無關的主題活動開始在四合院中進行,石渝説,這裡終究會變成她希望的那個樣子。
責編: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