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科技頻道 > 中國古代名將 > 節目內容 > 正文

戚繼光(下)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21日 11:02

  導視1:

  戚繼光所處的時代,明朝廷昏庸腐敗而且動蕩不定,戚繼光曾先後歷經了嚴嵩、張居正等幾個宰相執政時期,但是他卻沒有被太多的捲入政治鬥爭中。戚繼光能很好的處理與同僚及上級之間的關係,這與他的性格及一套為人處世的方法有關。那麼戚繼光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將領呢?

  主持人:

  因為我們上集曾經説過,戚繼光這人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軍事才能,他的全面 他的聰慧,都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讓人感到非常驚嘆,今天這一集,咱們主要來談一談戚繼光這個人,咱們不得不談談他的生平,戚繼光他的出身應該是什麼樣?

  李克峰:

  應該説是一個軍人世家,他的父親戚景通,做過神機營副將,他的家庭是在山東登州,他應該是説,從小在習武和文化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指點,在21歲的時候,在山東鄉試中考中了武舉人,有了一個功名,他青年時期,沒有太突出的戰績,但是起碼作為最基本的要求,這個人比較廉潔,另外對訓練 對職務是非常嚴謹的,還是(合乎)一個基本的,武將的起碼的要求。

  主持人:

  據説戚繼光並不是一個常勝將軍,不是説他早期的幾場仗是敗仗嗎?

  李克峰:

  他早期的幾場仗,也不能完全説是敗仗,只能説沒有全部殲滅敵人,一開始他對軍隊的理解,他就是作為指揮官,帶著現有的軍隊去作戰,由於軍隊的素質不行,就是你指到那兒,他打不到那兒,或者説勝了就散了 ,或者説碰上攻堅的時候過不去,他還是碰到很多挫折的,有的時候不得不親自上陣,射殺幾個倭寇,有的時候還要拔刀,斬幾個逃跑的兵士,就是説不是很順利,但是正是在這種不斷的挫折中,他總結經驗,最後他所有的成功,都是在前面的這些個,很不盡如人意的作戰中,總結出來的。

  短片2:

  早年的刻苦攻讀使戚繼光精通軍事理論,早期抗倭作戰的經驗讓他熟悉了倭寇的習性和特點。在戚繼光30歲時,儘管他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參將,沒有建樹奇功偉業,但是掃平倭寇的韜略卻早已成竹在胸。一旦得到獨立招募訓練一支新型抗倭軍隊的機會,戚繼光立即就拿出了一整套合理的方案。不但如此他的很多做法在當時也是非常獨特的。

  李克峰:

  為什麼他要自己去招募義烏兵呢,就是他原來帶的紹興兵,他覺得不是很理想,隊伍拉出去很嚴整,也聽指揮,但是碰到硬仗的時候,有的時候上不去,這是他自己經驗的積累,後來他招的是礦工是吧,義烏的礦工和農民,這個事情就是説,他看東西的眼光,還是比較獨特的,有一次他發現,很多義烏的礦工在械鬥,他不是把他們看成,一幫亂民 刁民,相反他看得出來這些人,有當兵的素質 比較勇敢,當然又有聰慧的一面,可能當時械鬥打得挺巧妙的,他對那場械鬥印象很深,所以他最後練兵和招兵,主要是從浙江義烏招,主要招當地的礦工,礦工和農民,而且他特別要求不招城裏人,他對市井油滑之徒有成見,如果是皮膚白皙 目光靈活,應對特別自如的就剔除去,就不招,如果針對他的標準,應該是皮膚黝黑,目光比較老實,身體比較壯碩,那樣的 他才招兵,因為那個時候,其實有很多人,衣食無著,也願意當兵來混碗飯吃。

  主持人:

  這等於是他的起家,我們對戚繼光的為人處世,是感到很奇怪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明朝那個年代,政局多變,連續地換首輔,他作為一名武將,能夠比較專心從事軍事和剿倭,讓人感到很奇怪。

  李克峰:

  戚繼光為人比較平和,他除了作戰很猛以外,一般待人還是很平和的,他和同僚相處往往都能處理得很好,有的時候如果大家關係處不好的話,在一塊兒打仗,互相不支援,互相牽制,這都是有的,但是比如平海衛那一仗,是俞大猷和劉顯兩個將軍,先把倭寇堵在平海衛了,但是俞大猷接到命令進攻,他就拒絕了,他説一定要等戚繼光來,然後給戚繼光寫了信,專候攻的大兵,戚繼光來了以後,他們三個將軍會合在一起了,從職務上來説,俞大猷是福建總兵,戚繼光是副總兵,按理説俞大猷是總指揮,那麼戚繼光來了以後,商討作戰的時候,他就特別主動説,我的軍隊打中路,你們二位就是左右兩翼,他就擔負了最主要的攻堅任務,可是從當時的情況看,他的軍隊是遠來的,比較疲憊,按理説應該由熟悉地形的,或者在這兒駐紮了一段時間的,那兩位將軍來打,但是他也沒有計較,而且從當時的後來的戰果來看,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分配,很快就突破了平海衛的倭巢,他們三個將軍分屬不同的地方,就是級別也有差異,但是這三個人能合作得很好,這在明朝來説,是一個範例,要是其他的將領,如果互相配合不好的話,倭寇可能就跑了,或者他可能被反咬一口。

  短片3:

  戚繼光在12年的抗倭戰爭中從參將升至總兵、都督,指揮的軍隊從數千擴充到數萬,由於他待人謙和又敢於承擔責任,因此與同僚和下級都保持了良好的關係。雖然明朝黨爭激烈,朝中也有人誣陷和誤解,但是由於戚繼光深知明朝政治軍事弊端,懂得如何在官場中生存,因此在幾任首府執政時期,幾乎都得到了上級的支持和信任。

  主持人:

  其實我們都知道那段歷史,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後期以後,明朝廷的黨爭是非常嚴酷的,基本上他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但是他做得還不錯,在政治上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風波,這跟他本身的性格是有關的。

  李克峰:

  首先你得有戰功,不能讓人家在本職工作上,挑出毛病來,第二 對同事 上級 ,下級都得處理得比較平穩,要不然的話,就會出亂子,應該戚繼光在很多地方,他都要妥協的,你比如説整個的戰略問題吧,抗倭之初很多人提了各種策略,其中像俞大猷就主張特別激進,他就主張拿一半經費建海軍,因為倭寇當時認為,長于陸戰 短于水戰,既然這樣的話,不如建立一個強大的海軍,把他們擋在海外就是了,在歐洲確實當時各國,都在拼命建海軍,所以俞大猷這個想法,從現在看是挺先進的,但是他沒有想到,如果一半的軍費都來建海軍,那麼你就等於是把整個東南沿海,所有地方官負責軍餉的這部分利潤,全拿掉了 歸中央了,這樣整個東南沿海的地方官員,全會反對,所以這個提議當時不可能的,儘管在軍事上可能是對的,(從這個提議)來説,會觸動太多人的利益,因為每一支軍隊的供給,都是由一個地方官來供給的,戚繼光他經常抱怨説,某地造的火銃一放就會炸,那就是偷工減料,那他只好抱怨抱怨,那個時候造的大炮,點著了以後,炮手趕快跑到一個坑裏,跳進去躲起來,不知道這個炮會不會炸膛,這時候戚繼光的表態是什麼呢,他對於這種無法抗拒的事情,他就沒有辦法,畢竟他不負責廉政,所以他只好做一些妥協,他後來是不同意俞大猷,他並沒有説不同意,但是他提出了就是比較現實的,就是招募三千浙江兵 義烏兵,三千兵實際上當時是很少的,後來他通過不斷打勝仗,才不斷提出來,一會兒説再增四千,一會兒説,一共徵一萬吧,他每次總是有了戰功,他才往上提一點意見,可能一開始,他就認為三千肯定不夠,但是他不敢説一下子招一萬兵,你一個參將你想招一萬兵,那麼多的總兵幹什麼去啊。

  主持人:

  他還挺自知的,有多少能力幹多少事 。

  李克峰:

  而且他也是用戰功,用戰果來説服上級。

  主持人:

  這個人還是一個比較委婉,懂得轉換的人。

  李克峰:

  有的時候採取的一些措施,在現在看來,大家不是很能理解,他到北方的時候,他沒有帶自己的手下,他就是孤身一人來的,軍隊也沒有帶來,他和北方的這些,他非常看不上的腐敗無能,不會打仗 不會帶兵的將領在一起,他也不能説上來就板起面孔來,他也是請大家喝酒,一邊訓教大義,一邊還要歃血為盟,搞兄弟 賭咒發誓,如果大家不盡力 人神共滅,總之就是一切能用的辦法他都用,他最終的目的很清楚,他就是要防備好長城沿線。

  主持人:

  您作為一個研究戚繼光的人,不論是他的兵法,還是他的為人,您能不能告訴我,在您的心目中,戚繼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將領?

  李克峰:

  他看當時的時政非常清楚,對朝政了解得很清楚,另外一個就是作為一個名將來説,和其他的名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對於責任 對於敵寇,那是非常堅決的,他年輕的時候,寫過一首詩,其中兩句就是説 ,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在登州的時候(寫的),這個詩到現在看來,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就是他當時就是那樣的一個心態,但是他又不是説很急躁,就是處事 把事情搞僵了,他也不是這樣的,另外從他的理論,軍事理論來説,他有一個很大的貢獻,在中國大部分的將領,其實過去都是偏武,對文的方面弱一些,特別是對自己的作戰經驗,總結是不夠的,像孫子自然是一個,很出色的一個軍事家,但是也有人評價説,孫子的精妙非上智不能理解,就是説孫子兵法寫得確實好,但是你要想理解它,並且把它用好,得下功夫,而且這個人還得很聰明,也就是説 孫子兵法 寫得比較深,但是有人同樣評價戚繼光,一個是他很平實,很講實用,他的兵法拿來就可以照著用,每一條都是切實的,這是他的一個特點,另外一個,戚繼光在中國的將領裏邊,是最初對練兵,放到一個戰略高度去重視,以前的將領對練兵並不是太在意,基本上是有什麼兵就用什麼兵,戚繼光把訓練,放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因為他一手調教的戚家軍,同時他對訓練有一個重新認識,因為他處的時代,正是火器和冷兵器交替的時代,他如果在這個理論上,守舊沒有突破,他就不可能在那個時代,面對著火炮 ,火銃這樣的新式武器來打勝仗。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