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9日 10:41 來源:
一、未成年人電視法制節目的意義
縱觀目前中國電視法制節目,其數量和規模不斷發展,各級電視臺的法制欄目加起來有近百個,其中像《今日説法》、《法治進行時》、《拍案説法》等眾多法制欄目已經成為觀眾非常喜歡的電視節目,這些法制節目對提升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隨著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的開播,這種引導作用將在更大範圍上發揮著作用,但是,由於現在的電視法制節目基本上是由掌握媒介權力的成年人製作,並以成年人為主要收視對象,專門以未成年人為對象並符合未成年人收視特點的法制節目幾乎很少見到,這和有著3.67億18歲以下未成年人的中國國情是非常不符的。
中央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綱要的實施和從事電視法制節目的實踐經驗都在提醒我們,推出未成年人電視法制節目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和緊迫性,從許多法制節目報道的案件中我們看到,一方面,許多違法行為、犯罪行為背後是當事人從小缺少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的培養,成年之後在社會中的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容易成為一些傷害案件的主角,如果未成年人都能夠具有一定的防範意識和自護能力,許多悲劇就不會發生。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顯示,近年來,全國各地頻發一名犯罪人強姦數十名未成年少女的惡性案件,且犯罪時間維持長達五六年之外,這表明這些未成年人對性侵害的防範意識明顯不足。此外,2000年國家少年“安康計劃”公佈的數字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因安全事故、食品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死亡的人數每天高達40多人,這些和由此帶來的悲劇後果與未成年人缺乏一定的防範知識和防護技巧不無關係。
我們常説的一句話是:未成年人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儘管我國在未成年人的保護上已經有了比較健全的法律體系,但是這種保護尚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難以涵蓋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目前在國內的校園教育中很少有專門針對未成年人法律自護知識的內容和訓練。因此,在未成年人法律意識培養方面還比較欠缺,在相關法律保護還沒有完善的今天,探索未成年人電視法制節目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方式,對提高未成年人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加大全社會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力度有著一定的現實作用和意義。
有專家認為,電視媒介為未成年人製作節目,本身是國家對未成年人的一項文化給付,必須將“最大限度地保護未成年人”確立為一個基本準則。筆者深以為然。未成年人電視法制節目是法制節目的衍生形態,它的對像是未成年人和他們的家長,未成年人電視法制節目既需要汲取法制節目的成熟理念,又要借鑒兒童節目的表現形式,以未成年人能夠接受的傳播方式和節目形式,把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巧妙的融合進去,做到寓教于樂,同時還能夠讓未成年人的家長受到啟發和啟示,使他們的孩子能夠受到包括家庭保護、社會保護在內的多重保護。
二、未成年人法制電視節目的嘗試
中央電視臺《今日説法》作為中國電視法制節目的“龍頭”,這幾年一直在不斷探索未成年人電視法制節目的模式和表現方法,作為“用百姓身邊的案例説法、用社會生活中的實例弘揚法治精神”的電視專欄,在過去的六年時間裏,製作了兩百多期關於未成年人法律保護理念與精神的節目。正是這些案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增強孩子們的災害意識和自護教育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因此早在幾年前我們就在一些特殊的時期以自救自護為主題,推出了適合未成年人收看的特別節目。
2002年暑期,我們首次推出以未成年人自救自護為主題的特別節目“啟蒙説法、寶貝當家”。該節目播出後,許多電視人評價這一特別節目的社會效益及影響力深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欄目的品質。一位資深的電視人還專門為節目寫了這樣的評語:“這是《今日説法》欄目難得的一次放下姿態所做的人性關懷,七期節目力圖從各個能想到的角度,給未成年人配備顯微鏡和放大鏡,讓他們有防範的意識、辨識的能力、應急的技巧與脫險的辦法,為孩子們編織了一張安全的網,其誠心和善意可以明鑒,同時展示了人性化的觀念力量”。
在此基礎上,2005年“六一”期間,《今日説法》又推出了系列節目《“説法”自護訓練營》,在未成年人電視法制節目方面進行了又一次積極的嘗試。
《“説法”自護訓練營》是一次集遊戲、體驗、競技、娛樂為一體的普法公益活動,它是以“未成年人自救自護拓展訓練活動”為節目載體,在4至5天的活動中,通過遊戲和拓展訓練的方式,向12個參加活動的孩子傳授突發災害來臨時未成年人應當具備的自救自護的法律理念,使他們認識並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的實用技能,最後根據孩子訓練中的表現,評出真正的“自護小勇士”。
《“説法”自護訓練營》節目播出後,受到了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歡,家長們也紛紛打電話索要節目光盤。國家廣電總局《收聽收看》2005年第27期以“寓教于樂”為題對《“説法”自護訓練營》給予好評,文章認為:開設有利於未成年人保護的“訓練營”十分有益,可謂匠心獨具,令人耳目一新;節目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帶領少年兒童走出教室,走向社會,富有創新精神和探索意識;節目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少年兒童,針對性強,具有指導意義。
《“説法”自護訓練營》確實從節目理念、節目形式和節目內容方面為未成年人電視法制節目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節目理念
未成年人是弱勢群體,以未成年人為對象的法制節目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和觀念去要求他們。而是要從未成年人角度出發,以適合未成年人成長的準則和觀念去引導他們。這是我們製作少兒法制節目的第一理念。比如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大力倡導的“助人為樂”的行為;“見義勇為”的行為;面對壞人壞事“挺身而出、敢於鬥爭”的行為,這些針對成年人的規範和要求是不應該向未成年人提倡的,我們的社會需要將“對陌生人學會説不”、要“鬥智不要鬥勇”、要“見義有為、見義巧為”等等全新的理念告訴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此外,過去我們總是強調對未成年人的各種保護,司法保護、家庭保護、社會保護、學校保護等等,唯獨忽略的是孩子的自我保護,於是不少有識之士建議要各中小學校應當儘快補上兒童災害教育這一課,並將構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五大保護規則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那麼在相關法律還沒有健全的今天,媒體可做的就是從這些保護的薄弱環節入手,將面對危險和突發災難如何妥協、逃跑、呼救、逃生等等自我保護的技能傳授給孩子,使孩子們避免和減少不必要的威脅和傷害,圍繞這些欠缺和忽略的部分策劃和製作特別節目是我們堅守的第二理念。
於是,2002年《今日説法》暑期特別節目《啟蒙説法、寶貝當家》的主題是“針對未成年人保護的種種認識誤區,重塑一些新意識、新觀念;傳授一種新技能、新本領。”而今年六、一特別節目《“説法”自護訓練營》的主題是“重塑災害理念,強化自救意識”。這些都是針對未成年人這樣的特殊群體,告訴他們現實生活當中有鮮花、有掌聲、有朋友,但是也有一些災害,也有一些危險,節目中通過案例、遊戲、“陷阱”時時提醒孩子們在危險和災害面前如何正確科學地保護自己。
2、節目形式
英國BBC有一檔兒童節目《天真年代》,這個節目有一個戒律,就是“我們必需教育孩子,但是我們絕不説教”,每一集節目中有四個學齡前兒童和一條紅色的大狗,還有兩位老人在一起,採用田野教育的推進方式,對兒童的心理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該節目的成功告訴我們,未成年人電視法制節目要淡化所謂的教育功能,每天接受課堂教育、家長教育的孩子沒有誰打開電視希望看到的又是一個個説教的面孔,因此,為未成年人製作電視節目,必須走出演播室,走出説教。
《“説法”自護訓練營》摒棄了傳統説教式的教育模式,訓練營並不是灌輸孩子法律知識,也不是刻板的訓練自我保護技能,而是在戶外設定一些特殊的拓展活動和遊戲,讓參與其中的孩子在遊戲或應對挑戰的過程中,實現其參與的終極目標:學會如何自我保護。在《“説法”自護訓練營》節目中,小營員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險和挫折,通過小隊員們的親身體驗,使他們認識到什麼是危險,從而避免受到意外傷害。
《“説法”自護訓練營》的所有遊戲和訓練場景均模擬了未成年人的社會生活環境,在上學和放學路上、在公交車上、在電梯裏、在公園裏,完全考察孩子們脫離大人的監護、自己面對誘惑和危險時的真實反應和應對能力。節目中設計了很多模擬的情形,比如有人落水了該怎麼辦呢?發生了火災應該怎樣逃生?遭人綁架又該如何向外界求助?針對孩子們的表現,知與不知、正確與錯誤之間,專家們給予恰到好處的點評,這樣一來,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就學會了如何自我保護,知道這麼做是危險的,那麼做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即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自我保護的技能。
另外,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同時也增強節目的可視和互動性,在7天的訓練過程中,節目組還聘請了兩位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的專家,作為特約觀察員,觀察員們不僅目睹了孩子遊戲與體驗的全過程,在演播室裏,觀察員通過闡述訓練理由及回放案例,針對小營員的表觀,以給“笑險”的形式為孩子打分,最後小營員可以相互交流並對“笑臉”數的多少,向特約觀察員提問或“質詢”。事實證明,這樣的設計極大調動了孩子們的主動參與性,在參與的同時,有關的理念與技巧也就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腦海裏,這比簡單的説教來得更有意義。
3、節目內容
《“説法”自護訓練營》節目的內容涉及到未成年人容易受侵侵害的方方面面,被跟蹤、被綁架、遭受性侵害、意外傷害、遊戲中的危險、自救互救、心理素質、綜合素質等方面,節目中給小隊員們設置了陌生人上來搭話的時候該怎麼辦、被別人誤解的時候該怎麼辦、遇到火災的時候該怎麼辦、當遇到有人落水需要幫助的時候該怎麼辦、在公交車上遇到“色狼”的時候該怎麼辦,當被人跟蹤的時候該怎麼辦等等模擬環境,孩子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完全表達出了他們的童貞和天性,並在訓練師的一步一步引導下,慢慢地從一個喜歡冒險、不知道怎麼處理危險的懵懂的孩子,變成了現在一個一個“自護小勇士”。這些內容是結合一些真實案例,針對未成年人最易受到的幾種傷害,由我們及未成年人保護專家進行詳盡的策劃而編排出來的,對未成年人具有針對性強、指導性強、實用性強、認知性強的特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們的第一集“小心大灰狼”,對孩子們進行的是被害性觀察與考驗,節目設計的是讓小營員們從指定的地點出發,獨自找到訓練營地,也就是在來訓練營的路上,我們的訓練已經開始,而孩子們並不知情。節目組在小營員們的必經之路上設置了好幾處“陷阱”:有兩個工作人員扮演成薯片推銷員,在推銷吃食的同時,趁機套取孩子們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信息;還有的工作人員扮演的陌生人主動帶路或扮演“黑車”司機邀孩子們上車等等,這些都是對小營員自我保護意識的考驗,測試小營員們在遇到陌生人的時候,有沒有一定的警惕性和防範能力,最後,拒絕各種誘惑,順利找到路標並來到訓練營的小營員取得了勝利。
又比如,節目中小營員去訓練館所經過的酒店大廳裏,工作人員事先把大廳裏的花瓶弄上釣魚線,給小營員們“設套”,讓孩子們從這走過的時候,花瓶被工作人員拉倒,並請酒店的經理假裝出面配合,於是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對話——
經理:“小朋友,你過來一下,這花瓶是不是你弄碎的?”
孩子:“不知道,不知道啊。”
經理:“你走過來的時候花瓶就碎了,那你要賠了,我們這花瓶要200塊錢一個。”
孩子:“不是我弄碎的,這花瓶好好在這兒放著呢。”
經理:“那要不然把你家電話告訴我一下好不好。”
孩子:“不好。”
經理:“那誰帶你過來的?”
孩子:“我媽。”
經理:“你媽電話你知不知道?”
經過一番“較量”,最後,這位小隊員還是把媽媽的電話告訴了這位經理。但是有一個小營員在同樣的考驗面前表現出了少有的沉著與冷靜,不僅承受了誤解,沒有透露任何信息,同時還抓住對方的破綻,據理力爭,為自己贏得了時間和空間,我們説這個孩子的測試是成功的。其實,設計這個碰花瓶的環節,就是想測試一下小營員們在受委屈和被誤解的情況下,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到底有多少。
再比如,在第五集自護從“心”開始中,我們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心理遊戲,讓原本熟識的夥伴集體排斥一個測試對象,觀察他被誤解被冷落的心理承受力.讓許多觀眾印象深刻的場景是:兩個孩子在被同伴冷落、被集體拋棄時一個言語哽咽、潸然淚下;一個流落出沒法在世上活了的心理。這樣的測試儘管殘酷,但是由於是在心理學家指導下完成,事後我們又對孩子進行了適當的心理調試,所以遊戲帶給孩子體驗還是利大於弊。現實生活中的殘酷遠高於此,所以從小讓孩子接受一些挫折訓練,對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和應變力是有好處的。
三、未成年人法制電視節目的發展
1、兒童節目和法制節目的交叉與融合
未成年人法制節目屬於兒童節目和法制節目交叉與融合的新領域,兒童節目和法制節目原有的節目操作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希望從事兒童節目和法制節目的電視工作者能發揮各自優勢,聯手打造未成年人法制節目,針對不同年齡段(6歲以下、6—12歲、12—18歲)未成年人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和未成年人成長的特點,多製作和播出一些提高他們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的節目,同時針對城鄉差別,多為農村未成年人和他們的家長製作一些適合他們的節目。
2、建立科學的訓練內容和評價體系
《今日説法》的“啟蒙説法、寶貝當家”節目以及《“説法”自護訓練營》節目在未成年人法制節目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嘗試,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拿今年的《“説法”自護訓練營》來説,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在訓練演示過程中,由於擔心孩子受到傷害,有些情形的設置有點“遊戲化”,不夠嚴肅,能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還值得研究;此外,對於小營員真實體驗中自我保護意識的測驗和評價主要是依靠專家組成的觀察團,有時評價標準過於主觀和模糊,容易遭到小營員的“不服氣”和觀眾的疑惑,因此,今後應該在節目策劃的同時建立一套比較科學的未成年人自我保護訓練內容和評價體系,使之不斷標準化和規範化,避免引起參與者和觀眾的歧義,起到更好的引導作用。
3、未成年人法制節目的社會延伸
未成年人法制節目只是為未成年人和他們的家長提供了如何加強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基本知識,只通過觀看節目是遠遠達不到真正提高未成年人自護能力提高的目的,需要通過學校或青少年宮、家長學校等社會組織將節目中的理念、觀點和方法延伸到平時的教育和活動中,並將這些內容轉化成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和生存本領,這樣才能切實提高未成年人的自護能力,未成年人法制節目更多起到的是引領和示範作用,但願我們的每一次實踐都能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提供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但願我們節目的光盤能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從中受益,《今日説法》欄目將在與今後的日子裏繼續未成年人法制節目的製作並將其發揚光大。
責編:西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