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科教片之窗 > 正文

揭開利爪之謎之一:神奇的利爪野獸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7日 10:10)

  這是七十年前的一個夜晚。在中國的福州,美國博物學家艾倫,被眼前的古怪動物難住了。這是一個渾身透露著詭異氣息的神秘生物:它的眼睛極細小,牙齒卻十分突兀、尖利。

  尤為奇怪的是,這只小小的野獸,居然長著一雙巨大的爪子,彎屈如鉤、鋒利無比。曾為哈佛大學博物館館長的艾倫,也對它怪異的長相感到驚訝。

  在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由西向東橫亙著一座巨大的山脈——太行山。北京房山區的霞雲嶺鄉就位於山脈的北部邊沿,群山中至今留傳著許多有關動物的神奇傳説。

  2001年的冬天,為了搜尋未知的蝙蝠種群,中國科學院年輕的動物學博士馬傑來到這裡。

  一個月前,這裡下過一場大雪,如今,在山谷中的積雪仍有二十厘米厚,空氣寒冷而又刺骨。

  根據老鄉指引的路線,經過整整一上午的跋涉,中午,馬傑來到了一座高大的山崖前。

  這是一座由巨大石塊構成的山崖。蝙蝠洞應該就在這裡,可山崖上除了一道圍欄,卻看不見洞穴的影子。

  當他穿過圍欄,一個黑乎乎的洞口立刻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一進入洞口,一股潮濕而又悶熱的氣浪撲面而來。這裡即看不到石鐘乳,也找不到任何現成的路徑,只有從天而降的巨大石塊雜亂地堆在眼前。

  四週全然是死一般的寂靜,根本看不到蝙蝠的蹤影。

  前方的空間越來越窄,中期潮濕而又悶熱,壓抑得讓人透不過氣。

  兩小時過去了,

  在洞穴的第五層,順著手電的光束,一隻冬眠的蝙蝠忽然間出現在馬傑面前,他的心頭不禁為之一震,全身的疲憊立刻沒了蹤影。

  根據掌握的知識,他發現這是一種被稱為“馬鐵菊頭蝠”的常見蝙蝠,像花瓣一樣的鼻子正是它的標誌性特徵。

  在這一發現的鼓舞下,馬傑又深入到了洞穴的第六層。在這裡,他又有了新的發現。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不遠處,居然還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蝙蝠,名叫“中華鼠耳蝠”。

  至此,馬傑已在黑暗中摸索了三個小時,雖然發現了三種不同的蝙蝠,但是,它們卻全都是常見的種類,而且總數只有十來只,非常之少。

  那麼,傳説中數量驚人的蝙蝠是否真的存在呢?

  在霞雲嶺,落日的余暉已經染紅了大地。

  時間越來越緊迫,如果還不儘快撤離,就意味著馬傑他們將不得不在夜間冒險下山。

  他在發現蝙蝠的地方一一做了記號,打算順著原路儘快撤離。

  就在這時,他忽然聞到了一股特殊的刺鼻氣味。循著手電的光束,前方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幽深的洞口。

  刺鼻的氣味正是來自這裡。可裏邊黑乎乎的根本看不到頭,四週的岩壁更像是吸滿水的毛巾,不停地滴水。馬傑決心再做最後一次努力。

  這是馬傑從未見過的驚人場景。與其它冬眠的蝙蝠不同,它們似乎更容易被驚擾,空中到處回蕩著他們攝人的奇特聲波。

  一陣驚喜之後,馬傑發現,就在七八米高的洞頂,還有許多他們的同伴正在酣然大睡——層層疊疊地擠做一堆,毛茸茸令人不寒而慄。

  攀著濕滑的岩壁,馬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爬到了最高處。

  這一次,他終於看清了它們的面目。

  令他意外的是,儘管處在冬眠期,這種蝙蝠卻有著極其罕見的攻擊性。它們不僅長著嚇人的面孔,渾身上下還充滿了詭異的氣息。

  這會不會是從未發現的新物種呢?

  在黑暗中,當馬傑把它與先前發現的幾種蝙蝠對比時,立刻注意到它們還有一個更加奇特的地方。就是它長著一對奇特的爪子。

  隨後的測量結果非常驚人:它們的爪子居然比其它蝙蝠足足大出了一倍。它們的腳掌非常小,腳趾粗壯有力,長長的指甲更以不可思議的弧度彎曲著,活像一副鋒利的鐵鉤。

  對於研究動物多年的馬傑也很難想象世上還有如此怪異的蝙蝠。

  他惟一能做的就是對它們的體形特徵進行一一記錄,不放過任何重要的細節。因為在長期的研究中,人類已經蒐集了幾乎所有已知動物的重要數據,只要得到了這種蝙蝠的相關資料,就有可能通過檢索,確定它們是不是新物種。

  回到北京之後,帶著所有的數據,馬傑來到了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在這裡浩如煙海的文獻中,保存著世界上幾乎所有已知動物的資料。

  一部出自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哺乳動物專著,吸引住了馬傑的目光。書中記述了一段美國博物學家艾倫在中國的經歷。

  那是1936年,為了調查亞洲野生動物資源,曾為哈佛大學博物館館長的艾倫輾轉來到了福州。這一天,一位協助調查的中國教員給他帶來了一件奇怪的標本。

  艾倫很快就發現,這是一隻十分特別的蝙蝠:它不僅面目猙獰;而且,還長著一雙巨大的爪子,在此之前,艾倫還從未見過如此怪異的結構,為此,他給這種蝙蝠取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大足鼠耳蝠”。

  馬傑在北京發現的蝙蝠與艾倫描述的特徵一模一樣,應該就是“大足鼠耳蝠”,並不是什麼新物種。

  然而,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美國。一塊罕見的蝙蝠化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透過精確的年代測定,人們發現,這只蝙蝠的年齡居然已高達一千二百多萬年。

  那是一個屬於恐龍的蠻荒時代。

  災難中得以倖存的蝙蝠,經過千萬年的進化,發展成僅次於嚙齒類動物的第二大哺乳動物,據估計,它們的種類足有一千多種。

  在它們成功生存的背後,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適用於所有動物的進化原則:它們身上的每一個特殊器官,都必然會有獨特的功能與之對應。就像寬大有力的翅膀,對應著強大的飛行能力一樣。

  令馬傑疑惑的是:它的雙爪比其它蝙蝠足足大出了一倍,如此罕見的古怪結構究竟意味著什麼?

  馬傑發現,一般的蝙蝠在休息時,它們的身體都與岩壁完全垂直,僅僅依靠細小的爪子就能輕易負擔起全身的重量。

  然而,與它們體重相當的大足鼠耳蝠卻十分特殊。它不喜歡呆在水平的洞頂,而是偏愛明顯傾斜的岩壁。休息時,更是手腳並用,根本不像其它蝙蝠僅用後爪懸挂。也就是説,如果僅僅為了攀附,它的雙爪根本沒必要長那麼大,這巨大的爪子不可能是專門為懸挂預備的。

  當然,還有第二種可能,就是它的食物。

  遺憾的是,在黑暗的洞穴中,冬眠的蝙蝠根本不需要進食,搜尋線索的任何努力都只能是徒勞。

  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經過反復的查找,馬傑的目光再次落在了艾倫的文獻上。

  當時,愛倫不僅給這種蝙蝠取了名字,還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膽推測:大足鼠耳蝠與普通蝙蝠完全不同,它們不是以昆蟲為食,而是一種罕見的、會用雙爪捕魚的奇特蝙蝠。

  問題是蝙蝠身上的毛髮沒有絲毫的防水能力,一旦扎入水中,它們將會丟掉性命。

  作為博物學家,愛倫當然清楚自己的緊要工作正是搜尋它們吃魚的直接證據。

  要想證實蝙蝠有沒有吃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它們的腸道和胃中去尋找,看看有沒有留下魚的線索。

  結果很快出來了:胃中的黑色物質,全都是昆蟲的殘肢,連一丁點魚的蹤跡都沒有。

  令馬傑百思不解的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艾倫仍然堅持自己的推測,認為大足鼠耳蝠可能會吃魚。

  滿肚子都是昆蟲的蝙蝠又怎麼可能會吃魚呢?它們巨大的爪子會不會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神秘功能?

  《科教片之窗》欄目供稿

責編:戴昕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