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科教片之窗 > 正文

尋找藤甲兵(上)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6日 14:49)

  2005年春節前夕,我們攝製組來到一位神奇的彝族老人家裏。一段神秘之旅就從這位神秘老人的家中開始了。

  王均:原來我見了照片。這個(儀式)十二年才舞蹈一次。解放後呢,以前的封建迷信都不搞了。解放後我就見到過一次,我就見到過這一次的照片。

  這個挺沉的,行嗎您覺得?挺重的,大約有十斤左右吧。

  王均:打仗的時候這些就表示威武,這挂著獸牙,勇士。挂件就像那一類。牙齒挂著就是… …。

  我們正在拜訪的這位神秘老人叫王均,他是1000多年前南詔國王族的後裔。在他的心裏,一直有個揮之不去的願望,因為十多年前,他曾經見過一張真實的照片,表現了一千五百多年前諸葛亮大戰藤甲兵的故事。那麼當年的藤甲兵現在還會存在嗎?

  王均:部落並未消失,文化也未消失,文化是繼續發展的。

  古老的藤甲兵文化就如同這件蓑衣一樣,隨著生態和社會變遷,如果不被珍藏起來就可能永遠消失了。就像編制這件蓑衣的草,堅韌得如同動物的皮毛,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同樣品種的草了。那麼,藤甲兵經歷了1500的歷史變遷,他們只有被珍藏起來才有可能保留至今。

  王均:舞蹈起源於三國,諸葛亮征南蠻。任何人還沒有拍過。那麼請我鑒定,我看就是三國時期的舞蹈了。

  藤甲兵就是用藤子,樹藤,特殊的樹藤把人網罩起來,作為戰爭的舞蹈。帶著面具,面具是木頭的面具,拿著武器跳舞。

  謝謝您!回頭再來啊!

  好,再見!再見!

  從那張老照片王老先生感到,一千多年前的東西還在雲南的某個地方保存著!因為年代久遠,當年照片上扮演“藤甲兵”的老人們,大多已經去世。王教授作為一個彝族的長老,決定親自帶我們去尋找。

  我們首先來到了陸良縣三岔河一帶。

  張老師:這就是三岔河。

  賈向雲:三岔河的邊。這個古道就是沿著這個溝往上走,形成Z字形地往上延伸。翻過那個山就到了師宗縣。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筆下諸葛亮大戰藤甲兵的故事就發生在雲南的陸良縣。秦漢時期修築的入滇官道,就是在這附近的古道的基礎上修築的。因為山勢險峻,道路只能修成五尺左右寬,所以史學家們把它就叫五尺道。從四川宜賓到雲南陸良,中原內地歷朝歷代的君王就是通過這條著名的古道,讓幾十萬漢軍一次次遠征雲南。這其中最為曲折著名的恐怕是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和蜀軍大戰藤甲兵的故事。實際上,當年除了孟獲的部落以外,陸良地區同時存在著另外幾個部落,較大的有孟氏、霍氏和爨氏。

  據史料記載,孟氏家族的首領孟獲被諸葛亮抓了六次之後還是不服氣,為了與漢軍一賭最後的輸贏,孟獲從其它部落請來了殺手锏-藤甲兵。而藤甲兵首戰蜀軍,就大獲全勝!這著實讓諸葛亮大吃一驚。其實,陸良地區不僅是歷代漢王朝、也是當地少數民族部落之間的必爭之地。到了公元399年,霍、孟兩大部落髮生火拼,爨氏就成為最強大的勢力。那麼,藤甲兵是否來自當年的爨氏部落呢?為什麼藤甲兵居然能讓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屢次戰敗?

  在1500年前,雲南的生態與現在迥然不同。原始森林中到處是藤類植物。藤條經過特殊處理,製成鎧甲後堅韌無比。不僅刀砍不進,箭射不透,而且極為輕便。而經過油浸的藤條還不吸水,過河時就像是皮划艇和救生衣。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説,當時的藤甲兵就是極為精銳的兩棲作戰部隊。雖然諸葛亮最終用火攻打敗了藤甲兵,但是,驍勇善戰的藤甲兵還是得到了諸葛亮這位軍事大家的敬重,以至於戰爭結束後,諸葛亮還特地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祭奠儀式來憑吊戰鬥中死難的藤甲兵勇士。

  在滿是山地的雲南,陸良是最大的高原平壩。陸良四面環山,中間是一大片平地,獨特的氣候環境使得這裡成為五穀豐登的寶地。當年的五尺道可能完全被掩映在叢林灌木之中。歷史就像是一場連續劇,當初中原軍隊殺進雲南經過的五尺道旁,現在又立滿了新的墓碑,而且墓碑就是用一千多年前古道上的石板雕成的。現在,古老的五尺道已經面目全非!而墓碑的主人已經不是藤甲兵的後代了。

  記者:那邊富還是這邊富啊?

  農民:這邊富。那邊是東山,半山區,種不出稻穀來。

  記者:那邊種什麼?

  農民:苞谷。蕎。

  記者:您家祖上是哪兒人哪

  農民:我們家祖上是南京吊板柳樹灣的。整個陸良(的人)都是從南京搬過來的。一句話就是:陸良人打得罵不得,都是親戚。

  歷史上,從中原內地往雲南有過三次大移民,明代的這次甚至是整個村莊或小鎮全都搬遷到了雲南。象陸良這樣的風水寶地,既是富庶的魚米之鄉,也是歷朝歷代的古戰場。

  這個山洞就是一個古戰場的遺跡。在山洞的岩壁上,隱隱約約的書法吸引住我們的目光。據説就在附近的小村莊裏,還藏有國家一級文物大爨碑;上面的爨氏書法記載則爨氏家世。當年的藤甲兵很可能就是爨氏家族的士兵,爨氏家族會不會幫我們揭開藤甲兵的神秘面紗?

  我們的司機,他對尋找藤甲兵也格外感興趣,他是雲南省探險協會的創辦人之一,還是汽車維修的專業的老師。

  我們的另一位專家是賈向雲老師。她是考察雲南古長城的學者,對雲南少數民族遷徙的歷史和西南夷道、五尺道都做過詳細的研究。獨特的研究視角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由於我們的攝製組有不同的專家從不同的視角考察藤甲兵,使藤甲兵的文化歷史背景越來越清晰。

  賈老師:這個地方的彝族啊,每一年都要回到這個地方。他們的祖先埋在這兒,要回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發現有很多彝族火葬的罐,一摞一摞的。

  雲南的路,似乎沒有平的。幸虧有張老師高超的駕駛和維修技藝為我們保駕護航!賈老師告訴我們:諸葛亮親徵雲南,平定其他大姓叛亂後,就“收其俊傑”為地方官吏,爨氏從此在雲南中部稱雄。而且,至今還保留著一個大爨碑。

  賈向雲:已經感覺到地理位置不是特別好,他們政府本來想把它搬走,搬到縣裏面去,但這個村裏的村民不幹。

  記者:為什麼不幹?

  賈向雲:這是他們的神碑。這等於是他們村子的鎮寶了,所以全村人是不準搬。

  據説:爨氏家族本是逍遙中原的漢人家族,自從南夷道連通了中原進滇的道路,他們扶老攜幼,帶著家當,一步步從古道上走來。在滇東一帶定居下來後,變服而從其俗。在與當地少數民族的融合中,最終成了南中大姓,成了雲南的統治王族。

  賈向雲:孩子生病時敲下來熬水喝,治病啊。他認為這個是神藥啊,他已經把這個碑當作神一樣了。所以就把這個敲壞了,一塊一塊地敲壞了。

  在這個爨碑上詳細記載著爨氏家族中的龍顏將軍,在公元400多年時守衛爨氏家園的功績。龍顏碑中的爨氏書法正是漢族和當地少數民族融和的結晶。

  採訪于西賢教授:爨是以漢文化為核心,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大家族;他們的書法填補了漢字從裏書到楷書的空缺,在漢文化的發展始終佔有里程碑的作用;也可以説:漢文化的中心曾經在爨氏時期,從中原轉移到了雲南。

  難怪藤甲兵能讓諸葛亮肅穆起敬,因為藤甲兵的基因中既有中原漢人的筋骨,又有少數民族的血肉。今天人們在陸良,特地製造了一面宏大的雕塑墻,再現了當年爨氏家族和諸葛亮的蜀軍英勇作戰的場景。但是,藤甲兵到底是什麼樣子?就在我們急切地想看到活靈活現的藤甲兵時,王教授了解到一個彝族小山村正在準備過神猴節。而所謂的神猴就是藤甲兵!請在下期收看真正的藤甲兵的後裔。

  《科教片之窗》欄目供稿

責編:戴昕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