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科教片之窗 > 正文

景泰藍手工藝紀實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03日 10:21)

  在京城百工坊的國禮中心,擺放著國寶大師張同陸先生精心製作的一件景泰藍藝術品。

  北京《京城百工坊》拍賣有限公司 副經理 金志泉

  這件作品是我們拍賣公司準備春天拍賣的一件作品。它叫“夔龍紋雙耳尊”,它充分體現了西周時期的紋飾特徵,這種夔龍紋飾再加上先代這種純正的景泰藍色,體現了西周時期的特徵以及景泰藍的特有的特色。

  從這件完成的藝術品上,人們很難看出製作它的手工藝過程有多麼複雜。實際上,保留這個手藝和保留一件藝術品有著同樣的價值!

  在《京城百工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設計獨特、風格迥然的民間工藝品,還可以了解到各種手工藝製作的全過程。“百工”一詞源於春秋時期的《考工記》。自元起至明清,歷代在京建都的皇家,對御用工藝品的製造都設有專門機構。在元代稱“工部”,在明代稱“少府監”,在清代稱“造辦處”,在民間對其統稱為“百工坊”。 如今的《京城百工坊》為弘揚中華歷史文化,繼承祖先一脈相傳的民族技藝,特聘請國寶大師,以百工絕技,留傳世之作。

  景泰藍的製作工藝自元代從阿拉伯半島傳入我國,歷經元、明、清至今已經延續了上千年,它是把古代制銅的技藝和燒制彩瓷的技藝完美結合的過程。歷代帝王就是在這個過程裏,用無數工藝大師們繁瑣精細的手工技藝,追求著永恒的人間美麗。實際上,創作一個景泰藍就是讓紫銅的堅韌與瓷的色彩在火的煅燒中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景泰藍工藝堪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制胎就是將紫銅板按照圖紙剪出各種不同形狀,然後將其各部位銜接上,經高溫焊接後便成為器皿造型的銅胎。據説在明代宣德年間,宣德皇帝非常重視銅器的製造,在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景泰為宣德之子,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只是沒有能力再在制銅的技藝中有所突破,就在銅器的顏色方面另辟蹊徑,景泰一直琢磨如何在銅胎的表面附著上色彩,讓銅的威嚴同時具有彩瓷的時尚。

  景泰藍一開始並不叫景泰藍而叫琺瑯器。琺瑯實際上就是一種石料,當它們與一些金屬氧化物混合後就成為有顏色的石料。這就是琺瑯石磨成的各種顏色的粉末。最初傳入我國的琺瑯器的主要顏色是藍色。當明代的帝王宣德和他的兒子景泰熱衷於琺瑯器的時候,琺瑯器就被後人尊稱為景泰藍了。但是,琺瑯並不是油彩而是一種石頭的粉末。那麼這種像彩色沙子一樣的琺瑯粉,怎麼能與銅器結合在一起呢?

  如果説瓷器上的色彩是將顏料附著在瓷料表面上的,那麼景泰藍上的色彩則是靠銅絲勾勒出一個個圖案造型,然後再將各種琺瑯釉的粉末填充在其中的結果。用銅絲在銅胎上的造型過程叫景泰藍的“掐絲”工藝。

  這就是在景泰藍上掐出圖案的銅絲帶。

  這是一根一根的絲,摽在一起一共是8根。掰完以後是單根的。

  所謂“掐絲”就是將細銅絲掐彎、剪斷,做出一個造型。不同的掐絲工具可以掐出不同的造型。

  我們現在看到的不是一個普通的龍的圖紙,而是設計銅絲如何“掐捏”組合成龍的工程圖。“掐絲”就是依照這個圖紙將一根細長的銅絲,掰成一個個雙線線條,然後在雙線內填充各種色彩的琺瑯釉。

  圖紙是大師給畫的,我們就照著這個圖紙,用絲一點一點掰成這樣。

  由於每根銅絲的直徑只有幾毫米,為了方便掐絲,一般是將8根銅絲粘在一起進行掐捏。每次掐捏的造型只是整體設計圖上的一小塊。所有的小造型最後拼在一起時要與原設計圖一模一樣。在明代,中國的皇帝讓祖先對銅的“掐捏”達到了極致。

  你要掰的不一樣,粘上去也不一樣,粘上去也不像。這是鳳腦袋,這塊就在這兒;這是鳳腦袋,這是鳳嘴。

  當“掐絲”的造型完成後,先要煅燒一下。這樣,8根連在一起的“銅絲”才會分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一個個彎曲的小銅絲,最終還會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龍的造型。

  這是一個龍的銅胎。在銅胎上,設計好的圖案已經變成了無數單獨的小銅絲段落。這時候再將每一個單獨的小“銅絲”粘接在一起,最終在銅胎上復原出大師設計的整體圖案。

  實際上,掐絲的過程是將一個總體的造型設計不斷分解和組合的過程。分解的時候,每掐出的單個銅絲不能走樣;合成的時候,每單個銅絲應粘的位置也不能出錯。 一根纖細柔韌的紫銅絲,在被剪開又被粘合在一起的時候,它就已經從銅的文化中“脫胎換骨”了。

  當然,為了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還要經900攝氏度的高溫煅燒。“掐絲”意味著一個景泰藍的命運從此開始。

  景泰藍的命運是在琺瑯粉的色彩被填入“掐絲”的花紋中展開的。所謂“點藍”就是把各種琺瑯釉料填充在銅絲掐捏出的花紋空隙中。

  “點蘭”猶如中國的繪畫。只不過這種繪畫的材料不是宣紙和墨彩,而是像沙子一樣的瑯琺粉。雖然琺瑯粉的色彩種類遠不如水墨細膩。但是,在不同色彩的琺瑯粉之間,由於這種混合併沒有産生化學上的變化,因此不同色彩的粉末在接觸的邊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境,色彩的過渡極具中國水墨畫的特點。

  中國畫最講究的是意境,點藍也是如此!一件精美的景泰藍,“精”在於製作上的精緻,“美”在於點藍的意境。在點藍的過程中,點什麼顏色,顏色之間的協調呼應,以及對整體造型的色調把握完全是一種即興創作,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具可以複製。可以説,每一個作品都是工藝大師們一邊製作一邊捉摸出來的。像張同陸大師正在創作的這個龍的景泰藍藝術品,在色調方面,張大師就是以黃色作為總的基調。

  藝術是一脈相承的,它們在技藝上有異曲同工之處。張大師手裏的小鐵鏟就相當於畫家手中的畫筆。而且,景泰藍的畫筆不僅要點出意境,還要敲出精緻。比如每次點藍後都要輕輕敲打,讓這些彩色的琺瑯砂粒很緊密的填充在銅絲花紋裏,還要不斷用乾淨的棉花把滲透在砂中的水分吸凈,否則燒制後的琺瑯釉就會出現空隙。

  所謂砂眼就是琺瑯釉中出現的孔隙。出現砂眼就會整體破壞景泰藍的色澤和精美。景泰藍的精美離不開技藝上的完美無瑕。

  經過800攝氏度的高溫燒熔,粉狀的琺瑯釉料就熔化成平整光亮的釉面。仔細觀察:第一次的點藍經過煅燒後沒有出現砂眼,但彩色的釉料和掐好的銅絲已不在一個平面上。所以需要再一次上釉。

  實際上,一個景泰藍的製作需要反復兩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熔燒。每一次上釉,都要像第一次點藍:讓琺瑯粉緊密地填充,還要不斷地將砂中的水分吸掉。另外反復上釉燒制,才能將釉面與銅絲持平,使景泰藍上鑲嵌的銅絲和琺瑯釉完全融為一體,使彩石和紫銅共同體現人們對色彩和堅固永恒的追求。

  景泰藍加工的最後一道工序是磨光和鍍金:對於平面的景泰藍作品可以用機械磨光的方法,但對於不同造型的藝術品,就只能採取手工磨光。磨光是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三個階段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

  一件好的景泰藍作品,顏色應該細膩、自然柔和。但是反復填充釉料和反復高溫煅燒,必然導致景泰藍的整體色澤變暗,或出現“砂眼”的問題。現在,《京城百工坊》正在通過數字技術,改進景泰藍釉料,在不改變傳統工藝特色的前提下,減少燒藍次數,克服景泰藍作品上出現砂眼,使著色更加牢固,使色彩更加絢麗。

責編:戴昕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