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的希望
——《科教片之窗》欄目年中創作研討會散記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1日 09:39)
一寫下這標題就覺得夠俗的,科教頻道裏的一檔純科普欄目,跟“田野”沾邊嗎?有多大“希望”?還得把人家使用過無數遍的標題拿來貼在自己創作研討會的題頭上合適嗎?
可恰恰我們看中的是田野的開闊和八面來風;看中的是田野上生生不息的掙扎和陰暗交錯的萬象以及擋不住的春天,這不恰恰是一檔欄目生存與發展、一群電視科普人開拓創新的重要源泉嗎?要不您瞧,怎麼在田野上笑得這麼燦爛呢?
6月11日《科教片之窗》欄目半年度的創作研討會依然是在京郊如期召開,依舊是熟悉的住宿樓房和小型會議室,但會議的觀摩和研討確是耳目一新,全是擠出水分真刀真槍地實幹。
説是“擠出水分”,是指一上來沒有什麼寒暄客套就直接觀摩2004年上半年欄目播出的所有節目;“真刀真槍”是指大家直面“自己人”的節目毫不留情,好話少説,挑刺和逆耳之言居多。這是基於幾個月來中央電視臺收視份額下降,大部分欄目和節目收視率下降的大環境;以及5月以來《科教片之窗》欄目收視率的低迷狀況等因素的。
大家七嘴八舌直指欄目近期播出的一些節目:
《室內環境與健康》選題不錯,抓住了當前人民生活中的熱點,但做的不細,不深入;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科學道理剖析的也不深入;畫面內容裏的重復鏡頭太多,好的標題沒有做出好的文章。
《現代工業設計》選題應該科普,但表述不夠通俗;涉及産品的“艱澀”過程,比如某産品的塑料模具設計過程太多,而這些對一般觀眾來説又沒有吸引力。編導儘管在鏡頭的拍攝和組接上力爭求生動、求流暢,但整段的電視表達並不“通俗鮮活”,因而導致可看性下降,收視率迅速下滑。
《核安全》儘管是命題的“定點作文”,但主題遊移不定,觀眾定位不明確;沒有把核電中那些最吸引人的、最需要進行科普的、最能與安全意識挂鉤的東西拎出來做生動形象地表述。因而,該片看起來更像一部一般的專題片。
即使對去年獲獎的《樹的困惑》,大夥也沒少掄“板兒磚”:節目雖然找到了表述內蒙古生態環境惡化的載體——小老樹,但其敘述方式仍嫌老套,尤其是鏡頭語言表現不到位。
這種一針見血的評述,這種不留情面直對節目的剖析,是我們《科教片之窗》欄目一貫的作風。不管你是身居要職的老導演,還是初學乍到的新編導,大家都是一視同仁,就片論片。奉承話、你好我好這類話少説,逆耳忠言多講。這種良好的創作研討氣氛比會議室外的氣溫還“酷熱”。
對從《發現之旅》拿來改編的“尋找墓穴的主人”一片,大家也發表了議論。歸結起來有幾點:(1)選題獨特。一般來説帶有懸念破謎色彩的考古類題材容易取悅觀眾。(2)敘事方式讓觀眾愛看。現代化的表述方式講究“懸念、追蹤、破謎”,“層層剝筍”式的敘述評説事物。有時候看似清水一片,卻偏偏又攪起泥沙陣陣。儘管某些鏡頭看起來是重復使用,卻是人為地故意“設的扣”,以引起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恰恰揣摩到了觀眾的欣賞心理,贏得了很好的收視率。而正是這樣的一種敘述方式也是我們《科教片之窗》欄目目前所欠缺的。
針對這樣一種實際情況和憂患意識,大夥紛紛當起了欄目的高參,提出了目前著重要改進的幾個方面:(1)加強選題與節目策劃的力度。把選題的注意力調整到“貼近生活的醫療保健等新奇特方面的題材來”。(2)改變敘述方式。更多地講故事,講細節,講精彩的科學活動中人物內心的科學情懷。細節裏也要更多地關注“疑與釋疑”、“平淡與起伏”、“曲折地破譯”等好看的要素。
如此這般的議論和形成共識的過程整整持續了一天半,以至於大夥在飯桌上還餘興猶存。看來兩天多的欄目創作研討活動,雖然時間較短,但大家都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收穫。
非 莫
《科教片之窗》欄目
2004年7月19日星期一
責編:戴昕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