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浮飛馳的列車(上)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8日 16:37
上海,2003年9月,我國第一條磁懸浮列車示範線路在這裡正式開通。這是一條新型的無接觸懸浮軌道客運交通系統。也是世界上第一條磁懸浮商業運營交通線。
磁懸浮列車線路連接上海龍陽路地鐵車站和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全程長度為30公里。
磁懸浮列車的車體為流線型,車身下部環抱在T形軌道上。但並不接觸軌道。
列車能拖挂兩節至10節車廂,最快運營時速為每小時430公里。從浦東機場到龍陽路地鐵站乘坐汽車需要30多分鐘,而乘坐磁懸浮列車需要的時間僅為7分半。
磁懸浮列車不但速度快,而且運行起來十分平穩,乘客可以在車廂裏自由地活動,不用係安全帶。列車的車窗寬大明亮,由於使用了高科技的減速玻璃。所以人們在觀看窗外景物時,並不是一閃而過。
磁懸浮列車的軌道架在高架樑上,它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對沿途土地的佔用,而且還不受地面車輛和行人的干擾。乘坐磁懸浮列車是十分安全的。這不僅是因為列車車身將軌道包覆,行駛時不會發生脫軌事故。而且也表現在萬一遇到停電的情況,磁懸浮列車還可以立刻轉為車內蓄電池供電,使車輛平穩地停下來。
略顯遺憾的,只是由於這條磁懸浮線路的距離較短,列車在加速到時速430公里後沒有多久,就開始減速準備進站了,以至於許多乘客下車後都感覺興致未盡。
磁懸浮列車代表了當今軌道交通運輸的最新技術,它的出現標誌著人類在陸路交通領域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回顧人類交通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人們對出行速度一直有著契而不赦的追求。
輪子的發明是人類在出行能力上獲得的第一次飛躍,有了依靠輪子行走的車輛,人們才能大大減輕自己的出行負擔,加快旅行的速度和運輸的能力。
近代鐵路公路的修建,機械化車輛的出現,是陸路交通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依靠動力驅動的火車、汽車,把人們的出行能力提高到了新的階段。
此後的一百多年,在中遠程陸路交通中,火車一直以其快捷的速度和強大的運載能力,成為人們旅行和貨運的重要工具。不過,人們並沒有停止革新的步伐。
為了獲得更快的速度。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各發達國家相繼開展了鐵路提速的試驗。輪軌列車通過更換高速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興建高速鐵路線。行駛速度已經成倍提高。
1964年,日本建立了東京到大阪的高速列車新幹線,將列車的運行速度由普通最快每小時120公里,提高到了每小時210公里。
1983年,法國巴黎至里昂的高速鐵路線上,TGV高速列車的運行速度達到了每小時270公里。其試驗車在一段長下坡線路上更是跑出了瞬間515公里的最高時速。
除此之外,在當時的德國和英國,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高速鐵路試驗線。
然而,這以後,儘管人們又經過多年努力,但高速輪軌列車的最快運營速度卻始終只能在300公里左右,很難再提高了。
那麼,是什麼影響了輪軌列車的速度呢?
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對車輪在滾動行進中所承受的各種力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古老的馬車,是靠馬拉車身帶動車輪向前滾動的,在前進中,車輪的滾動是被動的,它只承受車輛重力,自身並不具有向前的動力。所以車輛行進的速度,實際上只能是拉車馬匹行走的速度。
由齒輪和鏈條傳動的動力驅動輪,是機械化工業的産物,它使車輛的行進擺脫了對車外動力的依靠。人們可以在車上用人力或發動機驅動輪子的轉動。
這時,自主向前滾動的驅動輪,不但承擔了車輛的重力,同時也起到了帶動整個車輛行進的作用。
動力強大的列車滾滾向前。這時,車輛的行進速度似乎已經完全由車輪的轉速來決定了。
那麼,真的是車輪轉多快,車輛就能跑多快嗎?
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機車驅動輪在軌道上運行,靠的是運動時車輪與鐵軌接觸點面之間産生的向後作用力,又稱粘著力。
而車輪與軌道接觸面的粘著力的大小,與車身重力是有很大關係的,車越重,車輪與軌道的粘著力就越大。車越輕,粘著力就越小,但是,隨著車速的提高,車身垂直向下的重力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從而影響到車輛行駛的速度。現在我們就做個小試驗看看。
這是三隻玩具汽車。然後再搭建一條試驗跑道,跑道中間要經過一隻電子臺秤。
先稱一稱三輛玩具汽車的重量,小卡車重100克,塑料小轎車重140克,電動小跑車重95克。
試驗開始,首先由小卡車通過臺秤。太快了,沒看清,沒關係再來一遍。停。臺秤顯示小卡車通過時的重量僅為25克。
那麼,會不會是臺秤發生了問題呢?看這一次,小卡車正好停在了在臺秤上,停穩後數字顯示出它的重量為100克。臺秤沒有問題。再試幾次,由於通過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顯示的通過重量也有大有小。
再看一下電動小跑車,它的速度太快了,通過臺秤時,以5克為進制的臺秤反映為0。還是速度慢的塑料小轎車重量變化小一些,它的靜止重量是140克,但通過臺秤時重量也有所降低。
試驗表明,當車輛開始行駛後,向下的重力一部分逐漸轉化為向前的分力,車輛向下的重量會逐漸減輕,驅動輪與軌道的粘著力也就跟著減小。車速越高,運動重量越輕,輪軌粘著力越小,在車速到達一定限度後,如果繼續提高驅動輪的轉速,車輪就會因與軌道的粘著力不夠而發生空轉打滑。打滑會使車輛失去向前的動力,從而限制了車速的進一步提高。
為了防止打滑,有時車輛也通過向軌道上撒沙來增加車輪與軌道的粘著力,但這對提高車速的意義並不大。
還應注意到,輪軌鐵路提高速度的代價是很高的,時速300公里高速鐵路的造價是時速120公里普通鐵路的三至八倍,繼續提高速度,其造價還將急劇上升。
讓車輛懸浮著沿軌道向前行駛的想法,很早就有人想到了,其方法在一些玩具中就有所體現。
懸浮有兩種形式:利用空氣向下噴氣産生懸浮的方法叫氣懸浮,用這種方式人們已經製造出了直升飛機和氣墊船。
利用磁性材料的相斥性和相吸性進行懸浮的方法叫磁懸浮。
1935年,德國的赫爾曼 肯佩爾最早申報了磁懸浮車的技術專利。
不過,世界上工業發達國家真正對氣懸浮和磁懸浮列車進行研究和試驗,卻是始於上世紀60年代。1969年,法國在奧爾良郊外18公里的試驗線路上,試驗了自己的懸浮列車。
這輛在軌道上行駛的試驗車,借鑒了直升飛機和氣墊船的空氣氣墊原理,採用了氣墊懸浮的方式。
試驗線路上的軌道,設計成倒T字 型,車身下部將軌道垂直部分包住,以控制前進方向。在車身底部左右兩側,有兩排氣流反衝式噴氣口,利用壓縮空氣向車底噴氣形成氣墊,使車輛懸浮了起來。
車輛的行進,是由車後上方巨大的螺旋槳推動的。試驗時,氣懸浮車的離軌懸浮高度為10厘米,資料顯示,試驗車的最高時速曾達到每小時422公里。
然而,由於車輛在高速行駛時的噪音和穩定性問題一直沒能很好解決,法國的試驗最終沒能再繼續下去。
那麼,那些與法國同時進行懸浮列車研究的國家,他們後來的試驗情況又怎麼樣呢?還有我國自己,在引進國外磁懸浮技術以前,在自主研究懸浮列車方面又是處於一種什麼狀況呢?
這些問題我們將在《懸浮飛馳的列車》下集中向大家詳細進行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