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節目內容

樹的困惑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3日 17:08


  這是一片令無數人魂牽夢縈的土地,正是它的美麗,把內蒙古和草原纏繞在一起。內蒙古也有森林,而令人不解的是,在這裡的森林與草原的角逐中,樹並沒有佔上風,今天在內蒙古的形象舞臺上,草依然扮演著主角。

  明朝的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一個叫鄂爾多斯的遊牧部落,將成吉思汗的靈寢遷到內蒙古中部,並守衛在這裡,直到後來,這片土地就被稱為鄂爾多斯。在今天離成吉思汗陵墓不遠的地方,有一片樹林,它歷經了四十年的風風雨雨,卻始終長不高,人們習慣地稱它們為“小老樹”。


  “小老樹”的存在,在內蒙中西部不是什麼新鮮事,在離鄂爾多斯幾百公里外的四子王旗也同樣生長著“小老樹”。(農民採訪)它們的樹齡雖然沒有鄂爾多斯的樹齡長,但也有近三十年了,樹高只有三米左右,樹榦只有人的胳膊粗細。難道它們真的命當如此天生就是一副“小老頭”的形象嗎?

  “小老樹”其實和內蒙古其他地區的樹在品種上沒有多大的區別,鄂爾多斯的小老樹實際上是些叫小葉楊的楊樹,而四子王旗的小老樹則大多是普普通通的榆樹。楊樹和榆樹在我國分佈很廣,尤其在北方地區幾乎隨處可見。楊樹和榆樹的生長速度都很快,成活率也很高,一般在三至五年就可以長到五米以上,榆樹雖然生長的速度要慢一些,可五至八年也能長到五米高矮。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控制著這些“小老樹”的生長髮育呢?

  李敬忠教授是內蒙古畜牧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他所研究的項目與樹木沒有絲毫的關係,可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引起了他對“小老樹”的關注。

  樹被風刮倒本來應該是很平常的事兒,但恰恰這棵樹已經長了很多年,而那陣肇事的風在內蒙地區也只能算是普普通通的夜風,這個奇怪的現象使李教授對“小老樹”産生了興趣,因為在科學工作者的眼裏只有規律而沒有巧合,難道“小老樹”真的像它的外表一樣脆弱嗎?借著出差的機會,李教授試圖在一些旗、縣的氣象和水利部門尋找答案。

  植物生長的先決條件無非是充足的陽光、適宜的溫度、肥沃的土壤和足夠的水分,樹也是一樣。從資料上來看,內蒙古地區和我國其他地區一樣都屬於典型的東亞季風氣候區,冬季有來自於西伯利亞的西北風,夏秋兩季主要有來自於太平洋的東南風,一年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處於陽光的照射之下,可以説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陽光十分充足。

  但是這裡畢竟離海洋比遙較遠,南面又橫亙著秦嶺和燕山山脈,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很難跨越這一道道屏障。受來自於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影響,這一地區冬春兩季漫長而寒冷,大部分地區冬季要持續在五個月以上,這裡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生長在這裡的樹木長期處於一種類似于冬眠的狀態之中。

  那麼,是溫度阻止了樹木生長的腳步嗎?在與內蒙古處於同一緯度的吉林、黑龍江和新疆等地區,氣候條件與內蒙古基本相同,有的地方甚至常年被冰雪覆蓋,而在這些地方,森林覆蓋率都很高,有的還是我國的主要林區。可見溫度並不是內蒙古樹木正常生長的絆腳石。


  土壤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基礎,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機質維持著植物正常的生長和發育,內蒙古地區的土壤類型多樣,有黑土、栗鈣土、棕鈣土、漠鈣土和大面積的沙漠。李教授發現,在小老樹生長的地方,土壤類型基本屬於栗鈣土,栗鈣土與其它的土壤有很大的區別,土質粗糙、含沙量大,有機質含量稀少。

  在他對生長小老樹的地區的土層進行測量的時候,在小老樹樹根下面表土層的不深處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土層,在這個土層中幾乎沒有樹根的發育。試驗人員對這裡的土層進行了分析化驗,發現其中的鈣元素的含量高達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説這個土層就是目前世界上還沒有解決的難題:鈣積層。

  鈣積層是一種不可利用的土壤成分,它主要存在於一些含鈣比較豐富的土壤中。鈣積層埋藏的深淺,與當地的降雨量的大小有很大關係。來自於天空的降水,使土壤中的鈣元素隨著雨水向土壤的下面淋溶沉積,經過成千上萬年的積累,這些鈣物質往往在土壤的下面形成一層厚厚的非常堅硬的鈣積層,水向下滲透越少,鈣積層離地表越近。

  這個土層就像銅墻鐵壁一樣阻擋了樹木的根係向下發育,樹根遇到鈣積層後,只能向水平方向發展,處於深層土壤中的水分,對快速生長的樹木來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這裡長出一批營養不良、貌似小老頭的樹也是正常的。看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內蒙古的局部地區降水稀少。


  內蒙古的大部分地區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植物生長的水分供給,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來完成。在國際上,降雨量的計量單位是以毫米來計算的,而在這裡,農牧民普遍用手指的寬度來衡量雨量的大小,“一指”就是雨量只能濕潤一指厚度的土壤,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超過兩指以上的降雨很少。降雨是在冷暖空氣的作用下形成的,形成降雨的水分一方面來自於地面植物的水分蒸發,另一方面則依靠遠方海洋富含水分的暖濕空氣。

  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氣溫的逐漸變暖和乾旱,我國森林的面積在氣候和人為的干擾下越來越小,涵養水分強的天然森林遭到砍伐,能夠向內蒙古地區輸送水分的植被資源日漸萎縮,當地的降雨主要還得依靠從大海方向吹來的暖濕空氣。

  內蒙古處在我國的西北地區,離海洋更遠,來自於海洋的季風和暖濕氣流,由於長途的跋涉和沿途層層高山的阻擋,難以到達,即使到了這一地區也是強弩之末,水分已經喪失殆盡,降雨量很小或者根本就形不成降雨。所以,水一直是內蒙地區難得的資源。

  以上的種種線索使李教授對“小老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內蒙古地區,土壤含鈣成分比較高,在離地表很淺的地方形成鈣積層,阻擋了植物根係的延展,能夠給植物提供養料的土層又很薄,最終造成了樹木向“小老樹”的畸形發展。這一切看起來順理成章,小風拔大樹的怪現象似乎找到了答案。


  然而這時候,又一個問題出現在李教授的面前,那就是:在內蒙古降雨量相同的栗鈣土地區,鈣積層埋藏的深淺仍然有很大的差別,“小老樹”的身影也是時隱時現。那麼除了降水,還有什麼因素能夠左右鈣積層在土壤中的深度呢?

  降雨量的大小決定了鈣積層埋藏的深度,另一方面,地面植被的狀況也與土層的結構有很大的關係。內蒙古地區是全國土壤風蝕最嚴重的地區,春季中西部地區五級風以上的天數達到了四、五十天以上,在這個時期,來自天空的降水稀少,一旦地面上缺少植被的覆蓋,風就會將地表土吹向遠方。科研人員觀測,三至五級風,吹走表土三毫米,八級以上的大風,能將表土吹走五毫米。在內蒙古南部的黃土高原,黃土的平均厚度就有500多米。

  這些黃土的來源一直是當地專家學者的重要研究課題,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黃土高原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土壤積累過程,其中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內蒙古地區。對於內蒙古的土地來説,地表土不斷被風搬運到別的地方,使表土層越來越薄,鈣積層就越來越裸露。

  適生土層的瘠薄造成了樹木的營養不良,最終導致了“小老樹” 現象的出現。“小老樹”之迷到此似乎已經真相大白。但是,在答案的背後又浮現出另一個新的問題:內蒙古曾經是一個森林茂盛、水草肥美的地方。而鄂爾多斯的“小老樹”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當地種植的。那麼“小老樹”到底是一直存在的現象,還是大自然為內蒙古環境日趨惡化而敲起的警鐘呢?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