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院的故事
------《科教片之窗》欄目人物之七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4日 14:42
編者語:在第20期網絡稿件中,我們介紹了《之窗》元老級的一對編導——林靜、曹蔚鴻,想必讀者已經認識了他們,這一期我們接著向您講述這一對夫妻搭檔的故事。
曾出演過電影《向陽院的故事》裏紅杏的林靜,自1983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後,便來到她夢寐以求的電影廠。不過,這次幹的不是故事片而是科教片,做的也不再是演員而是科教片導演。對這一轉變,她很快的適應了,並如魚得水般在這個行當裏耍開了。好在最早的入門老師于秀芝是學數學的,數學的嚴謹和邏輯以及于老師對電影藝術的執著深深地感染了林靜。加上她的勤奮和敏銳,使得她成了同一批進入電影廠的年輕導演中的佼佼者,拍出了相當高水準的電影《溫室效應》(該片曾榮獲文化部優秀科教片獎)。
九十年代後轉入電視圈,並與曹蔚鴻喜結良緣,從此更是如虎添翼,大有“夫妻雙雙把家還”的架勢。這裡很有必要提一下林靜的夫君曹蔚鴻。曹蔚鴻早年一同與林靜就讀于北師大生物系,後入北醫大讀完了神經生理的碩士研究生,再後來到了德國,研習藥物分子,應該説是欄目裏最具“理”學色彩的導演。曹、林之配可謂珠聯璧合,僅這二、三年便在欄目颳起一陣前瞻性科普電視節目的旋風,您先聽聽片名《快樂分子——腦啡肽》、《癌基因 抑癌基因與生命調控》、《神奇的分子——藥物如何在我們身體裏起作用》、《生物芯片——認識生命的“火箭”》、《分子經紀人——藥物眼中的活靶子》……這您就知道了吧,這一連串的高科技節目片名,讓一般人看著就眼暈。
可談起做這一系列節目來,林靜和曹蔚鴻卻感悟頗深,他倆共同的體會是:做這類節目時,對科學的理解與專家的溝通是成功的關鍵。比如做《腦啡肽》時,他倆閱讀了十幾本相關的書籍,並從網上查閱了大量材料,甚至連當年讀大學的筆記都重新搬弄出來讀。起初,他倆與我國神經生理學的泰斗韓濟生院士談時,人家大專家還為與這兩位小年輕導演找不到共同語言而苦惱。後來,一次、二次……數次採訪後,他們倆對知識的把握和理解程度連韓院士都感到驚訝。乃至於在節目裏找到了卡通狀的魔鬼——外來啡肽物質與天使——人腦自有的啡肽物質這兩種形象的比喻時,連韓院士也嘖嘖稱奇。吳敏教授,也是他倆採訪中接觸多次的著名學者,林靜與曹蔚鴻的執著不但打動了這位年近九十的學者,吳教授甚至把他的同事和幾個弟子也拉到了節目的前期當中來。這種對高新知識的不懈探究,使得林靜、曹蔚鴻在創作這類節目時遊刃有餘,找到了很好的形象載體。
比如《癌基因 抑癌基因與生命調控》中的動畫——“青蛙”的設計:用“青蛙”來形象地比擬DNA,其尾巴比擬雙螺旋結構,青蛙圓鼓鼓的紅綠眼睛則分別比擬相對的癌基因與抑癌基因。這些嶄新、通俗的三維動畫形象外加節奏明快、張弛有度的運動形式,一下子就把深奧的科學道理淺顯地、形象地表現出來了。專家稱讚道:這兩位導演把我們想説的科學道理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了。在這一系列節目採訪拍攝當中,他倆甚至去了香港,採訪了著名專家楊夢書教授,人家甚至不惜放下手中的緊張實驗,專門騰出兩天時間來陪同這兩位導演拍攝,楊夢書教授事後還喜滋滋地逢人便説:是科學的誘惑力把我和這兩位青年導演連在了一塊。
當然,陷得太深,有時候也難以自拔。林靜和曹蔚鴻如今也在為如何更加通俗、形象、活潑地表現他們心中的高科技而苦惱。以後的日子呀,説不準這兩口子會在向陽院裏折騰出什麼名堂來,您就等著瞧吧!
非 莫
2004年2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