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遐思
------《科教片之窗》欄目年終總結側記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3日 15:14
京郊昌平的地鐵培訓中心算是一處難得的僻靜之處。《科教片之窗》欄目在03年的年終歲末之時開著幾輛汽車一駛入中心大院,大夥兒就手忙腳亂地往會議室抬設備、裝機器,沒來得及端茶倒水,大家便進入了事先設定的程序:(1)觀摩外來作品和自家的作品;(2)有針對性的研討;(3)初步擬定明年的選題。看來,這是一次“擰幹了水分”的,實打實的創作研討。
一.別人的節目自己的感悟
首先觀摩的是四川國際電視節上幾部獲獎作品。作品《熱帶歌特》,大家認為片子是一部全新的敘事方式,把“人”與“動物”放在一個平等、互動、互助的方式上來敘述,帶有一種深藏不露的人對自然、環境、動植物的哲學思考。大家認為片子攝像不錯,大量的移動鏡頭和在夜色裏的植物綠葉拍攝給人以很深的印象。作品《娃娃臉殺手》,大家認為片子成功地借鑒了好萊塢故事片的模式,把一個動物與人的故事講得懸念險象環生,動效配合極佳,可以説是一個把動物拍活了的範本。《極地救險》角度切入新穎,拍攝角度與剪接一張一弛的配合,使得片子充滿了吸引力。針對人家的優秀作品反思我們自己的創作,會議場上一番熱烈探討,得出如下結論:電視片的選題十分重要,儘量做到獨創新穎。但如果不是惟一的時候,得特別在意“對問題的切入”和“情節”(細節)的把握。想必在明年《之窗》節目的創作當中,這幾個關鍵因素一定會得到有效的改觀。
除了國際上的優秀節目,我們也探討了電視圈內同行們創作的幾檔節目,話題依然回歸到“選題”、“懸念”、“情節”等上面來。大家對照同行們的科普節目,提出了我們節目需要改進的具體點:
(1)故事情節和科學過程(科學家)細節的反映要更紮實、更有吸引力,這是未來節目吸引眼球的良方。
(2)片名起的要吸引人,切忌“太長”和“過於平實、過於專業”,讓人看到片名就想要看片子內容。
(3)現在的節目在出片名之前都希望有一個序,然而這個序不宜過長(目前節目普遍存在過長現象),一定要迅速出片名。“點題”和“主要人物(哪怕懸念式的出現)”一定要快,節目成功關鍵看開篇是否能抓住觀眾,這也是收視率統計的核心因素。
二.自己的節目自己的板子
大家是月內第二次集體看自己的節目了。主要看的是《生物芯片——認識生命的“火箭”》、《眼視光學》、《城市裏的風》、《天鵝》(“之窗”52′版與“發現之旅”版)和《樹的困惑》。對這幾部片子大家集中起來的意見歸納為:
《天鵝》可以説是一部可以與“Discovery”媲美的節目。《之窗》52′參賽版與《發現之旅》版各具特色,不能簡單地説誰好誰壞,孰高孰低。從整體感覺上講:《之窗》52′版“天鵝”像一部華麗的歌劇,敘事角度以“物”天鵝為主,解説詞優美,對動物關注且有耐心看下去的人,可以説是難得的享受。而《發現之旅》版則更像是一齣工體時尚歌手極具煽動性的露天演出,它們各具風格。應該説《之窗》都允許並提倡類似的敘事角度的片子存在(郭寶通、莫驕 語);
有人認為,“發現之旅”版的《天鵝》更接近電視。從片名《尋找白色精靈》來看就相當吸引人,片子從“人”的角度——欄目攝像師劉寧如何跟蹤、接近、尋求拍攝天鵝的骨架和線索出發與切入,很抓人,一環扣一環抓著你往前走,這樣的角度和風格可以提倡(李東風、曹鶴 語);
《之窗》52′版是正餐,《發現之旅》版更像快餐(程曄 語);
節目的構思、切入與通篇的佈局一定要注意欄目的定位(海潮明 語);
《之窗》52′版尾部如果有些回顧性的解説和天鵝一生閃回的鏡頭效果會更好。《發現之旅》版從“人”的角度切入未嘗不可,如果從生態員老張的的角度切入,講他為什麼幾十年如一日這麼關注、熱愛天鵝的?他如何從陌生,甚至從過去無知的獵殺動物到如今這麼孜孜以求地觀察和保護天鵝,這裡邊內在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如果挖掘了這些因素,片子將會更好看(王宇、林靜 語)。
針對兩集《生物芯片》,雖然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部下了功夫的精品之作,但仍有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編導林靜先談自己的創作感言:自己覺得這是一個好題材,事關醫學領域裏一場“質”的革命。自己有了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對“生物芯片”經歷了由不知到熟悉,由熟悉到熱愛這樣一個過程。但熱愛了就容易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可能由此而把知識層面的東西講深了。希望欄目的人直來直去,不留情面地評價片子,有助於自己今後創作的進步。
這樣一番情真意切的拳拳之語,激起了欄目內諸位兄弟姐妹的一通“板兒磚砍殺”。
有人認為:鏡頭要儘量實地多拍,原創性強一點。這種大量用資料加計算機動畫和非線技巧編輯的方式不宜提倡(郭寶通 語);
因為內容較深,鏡頭剪接技巧不宜過多、過花哨,寓意狀鏡頭也不宜太多,以免觀眾看了後不知所云(劉寧 語);
節目標題沒取好,太長、太抽象(程曄 語);
節目想法不錯,看得出下功夫了,但難以看懂,從5分鐘時起我們就難以看懂了(張文田、曹鶴 語);
開篇5分鐘,若能從人們日常生活、日常需要入手,(比如醫治疾病)來設計事例,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從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計算機芯片)來引入生物芯片,反而會更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莫驕、郭寶通、劉寧、程曄 語)。
歸納起來的意見是:這類高科技題材,科學前瞻性題材的節目在《科教片之窗》仍然要選,仍然要下功夫去做,不然何以代表我們央視這樣一個科教片的展示窗口。但如何解決這類題材創作的通俗性,如何從艱深的知識面層位上拔出來,鮮活地把知識傳遞給觀眾是當務之急。有幾條改進這類題材創作的路不得不走:
(1).儘量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例入手來引發高科技事件和概念;
(2).儘量找實景拍,原創性地拍攝而不要去找或儘量少找資料,尤其是國外的資料穿插片中;
(3).動畫要更實一點;
(4).單集片子中知識的輸出要少和單純一些,不要搞大知識量的密集覆蓋和密集轟炸;
(5).解説詞上,切記用一個陌生抽象的概念去解釋另一個抽象的概念,應更通俗些,更貼近生活些。
這樣一塊塊“板兒磚”直來直去的掄來,林靜全都笑納,大夥紛紛感嘆道:這樣的研討活動——爽、痛快!對創作很有幫助。
而對《眼視光學》這個節目評價,恰恰覺得走了另一個極端。反映出編導對片子錶達的科學內容鑽研不深,摸得不細。編導對節目所表述的科學內容最好是既能進得去又能出得來,這種自由的境界會帶來節目的好看、耐看。
關於系列片《城市裏的風》,大家在肯定編導程曄這些年創作進步的同時,也在指出片子的不足。如:本片若把科學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角度講細講深一點,片中要拿掉那幾個國外資料的鏡頭,多一些居住生活在高樓裏的人群對“風”的切身感受,片子將更為精彩。大夥一致肯定的是該片攝像的水準,評價是:構圖有新意,用光很講究,廣角鏡的運用恰到好處。
研討會上,你一言我一語,直抒己見,八面來風,自己掌舵,氣氛之熱烈,高見之廣泛,為近期創作研討活動之少見,充分顯示欄目裏的各位對過去創作的認真梳理和對來年創作的殷切期盼。程曄導演甚至放言:每一部片子投拍前要有這樣一場集體研討該多好啊!
三.來年的耕耘和改進
作為老牌的中國科教片展示窗口,來年“之窗”的路該怎麼走?通過討論,大夥心氣更高,幹勁也更足了。首先注意改進過去節目的一些弱項,如:過去有不少節目入題太慢;敘事方式有呆板之嫌;説教味太濃;片名取得專業味濃、直白,不吸引人;細節設置不細,抓不住人。鋻於此,通過大家的討論,也經過欄目管理層的再三切磋,確定04年創作再上一個新臺階的努力方向。具體是:
(一).以五套重點選題作為突破口,帶活整個欄目的選題。04年1月份首先推出“自然秘事”系列,隨後將陸續推出“生命”系列、“室內環境保護”系列等等。
(二).加強前期策劃,對認定的每一個選題,以自薦和欄目指定相結合的原則,指派合適得力的導演參與創作。製片人、主編堅持每片介入前期策劃,問片子賣點,主要人和主要事,怎麼打動人。問音樂、動效和攝像的想法。
總之把事關節目創作的每一個細節都想深想細。
(三).進一步加強節目中“人文關懷”因素的注入,多從科學家及相關主要人員是怎麼研究的?研究當中的心理感悟,甚至曲折碰壁等等去找節目的賣點。重視節目的“情節”設置,無論是有趣的故事情節,還是科學魅力所展示的“情節”,懸念“情節”等等在《科教片之窗》的節目創作中都應該緊緊抓住。從某中意義上講,“情節”就是“細節”,而“細節”才是當今電視節目吸引觀眾的核心因素。
兩天的創作研討大夥似乎都意猶未盡,到了開飯時間仍在激烈交鋒。餐桌旁,房間裏大夥仍在延續會議上的議題。當然晚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精美的菜肴,熱辣的老酒,又激發了大夥的一陣談興。曲目繁多的卡拉OK,引得平常忙碌的創作人員紛紛搶話筒一展歌喉,連培訓中心的接待人員都在感嘆:中央臺的這幫人開會時是真開會,真説事;玩起來的時候也真放得開,真盡興。有了這股勁頭,何愁幹不出好節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