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編導札記

電視片《分子藥物》解讀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0日 12:54

  編者按: 一輩子與“藥物”沒有打過交道的人恐怕沒有,從孩提時代起對“藥物”這麼關心的人卻也很少,林靜和曹蔚鴻兩位編導恰恰就是這樣兩位對“藥物”數十年來追蹤關心的人。

  作為《科教片之窗》欄目兩位骨幹編導,他們倆有著紮實的專業知識(一位是學生物的,一位是學醫的)以及過硬的藝術根底。他們經過近一年的醞釀,先後推出了《癌基因》、《生物芯片》和《分子藥物》等三個系列的“前瞻性”科普片。這三套片子,猛一看還挺難懂,但的的確確是個“耐讀”和“有用”的精品。就知識內容來説,節目已經跨入了“分子”水平——很先進了,就藝術水準來説,節目已經邁上了佳作的層次。

  下面的文字是兩位編導為節目收視提供的一個背景和襯底,至於發生在節目拍攝當中有趣和兩位編導的“來龍去脈”,請注意收看下期內容。

  在現代社會,由於人們生活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越來越普遍,發病的年齡也越來越早。一旦發病,很多人就把治療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藥物身上。然而沒有多少人知道被我們吃進肚子裏的藥物在我們身體裏都幹了些什麼。

  本片編導之一的曹蔚鴻,從事過多年神經生理生化的科研,並在德國做過藥物機理方面的研究,現在從事科普節目的製作;另一位編導林靜,也從事了多年科普創作。我們深知當今的每一種西藥都是分子級別的藥物,它們最終都是在我們身體裏每個細胞的分子上發揮作用的。由於分子藥物只有短短一百年的歷史,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還處在發展中,科學家們在設計和製作分子藥物的過程中,還在不斷地了解人體細胞中的各種分子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它們和藥物分子會發生怎樣的相互作用。事實上,任何一種分子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又都會伴隨相應的副作用。

  所以,我們更需要從細胞和分子的角度認識我們的身體。這正是我們製作《分子選民-神經藥物的靶子》和《分子經紀人-藥物的活靶子》的初衷。比如在《分子選民-神經藥物的靶子》裏,我們介紹了在人體的每個神經細胞表面,總會有成千上萬個來自其他神經細胞的突起搭在上面。這些叫做突觸的特殊結構聚集在這裡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他們包圍的那一個神經細胞在“動”和“靜”之間做出選擇。這就像投票,如果被包圍的這個神經元接受“動”的投票多,它自己就會做出“動”的選擇;反之他就會做出“靜”選擇。現代的藥物往往是根據受體的特點設計製造的。

  在《分子經紀人-藥物的活靶子》中,我們介紹了口服藥物進入身體後遇到第一個障礙是被我們消化系統中的各種酶分解。酶是一種蛋白質,也是一種很大的分子。它們廣泛存在於細胞內外。在各種分子反應中,酶總是充當催化劑的角色。不管是合成酶還是分解酶,都有一個結構精巧而功能超群的活性中心。但是,優勢的另一面也可能是弱勢,因為酶分子最具活性的部位也是它最敏感的部位,因此也是藥物分子攻擊的目標,人類發明的許多藥物也是針對酶的活性部位設計的。酶已經為人類造就了一個藥物分子設計的新行業。(林 靜 曹蔚鴻)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