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在南極----接近不可接近之極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1日 14:21 來源:CCTV.com

  解説:

  電影《後天》預演了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變暖可能引發的地球空前災難。前不久,赴中國南極內陸冰蓋科考的專家説,他們進入DOME A,有著和《後天》一樣的意義。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員 孫波


孫波

  《後天》電影它揭示了一種命題,就是説,氣候的變化,我覺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有突變性。氣候突變的可能性,一個原因就是冰蓋的穩定性,冰蓋的穩定性,你要想找到個冰蓋到底穩定不穩定,那麼我想在DOME A這個地方,我們可能就能夠找到一種答案。因為DOME A它是一個最經典的,冰流動的一個區域。

  解説:

  公元2005年1月18日,中國南極內陸冰蓋隊登上DOME A,這是人類首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之巔。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時刻,當天內陸冰蓋隊和首都北京,同時升起了五星紅旗。

  解説:

  南極大陸98%的面積都被平均厚度達2400多米的冰蓋覆蓋著。冰蓋,主要指陸地平原。我們通常所説的平原,是由土壤構成的;而這裡,構成冰蓋平原的是冰。DOME A是冰蓋上距離海岸線最遙遠的,海拔最高的地區,DOME A也是南極最重要的四個科學考察點之一。

  同期:地球物理學家 顏其德


顏其德

  現在南極幾個極啊,都有人佔領了。第一極90度,美國人在那兒建了一個阿蒙森斯科特站;第二個就是南磁極,前蘇聯在那兒建站了,叫做烏茲托克,就是東方站;另外一個南磁極點,東經140度的地方,法國人在那兒建了一個站;十一五期間,我們想要在DOME A建站。21支隊要遠離中山站,去做第一步察看,把前面基礎打好,準備工作做好,真正建那個站,也可能到了23支隊,也就是説2007、08年。

  解説:

  中國人希望在南極最重要的考察點之一DOME A上建立第三個科學考察站,就需要對DOME A的各種條件進行準確的前期考察。而DOME A卻被稱作不可接近之極,這種説法來源於前蘇聯的一次科考。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李院生

  上個世紀60年代,70年代前蘇聯也去考察了,就是橫穿南極的那種考察。當時呢他們跑到這兒一個範圍以後呢,他就回來就説,説那個地方氣候是非常嚴酷,就是説DOME A的最高點,他們説那是人類不可到達之極,從那兒開始的,後來呢,就是很多年,DOME A在圖上就標著人類不可到達之極。

  解説:

  DOME A,之所以被稱作不可接近之極,這和當時的科考條件不無關係。但事實上,直到現在,在南極的雪地車,也幾乎沒有到達過海拔3800米以上的地區。而DOME A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並且,這裡即使在夏季,氣溫也在零下50度左右,是地球上地表溫度最低的地方。而稀薄的氧含量和極低的氣壓,更是科考隊員和機器設備所沒有經歷過的。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這個地方呢,和一般的登山不一樣,登山即使是珠穆朗瑪峰,可能兩三天就能撤回來,撤到低海拔的地區。那個地方,就是想往回撤,可能起碼得五、六天,才能撤到三千米的海拔以下。

  解説:

  對於這支在DOME上準備進行為期10多天的科考隊來説,他們面臨的挑戰理論上應該更大。為此,在臨行前,科考隊進行了高原適應性訓練。最後,13名隊員都通過了測試。

  現場同期:

  相信你們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完成考察任務,我們一起喝了這杯酒。好。

  解説:

  2004年12月12日,中國南極內陸冰蓋隊正式向DOME A挺進。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很壯觀的,我也好,我們內陸隊的隊員也好,不願意用壯烈這個詞,壯烈就有可能就是回不來了,但是我們一想,我們這種考察呢,和單人徒步,或者一個小隊徒步,或者用狗拉雪橇這種跑不同,我們全是現代化的裝備。

  解説:

  儘管李隊長一再以現代化的裝備鼓勵大家,但五天之後,他和隊友孫波在夜間探路時,還是遇到了麻煩。當時,他們開著雪地摩托車,在行進10公里之後,與雪龍船和中山站都失去了聯絡。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員 孫波

  雪地摩托車一下翻了,翻了以後掉到一個雪坑裏面,我們兩個人很難把那個挖出來。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這種開法就是這樣,把摩托車扶上來擺正,越一個冰脊,冰脊怎麼越呢,就是人站到下面,我站到下面,站到下面把它擺正以後,不上車最後一加油,然後這個車一跑,我一撒手,這個摩托車過去,然後我再跳過去,然後再接著這麼樣走。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員 孫波

  當時那個地吹雪一起來以後,天氣也不好看,地面也凹凸不平,也看不太清楚,這時候我真是體會到一個人在南極冰雪世界,那種非常無助的一種感覺。

  解説:

  對於深入內陸冰蓋的科考隊員來説,不僅騎著摩托車出去考察會有危險,即便坐著直升飛機,危險也同樣存在。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隨隊記者 陳曉夏


陳曉夏

  直升機停下來了,隊員都往下走,我是因為綁著安全帶嘛,我最後一個下來,結果那個地勤人員正在給我解安全帶的時候,突然嗚地一下子,那個直升機就起來了,哎呦,我當時把我嚇壞了,因為我這個人等於懸空了,等於整個人就在直升機外面就靠一個安全帶把我吊著呢,咣咣咣,就拿手使勁兒砸直升機的艙壁,希望能獲得他們那個,感覺還有個人呢,後來大概是過了七、八分鐘,我大概升了幾百米高了吧,當時地面上的人,後來他們跟我説,他們以為我,有些不搞電視的,可能以為我在搞什麼航拍,因為手裏還攥著攝像機,當時攝像機還攥著,那個李亞緯他可能知道了,趕緊拿攝像機拍下這一幕,然後當時飛機慢慢下降以後,地勤人員跑過來,咣,太緊張了,地勤人員摔一跤,摔地上去了。事後我問一下直升機駕駛員説,當時我們下降以後,因為著陸點的積雪是比較鬆軟的,所以説整個人往下走的時候,它整個重心往右偏,往右偏呢,那個直升機的螺旋槳片就幾乎打到雪面上了,他不趕緊起飛就很可能機毀人亡。

  解説:

  中國南極內陸冰蓋隊的隊員們隨時隨地都要戰勝著難以預料的險情,他們在一望無際的雪地裏,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向著DOME A的方向,前進、前進。

  解説:

  向DOME A挺進的計劃從1992年開始籌備以來,一直在分階段的實施中。此前,已經有過3次科考行動。在1999年第15次南極科考隊考察返回時還特意留下了標識物。

  (出字版)1996年 秦為稼帶隊 挺進了300公里

  1997年 李院生帶隊 挺進了500公里

  1999年 李院生帶隊 挺進了1100公里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返回來以前呢,我們在那兒做了一個,用十個油桶做了個標誌,就是豎了一個塔。然後在塔上面用一個鐵板,就是鐵皮,我們在上面都寫了字,中文和英文,就是什麼時間,什麼時間,然後有個中國的考察隊到達了這個地方;然後這個地方,位置是多少,海拔是多少;然後我們在這兒做了些什麼工作;然後把它釘在這個油桶上面,最後在油桶上面我們豎了一面國旗。

  解説:

  南極內陸風力平均都在7級以上。六年過去了,不知道當時留下的那些標識物怎麼樣了呢?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老徐跑的時候,一直快到的時候,往前看,有沒有?跑上去,再往上面,前面有沒有看見?然後是不是風吹倒了?因為畢竟是六年啦。然後再往前跑跑,一看,那個油桶還在那兒豎立著,然後紅旗也在那兒,我們當時把紅旗捲起來,上麵包了一層塑料。

  解説:

  在這次的南極內陸冰蓋隊中,有5名隊員是歷經了相隔六年的這兩次DOME A區域科考的。看到已經斑駁褪色的國旗,他們感慨萬千。

  現場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機械師 崔鵬惠


崔鵬惠和徐霞興

  當時行進的時候,確實是熱淚盈眶,為什麼這麼講呢,我們這一輩子沒幹過什麼大事,但是作為我一個機械師來説,六年後的今天還能到達我們六年前到達的紀念地。

  現場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機械師 徐霞興

  這一生,我們可以説也沒想過,特別今天,那五星紅旗一展開,一飄的時候,哎呀。

  解説:

  六年前的標識物,提醒著隊員們他們已經跋涉了1100多公里,已經走過了這次科考目標的一半路程。隨著離DOME A的距離越來越近,DOME A的不可接近性也越來越凸顯。首先就是低溫奇寒對雪地車的考驗。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170車的履帶的鋼軌斷了,斷了幾根,斷了幾根焊了焊,跑了兩天,再一看,就是有十來條鋼軌都有裂縫了,這就不能再跑了,後來就把它放在七百六十公里的地方。

  解説:

  這次內陸考察,一共有四輛雪地車,十三名科考隊員在其中的三輛車上,170車主要負責裝載航空燃油、科考用品等貨物。然而現在,這輛被凍斷鋼軌的170車不得不提前離開自己的戰友,不得不把更重的負荷轉移到其它三輛車上。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隨隊記者 陳曉夏

  170雪地車放下以後,對我們大家來講,其實心理是非常沉重的。因為現在就剩三輛雪地車了,再往前走的話,如果壞了,我們不僅科考計劃無法完成,而且我們這十三個人能不能安全返回中山站都是個問題。

  解説:

  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氣溫的不斷下降,雪地車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故障。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隨隊記者 李亞緯


李亞緯

  三千五百米的時候,我們的雪地車爆胎了,這個時候需要把履帶拔了,然後把車胎螺絲擰下來,我們的雪地車下面非常窄,需要躺進去一個人去擰螺絲,我記得我和陳曉夏當時拍的時候,我們拍了十分鐘,就受不了,渾身都凍酥了,但是我們的機械師崔鵬惠,他躺在下面擰這個螺絲整整堅持了兩個小時,兩個小時是什麼概念,就是説他躺在,他只能躺在一層冰面上,冰面的溫度是零下52度,所以晚上的時候,他44歲,也算44歲的這麼一條漢子,他自己凍得直哭,流眼淚,就是他很很難受。

  解説:

  隨後發生的一件事,不僅更加驗證了傳説中DOME A的不可接近,也在考驗著這支越來越遠離後方,越來越深入內陸的隊伍。冰蓋隊在前進了二十八天之後的2005年1月8日中午,隨隊醫生向隊長報告機械師蓋軍銜身體不適。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上了高原我們的血壓都在升高,比方我平時是80到120,這麼一個血壓,上去的話有的時候100至150,有時候160,心跳平時70下左右,到那上面90到100下,這都是正常,大家都是這麼一個情況。那麼老蓋呢,一測血壓變成90到70。

  解説:

  兩個小時後,蓋軍銜的血壓繼續下降至80、60,心跳下降至72下。

  現場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隨隊醫生 童鶴祥


童鶴祥

  經過吸氧等藥物的初步處理以後,他的症狀得到初步的緩解,考慮到老蓋以前有過高血壓病史,再一個我們大多數隊員高原反應和他的反應不一樣,所以我考慮他可能有心臟方面的一些問題。

  解説:

  空氣中越來越稀薄的氧含量會對考察隊員的生命造成威脅,這也是DOME A不可接近的原因之一。隊長李院生立刻將這一突發情況向有關領導彙報,並且得到了啟動應急預案的指示。他立刻打電話給距離他們最近的美國南極點考察站。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我想了解一下美國南極點站有沒有救援的可能性?然後呢,如果救援需要什麼樣的手續?什麼樣的程序?後來他説你過半小時再打過來電話。我問他你這兒是什麼時間?他説我這兒是半夜三點鐘。

  解説:

  因為提前已經有了協商好的國際救援應急預案,美國南極點站很快準備前來救援。然而美方救援隊提出了一個難題。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他説但是飛過來需要在這邊加油,加油要9桶油,所以問我這個油行不行,我説油我可以提供一些,但是提供九桶比較困難,六七桶可以。

  解説:

  燃油的問題讓李隊長非常為難,因為每次赴南極科考之前,都要預算出可能使用的燃油量,然後隨隊通過雪龍船帶到南極。這個突發事件的出現,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超出預算的燃油問題。美方救援飛機因無法攜帶返航時所需的全部燃油,需要考察隊提供;而燃油又是內陸考察隊的生命線,只有保證三輛雪地車的燃油,才能保證其餘12個人的生命。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他們理解我們只有三輛車,他們非常理解,所以最後美國飛機飛來的時候,他本來説我們給他提供七桶油,他們帶兩桶過來,結果美國這個飛機帶了三桶油,帶了三桶油一降落下來以後,把他的三桶油弄下來先加完,然後加了我們不到六桶,大概五桶多一些,他知道你這個內陸考察現在油非常關鍵,他們非常理解。

  現場同期:

  你胸部哪部分感覺悶得慌? 左邊。

  解説:

  隨著燃油問題的解決,隨著飛機將蓋軍銜帶到了低海拔地區,隨著空氣中氧含量的增加,老蓋的高原反應逐漸消失了。

  解説:

  就在蓋軍銜離隊的第二天,2005年1月9日,中國南極內陸冰蓋隊到達了DOME A的“北高點”,人類首次進入南極冰蓋DOME A核心區域。冰川學家孫波説,這一天他淚盈眼眶。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員 孫波

  這次我是第三次進內陸,前兩次上內陸,我從來沒掉過眼淚,這次我掉過兩次眼淚,一次眼淚是我們挺進到DOME A的中心區域。我們這次就是奔DOME A去的,我們就是專業從事極地考察的,我想在極地考察有兩個使命是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一 我們就在科學上,要為人類和自然,為人類探索自然要貢獻中華民族的一種貢獻,要做出這方面,我覺得這是我們一個使命;另外一個使命我覺得我們要代表中國人,要在國際上做出國外沒法做的事情,所以我也深深地覺得我們這兩個使命我們一定要完成。

  解説:

  內陸冰蓋隊用了五天的時間,在方圓幾十公里的範圍裏,終於測量出DOME A的最高點所在。

  現場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李院生

  今天(2005年)1月18號,中山時零點一刻,北京時三點一刻,我們終於確定了南極冰蓋最高點的位置,到達DOME A區域,尋找DOME A的最高點,是我國極地科學家多年的夢想,今天,這個夢想終於在我們手中實現了,這就是DOME A的最高點。

  解説:

  這些記載了人類首次進入DOME A最高點的畫面,是彌足珍貴的;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畫面是與科考進程同步傳輸回來的。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隨隊記者 李亞緯

  走前呢,專家就告訴我們,海事衛星的服務範圍只有78度以內,過了78度以後就無法傳輸,到了80度是不可能傳回來的,結果我們那天快到80度以後,我和陳曉夏就想試一下,因為我們當時在想地球是圓的嘛,因為我們海拔在不斷地增高,地球可能會翹起來一塊兒,如果翹起來一塊兒的話,是不是衛星還能掃到呀。

  現場同期:李亞緯 陳曉夏

  多少?我們的步話機到零下40度就不工作了,所以我們只能用最原始的辦法,就是互相通信基本靠吼。多少?有沒有信號?20、20,又回去了,再轉一轉;30、0,不行 不行,再轉一個角度,120、130、60。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隨隊記者 李亞緯

  那天也特別冷,零下40多度,我們在外面堅持十分鐘,你渾身就凍酥了,你就進來了,結果我們就這樣一人堅持5分鐘這樣來回地交替。我們就這樣整整找了六個小時,沒有找到信號,然後我們就回屋休息了,當時喝了杯熱水,結果我們倆其實很不甘心呀,坐了一會兒説要不再試一次,結果就是在六小時第15分鐘的時候找到了信號,我們一算兩個小時的信號,兩個小時的信號意味著什麼呢?就意味著我們每天能傳回去三到四分鐘的畫面。

  解説:

  也正是從他們傳輸回來的畫面中,人們看到了科考隊員在DOME A上搭帳篷、鑽冰芯的全過程。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打鑽還是打得挺艱難,最後呢説是原來領隊讓我們20號撤。20號撤的時候,我説領隊現在撤是可以的,但是鑽打了87米,我説我們15次鑽打了102米,這次還沒超過那次,你看怎麼辦?他問我你是什麼意見呢?我説我當然是想再多打一點。後來他説這樣吧,你們再打一天,所以20號又打了一天,打到108米,打了20米,所以到了108米的時候停鑽了,因為要往下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必須在溫度降到零下50度以前,脫離DOME A地區。

  解説:

  這是人類首次登上DOME A,所以DOME A上的溫度,究竟何時會降到零下50度以下,並不確定。他們只能參照其它類似地區的數據推算撤退時間。現在,比原計劃多打了一天的鑽,將冰芯深度延伸了20多米。慶倖的是,溫度並沒有降到零下50度以下,但也正是因為多逗留了這一天,煤氣沒有了。一個微波爐,一個熱水壺,成了提供給隊員們飲食的唯一熱源。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微波爐因為外面溫度很低,然後我們加熱一餐,就是得解凍,解凍的話,起碼得40分鐘才能解凍,解完凍以後再加熱,一餐飯,就是一個微波爐盒,也得要十五六分鐘才能熱起來,這樣你12個人,每天要用這個去做飯,那確實非常困難。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員 孫波


孫波

  我們必須化雪取水,但化雪的時候有個細節,你如果電熱壺裏邊的水,你如果沒有水,幹雪化你是沒法化出水來的。但是你每天要想化雪的時候,你這點水引子牙找不到,整個車隊,整個12個人裏面沒有這種水,太難了,因為我們比如前一天,我們精心呵護説這一壺水,我們留著,明天早晨起來以後,我們熱,完了第二天起來以後,這壺水又凍住了。

  解説:

  那些天,每人每餐飯加熱一次要一小時;喝口熱水也很難。科考隊一完成任務,立即撤離。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長 李院生

  所以我們回來的時候,跑得很快,從DOME A一撤離,頭一天是跑了不到三十公里雪橇壞了,壞了以後就修,然後修,然後綁,綁好以後呢,修整一下然後繼續走,那幾天的話,每天是九十多公里,第一天九十三公里,第二天九十二公里,第三天開了一百八十公里,連續開車開了二十個小時。

  解説:

  在白皚皚的南極內陸狂奔了18天之後,終於,他們看到了大海。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員 孫波

  這時候我突然聽到,我們的機械師老徐説,哎呦,他看到大海了。

  解説:

  看到大海,意味著內陸冰蓋考察的結束,意味著就要安全回到南極中國中山站了。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員 孫波

  我在後面,我聽到他在對講機裏面這種喊聲,我一個人在後面,靜靜的,我是不知不覺間,人們説有的時候是出現笑場,我這地方可能是出現了哭場,我控制不住我的淚水,我可能當時我流了一個小時的淚,我一個人坐在後面,哎呀,我就把我們這個63天過去的反反復復經歷的場景,我過去以前曾經來過的兩次,包括我在英國呆一年,我為什麼又參加這次DOME A衝擊的這種活動,和我們這次已經完成的科學任務,我覺得我這裡面可能能做很多的東西,所以百感交加,不知道當時是什麼味道,就是流啊,流啊。

  解説:

  中國內陸冰蓋隊成功地登上了DOME A,之後又安全地返回。DOME A,對於中國人來説,已經不再是不可接近之極。其實,不可接近之極,只是人們對DOME A惡劣的自然條件的形容,那DOME A,這個名字到底有什麼含義呢?在英文裏,DOME是圓屋頂的意思,所以有人把DOME A翻譯為冰穹A,那這個A,又從何而來呢?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員 孫波

  DOME A全名叫DOME Argus, Argus這個詞我們查了一下,它就是來源於古希臘一種非常浪漫,神秘的一個傳説,大家都知道,古希臘傳説中一個非常著名的一個叫《金羊毛》的故事,它是一個非常珍貴的一種財物,所以古希臘裏面,一個王子他一定要尋找到這個金羊毛,獻給他非常熱愛的戀人,但是要尋找這個金羊毛他必須要穿越一個海洋,穿越海洋的時候,他必須要造一種特製的這種船,而他要請到這個造船的工匠呢,名字就叫 Argus,所以他立了很大的功,終於造成一個特製的船,完了以後把這個金羊毛找到了。

  解説:

  南極的幾個著名的冰穹,或是以探險家的名字命名,或是以重大事件命名,而 DOME A卻是特例。

  同期: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 隊員 孫波

  唯獨就是DOME A它是用古希臘的一個傳説中的人的名字來起的。所以我們一想起這個DOME A我覺得充滿了更多的一種神奇,神秘,到現在為止我想我們還沒有查到,為什麼把這個冰穹起名為Argus 。

  解説:

  隨著中國內陸冰蓋隊的到來,人類第一次登上了DOME A,終於接近了曾經不可接近之極,這一壯舉的科學意義已然顯現。

  現在,中國內陸冰蓋隊已經從DOME A上採集到了研究南極大陸最重要的岡博采夫山脈的實體樣本。


鑽冰芯

  現在,DOME A兩千年前冰芯的獲取,更可以直接服務於冰蓋穩定性的研究,服務於預測全球氣溫的變化。

  現在,全世界科學家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拿到中國內陸冰蓋隊安裝在DOME A上自動氣象站提供的氣象數據。

  然而,登上DOME A,一定還有著人類至今無法預知的科學價值;一如人類還在探索DOME A——DOME Argus,這個美麗名字的來源。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