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説:
拉森B冰架厚約220米,至少形成于400年前,甚至可能在1萬多年前。坍塌的面積達3500平方公里,創30年之最。
| |
孫波 |
同期:冰川學家 孫波
冰架它的崩塌,它肯定就是一種指針,一種指針就是説,全球變暖對南極産生了明顯的效果,它才坍塌。第二點南極冰架的坍塌,它對全球變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解説:
拉森B冰架坍塌後8個月,中國南極科考隊前往埃默裏冰架。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對冰架進行科學考察。
解説:
南極大陸周邊的海岸線上有近百分之五十的地方都發育了冰架,埃默裏冰架和羅斯冰架,菲爾希納冰架,並稱為南極三大冰架。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員 閆利
| |
閆利 |
埃默裏冰架是在1931年,澳大利亞叫道格拉斯﹒莫森公爵,他是乘飛機在南極上空飛行的時候發現的,所以後來在埃默裏冰架附近,也就是澳大利亞科學考察站,後來命名為莫森考察站。在1931年發現以後,直到1955年澳大利亞在埃默裏冰架的前端,在船上面對埃默裏冰架的前端進行了測量,這是世界上首次對埃默裏冰架進行的測量工作。
解説:
埃默裏冰架的大量淡水融化後涌向南大洋,它的“頭疼腦熱”,對世界氣候産生著巨大影響。因此,50年後,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在拉森B冰架坍塌引起更多科學質疑後,中國人再次對埃默裏冰架考察就有著格外重要的意義。冰架的坍塌和全球變暖是否有直接的關係呢?冰架是否會繼續融化淹沒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呢?南極是否會在幾十年內變成無冰世界呢?
解説:
公元2002年11月20日,中國第19次南極科考隊乘坐雪龍船從上海出發。
雪龍船首先經受了西風帶驚濤駭浪的考驗,此後必須再成功通過南極魔海——威德爾海,才有可能到達埃默裏冰架。威德爾海裏到處漂浮著大大小小的冰山。曾經造成“鐵達尼號”沉船悲劇的就是海上冰山,只不過那是北冰洋的冰山。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船長 袁紹宏
| |
袁紹宏 |
這一階段給我們最大的威脅,主要是因為對浮冰和冰山分辨不清,分辨不清,那麼一塊小的冰山,可能它有幾噸重,或者幾十萬噸重。但是我們在雷達反映內部的時候,提前觀察的時候,它沒有明顯的跟浮冰的區別。那麼一些浮冰,我們穿是可以穿越過去的,但是大的冰山我們在夜間很容易就碰上去。
解説:
冰山,是海上行船的一大殺手。而“拉森B”冰架坍塌分裂形成的數千個冰山進入威德爾海後,使得魔海更加恐怖。威德爾海裏流動的冰群更因為受到風向的影響而瞬息變化。刮南風時,流冰群向北散開,從而出現一道道縫隙,船隻就可以在縫隙中航行;如果一刮北風,流冰就會擠到一起把船隻包圍,
同期:中央電視臺隨隊記者 魏毅
| |
魏毅 |
如果科考船在這裡面沒走掉的話,那麼你就會被凍在這裡面,船一被凍你就動不了了,那你只有等待第二年春天冰化的時候。另外就是你船上如果有的補給物資不夠的話,這就麻煩了。那你就要靠救援,那個地方還很難救援,它沒有飛機能飛得過來。
解説:
20世紀80年代,阿根廷、澳大利亞的兩艘萬噸級巨輪就長眠在威德爾海中。雪龍船也曾遭遇過威德爾海的生死考驗。
同期:地球物理學家 顏其德
| |
顏其德 |
一幢大冰山突然就過來,我們那個船是一萬五千噸呢,在那個龐然大物前面,你簡直是個小巫見大巫,而且那速度又很快,拼命地壓過來。而且這種情況下還有一個險情,我們的船比較高,下面正好我們一個小隊嘛,正好一個交通艇,交通艇上有四十幾號人。我們在駕駛艙裏看到大冰山往這邊壓,如果大冰山跟小船壓過來,那個船上四十幾號人加上小艇,馬上就壓成肉餅了,馬上掉過頭趕快就跑啊,三十六計。這個小艇啊也不敢等了,咕, 趕快就從漩渦裏趕快跑出去,跑出去以後,剛剛船屁股扭過來,大概還有不到五六百米,那個大冰山還往這邊壓,趕快三十六計逃出去了。
解説:
雪龍船躲避著冰山等死亡威脅,一週後終於穿越了威德爾海,繼續向著埃默裏冰架的方向前行。因為冰架隨時有坍塌的危險,雪龍船停在了距離埃默裏冰架十公里的地方。登上冰架的前一夜,他們在雪龍船上宿營。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員 閆利
我們在雪龍船上面遠遠望去,已經可以看到埃默裏冰架,埃默裏冰架在遠處看,就像一種非常白白的,一座非常陡峭的山壁。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隨隊記者 萬昆
| |
萬昆 |
包括你像這個搞測繪的,像閆利他們那些閆利這麼大的個子挺塊兒挺壯,但是説一提起上冰架他心裏也沒底,所以他專門穿上了一種這個本命年的紅內衣,我們當時還開玩笑,説這玩意兒能保得住你嘛。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員 閆利
其實我們準備登上埃默裏冰架之前的前一天晚上,我們的心情確實比較複雜,也有點兒緊張,為什麼呢,主要是第一,我們對埃默裏冰架了解得不多,什麼是冰架 冰架上面是什麼樣子,我們沒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再一個我們國內其他隊員也沒有來過。
解説:
第二天一大早, 8名科考隊員飛往埃默裏冰架。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員 閆利
飛行過程中呢,我們就俯視觀看了埃默裏冰架,埃默裏冰架前端就是快接近大海這邊,它的冰裂就非常多了,可以説是支離破碎的,再往裏飛行,那實際上就是一片白白的雪地,如果沒人告訴你這是冰架的話,你也不知道實際上所謂冰架是什麼呢,就是漂浮在海上的一塊冰,它和冰川還沒有斷裂,如果斷裂以後就形成了漂到海上一塊冰山,它還沒有斷裂,它和冰川還連著的,因此説你踏上冰架以後也就是一塊雪地,這塊雪地非常大,漫無邊界的 一望無際看不到邊的一塊雪。
解説:
通常人們都知道12級颱風的危險,它能將大樹連根拔起,將房屋刮倒,掀翻航行中的船隻等等。12級颱風的風速是每秒32米,而在南極大陸上,風速可能會達到每秒50多米。所以科考隊員們踏上埃默裏冰架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壘雪墻。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長 李院生
| |
李院生 |
壘一個墻主要是避風,就是如果有風過來,我們坐到那個下面,坐到下面以後呢,就不感覺冷,所以第一件事情是壘雪墻,然後其他的物資慢慢上來以後,我們在雪墻下面鋪上塑料布,塑料膜,然後把紙箱這些東西全放到那個上面,因為冰架上面,白天比較暖和,有融化。(登上冰架)第一夜嘛很新鮮啦,就是説以前我們跑內陸,全是在車上住的,那次全是睡的帳篷,全是睡的帳篷呢,大家也比較新奇好奇,另外就是也老擔心,如果來暴風雪,這個帳篷是不是全部會讓風給掫上跑了。
解説:
在埃默裏冰架上,科考隊員們開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布設5個觀察點。通過以後對這些點的重復測量,可以獲知坐標的位移,推算冰架的流速,從而研究全球氣候和南極之間的互相影響。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員 閆利
我們測冰流速的目的主要就是要研究冰川的物質平衡問題,也就是説冰川,冰川肯定是在運動的,那麼冰川每年要流向大海有多少冰,那麼降雪在南極又要積累多少冰。
解説:
一天,測繪學家閆利和隊友在離總部最遠的地方布設觀察點。過了約定時間半個多小時後,也沒有見到接他們返回的直升飛機。白皚皚的天地間,只有他們兩個人。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員 閆利
就開始呼叫,一直呼叫,不停地呼叫,雪龍船,雪龍船,大概呼叫了有一個多小時也無濟於事,對方也沒有回音,後來又呼叫直升飛機,直升飛機也沒有回音。
解説:
此時,閆利和同伴所處的位置已經超出了通訊範圍,他們和總部無法取得聯絡。而這個時候,冰架上開始出現了地吹雪。地吹雪是南極的一種獨特的天氣現象。南極地表有很多浮雪,從冰蓋上刮來的下降風把雪從地面上吹起,雪花飛揚可以達到上百米高,人在其中,幾乎伸手不見五指,這樣的天氣自然也不適於飛行。而且隨著下降風的不斷加強,氣溫還會驟然下降。南極科考史上,因為風大人被卷走和因氣候寒冷人被凍死的事例都曾發生過。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員 閆利
| |
閆利 |
地吹雪,它主要不適合於飛行,直升機的飛行,那麼實際上直升機來接我們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非常危險了,他很難找到我們,儘管我們穿著橙黃色的衣服,這個衣服在南極,有白雪襯底非常鮮艷,但是也是非常難發現,直升飛機需要飛得很低才能夠發現我們,他找我們只能是一個是利用坐標因為事先有約定,我們完成工作以後,就到指定的位置等他們,所以他們也是主要依靠GPS做導航來尋找我們。
解説:
專家介紹説,南極有三個沒有。第一沒有方位感,因為它沒有參照物,四處都是白茫茫的。第二沒有距離感,能見度好的時候,幾十公里外的一座山仿佛就在眼前;能見度不好的時候,就伸手不見五指了。第三沒有時間概念,極晝和極夜是那裏的基本時間形態。所以,隊員們都要隨身攜帶GPS。GPS,也就是全球定位儀,它可以快速地確定距離、時間、方位。所以,按原計劃,飛機將根據GPS的提示,找到閆利他們。但是,又過了半小時後,還是沒見到飛機。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員 閆利
雖然我們在出發之前做了各種準備的工作,但是準備工作,準備工作包括,比方説我們帶了電臺,帶了鐵鍬還有帳篷,還有一點巧克力,還有開水,但是就那種情況下還是覺得害怕。
解説:
閆利和同伴猜測,因為地吹雪的持續不斷,飛機也許不能來接他們了,他們必須做最壞的打算。為了躲避夜晚更猛烈的暴風雪,他們開始挖洞,準備在洞裏過夜。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員 閆利
後來一直等到晚上的十一點半鐘,正當我們陷入,可以説是非常絕望的時候,啊,遠處聽到了直升飛機的聲音,剛聽到聲音我們還有點兒不敢相信,因為先聽到聲音後才能看見,聽到聲音大概過了幾分鐘以後,我們看到直升飛機了,哎呀,我們這個時候高興壞了。
解説:
地吹雪對科考隊員的考驗,最終是有驚無險。但是,冰裂隙的危險卻是無時不在。
同期:冰川學家 孫波
| |
孫波 |
這種冰裂隙呢,由兩種機製造成,一種呢就是冰蓋運動不均一,它是張裂隙,它拉開了;一種是那個剪裂隙,就是錯開了這種裂隙。
我可以給你形容,就是這個冰裂隙我們到那兒以後,就如同這個鋼化玻璃,鋼化玻璃被砸了以後,砸了以後,你會看到它沒有碎,但是你會看到很多裂紋,我們到那個地方去以後,就是如同像這樣子,你稍微把上面一磕以後,下面就是幾十公分的裂隙就張開了,你往下一看,幽藍幽藍,挺瘆人的。
解説:
有專家説,冰裂隙是南極內陸科考的最大威脅。因為冰裂隙喪生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同期:冰川學家 孫波
你看國際上,像美國,美國他們也往內陸走,他們的一個大的飛機,大力神130,在雪面上滑行的時候,就是遇到冰裂隙區,一個翅膀就折斷了,所以很困難。你像英國還有一個故事,英國他們上內陸的時候呢,有一個車,有一個車裏面坐了6個人,這還是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有一個年輕人,他説,我下去以後,他滑雪橇,完了跟隨這個雪地車走,完了他滑著,滑著,抬頭一看這個雪地車就沒有了,他再往前一走,其實這個雪地車,遇到一個冰裂隙,一下子就掉到冰裂隙去了,他的同事和這個雪地車,沒法再回來了。所以這種悲劇呢,在南極確實時有發生,因為冰裂隙,我覺得它是一種隱性的。因為在南極冰蓋,有的冰裂隙發育以後,它隨著後續的天氣的降雪和地吹雪以後,它又把冰裂隙給用雪給埋起來了,所以我們形象地叫它,叫它形成了一種雪橋。
解説:
冰裂隙的危險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和歷史裏,就在這次埃默裏冰架考察中,隕石專家繆秉魁掉進了冰裂隙。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隨隊記者 萬昆
繆秉魁)走著走著,突然就掉到那個冰裂隙裏了,掉的時候他啪地,當時兩隻手,一隻手拿著冰鎬,兩隻手啪地一下就擔在冰縫的兩邊了,人整個就懸空在上邊了,此時周圍呀沒有一個人,當時那一幕是非常驚險的。小繆這時候,這個人哪,他那種思維是在這種時候,越緊張時就轉得越快,他就開始算,他跟我講,他就開始算。
解説:
用胳膊肘兒支撐在冰裂隙中的繆秉魁,計算著從同伴發現他沒有歸隊,到來找他,至少需要兩個小時。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隨隊記者 萬昆
兩個多小時是個什麼概念,他肯定是扛不住了,肯定要掉下去,那麼掉下去,下頭的話,第一深不見底,第二氣溫極低,非凍死在裏頭不可。所以他就是最後呢,琢磨琢磨,拼盡了全身的力氣,突然把他右手的冰鎬,一個急轉身嘭地砸到左邊的冰縫的邊上,兩個手拽住這個冰鎬,然後自己就用牙把手套咬下來,自己就抓著冰鎬自己往上拉,這手他跟我講,手都已經在上面全都磨破了,終於自己把自己給拽上來了,拽上來,自己往冰縫裏看一眼之後,他説,我的心都在顫抖。
解説:
當時繆秉魁掉進的就是這個冰裂隙,旁邊的是救了他性命的冰鎬。事後,記者把這些拍了照片。那冰裂隙裏面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2005年赴DOMEA科考的隨隊記者,進入到冰裂隙內部實地拍攝。
同期:中央電視臺隨隊記者 李亞緯
| |
李亞緯 |
我下去那個冰裂隙呀它寬度呢可能有五六十公分,但是深度呢可以達到上百米,五六十公分是什麼概念呢,我下去以後,我的身子就貼在冰面上,等於兩邊都是冰,然後攝像機在前面也是對著冰渣,它就抵著冰渣,我就往前托。但一進去以後,它就開闊了,你看就很深,它是一個斜面,就是説你在裏面工作也比較困難,你轉身呀什麼也是非常困難,因為你不敢再往前走,你不知道下面的冰結實不結實,如果踏空一步的話卡在裏面的話,就非常危險,上面隊員拉也拉不上來。
解説:
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登上埃默裏冰架,為的是研究冰架與海洋的互相作用,而研究的前提之一就是要鑽取到冰芯。那冰芯為什麼能夠幫助科學家研究氣候呢?因為不同深度的冰裏捲入的微粒和氣體來源於不同時代的大氣,通過研究這些微粒和氣體,就可以推算那個時代的氣候情況。在最表層的80米中,每30厘米冰芯反映1年的氣候變化。那些“高齡”冰芯能告訴科學家們的信息就更多了。
不過,冰架厚達幾百米,目前只有少數國家才能穿透它。中國隊這次的期望就是要穿透整個埃默裏冰架,獲取最底層的冰芯。但是李院生和隊友們在鑽取冰芯的時候,鑽頭脫鉤掉了下去。隊員們不得不趕緊試圖用鉤子把鑽頭勾上來,仿佛釣魚一般,從而演變出了在南極冰架上“釣魚”的故事。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長 李院生
在南極打冰芯,這裡面有個專有名詞,叫fishing,就是這種鑽頭掉下去以後呢,要把它鉤上來。一天也沒有上來就做鉤子呀,先找鉤子然後下去釣,我們在上面材料很有限,實際上最後這個四個粗的鋼筋,這種鋼筋沒有,沒有的話,那就最後先拿那個八號鉛絲兩個擰起來,兩個擰起來以後呢,一下放下去三個,不同的方向放下三個鉤,放下去鉤,放下去撈上來,這麼來回釣,找感覺我們都去練過。
解説:
他們當中感覺最好的是22歲的電子工程師陳有利。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長 李院生
們釣了半天沒有釣上來,他上去釣了一下挂住了,挂住了以後這個往上面一抻,就是鋼絲太軟,八號鉛絲太軟,一下就抻直了。然後再另外挂住,再一釣,又抻直了,所以就不行了。不行的話我們就找鉤子,找鉤子後來用那個拉警器,用那個制警器呀,這是一個比較大的這麼一個彎鉤,用這個彎鉤呢來做,但是制警器呢這個彎鉤外面突起來的、突出來的很少很小,最後我們用榔頭把這個地方打直,叫它伸出來多一些,然後呢又下去釣,釣的話我先在那兒釣,釣一釣,釣一釣了,我能感覺到我能挂住。
解説:
李隊長覺得鉤子已經接觸到鑽筒的時候,趕緊喊來了感覺好的陳有利。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長 李院生
然後陳有利的感覺確實不錯,在上面弄了幾下又挂住了,挂住以後呢,人提,再加上鑽機的絞車再絞,把它撈上來。從多深的地方?35米,35米深的地方把它撈上來,“釣魚”釣了三個半小時,白天打了一天鑽,晚上釣了半夜這個東西。所以這個鑽打得還是出這種故事。
解説:
埃默裏冰架考察隊員自2002年11月從上海出發,經過了西風帶、威德爾海、到登上冰架進行科考,時間已經過去了3個多月。以至於2003年的大年初一,他們都要在冰架上度過。要過年了,乾乾淨淨迎新年是他們最大的心願了,不過洗澡是絕對不可能的。但他們想出了辦法可以洗洗頭髮。
同期:冰川學家 孫波
洗一個頭,我們兩分鐘之內可以,可以解決戰鬥,一個隊員呢,就是用500毫升的這個壺燒了熱水,完了以後,他在上處往下倒,完了以後另外一個人就快速地洗頭,你這個水不能停的,水一停了以後,你再洗頭的時候,你就覺得你頭髮已經不軟了,開始稍微硬了,就是那兒溫度很低,你必須一直要用熱水加熱了才可以。
解説:
過年了,洗頭髮是一種享受,也是一件麻煩事,不過,更讓隊員們麻煩的事情是每天的穿衣脫衣。
同期: 冰川學家 孫波
穿衣脫衣對我們來講真的也是一件工作量很大的事情,貼身的就是我們純棉的一種內衣,它這種可以吸汗,是必須要穿的,人身體比較舒服。在純棉內衣之外呢,我們就要穿貼身的,這個純羊毛內衣,這種要穿上,要取得保暖,純羊毛的這個內衣外面,我們就要穿鴨絨衣,貼身的鴨絨衣。鴨絨衣之外,我們就要穿這個更厚一點的這種鴨絨衣,兩層鴨絨衣。最外面呢我們就要穿一個高泰克斯面料的那種連體服,這種高泰克斯面料的連體服可以擋風,因為內陸冷啊,風一吹的話,你體感溫度很冷,所以要穿連體服。
解説:
隊員們晚上睡覺時,通常只穿貼身的那層純棉內衣。到了第二天早上起床時,衣服已經凍得冰涼。
同期: 冰川學家 孫波
每天早晨起來了以後,説下定決心開始穿,完了以後再穿。穿衣服還要快,所以上內陸的時候,有兩件事情要快,一個就是穿衣,脫衣要快,另一個上廁所要快,別的要慢,因為畢竟是高原上面,高原上面你做任何事情一快的話,你就感到氣就接不上來,氧氣供氧量就不足。
解説:
大年初一這一天,領隊帶著其他隊員到冰架上慰問他們。由於天氣不好,170公里的路程飛行了兩個半小時,雙方才得以見面。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隨隊記者 萬昆
| |
萬昆 |
李院生他們在上頭日子過得確實是挺苦的,旁邊放著這種鍋,臟碗,因為在他那兒的話,這個碗不存在什麼乾淨不乾淨的問題,他也沒什麼細菌,放著羊肉,因為李院生有經驗,在那個地方只能吃羊肉,其他的豬肉什麼這些東西,熱量各方面不夠,看李院生那個臉已經是有凍傷的痕跡,有紫外線灼傷的痕跡,就是黑的紅的,整個這個臉,然後戴個眼鏡,就這一塊稍微白點。但是情緒,見著我們都很高興。拿出一瓶酒,他自己帶的那個芝華士,那個威士忌,我請大家嘗南極的萬年冰,這個東西咱們是誰都沒嘗過,他就把他們鑽的冰芯啊,在220米處鑽出來的那個廢冰芯拿出來,這個冰芯然後就泡在威士忌那個酒裏頭,説先別喝,先聽冰,這時候就是讓拿起那個酒啊,你放在耳邊上,你聽吧,那個冰在裏頭就在那兒跳。劈哩啪啦,劈哩啪啦,它就在那兒跳。按李院生的解釋,這個冰都有10萬年以上的歷史了,它長期的這種積累,就是擠壓,這冰裏頭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氣擠出去了,二氧化碳留下了,所以你這樣的話,你放在那個酒裏頭,你這一泡,它二氧化碳釋放出來,所以這個冰就在跳舞。
同期:中國首次埃默裏冰架考察隊 隊長 李院生
春節了,大家每個人都威士忌喝一把,這就是算過了年了,然後繼續工作。那個年過得非常簡單,但是應該説非常有意義,我們畢竟在冰架上面打了一支非常高質量的冰芯,而且到現在為止,我們在冰架上打得這支冰芯的話,還是國際上做冰架研究的,我們這支可能是唯一的一支到現在。
解説:
埃默裏冰架考察,不僅按照預想的那樣,鑽取到了冰架最底層的冰芯。而且,還鑽取到了冰架下部的海洋冰。海洋冰,是由海水再凍結而成的一種特殊的冰體。
同期:冰川學家 孫波
他們非常成功地採得了一段海洋冰,這在國際上非常非常珍貴,因為我們從事地球科學的人,你首先要有了樣品你才能開展工作,這時候把這種珍貴的樣品拿來以後,通過這個樣品,我們可能能夠分析下面一些生物啊,微生物的一些特徵,化學的成分,來繁衍一些,海洋與冰架的相互作用。
埃默裏冰架考察
鑽取了300多米深的冰芯
獲得了20米的連續海冰冰芯
測量出冰流速每天運動約2.5米
可以反映百萬年的地球氣候變化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