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長達十年的動亂終於宣告結束。中國在經歷了漫長的冰凍期後終於開始了復蘇的季節。此後,中斷了十年的高考恢復,分散在中國各地的知識青年開始重返城市的歸途。
1978年,在農村插隊的陳丹青拿到了考取中央美術學院的通知書,對於25歲的陳丹青而言,這份通知書意味著他的命運即將改變。
陳丹青採訪:有很多人送我,很多人送我,那又是另外一種,就是跟很多人送我到農村(不一樣),我記得三十多個人到南京火車站送我,就是要到北京去了,都是百味雜陳,當然都為我高興。但是送的人裏邊很多人都還是前途未卜,那個時候人群又開始分化,就是當機會來的時候,有些人得到機會,有些人沒有得到機會,有些人甚至,你像跟我在文化館一塊幹的一個老先生,姓宋的一個,宋老師,書法很好,縣文化館,在我接到通知書那天他就哭了,因為他的冤案還沒有平反,家人還不能團聚,所以你走的時候真是悲喜交集,很多回憶一下子起來,你忽然離開苦難了,離開這塊地方,大家又在為你高興,就那麼一種感覺。一到北京就不一樣了,一到北京又都是幸運兒,都被這個體制接納了,就一段新的生活開始了。
社會的變革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生活的改變。在經歷過時代的沖刷和洗禮後,生於五十年代的很多人,從這時開始重新思索和定位自我的價值。
任志強採訪:這個時候剛剛開始一個動態的變化,一個重新學習的風氣很濃厚,就是終於有了學習機會,從1978年開始,把工農兵大學生都拋棄以後開始正式學習,恢復到尋求學歷尋求知識的一個過程。第二個就是經濟體制開始變革,出現了很多機會。比如説個體戶允許存在了,或者説安排待業青年的一些經營活動開始存在了。這些經營活動可能給了更多人一些機會,那麼也可以説一開始叫做萬元戶,這種允許人們富起來的想法,覺得給大家了一個機會,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去顯示個人的天份,或者才能。
任志強,1950年生,曾經插過隊,參過軍。從部隊轉業後,任志強成為了在經濟變革時代的第一批拓荒者
任志強採訪:整個國家經濟改革的過程卻是我們從頭到尾都經歷了一個過程。所以我們知道它其中每一步的一些變化,而且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我們也能預測出它下一步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時候就可能創造一個生存的餘地,或者説你可能有一個起點,一個支點,有人説有一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撬起來,但是首先重點是你要選擇一個支點。
尋求支點的過程意味著生於五十年代的人們必須要面對殘酷的競爭和時代的考驗。他們可能經歷過出國,下海,炒股,也可能在變革的過程中承受著下崗、失業的艱辛。今天,曾經意氣風發青春熱血的青年大多已經進入中年,無論成功,失敗,他們的人生經歷都賦予了他們各自的生命答案。
陳丹青採訪:我想他們是第一撥覺醒的人,然後也是第一撥擺脫意識形態和教條以後著手在各個領域開始做比較理性的選擇、實踐,他們有多少成果,做得怎麼樣,這個我個人不能作出一個評價,他是斷層以後的第一代年輕人,現在他們都進入中年,晚年,但在斷層結束以後,文革以後,他們無可選擇就擔當了那個時期,在各個領域是他們必須把路趟開來,所以時代給了他們這個機會,然後他們可能也回答了這個時代。
陳丹青 生於1953年,198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後以《西藏組畫》聞名畫壇 ,1982年赴美, 2000年受聘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畢淑敏 生於1952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後開始專業寫作,2002年開設北京畢淑敏心理諮詢中心
姜昆 生於1950年,1978年返城,後成為全國知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
吳歡 1953年出生, 1978年返城 曾在國家機關任職,後從事書法繪畫和文學創作
艾未未 生於1957年,1977年隨父回北京,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 ,1981年出國,現歸國從事建築和藝術設計創作
任志強 生於1951年,1984年任北京市華遠經濟建設開發總公司建設部經理,現任北京華遠地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蹉跎歲月 青春無悔
曾經的理想
曾經的激情
是生命中無法磨滅的印記
我們生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