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的故事 北京篇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01日 09:29
當太陽走進地球背面的時候,燈光使冥滅在夜晚的北京重又凸起輪廓。過去人們常常把電燈比作另一個太陽,奇異的月亮,但月亮只能發出單色的冷光。而這五光十色的夜景卻是電的造化,電力人的傑作。當您細細觀賞這一幕幕燈光夜色時,您可曾了解中國電力人跨越三個世紀,歷經120多年的艱辛拼搏。
清史專家 賈英華
在1888年,在中國的電業史上應該説有重要的一頁。這一年同時發生三件事,一件事呢,就是説兩廣總督,當時的張之洞,他購進了歐洲的一台(發電)機組,不大 。同時,李鴻章也從歐洲購進了一台不大的一台機組,當時只有15千瓦,在宮廷發電。
北京第一盞電燈就安裝在儀巒殿,今天的中南海懷仁堂裏,而北京最早享受電燈照明的是慈禧太后。
清史專家 賈英華
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老先生在20多年前(給我)講故事時,提到這麼一個故事,你別看這個電燈在宮裏頭不是很多,但是管電的官不小。這個官難以想象,是幾品官呢?三品,是當朝丞相(才)幾品官,居然管電這個頭(是)三品官。姓寧,列寧的寧,在宮廷裏稱寧三品。(他)底下的這些人待遇也相對比較高,可以説,在當時電工在朝廷當中成為一個特殊的行業。
電,自1888年引入清宮後,很快由懷疑到歡迎,尤其是末代皇帝溥儀,不僅喜歡電燈、電話、電影,凡帶電的東西他都非常喜歡。
清史專家 賈英華
電工待遇很高,電管得不怎麼樣,一下雨,這些老太監一吃完飯,尤其是夏天,天不黑不敢進屋。為什麼呢?既然屋裏黑了,必須點燈,可是你點燈的時候,沒有進門你要摸門框 推門進去。只要下雨天,就不敢摸,最後誰第一個開門?就抽籤吧。因為第一個摸門框的人 肯定被(電)打一下,宮廷裏儘管是這樣,電仍然還是比較稀罕的一個東西,不但是宣統皇帝,所有人都喜歡在自己宮裏多安幾盞燈。你比如當時,婉容末代皇后,她住在翊坤宮,翊坤宮當時只有一個25瓦的大吊燈,整個宮裏這25瓦當時可能是最亮的。
北京市路燈管理處黨總支書記 邵全展
當時只有幾十盞路燈,後來發展到幾百盞,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時候大約只有6000多盞路燈,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有路燈是一萬四千盞。
中國電力工業自1882年起步以來,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雖然已經有67年的歷史,但留下的“家當”卻是一個電廠凋零、設備殘缺、電網癱瘓、運行維艱的爛攤子。截止1949年底,全國發電容量184.86萬千瓦,年發電量43.10億千瓦時,人均年用電量僅為7.94千瓦時,偌大一個北京市能稱得上發電廠的只有一個石景山發電所。
從年輕時候就在石景山發電廠工作,解放後曾擔任石景山發電廠黨委書記,北京市委書記,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李錫銘可謂是親身經歷了石景山發電廠的變遷全過程。
原石景山發電廠黨委書記、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李錫銘
那個時候,剛解放的時候,石景山發電廠叫資源委員會冀北電力公司石景山發電所。那時候不叫廠,它是所。那時候,整個的北京市唯一的那麼一個發電廠,設備容量只有4萬5千千瓦。
全國電力系統勞動模範 劉德珍(79歲)
石景山發電廠它是冀北電力的一個主力電廠,它不但是供給北京市民的城外城內的市民的照明和工業用電,而且還擔負著天津、唐山工業的用電。
原石景山發電廠黨委書記、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李錫銘
那時候是老百姓管電燈公司發電所叫黑暗公司,因為老停電,那時候電不夠,並且事故非常多,幾乎是天天都有事故,所以叫黑暗公司。
全國電力系統勞動模範 劉德珍
那時候,日偽時期發的廠服,帽徽上有個電,電業的那個閃光,你不能戴著這帽子進城。 那時候我要進城,戴著帽子,那市民就看見,噢,黑暗公司的,所以説比較出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