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這個人的精神狀態處在一種非常苦悶、非常孤獨、非常寂寞甚至非常痛苦,這裡面有他個人的、有社會的、有我們自己國家的很多東西混合在一起,造成他當時的一種苦悶。那麼這種苦悶呢,有時候他就是斷斷續續寫了一點文字的東西,把自己的苦悶傾訴在裏面,一段一段一段的,最後他把這些寫成片段連綴在一起。然後呢,再加上故事,就成為一部小説。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巴金在巴黎拉丁區一家小旅館的那間充滿洋蔥味的小屋中,寂寞地度著異鄉的留學生活的時候,是滿腔熱血立誓獻身卻又報國無門的激情,促使他完成了平生第一部小説《滅亡》。
作家 陳丹晨
講的故事很簡單,講一個革命者,也有肺病,但是看到人間的很多苦難,不平的事,所以這個小説裏面的主人公是杜大心。就在不斷的,在覺得這個世界可是太可恨了,他碰到了一個年輕的,也是一個進步的女孩子,他愛上了他。但是,他又覺得現在不是談愛的時候,現在這個社會只有恨。
[自白] 我熱愛祖國,但身居異鄉,只能袖手旁觀,心情十分痛苦。
1928年巴金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在上海,在葉聖陶先生的支持下,小説《滅亡》在《小説月刊》上發表了。從那以後,李堯堂被巴金兩個字所替代了,中國文壇上就有了巴金這個名字。從此,巴金手裏的筆就沒有停止過。
[字幕解説] 每天每夜熱情在我身體內燃燒起來,好像一根鞭子在抽打我的心,眼前是無數慘痛的畫面,大多數人的受苦和我自己的受苦,使我的手顫動,我不停地寫著。
----巴金
作家 陳丹晨
他在法國看到左拉有一套寫的書,有個連續的寫一個家族歷史的系列的一套書,他看了以後,他説:咦,我們家的故事也可以寫啊,也可以寫成像他那樣的。他就開始有這種願望,開始構思寫自己家裏的故事。
當巴金青少年時期在封建大家庭中的所見所聞,時時燒灼著他的心的時候,當一個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生命,在封建壓迫下枯萎死亡的場景揮之不去的時候,特別是當大哥可悲的經歷時刻刺痛困擾著他,使他夜不能寐的日子裏,他要控訴吶喊,要借助紙筆傾吐鬱積胸中的同情和憤慨,《家》就是在這樣的心境下完成的。小説《家》裏的覺新就是巴金大哥的原型,而覺慧則是以巴金自己的經歷為背景。1931年4月18日長篇小説《家》開始在《時報》上連載,並多次被搬上舞臺和銀幕。
故事片《家》覺新扮演者 孫道臨
所謂這個承重孫、長孫,最大的孫子,那麼他是當時是叫做承重孫。為什麼叫承重呢?就是他的肩膀上擔著整個家族的興亡,所以他要做出表率,不能率性而行。所以在這方面,他是受夠了各方面教育的。所以在這方面呢,他就産生悲劇。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家 孔慶東
《家》是(20世紀)30年代初發表的,到《春》、《秋》已經40年代了,他仍然保持相同的基調,他説我寫《家》、《春》、《秋》,就三個字:我控訴。
很多進步青年在小説《家》、《春》、《秋》三部曲的影響下,走上了追求光明的道路,同時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作家 陳丹晨
我認識過去我們文化部負責電影的陳荒煤,我是親耳聽他講了好幾次,後來他在一篇文章裏也講過。他説他那個時候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他當老師,他接觸了很多學生,因為在魯藝嘛,都是喜歡文學的,他這些學生,他們不是讀了馬列主義來到延安的,他們都是看了巴金的作品,受了影響來到延安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家 孔慶東
其實巴金的主觀意圖並不是宣傳革命,説我要寫這個讓人們都去參加革命,不是的,但是他的客觀效果是這樣的。很多人讀了巴金的書,他就真的走向革命了,所以説貫穿在巴金作品,特別是主要體現在前期作品中的這種精神,是一種昂揚激越人生基調。就像《家》這樣的作品一齣來,市場的份額一下子就爭奪過來了,人們就發現原來用新文學可以寫出這麼好的東西,不但感情充沛,而且故事這麼好看。所以説呢,巴金一輩子並不是一個共産主義者,但是共産主義者、共産黨人把巴金看做自己的同路人。
[字幕解説] 我説過文學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不是玩弄什麼花樣,靠什麼外加的技巧來吸引人,要説真話。藝術應該對社會改革,人類進步有所幫助,要使人們變得善一些、好一些,使社會向光明前進,我就是為這個目的才寫作的。
——巴金
1936年10月19日魯迅與世長辭了,整個殯喪期間,巴金一直全身心地為先生做著一切。在魯迅先生的影響下,巴金對寫作有了反省和徹悟,他用全部熱情和精力,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1944年5月8日,40歲的巴金迎來了新婚之喜。婚後的第六天,巴金又投入了緊張的寫作,抗戰勝利後,他的又一部代表作品《寒夜》誕生了。
作家 陳丹晨
動筆寫的時候是在抗戰還沒勝利,然後他開始寫了一段,最後完成的,是抗戰勝利以後。巴金寫小説一般都是一氣呵成,寫的比較順,但是《寒夜》是一個例外。
汪文喧、曾樹生夫妻二人是小説《寒夜》的主人公,兩個青年知識分子在抗戰時期,出來辦鄉村教育,然而,戰爭爆發了,使他們的這一理想破滅了。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家 孔慶東
根本沒有什麼起起落落的情節,老寫這個人肺病老咳嗽吐血,然後這個生活很困難,最後妻子跟著上司走了。就這麼一個普通的故事,但就是這個普普通通的故事,他製造了一種情緒,這個情緒從這個家庭裏蔓延出來,籠罩著整個的中國。你感到整個中國,就像一個患了肺病的人,在那吐血呢。給人的印象特別的深刻,覺得整個中國,都特別寒冷,特別冷。
《寒夜》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況,它預示著舊制度的滅亡,新中國的誕生。1949年10月,巴金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看到了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升起。被選為第一屆政協委員,成為人民的代表。他開始了新的創作旅程,他來到海島、農村、工廠和山區,看到了許多令人鼓舞的景象。
[自白] 我要寫新社會,寫新人和新事,要歌頌這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人民。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戰爭的烽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巴金率領中國作家赴朝訪問團來到朝鮮前線,深入到前沿陣地採訪,寫下了《保衛和平的人們》、《李大海》、《英雄的故事》、《團圓》。故事片《英雄兒女》就是根據小説《團圓》改編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家 孔慶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