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回顧

上海老店尋蹤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31日 15:25


  

 這是上海著名的商業街南京路拍攝于1860年的照片,這是南京路拍攝于1893年的照片。在開埠後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上海已逐步成為遠東最大的商業購物中心。在當時的上海,外國人購物會選擇當時號稱南京路四大公司的福利公司、惠羅公司、泰興公司和匯司公司,這些由英國人經營的百貨公司以經營外國貨為主;而一般的中國人光顧的多是一些典型的中式商號,在當時到老鳳翔買金銀首飾,到邵萬生買日用雜貨,已經成了租界裏中國人的購物習慣。這些當年因躲避戰火而紛紛遷入租界的名家老店,不僅繁榮了上海的商業市場,也衍生出了眾多的百年老店。

這是靠近外灘的“老介福”,它創辦于1860年,曾經是上海乃至中國的絲綢之窗。由於靠近外灘,每當外輪一靠岸,商店就派人帶著做好的夜禮服、睡衣等到船上推銷,這些成衣由店裏高薪聘用的設計師專為外國人設計,上面繡有各國精美花型圖案。

老介福職工 王啟皓
    外灘當時不是有外國人來上海白相(遊玩),他們來了,我們老介福來不及做,生意好得不得了,都是來做綢子(衣服)。

1936年3月,世界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來到上海,下榻南京路著名的華懋飯店。當時飯店的全部窗簾、床單與沙發套,全是“老介福”定做的繡花絲綢織品,卓別林看到後,非常喜歡,於是慕名向“老介福”定制了幾十打真絲襯衫。

老介福職工 王啟皓
    他一件襯衣穿臟了就摜掉了,換一件新的,所以他一來就買50打、60打。

從未穿過中國真絲襯衣的卓別林在試穿後非常滿意,當即倒了兩杯酒向“老介福”的老闆表示謝意。

除了外國人,“老介福”的主要客源來自中國人。1936年,美籍華裔影星黃柳霜在上海逗留期間,特地到“老介福”做了一件旗袍,並留下了這張照片。在旗袍和馬褂盛行的年代裏,當上海人做衣服時,肯定會到“老介福”選料定做。因為這裡的絲綢製品不僅質量好,而且在花樣上也獨具特色。

老介福職工 王啟皓
    我們所有的商品,只有我們一家有,所以喜歡穿綢衣服的老闆、外商、白領,他們最喜歡我們老介福了。為什麼?他穿的衣服我們保證沒有重樣的。

為了保持這種獨特性,“老介福”常備的花色品種達四、五百種,既有國産高檔絲綢,也有從英、美、日等國進口的呢絨和絲綢。

上海市民 姚振民
    過去我們小的時候要買東西,買綢緞、絲綢,就會想到老介福。為什麼?他們那裏的服務態度好到怎麼樣,我説態度跟質, 比如説一個小姐上去買這個綢緞,他會感覺到你是胖的還是瘦的,或者你不胖不瘦,你自己在挑選這個花頭,過去有大花頭、小花頭,就是大的團花,有的小花,顏色什麼的,他那個服務員會跟你挑,你細挑,他不會來阻攔你。

上海市民 徐令嫻
    我們也有一種信任感,他有時介紹給你,最近這批料子很好,這個質地好,這個花樣好, 有時做出來挺啊,我們也靠他們介紹。

對於一些富家常客,“老介福”特設賒帳簿,平時這些人家需要購買衣料,只要記筆帳即可送貨上門。

上海市民 徐令嫻
    他們有個摺子,就是一折一折的,你們恐怕還不知道,就是記賬的,過半年或一個季度 我都忘了,總的算,還可以打, 還可以買一段料子還送你多少東西,那不管我的事,那是我父親母親他們的事情,到時候就來收。

此外,“老介福”還發行禮券,顧客可以持券來選購衣料或定製衣服。“老介福”的這些生意經,使它的生意越做越大、名氣越來越響,終於在呢絨絲綢業中獨佔鰲頭。

這是位於南京東路378號的王開照相館,在上海人的心目中,“王開”是拍攝高質量照片的代名詞。至今,許多上海人保留的這些歷經幾十年仍未褪色的老照片,便是當年的王開照相館拍攝的。

王開照相館開設于1920年,它的老闆是廣東人王熾開。初創時主要業務是拍攝人像照、結婚照、闔家歡等各類照片,但當時的生意比較清淡,前來光顧拍照的人很少。在當時的上海,擁有私人照相機的家庭鳳毛麟角,而且大都是外國人和有錢的華人,對一般家庭而言,到照相館去照像是一件非常鄭重而奢華的事情。

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顧客,王熾開不惜大量投資作廣告宣傳。當時,滬寧鐵路沿線幾乎站站都有“王開”的廣告牌,上海《申報》、《新聞報》等大報也經常刊登“王開”的廣告。漸漸地,人們都知道了南京路上有這樣一家照相館。但“王開”真正出名,卻是通過兩件“出奇制勝”的事。

一件事發生在1925年。這一年的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王熾開通過努力,被有關方面邀請派人赴京拍攝追悼活動,為此王熾開派出最好的攝影師,拍攝了孫中山葬禮的全過程。王開的攝影師不僅拍攝了許多的珍貴照片,還拍攝了一千多英尺的電影膠卷。隨後,王熾開將這些珍貴照片加上“王開攝影”的落款,洗印多份,分送各地知名人士與軍政要員,影響很大,一時間“王開”聲名大振。

另一件事發生在1927年,當年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選拔賽,組織方採用招標方式公開招募攝影師,結果王開照相館以其實力和聲譽戰勝所有對手一舉中標。為完成這一重大任務,王熾開親自率四個攝影小組上陣,在運動場上拍攝了許多精彩的照片。當時,上海的報館還沒有專業的攝影記者,王熾開便將他們拍攝的這些新聞照片低價甚至無償提供給報紙刊登。

原王開照相館攝影師 王振寰
    每天早上5點鐘和下午5點鐘,(我們)就把相片集中起來,一份一份擺好,給《中華日報》、《新民報》、《大公報》的(照片)統統擺好,然後讓他們拿去,但是有個條件,報館拿回去刊登這些照片時,一定要寫,王開攝。

這樣“王開”所拍的照片每天都在上海報紙的顯要位置亮相,連外省市的報紙也紛紛轉載,從此王開成了聞名全國的名牌,生意越來越興隆。這是遠東運動會後王熾開在他的花園請他的員工吃飯時的情景。

雖然王熾開通過廣告宣傳提高了知名度,招徠了顧客,但王熾開認為,真正的名牌還是要靠貨真價實、質量第一。王熾開本人常住在店內,每天都要檢查底片和照片拍攝的質量,有一次,他當著大家的面,一連撕掉100多張照片,在場者無不心驚。而為保證照片的高質量,王熾開更是不惜重金聘用人材。

原王開照相館攝影師 王振寰
    哪個職工本事好就挖過來,最高峰, 一個叫胡為的攝影師,一個月一百塊大洋,我們兩塊五,他掙一百塊,那距離有多少啊,所以其他照相館的都願到王開來,全上海照相館待遇王開最好。

這些是當年王開照片館拍攝的結婚照,在當時,平均每天有60對夫妻來這裡拍結婚照。

原王開照相館攝影師 王振寰
    今天張三結婚,明天李四結婚,姿勢都是一樣的,相對的,斜的、正的,都是這樣的,不像現在,現在的相片,我們看不慣。從前王開照相館要求既要美,又要好看,眉毛不能畫得太深,不能畫得太花,不像這個人,只有漂亮,現在的照片沒有皺紋,像皮蛋一樣光滑,從前應該暴露的時候就暴露,40歲的就像40歲,50歲就像50歲,年紀輕的就像年紀輕的,反正要像,現在把臉涂得一塌糊塗,照出來就是漂亮,是兩樣的。

王熾開認為,一張結婚照關係到新婚夫妻兩人的終身大事,馬虎不得,拍得好,可為新人增添喜氣。因此他曾公開對外宣稱,他拍的結婚照要使新人紅顏長駐、永不褪色。當時同行中有人譏笑他是在吹牛。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這些結婚照仍舊保持原樣,未曾褪色,歷史為王熾開的承諾作出了公平的評價。

下一頁>>
第1頁
(編輯:紀東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