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怎樣的一個家喲,儘管我們採訪前有著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我們到達藏族孤兒羅布頓珠家時,我們還是被眼前的景象給深深地震撼了:不足十平方米的低矮小屋裏堆滿了各種撿來的垃圾,兩張用木頭支撐的小床幾乎佔據了整個小屋的空間,床上堆滿了破舊的衣物和油污的被褥,兩塊石頭壘起來的小灶將整個小屋的墻壁熏的黑乎乎的,家中最顯眼的最數床頭的墻上貼著一張嶄新的毛主席畫像和數張大大小小的獎狀。因為地方太小,趴在床上做作業已經成了小頓珠做家庭作業的習慣,這張破舊的小床也成了小頓珠唯一可以玩耍的地方。
如今已是拉薩市財經學校3+2模式的一名準大學生的頓珠在每每回憶起他艱難的求學路,總是熱淚盈眶……
十年前,父母早逝的羅布頓珠一個人從日喀則流浪到拉薩,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腹、隨遇而安的生活。在一次乞討中,結識了在拉薩靠以拾廢品為生的德吉措姆,儘管德吉措姆生活也過得窮困潦倒,但好心的德吉措姆不忍心看到孤兒小頓珠再流浪,便收養了小頓珠。在與德吉措姆短短的相處時間裏,小頓珠就與德吉措姆建立了深厚的母子情,小頓珠重新有了自己的“媽媽”,有了自己的家。
自從收養了小頓珠後,生活本來就拮據的德吉措姆日子過的更加艱難,為了延續這個家,德吉措姆每天天不亮,便拿著塑料袋獨自外出拾廢品,風裏來、雨裏去,從不間斷,兩個人的生活就靠好每月拾廢品換來的辛苦費維持著。當時已6歲的小頓珠,看著同齡的孩子背著書包走進學校,而自己卻不能上學讀書,就天天哭喊著媽媽:“我要讀書……”。面對兒子的要求,德吉措姆只能是束手無策,經常以淚洗面。
一九九五年八月,和小頓珠家僅有一墻之隔的西藏軍區某高炮團一連的官兵在深入到藏家小院開展愛民活動時得知了此事,官兵們認為扶貧幫困是子弟兵義不容辭的責任,幫助德吉措姆一家擺脫貧困更是子弟兵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此,一連黨支部及時召開黨支部大會,發動全連官兵為小頓珠捐款,併為小頓珠設立了助學基金,還專門指派一名藏族幹部和兩名文化水平較高的戰士擔任小頓珠的課外輔導員,全力資助小頓珠實現讀書成才的夢想。為了給這位特殊的“編外兵”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連隊黨支部除了給小頓珠支付學雜費和生活費外,每月擠出資金為小頓珠營養品、服裝等,剩下的資金,連隊支部以“八一”軍旗的特殊戶口在拉薩市農業銀行為小頓珠辦了一個活期存摺。
幾年過去了,一連的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官兵們對資助小頓珠求學的“接力”活動從未中斷過。在一連官兵的愛心資助下,2001年,小頓珠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內地一所中學的西藏班,可因為沒有戶口被校方拒之門外。為了圓小頓珠的上學夢,2001年8月1日上午,剛剛領到津貼的一連官兵們列隊在操場中,默默將自己的愛心投進捐款箱。不到一小時,官兵們捐款就達2300多元。在捐款現場,官兵們把小頓珠的母親德吉措姆接到連隊,這位慈祥的母親感動的熱淚盈眶,她噙著熱淚説:“一連的恩人們給了頓珠比親人還要深的愛,這份愛是頓珠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的,就讓頓珠叫恩人們一聲爸爸吧!”就這樣,小頓珠有了一群十分關心他的“兵爸爸”。
在連隊的多方奔走下,拉薩市第三中學接收了小頓珠上學。開學那天,當連隊指導員領著小頓珠到學校報道時,原來的同時紛紛向他祝賀,小頓珠含著熱淚用不太熟練的漢語對同學們説:“要不是解放軍叔叔的幫助,我是不可能回到學校的……”。
2004年7月,小頓珠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拉薩市財經學校,成為一名3+2模式的準大學生。拿到鮮紅的錄取通知書,小頓珠第一個想到和他慶祝的人就是連隊關心他的官兵們。連隊在為小頓珠能夠上大學的高興之餘,然而昂貴的學費卻讓連隊犯了愁,儘管連隊再次為他捐款達4000多元,但和昂貴的學費比起來,仍是差了一大截。連隊根據有關政策決定和學校聯絡,懇請學校為小頓珠按貧困生減免部分學費。學校領導在了解到小頓珠和部隊官兵感人的故事後,當即決定為小頓珠減免學費,只收書雜費和生活費。同時,學校的教師們在了解到小頓珠的困難後,在報名現場為小頓珠捐款達2000多元。連隊在為小頓珠辦完入學手續後,將多餘的錢和老師們捐的錢繼續存在“八一”這個特殊的賬戶中,以供小頓珠上學時所用。
小頓珠和一連官兵的故事並沒有結束,官兵們不僅為小頓珠建立了“成長檔案”,還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個月發了津貼後,連隊的每名官兵都要為助學基金捐款。同時,為了讓小頓珠的母親德吉措姆生活有保障,連隊多方協調,為德吉措姆在拉薩某汽車修理廠找到了一份清潔工的工作,每月收入都在500元以上。一連的官兵們常説:“只要德吉措姆一家有困難,只要小頓珠勤奮學習,我們就要幫助他們,資助小頓珠讀完大學,直至他走上工作崗位”。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