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順順 |
| |
淩峰 |
在2006年春節晚會緊鑼密鼓地排演、修改時,台灣著名藝人淩峰在中央電視臺拜會了他的老朋友——曾執掌六屆春晚的著名導演黃一鶴。因春節晚會而相識相知的兩位摯友“把臂故地重遊”,在昔日的春晚演播大廳,興致勃勃地暢談起他們在1990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的首度合作。
一、脫口秀逗樂李瑞環
1984年春節晚會,張明敏一曲《我的中國心》情動中華。自此,邀請港、臺演員參加春晚就成了一個傳統。1990年春晚籌備之際,經人推薦,春晚劇組向淩峰發出了參加央視春晚的邀請。
淩峰祖籍山東青島,4歲隨父母赴臺,是台灣多才多藝頗有名氣的活躍人物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台灣歌壇叱吒風雲、紅極一時的歌手,同時他還以機智幽默“脫口秀”的主持風格,在綜藝舞臺上獨樹一幟,1987年轉型投入紀錄片的拍攝製作。少小離家的淩峰,許久以前心中就有一個夢: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返鄉回故里。如今能實現夙願,並有機會在故土的大舞臺上,和各界藝術精英切磋技藝,共襄盛舉,他非常高興。在當時的春晚劇組駐地,他見到了晚會總導演黃一鶴。
黃一鶴艱苦樸素及對藝術和表演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令第一次親眼見識了大陸電視人的淩峰肅然起敬;而淩峰即興發揮、風趣幽默、妙語如珠的脫口秀風格,也讓黃一鶴感到新鮮和欣喜。對藝術的共同認知和追求,讓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一貫嚴謹的黃一鶴給了淩峰最寬鬆的政策:讓他的脫口秀在春晚“秀”出風采。沒想到在綵排時,無拘無束的淩峰就“秀”大了。
排練時,政治局常委李瑞環來審查節目,正好演唱完的淩峰開始了發揮:我是以長得不英俊而聞名天下、聞名江湖,大陸同胞之所以喜歡我,也正是因為我這張臉長得很中國,寫著五千年的滄桑苦難。逗得李瑞環開懷大笑。淩峰説笑著就奔坐前排的李瑞環而去:瑞環兄也別笑,你也長得不比我英俊。眾人一聽傻了:淩峰和我們生活兩地,觀念不同,可別吐出什麼不合時宜之言。淩峰接著道:他真的不好看,但他是個非常有水平的領導人,他的平民化令我欣賞。話語得體,把彼此間的關係處理得和諧、密切,李瑞環笑了,一旁的黃一鶴也笑了。
這次綵排有驚無險,淩峰的脫口秀還博得了好彩頭。但春晚畢竟是一台全中國最受矚目的重要晚會,除夕之夜現場直播,淩峰還會秀些什麼?著實讓晚會把關的領導們捏了一把汗。經慎重商量決定:晚會直播時淩峰現場演唱,脫口秀部分用綵排片段剪輯。淩峰表示理解。就這樣,1990年的除夕夜,春晚歷史上第一個台灣本土藝人走上了春晚舞臺:一段機智幽默的脫口秀,一首感人至深的《小丑》,億萬電視觀眾記住了淩峰的名字並喜愛上他這張寫滿五千年滄桑的面孔。
在內地一夜成名,讓年過不惑的淩峰獲得了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驗,知名度為他在大陸拍攝紀錄片《八千里路雲和月》帶來便利。他將鏡頭對準大陸的山川雄姿、風土人情,並關注普通人的命運,致力於兩岸的文化溝通和交流,選擇做一個穿梭于海峽間擺渡人。通過此片,台灣民眾知道了《在那遙遠的地方》伴著《青春舞曲》一路歡歌的阿拉木汗,原來是西部歌王王洛賓的不朽傑作;他創辦的民族文化基金會,幫助孔雀公主楊麗萍從雲南大理的蒼山洱海,一路舞進了阿里山、日月潭,騰格爾蒼勁雄渾的歌聲也從草原唱到了台灣。
二、兩岸婚首開風氣先
1991年,淩峰發起創立了海外華人支持希望工程的首個組織:希望工程海外愛心基金;同年,他倡議並主持了希望工程百場巡迴義演,幫助數以萬計的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帶著一份台灣心、大陸情,淩峰在兩岸一次次擺渡。其間,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摯愛——溫婉典雅的青島姑娘賀順順。而他們的緣分早在1990年的除夕之夜就已埋下了種子。
那年春晚,賀順順從電視上看了淩峰的演出後,覺得這個其貌不揚的光頭者挺有味道,語言智慧,與眾不同,後知道他也是青島人。翌年,在一次朋友聚會中,淩峰與賀順順兩個原本天南地北的青島老鄉頗具戲劇性地相識了。當晚很多影視、舞蹈界的人,彼此也沒留下地址、電話,可後來賀順順發現淩峰住在自己所住的北京飯店緊鄰的貴賓樓,且兩處有鋪紅地毯的走廊連通,來往方便。賀順順和淩峰就這麼互相看望,走進了彼此的生命,他們的緣分生長自然,一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因為是海峽兩岸的知名人士,淩峰與賀順順結婚的消息備受人們關注,這在當時的兩岸可謂開風氣之先,轟動一時。巧的是,他們的婚姻正好是賀順順父母婚姻的翻版:賀父比賀母大18歲,淩峰比賀順順大18歲;賀母比賀父高2公分,賀順順比淩峰高2公分;媽媽生賀順順時,爸爸48歲,賀順順生女兒時,淩峰也48歲。嫁了一個台灣老公,賀順順的生活也跟隨丈夫從大陸擺渡到台灣。
然而,台灣海峽的潮汐卻讓她“暈船”:在既現代又傳統的台灣社會,大部分女性結婚後生活的重心就轉到家庭,深居簡出、相夫教子。一時間,作為獨立女性的賀順順很難適應周圍的一切和新的角色,每天站在落地窗前看天望日地等淩峰下班的日子,使她覺得自己沒有了人生目標。把妻子的徬徨失意看在眼裏的淩峰,決心要幫離開了舞蹈舞臺的賀順順,找到新生活的舞臺。他發現賀順順頗有寫作天賦,鼓勵順順從“坐”家變為作家。順順的表達方式委婉、含蓄,且不乏幽默。一次淩峰出外拍片,正懷孕的賀順順給他發去一個傳真説:美麗的哈爾濱、迷人的松花江邊,一定會有許多可愛的姑娘,希望我夫搞好計劃生育工作,否則我在機場迎接你時,不小心會出現一堆小光頭,唱著船歌迎接同一個爸爸。
淩峰覺得順順可以寫寫小文章,打發時間填補失落。她有豐富和智慧的思想,自己不在時,仍能有尊嚴地活著。結果賀順順寫的第一篇《入誰的境隨誰的俗》就被報紙刊發了,文中寫嫁至台灣的新娘,如何融入台灣社會。爾後一發不可收,又寫了如何當一個快樂的女主人?婆媳之間怎樣相處?如何在兼有自己文化的基礎上,迎合對方不同的價值觀?等等。這一個個鮮活而真實,折射出兩岸差異,抒發自己情感的小文章,得到了台灣讀者的喜愛,台灣幾大報社專為她開設了專欄——順順特區。漸漸地,順順找到了自己。1996年,其《台灣媳婦大陸妹》一書發表,以清新的筆調,幽默的口吻,將他們從戀愛到結婚的傳奇經歷娓娓道來,贏得了許多讀者,在兩岸暢銷。
三、太愛當心血壓高
然而,瑣碎而平淡的日子裏不光有陽光雨露,疾風驟雨也常常來襲,同任何一對普通夫婦一樣,步入婚姻的賀順順和淩峰也要適應著彼此。而諸多差異,使他們的“海峽牌”婚姻註定要經受更多的考驗。
兩岸婚姻具有高風險,年齡、價值觀和審美的差距,在他們的婚姻中經常引起爭執。賀順順覺得張愛玲有句話説得好:誰家的爐門不生火,誰家的煙筒不冒煙。兩個人一起過日子,不用説兩岸,就是一個村、一個院裏,都會有矛盾、衝突,何況兩人有年紀、不同價值觀的差距等,也就一定有矛盾、有爭吵。她認為女人要扮演好生活中婚姻裁縫師的角色:當婚姻有了裂痕、破洞後,要及時進行修補。若你修補的手藝高,那就如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地繼續。他倆確實也是在這種爭吵又和好,再爭吵再和好的一輪又一輪的磨合中加深理解,現在仍在不斷磨合。
兩人也曾無數次提出離婚,最終還是沒離。賀順順經常説:我們倆的結合,到今天還能在一起,是因為我們婚姻這棵樹的根基很深。雖然有七、八級大風,乃至十二級的颱風,可能把樹上的葉子都吹光了,光得就像淩峰的腦袋一樣,也可能會把樹枝折斷,但根基不會動搖。這個最重要的根基就是他們兩人的互相欣賞,兩人的爭吵沒有目的、沒有陰謀。淩峰也認為:他與賀順順之間,第一是緣分,第二是彼此欣賞,這非常重要。若沒有牢固的根基,那他們婚姻的大樹就經不起風吹。
賀順順生日,淩峰給她寫下:“無論天涯海角,你都是我永遠的牽掛;無論憂你、怨你,你都是我今生的摯愛。生日快樂!”淩峰説賀順順是一個讓他讀不完的讀物;賀順順説淩峰是她聽不完的男人。她對淩峰的性格,既有抱怨又有喜歡和愛。因為他的這種性格,給她帶來一種美感:就像吃五花肉一樣,五花肉很可口,但要擔心血壓高。淩峰就是賀順順的五花肉,也是順順的血壓高,也是她對淩峰的審美觀。
賀順順是在海邊長大的北方女孩,若要讓她看西湖,説它怎麼美?她會説:美是美,就是沒有濤聲。如今,賀順順和淩峰兩人婚姻的濤聲依舊,但已不是拍岸的驚濤,而是和風艷陽下海浪逐沙灘。順順和淩峰,用他們自己的婚姻哲學和夫妻相處之道,讓他們的“海峽牌”婚姻一路涉險過灘,在爭吵中磨合,在矛盾中發展。而女兒柔柔的降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和希望。
四、遊子最愛看春晚
“海峽牌”産品的柔柔,是個一半台灣,一半大陸的女孩。為了讓喜愛芭蕾的女兒得到好的教育,賀順順和淩峰舉家北上,定居北京。像當年順順不適應台灣的生活一樣,開始,柔柔對大陸的學習、生活也嚴重水土不服,尤其在面對競爭時。訓練中,她抬腿到90度,旁邊一定會有人抬到95度、100度、160度。在競爭力如此之大的學校裏,她突然覺得自己從西瓜變成芝麻,心理和環境的大落差極不適應學校。
如何讓女兒儘快融入新的環境?淩峰夫婦費盡心思。他們從一點一滴的生活細節著手,培養坐奔馳車長大,什麼事都靠傭人幹的女兒的獨立意識和平民意識,讓她一切從頭開始,和同學一樣的生活:在伙房搭夥吃飯,半夜三更零下幾度時去打開水,和大家一樣洗澡,上學一樣乘兩個多小時的公共汽車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培養女兒的公共意識。
父母的苦心柔柔體會了,在一年多的學習中,原先在養尊處優環境中所形成的優越感被磨掉了,她學會了獨立,並懂得自我約束。她每月只要非常少的50元費用,爸爸説再貼補一點,她很有原則:堅決不要。讓淩峰夫婦備感欣慰的是:懼怕競爭的柔柔主動參與到同學間的良性競爭中,並在其中得以提高。如今,13歲的柔柔是這個特殊家庭裏最小的擺渡者,在她身上,處處可見兩岸的烙印。出生大陸長在台灣,又在大陸和台灣兩地求學,使得柔柔這個小擺渡者比同齡孩子多了一份難得的人生閱歷。
十幾年來,心繫海峽,家在兩岸。淩峰一家人從未停止在海峽間的擺渡。因為女兒的學業,他們定居北京,而每年春節,他們一家人又會回到台北。兩岸同根,一脈相傳。除夕之夜,團聚是永遠的主題。而觀看曾與他們結下不解之緣的春節晚會則是不變的節目。春節期間,女兒從台灣回到北京,就聽説今年的春節怎麼樣怎麼樣,她説一定要看春晚。嫁到台灣後的賀順順發現:很多生活在海外的人,依然按時收看春節晚會。她在台灣也是這樣,除夕那天,提前包完餃子,決不能耽誤了看春節晚會。看完後,就給她一些嫁到新加坡、美國等地的朋友打電話,都是問:看春節晚會沒有?對方忙説:看了看了,怎麼怎麼的。漂流海外的遊子,離家越遠鄉情越重。
春節晚會已形成了一種固定模式,它就像一根神奇的線,屆時就把所有的中華兒女們自然地串在一起。而當年依憑春晚在內陸一炮而紅的淩峰,是春晚最忠誠也最挑剔的觀眾,守著方寸熒屏,他期待著年輕的後生們上演更多的精彩。每次談春晚,他都説要利用這個機制,多成就一些年輕的朋友,可以舉辦一個新人獎,做好承前啟後的工作,一定要強調真:玩真的,唱真的,做真的。只有這樣,才能架構起中國未來的文藝復興,再造中國文藝的盛事。
有關詳情請看今日央視10套21:00和1套次日淩晨1:40《講述》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