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今日關注):
主持人(王世林):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今日關注》。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2006年中國俄羅斯年盛大開幕,可以説俄羅斯年的開始預示著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友好關係史上開啟了新的一頁。在前兩天,我們就中俄之間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今天我們將圍繞中俄文化交往的話題展開討論。
演播室請到了四位嘉賓,我來介紹一下,一位是翻譯過保爾.柯察金的翻譯家、畫家、作家高莽先生,您好,歡迎您到我們的演播室來。另外一位是戲劇導演張奇虹女士,您好。普京夫人觀看的《12個月》就是您導演的,(是)。接下來再介紹這位俄羅斯姑娘安娜,用俄語跟大家打個招呼。
安娜:
您好(俄語)。
主持人:
什麼意思呢?
高莽 蘇俄文學翻譯家 作家:
您好。
主持人:
肯定是您好了。還有一位是從事中俄之間貿易的李維萍先生,您好。
歡迎四位嘉賓到我們演播室來參與我們的討論,我們看張老師還在收拾她的這些照片。
觀眾朋友,通過我們臺面上擺的這些東西已經可以看得出來,中俄之間的文化交往要聊的話題可以説是非常的多。另外今天我們這四位嘉賓雖然是來自不同的領域,從事不同的工作,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和俄羅斯有著非常深的淵源。尤其是俄羅斯姑娘安娜,我首先想問一下安娜,你原來的名字叫張一婷,但是我知道現在你還有一個中文名字叫李欣,為什麼改名呢?
安娜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研究生:
因為當時考慮我將來的命運,因為李欣,“欣”是高興的意思,“婷”就是漂亮的意思。我感覺高興比漂亮重要。
主持人:
覺得高興比漂亮重要,所以就改名了?
安娜:
是。
主持人:
這倒是非常有意思了。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旁邊的這位男士,好像你們倆之間有著非常不一般的關係?
安娜:
主持人很聰明,這是我的丈夫叫李維萍。
主持人:
李維萍,所以你叫李欣?
安娜:
有可能。
主持人:
有可能。
安娜:
我們是在俄羅斯相識的。
主持人:
在俄羅斯認識的?
安娜:
對。但是在中國開始交往。
主持人:
在中國開始交往。相識在俄羅斯,交往在北京。
安娜:
是。
主持人:
張老師您看,剛才安娜説她改過很多次名,但是本身她叫安娜,其實聽到“安娜”這個名字我們覺得好像非常地熟悉,因為俄羅斯號有很多姑娘都叫這個名字。講到這的時候我們知道您拍過很多俄羅斯的戲劇,是不是這裡面有很多姑娘的名字,比如説我們想起來很多,像卓雅,還有冬妮婭,在您的劇裏面是不是都有這些名字?
李奇虹:
有些像冬妮婭,好像在保爾.柯察金裏有,請我們的翻譯家?
主持人:
對,冬妮婭在您的劇裏面,是一個主角?
李奇虹:
主要角色。
高莽:
也是主要,也不是主要的。
主持人:
但是這名字很多人都記住了。
高莽:
她主要對我來講太重要了,因為我的愛人當時第一次四八年在哈爾濱演出保爾.柯察金,她演的冬妮婭,後來成了我的妻子了。
主持人:
當時演冬妮婭的時候還不是您的妻子?
高莽:
不是。那時候我看她演別的戲的時候我都害怕,我説,演那個《北京人》大少奶奶,咬老頭子一口。我説,好,誰敢娶這樣的老婆?
主持人:
這是一個名字的話題。實際上説到名字,也使我們能夠起來,在50、60年代的時候,有很多來自俄羅斯的一些稱呼,比如説我們管連衣裙不叫連衣裙,布拉基,比如説還有我們吃的麵包,叫列巴。有很多東西已融入了我們自己的平常的語言中去了。
話題我們還是回到安娜這兒,我們知道你們是在俄羅斯相識,然後在北京交往,然後呢,就結婚了。結婚以後呢,安娜,你覺得,你們兩個人誰對誰的影響更大一些?
安娜:
讓我丈夫回答。
李維萍 商人 從事中俄邊貿 :
感覺她對我的影響稍微大一些。
主持人:
是嗎?
李維萍:
對。
主持人:
為什麼呢?
李維萍:
因為我畢竟在俄羅斯工作幾年,比較了解俄羅斯一些。作為她呢,從俄羅斯到中國來,很多方面不是非常知道,不是非常適應中國的東西。所以很多東西狀態,她對我影響比較大,從飲食、生活各個方面。
主持人:
對。我們來看一下,安娜今天到演播室來,特意把鍋都帶來了。你們倆在家裏面吃什麼?是中國飯還是俄羅斯飯。
安娜:
中西合璧。
主持人:
中西合璧?
安娜:
對。
主持人:
這鍋為什麼帶來?有什麼不同的?跟中國鍋有什麼不一樣嗎?
安娜:
你可以試試看,沉不沉?
主持人:
我試試。哎喲,還真是,一個手端的還真不行,像中國的炒菜、烙餅翻一下子還有點費勁,很沉。這是鐵的嗎?
李維萍:
鐵的。
安娜:
鑄鐵的。這是我媽媽送給我的。
主持人:
你結婚的時候送給你的,要多給丈夫做飯?
安娜:
對。説在中國買不到這種鍋。
主持人:
買不到這種鍋?
安娜:
對。
主持人:
誰説的。
李維萍:
老人的一種心願。
主持人:
包括你看,你們兩位還帶來了很多俄羅斯的小工藝品,尤其是最具有俄羅斯代表性的工藝品套娃,這是你們家收藏的,這麼多?
安娜:
有一些是我們的家,有一些是朋友給的。
李維萍:
朋友送的。
主持人:
有一些是朋友送的。
安娜:
對。這是我們的,這是今年過情人節的時候,這是我們互相送的禮物。它會説話。
主持人:
會説話,讓我們聽聽。
主持人:
俄語,等會兒,聽聽,張老師,翻譯一下,説什麼這是?
李奇虹:
(俄語),我愛你。
主持人:
我愛你。你這個呢?倆人的説一樣嗎?
李奇虹:
一樣。
主持人:
這是你們倆過情人節的時候互送的禮物?
李維萍:
是的。
主持人:
可以説安娜和李先生之間的愛情確實也代表了一種跨國婚姻和兩國文化之間的一種認同,大家的一種接受。説起中俄之間的這種交往,實際上我們覺得50、60年代的時候,可以説那個時候對中國的影響更大一些,可以説有很多時代的、集體的記憶在裏面了。
關於俄羅斯,我們也特別編輯了一個背景短片,雖然時代變遷,但是中俄之間友好的交往,這種感情一直沒有斷過,而且沒有消失,可以説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對俄羅斯的記憶,我們一起來看一個背景短片。
新聞背景:一個時代的俄羅斯記憶
電影《列寧在一九一八》
電影《辦公室的故事》
解説:
這些經典的對白,熟悉的歌曲,直到今天還在為人們津津樂道。
有人把深受俄羅斯文化影響的一代稱為“俄文的一代”,他們大多是聽著蘇聯歌曲,看著蘇聯電影長大的。白樺林與俄羅斯的廣袤大地是他們最具異國情調的想象,而俄文則是學校裏的必修課。
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國像蘇聯派遣了上萬名留學生,他們大多數都在蘇聯待了四五年,養成對俄羅斯終身的文化依戀。
主持人:
剛才我們的背景短片裏面實際上有兩段背景音樂,張老師您的耳機戴了沒有?也沒聽見?
李奇虹:
戴著。
主持人
戴著呢,您剛才聽到了這個背景音樂是什麼嗎?
李奇虹:
哎喲,剛才掉下來了,現在我才安上。
主持人:
其實我本來想考考你們的,但是實際上也不用考了,因為這兩個背景音樂你們倆肯定非常熟悉,《紅莓花兒開》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説起這個,你們想起了什麼?
李奇虹:
我想起50年代我在俄羅斯當時前蘇聯學習。當時是國家派去的,走之前還是周總理在北京飯店送了我們,開了一個很盛大的晚會。記得周總理跟我們留學生的同學都在跳舞,我們都坐成了圈兒,女同學,挨著排,跟周總理跳舞。周總理當時囑咐我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又紅又專的好學生回來,給國家做貢獻。
主持人:
説起過去關於俄羅斯方面的記憶,您印象當中最深的還有什麼?
李奇虹:
我到那兒學習給我最深的就是我的老師可尼比爾。可尼比爾這是我們中國很熟悉的,就是這個照片,還有我的老師波伯夫。
主持人:
展示一下,這是當時你們在俄羅斯上學的時候的畢業照。
李奇虹:
全班同學。
主持人:
全班同學的畢業照。
李奇虹:
我坐在波伯夫的旁邊。
主持人:
因為我提前看過,我得給大家指一下,哪位是張導,這位,旁邊就是您的波伯夫,中間那個就是可尼比爾。這都是很有名的前蘇的人民演員和俄羅斯戲劇教育家。使我最記憶的就是不可磨滅的就是有那麼一個故事。我記得好像是五幾年,剛去學了第一年還是第二年,我領了獎學金500盧布,這500盧布我就馬上要到書店裏去買俄羅斯歌劇的唱片還有書。我都挑好了,興致勃勃的,後來一掏口袋,沒了,錢沒了。哎喲,我當時,沒有想到,怎麼辦呢?我就只好給它退回去了。我就很不高興地回到了學校,我就跟我的同學瓦羅基亞説,我説你們這裡社會主義國家還有小偷?不可思議。我説我們那兒敞著大門睡覺,都不會丟東西的。當時我那堂課也沒有上好。後來課後老師可涅比爾就把我留下了,留下了,他説我聽説你丟了錢了,他説我現在錢包裏有200盧布,你先拿去,吃飽肚子。哎喲,我當時是又很激動,又很什麼,我不接,他就直接硬塞到我的口袋裏。然後第二天校長也來找我,讓我到他辦公室去。我説什麼事?從他自個兒的錢包裏拿出300盧布,他説你丟了錢,你應該吃,你應該好好吃,你要在這兒學習好。我感覺到一種深深的一種感激,這是一個永遠也不了的故事。
主持人:
在困難的時候,來自老師的幫助。
李奇虹:
就是。
主持人:
還是俄羅斯老師的幫助。
李奇虹:
和校長的幫助。他們對我們是非常真誠、非常熱愛的,以及對我的幫助是非常大的。因為我記得當時送我出去是讓我學表演,做演員的。但是我到那兒去了之後,表演係老師,也考完了,他也很歡迎我到班上學習。可是導演係的可涅比爾,我的老師就説,他説我建議你學導演,我根本從來沒有想到我能學導演。他説你學導演回國之後你又可以演戲,又可以導戲,你的藝術生命會更長久。所以至今我都很感謝他,我至今還在拍戲,最近給中國兒藝拍了一台《12個月》,就是俄羅斯的童話劇。
主持人:
也是普京總統夫人和普京總統來訪的時候,夫人去看過的那場?
李奇虹:
對。就是21號下午3點鐘,普京夫人來看我們的演出了。因為因為錄像帶我們來不及,有關的……
主持人:
這是普京夫人去看的時候的一些照片。
李奇虹:
我把我的書,《導演藝術構思》的這本書,贈送給他。另外我還給她講,我裏面有一篇文章,就是《我的俄羅斯母親》,我就寫我的老師對我們幫助我們學習,就像自己的母親一樣。
主持人:
幫助自己的女兒一樣,感情非常地深,很親,感覺。
李奇虹:
另外最讓人很感動的是什麼呢?我記得好像是八零年那年,我的文章裏也寫到了,我的老師病臥在床上,他接到了我的問候信,那時候可以寫信問候,他就就錄製了一個錄音帶,讓別人轉送給我。在錄音帶上,他説親愛的奇虹、周來,我不能親筆給你們寫信,我只能用錄音。他説在我有生之年,能活著,看到你們給我的問候信,這是對我莫大的一種安慰、欣喜。他説我回憶到你們在學習的時候怎麼樣怎麼樣,另外説我們到他的兒童藝術院係幫助他們拍《馬蘭花》,因為《馬蘭花》是中國的民族形式,像怎麼划船等等。
主持人:
可以説要回憶過去太多了,而且印象深的東西也太多了,這也是一段,那個階段、那個時代對於中俄文化交往的一個記憶。
説起高先生,肯定您的記憶可能更多,印象更多。我們知道您翻譯過很多俄羅斯的作品,您看,我們今天在桌子上特意擺出來了您自己寫的這些作品,《俄羅斯大師的故居》、《俄羅斯美術隨筆》另外等等,這些都是您翻譯的俄羅斯的作品著作本身,而且還獲得了很多俄羅斯給予一些獎章,尤其是這個獎章,您給我們講一下它的的來歷。
高莽:
這個獎章是奧斯特洛夫斯基,講起來比較複雜,因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在中國很早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是翻譯了他,根據他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説改編成的劇本,第一個劇本,可能在中國這個土地上上演的第一個富有革命精神的一部蘇聯的話劇,那是四八年,四七年初、四八年。後來我有幸曾經陪過奧斯特洛夫斯基夫人在中國參觀訪問,而且我給他當翻譯。當翻譯的過程裏面她知道這個劇本是我翻譯的,而且劇中的一個人物就是冬妮婭正好是我妻子扮演的,那時候她説你一定把你的妻子給我帶來,給我看看。我們看的時候,她送給我們一個照片,就是她守在奧斯特洛夫斯基病床上,她在後面寫了幾句話,那幾句話就是“希望你們的親情能像奧斯特洛夫斯基那樣的微笑,那樣光明燦爛和幸福”。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而且她特別是落款上用了一個“你們的媒人”,她就認為是她促成了我們的婚姻。
主持人:
是保爾.柯察金這部劇促成了你們的婚姻。
高莽:
是。
主持人:
我們知道好像導演就是張……
高莽:
最早是四八年,因為是在哈爾濱,後來在北京是建國初期的時候,就是五零年在青藝演出。
李奇虹:
那時候是40年代……
高莽:
後來在文革之後,這個劇本又經過了改編,改編的時候導演就是她的愛人。
主持人:
也導演過這部劇,也是您的編劇。
李奇虹:
周來他導了兩次,在青藝導了一次,在兒藝導了一次。當時演保爾的就是趙有亮、陳寶國。
高莽:
那裏面還有一個,當時我寫了一篇文章,我説是周來改的,後來報紙發表的時候,認為我可能掉了一個字,加了一個“周恩來”。後來我就挺擔心的,別人説沒關係。他們説當時周總理看這個戲的時候的確提出了一些意見,所以那這麼説也沒有錯。
主持人:
但是聽了剛才你倆的故事我覺得有一個共同點,你們倆的婚姻實際上都跟俄羅斯有關係。
高莽:
對。我想後面我還接著講一個,在十年前,我的愛人雙目失明,兩個眼睛都瞎了,我就開始護理她了。在護理的整個過程裏面,我經常想到來薩,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當時給我提的那幾句話。
主持人:
還有一種精神。
高莽:
她給我一種力量,一種激情,所以我覺得這是很難忘的事。
主持人:
是,今天我們四位嘉賓可以説婚姻都跟俄羅斯有關係。你看比如我們這邊的安娜和李先生,他們的婚姻更是中國之間的跨國的婚姻。説起婚姻,我想起了一首歌,安娜肯定知道,就是在俄羅斯非常有名,叫《嫁人就嫁普京這樣的人》。待會兒我有話要問你們倆,但是在這之前,我們先聽一下這首歌。
俄羅斯歌曲《嫁人就嫁普京這樣的人》
主持人:
怎麼樣,安娜這個歌熟嗎?
安娜:
非常熟。
主持人:
節奏感非常強。所以我要問你,《嫁人要嫁普京這樣的人》,你是不是覺得你自己嫁了一個像普京那樣的人?
安娜:
當然了。
主持人:
這是我們中國的“普京”。所以有一個問題,李先生我問你,剛才張老師和高老師他們都談了他們對俄羅斯的印象和俄羅斯的情節。你對俄羅斯的印像是什麼?是不是俄羅斯的美女特別多?
李維萍:
是,美女挺多的。
主持人:
所以你也選了一個俄羅斯美女。
李維萍:
但是我選了一個最漂亮的回來。
主持人:
還有什麼印象,對俄羅斯?
李維萍:
它的民族凝聚力比較強,它也屬於一個多民族國家,它的民族是100多個民族,因為看了很多的二戰的紀事片,它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揮最大的……
主持人:
它的團結、凝聚力對你印象特別深。
李維萍:
對,團結、凝聚力。
主持人:
安娜,剛才我們三位嘉賓都談了對俄羅斯的印象,你作為一個俄羅斯姑娘,你對中國有什麼樣的印象?
安娜:
我對中國印象很深。我第一次來中國是12歲的時候。
主持人:
那麼早就來過了?
安娜:
對。我跟我的父親來過,中國的……然後後來我跟父母去了青島,我們去了旅遊。去青島以後,我就愛上了中國,非常喜歡這個國家,中國人。然後就考大學的時候選擇了學中文,而且每次學中文的時候,我經常去中國留學,每次在中國留學,我就想張老師,碰到很多好的中國人,中國老師,他們都幫忙我,可能覺得我很小,也需要幫助。所以我對中國的人印象非常好。
主持人:
那你是很早就開始學漢語了?那你周圍現在學漢語的人多嗎?
安娜:
現在越來越多。
主持人:
為什麼大家選擇學漢語?
安娜:
因為現在中國經濟發展,中俄關係現在開放起來。這麼長時間20、30年的空隔,現在好像已經過去了。
主持人:
所以就越來越多的人學漢語?
安娜:
對,越來越多。
主持人:
但是我們也有一種感覺,像兩位都是跟俄羅斯有著非常深的淵源和情節的,那個時候50、60年代的時候有一代人他們都是學俄語的,但是現在好像學俄語的人越來越少了?沒有以前那麼多了。
高莽:
那當然了。
主持人:
有沒有這種感覺?
李奇虹:
那是。
主持人:
你看這次張老師拍的《12個月》,反映的是俄羅斯兒童劇,可以説這使我們想到中俄之間的友好交往怎麼樣從兒童開始培養起?有沒有好的看法?
李奇虹:
是的。我三次拍了《12個月》。在八零年我給中國兒藝拍了《12個月》,當時是方菊芬她們那一代老藝術家來演的。後來到上海福利會兒童劇院,又拍了12個月。過了25年,今天中國兒藝又邀請我去給他們拍《12個月》。我為什麼能夠三次拍這臺戲?因為我非常喜歡這個戲。另外我覺得中俄的友誼應該從孩子做起,因為我們50年代,我們年輕、小的時候,都跟他們有書信來往,看他們的電影在孩子們的心靈當中播下了一種友情的種子。
主持人:
可以説兩國之間的交往,文化是一個最重要的橋梁和紐帶,只有文化的交融才能夠使兩國之間的人民走的更近,而且能夠促進兩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貿易等等其他方面的各種交往。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關於中俄文化交往的話題先談到這兒,非常感謝高莽老師、張奇虹老師,還有李維萍夫婦到我們演播室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你們。
好,觀眾朋友,今天的《今日關注》先到這裡結束,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製片人:張立勇
策劃:閆敏
編輯:施蕾 李萍
記者:董寶磊 刁偉華 桑瑞嚴
主持人:王世林
責編:陳敏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