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歡天喜地過大年,老外也愛摻和。中國大地喜氣洋洋,海外年味也在升溫。從北京到紐約,從香港到倫敦,普天同慶中國年。《今日關注》春節特別節目,邀請老外一起和我們侃過年。
主持人(王世林):
觀眾朋友過年好,歡迎收看《今日關注》。
當中國大地上的老百姓都在歡歡喜喜的過大年的時候,在國外中國年也實實在在的火了一把。除夕前夕倫敦市為中國的春節亮起了燈籠,紐約帝國大廈的燈火也變成了象徵中國吉祥和團圓的紅色和黃色。在世界各地慶祝中國年的活動掀起了中國文化的熱潮,連鞭炮、餃子也開始風靡了。
在今天的《今日關注》春節特別節目的最後一期,我們也搞一個大團圓,和熱愛中國文化的中外朋友一起來聊一聊中國年。
今天請到演播室的三位嘉賓,我先來介紹一下,一位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張頤武先生,您好張教授。
張頤武:
您好。
主持人:
還有一位是現在經常活躍在中國的電視熒屏上的法國女孩,李霽霞,你好,很好聽的名字。還有一位是加拿大籍的華人許家傑,歡迎三位到演播室來參與我們的節目。
今天在我們節目的一開始,我們還是先通過我們海外記者的鏡頭一起來了解一下世界各地過春節的熱鬧場面。
(播放短片:世界各地熱熱鬧鬧過“中國年”)
主持人:
很熱鬧,我先問問家傑,你是哪年回到中國的?
許家傑 加拿大籍華人:
我第一年來北京是2003年底。
主持人:
2003年底的時候來北京的,那之前一直是在加拿大生活?
許家傑:
對,在那兒長大的。
主持人:
在那兒出生,在那兒長大。你還記不記得,在加拿大的時候是怎麼過春節的?
許家傑:
在加拿大過春節是特別特別熱鬧的,因為有很多華人,尤其因為我在溫哥華,溫哥華有很多很多華人,過年在家裏年三十晚那天在家吃飯,我最記得是吃什麼。
主持人:
首先記住的是吃什麼。
許家傑:
對,因為我最喜歡吃,我來到中國長得特別特別胖,胖了三十磅。
主持人:
很喜歡中餐。
許家傑:
對,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吃,我爸媽一定要我吃雞,做的那個雞一定要&&、帶腳,還有吃魚。
主持人:
這些象徵著一種吉祥。
李霽霞:
對,吉祥,年年有餘。
主持人:
一定要有雞頭。
許家傑:
有一些發菜。
主持人:
大吉大利,發的意思,發財的意思。
許家傑:
其實我覺得很奇怪,我在這裡問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發菜是什麼,我問他們有沒有吃發菜,他説發菜是什麼東西。
主持人:
發菜現在實際上很珍貴的,在草原上長的,老挖得話非常值錢,對地表不好。
許家傑:
我記得我媽告訴我,他們在北京以前有很多發菜,吃的太多了。
主持人:
街上熱鬧嗎,過春節的時候?
許家傑:
很熱鬧。
主持人:
有什麼活動?
許家傑:
因為在國外的大城市都會有唐人街,在溫哥華的唐人街每年都會有遊行,就是表演,一個多小時或者兩個小時的表演,舞獅子,表演的功夫,很多這種活動。
主持人:
對,我再問問霽霞,你中文説得這麼好,在中國多少年了?
李霽霞:
到中國大概有快五年了。
主持人:
快五年了,你在法國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過春節的場面?
李霽霞 法國人、中國煤礦文工團演員:
本來春節是從書本裏開始接觸的。
主持人:
在法國的時候沒有親眼看過?
李霽霞:
有,因為後來我記得是2001年的時候,有過一個大遊行,然後中國人、外國人一起搞活動。比如説我們武術隊男孩跳獅子舞,老師當頭,然後那些學生都是小獅子。女孩子包括我在內,穿那些中國民族服裝然後到處遊行。
主持人:
過春節的時候你們也參與。
李霽霞:
對,也參與。
主持人:
是中國人的節日,但是有很多當地的人,你們也參與。
李霽霞:
對,文化交流嘛。
主持人:
你們倆印象最深的,過春節是什麼呀?
李霽霞:
當然是放鞭炮。
主持人:
放鞭炮,家傑呢?
許家傑:
我以前是放鞭炮,但是過新年的時候還是吃。
主持人:
有沒有收紅包過年的時候?
許家傑:
紅包也收,我聽説北方收紅包和南方有點不一樣,我發現在北方你開始有工作的時候,就不能收紅包了。
主持人:
上班了,自己掙錢了,就不收紅包了。
許家傑:
我覺得不公平了。
主持陳:
你現在應該不收紅包了?
許家傑:
我還收啊。
主持人:
你還收,南方好像你只要不結婚就能收。
許家傑:
對,不結婚就會收,希望我表姐現在看這個節目,她是36歲,還沒結婚。
主持人:
36歲,還收紅包。
李霽霞:
我也是,本來在北方過春節的時候,根本沒有紅包的概念,基本上沒有。
主持人:
你都這麼大了,人家肯定不會給你的。
李霽霞:
誰大了,2004年的時候,我跟我最好的朋友去廣州過年,老公是法國人,老婆是廣東人,她有很多大哥,她的朋友,到了那兒了,跟他們説一些吉祥話,拜年了什麼的,還收紅包了,太好了,但是後來再也沒去太可惜了。
主持人:
看來你下次過春節還得到廣東去。
張教授,剛才這兩位朋友給我們介紹了一下,現在在海外過春節的情況,還有他們在國內的一些感受等等,但是總的給人一種感覺,現在實際上在國內有一種討論,好像現在是不是年味比較淡了,因為好多標誌性的符號沒有了,但是在國外一些傳統卻依然保留得很好,您覺得為什麼從海外的華人來説,或者他們的社區也好,個體也好,這麼看重自己的傳統文化?
張頤武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從19世紀以後,中國人、華人到處在世界各個地方去謀生,漂洋過海到各個地方去,到那邊去以後,他要頑強的保持自己的傳統文化,保持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這個認同感首先是文化的,因為其他的方面,經濟、生活、社會生活融入當地的社區,但是它的認同感,文化上的認同很難改變,所以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把這些非常傳統的、非常寶貴的文化傳承下來,但是我們在本地反而大家都覺得這是習以為常的,非常熟悉的,就並不那麼珍惜。所以現在看起來中國人很多的文化符號,比如舞龍、舞獅,比如吃餃子,比如説穿唐裝、發紅包,我們很多春節的大遊行,很多東西在海外的華人社區裏面,看它表現的反而更強烈。
主持人:
靠我們的在海外生活的華人把這些傳統給保留下來。
張頤武:
漂洋過海帶到海外。
主持人:
並且在當地傳播開來。
張頤武:
對,當地其他各個不同民族的人民他們也能夠觀察到,也能夠感受到,甚至能夠參與到這裡邊去,比如剛才霽霞講得她就參與到裏面去了,因為很多人跟華人社區會有聯絡,就會慢慢通過華人社區,一傳十,十傳百,就把它延伸到世界各個地方。
主持人: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國年,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張頤武:
而華人又是遍及到世界各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裏面,所以這樣的話,華人就把中國節作為自己文化傳統最寶貴的一個核心的東西,展示給世界各個不同的民族。
主持人:
我們現在有點擔心,像家傑這樣的一代人,跟他的父母這一代相比,可能在傳統上面保留的東西是不是會少一些,你跟你的父母相比,你覺得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怎麼樣?
許家傑:
我小的時候,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這麼感興趣,但是越大越感興趣了。
主持人:
越大越感興趣了。
許家傑:
對,這是為什麼我來北京,是想了解多一點中國的文化。
李霽霞:
沒事,我幫你傳播下一代,我父母根本沒有這個概念,但是我會傳下一代的。
主持人:
作為霽霞來講,你的父母可能對中國文化更陌生一些,那你是怎麼樣喜歡上中國文化?是不是老參與中國的節日?
李霽霞:
本來從小時候特別喜歡,但是小孩不懂事,怎麼喜歡怎麼去靠近,包括那些畫法,或者那些美食或者音樂,從小時候特別喜歡,尤其是戲曲,但是當時不知道是中國的東西,是後來越看書越發現原來是中國的,然後就越想了解,越看書,越看書越想了解,然後到最後為了更了解,我覺得應該學中國的語言,才能真正明白中國人的思維,才能明白這個文化。
主持人:
所以就到中國來了。
李霽霞:
對。
主持人:
另外我還注意到張教授,從今年春節的情況來看,除了在海外的這些華人過節的時候,保持了很多傳統的儀式之外,好像今年中國過春節的時候也增加了很多文化的元素在裏面,是吧?
張頤武:
對。
主持人:
我們正好下面有個短片,是我們記者在倫敦過年的一些感受,我們看完這個短片,回來再接著聊。
(播放短片)
解説:
有著八萬華裔居民和全歐洲最大華人社區的英國首都倫敦,在慶賀一年一度中國農曆新年之際,也迎來了中英文化交流史上最具規模的盛事之一“2006中國在倫敦文化節”。倫敦時間大年除夕,位於蘇豪區的中國城迎來了比往常多出幾倍的客人,中國人、英國人、西班牙人,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聚集在這裡,共同慶祝中國的農曆新年。
中國城裏彩旗飄揚,排隊等候享受中國美食的人群隨處可見,中國商店裏琳瑯滿目的商品更是讓人目不暇接。
看這位客人看得多出神,雖然室外溫度已經接近零攝氏度,但是這個現制龍須酥的小攤前仍聚滿了久久不願離去的看客。
中國人過節離不開燈,各式各樣的綵燈除了將中國城裝扮一新外,更點亮了世界馳名英國最大的商業街——牛津街。華燈初上,紅燈籠在嚴寒冬日散發出的中國紅,使倫敦市中心籠罩于流光幻影裏。在牛津街上最豪華的百貨公司,一列名為“跟我來”的櫥窗,將身著中國傳統服飾的模特和身著時尚服飾的模特融合在一起。
中國人常説“知史見今”,要了解中國只看今天的中國當然不夠,能夠到博物館裏看各種各樣的文物歷史展覽,才會對中國有更深的了解。
這裡是中國三代帝王1662至1975展覽所在地,倫敦皇家藝術館。“盛世華章”是故宮博物院此次倫敦展覽的主題,這次展覽跨越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祖孫三代皇帝統治的近150年曆史,通過400余件珍藏品,聚焦了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最強盛時期的豐富藝術及文化內涵,是英國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宮廷藝術展。
參觀者:
我很喜歡中國古代的袍子,尤其是龍袍裝飾得很漂亮。
解説: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旅居海外的中國人來説,這些活動真正讓他們感受到了節日的氣氛。
海外華人:
現在中國發展了,各方面也富裕了,也可以説我們中國強大了,所以中國人在國外過春節不像以往一樣,還是跟自己回到中國一樣過春節那麼熱鬧。
主持人:
你看,的確非常熱鬧,如果霽霞你要在現場的話,你肯定又融入進去了,你肯定參與到前面去了。
李霽霞:
又去蹦蹦跳跳了。
主持人:
我問你霽霞,如果你當時在現場的話,或者你參加這種活動的話,你對其中的什麼最感興趣?
李霽霞:
就是獅子舞我特別喜歡,因為裏邊的人他們非常有默契,外邊看還真像個獅子,看不到裏邊有人,我覺得這個在別的國家好像沒有聽説過,反正非常有中國特色。
主持人:
家傑,你這次過年是在北京過的?
許家傑:
對,是我第一次全禮拜都在北京。
主持人:
整個都在北京過的,對北京的活動印象深不深?有哪些給你留下比較深的印象?都參加什麼活動了?
許家傑:
我每天都去廟會,沒有工作每天都去廟會,下班的時候都會在廟會走一會兒,玩遊戲啊、買東西吃,就是特別是吃的。
李霽霞:
離不開吃。
主持人:
家傑對吃真是太感興趣了,但是吃確實也是一種文化。在春節的過程中,除了吃的文化以外,實際上還有很多其他的文化,我注意到今年在德國,隨著過春節好像德國的商場裏面都有一些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商品出現了,比如有一種賀年卡,上面寫著“家和萬世興”,背面還畫著一個中國龍的圖案等等。張教授,隨著中國節日逐漸在國外流行起來,隨著節日的到來,這種傳統文化的進入,能給當地人民提供一種什麼樣的啟示?
張頤武:
我想對當地人民來説,第一個是了解中國,因為中國經濟的成長,現在變成了這個世界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亮點,大家要了解中國的話,首先還是要了解它的文化,才好跟中國人去接觸,所以他非常感興趣,對當地人民來説,了解深入到中國文化裏面去提供了一個素材。另外一方面還有一個特點,他要了解當地的華人,因為任何一個社會裏面都有非常多元的文化,這個社會多元文化裏的華人是這個文化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為了了解華人的文化,也需要去了解中國最經典的文化符號。春節就是一個承載著中國文化非常多的象徵含義的節日,所以一定要深入的了解它,才能了解其他的中國文化。
主持人:
節日跟文化是分不開的。
張頤武:
節日裏邊就是直接把文化作為一個象徵的載體一下子推出來,這可以説是最核心的一個內容出來了。
主持人:
而且隨著這種文化逐漸的深入進去以後,人們對春節的印象就更深了。我們這兒注意到有一個媒體做了一個調查,這個調查就是了解春節在海外的知名度怎麼樣,對於很多亞洲國家的人來説,尤其是中國的一些近鄰的國家還是比較清楚的。
張頤武:
像東南亞都很熟悉。
主持人:
對,知道春節是哪天,而且知道春節是中國人非常隆重、熱鬧的一個團圓的日子,而且媒體提供的調查還顯示説,在美國、法國等這樣的一些西方國家,也有近90%的人知道中國春節是怎麼回事,您怎麼來看待中國這個傳統民俗現在已經融入了西方的主流文化,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一種概念?怎麼樣去理解?
張頤武:
我想全球化不是一個西方文化佔主導的地位,而是世界變得越來越多彩、越來越多樣,多樣裏邊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價值觀、中國的思維方式,也會對世界産生很大的影響。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文化在全球文化裏邊的位置也會有一個新的增長。這樣看起來春節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把中國文化運載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去。現在看各個國家、各個國家的人民,都希望通過春節這個窗口來了解中國、觀察中國,同時觀察本地的華人的獨特的文化。
主持人:
觀眾朋友,這裡是《今日關注》的春節特別節目,今天我們探討的話題是“‘中國節’在海外升溫”,稍候我們繼續。
“中國年”開始在全球升溫,各國首腦紛紛祝賀中國新春,這能否使春節像聖誕節一樣成為世界性的節日。《今日關注》繼續討論。
主持人:
剛才在節目的一開始就提到,像在倫敦和紐約都有一個中國節的點燈儀式,接下來,我們通過這個短片再了解一下,在紐約和在倫敦是怎麼樣來過春節的。
解説:
1月27號,美國紐約市地標性建築帝國大廈,亮起了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喜慶和團圓的紅色和金色,通常帝國大廈頂端綵燈的色彩,主要取自於美國星條旗的顏色紅、白、藍。從2000年開始為慶祝中國農曆新年,帝國大廈1327支綵燈在春節期間變了顏色,以表示對中國農曆新年的祝賀。
同一天,英國首都倫敦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中國文化推廣活動“2006倫敦中國年”正式起動,倫敦市市長肯利文斯敦親自點亮了為本次活動特製的中式燈籠。
主持人:
今年我知道通過媒體看報道説,加拿大新當選的總理叫哈伯,他剛一上任就向中國人拜年,他好像最先向中國人拜一個早年。另外我還知道溫哥華的市長叫薩姆,他在春節的時候用廣東話全文發表了新年賀詞,以前是不是每年都這樣?
許家傑:
都會有的,但是現在多一點了。因為不但是中國人,還有外國政府部門都會上電視來拜年,他們有點困難,我覺得因為要用三個語言。
主持人:
三種語言。
許家傑:
英文説“happy new years”,普通話是“恭喜發財”或者“新年快樂”,廣東話是“恭喜發財”,他們用三種語言來拜年。
主持人:
霽霞,你在法國的時候你記不記得,當地的一些政府和領導人,他們對春節怎麼看?
李霽霞:
我主要憑我的經驗是這樣的,我剛開始接觸中國人的時候,從1998年開始,當時普通的法國人對中國過春節不太了解,基本上如果你不認識中國人,你根本不知道這事。後來我發現這幾年尤其是由於中法文化年,那個規模越來越大了,到處什麼商場,哪怕是服裝遊行或者什麼文化交流等等,都會帶一些中國特色的節目,現在沒有一個法國人不知道中國年。我覺得現在法國人對中國文化是越來越了解、越來越想知道,而且他們想知道的是民俗,是民間的藝術,現在基本上所有的法國人都知道春節,而且更多的法國人想跟中國人一起過春節。
主持人: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隨著節日越來越熱鬧,知道這個節日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通過這個節日把文化也傳播了出去。今年我注意到在春節之前,像美國,還有美國總統布什,澳大利亞等國的一些領導人,紛紛發表了春節賀詞,就在春節以前,而且好像在一些國家,包括一些西方國家的一些城市,在過春節的時候好像還有一個固定的假日,在春節這天可以放假,為什麼各國的領導人非常重視春節,這又説明什麼問題?
張頤武:
我想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對他本地的華人有很大的意義,他要爭取本地華人對政治的參與,對社會的參與,本地華人對本國文化的多樣化要參與、要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表示祝賀。另一方面也是對中國人的祝賀,就是對整個中國13億人民的祝賀,我覺得這個也有很大的意義。因為中國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的崛起,整個在世界上的位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現在既是對本地的華人,又是對全中國的人民表示祝賀。每年越來越重視,現在各國的領導人,包括美國、俄國、歐洲的各個國家都有參與、都有祝賀,看起來這個變成了一個必然要有的、不可缺少的政治活動,特別是好多國家的政治家,參加很多華人社區的政治的宴會,就是吃飯的時候參與春節吃飯,為什麼呢?就是儘量的爭取大家對這個國家、對他自己的社會更了解,同時也渴望通過這個窗口了解中國,現在看越來越活躍了。
主持人:
家傑,你在加拿大的時候你感覺每當過春節的時候,你覺得好像是一個華人社區的活動呢?還是整個城市的活動?
許家傑:
其實現在越來越成為城市的活動。
主持人:
越來越成為一個城市的節日了。
許家傑:
對,比如説我們那邊的小學或者中學,每年每幾個月都會放一天假,讓老師開會,現在這幾年他們會安排放假那天是農曆的年初。
主持人:
就是把這個假日安排在農曆大年初一了。
許家傑:
初一能放假,華人都會很開心就是能放假了。
主持人:
霽霞,你在法國肯定還有很多聯絡,很多朋友什麼的,他們對於中國的春節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樣感受呢?就是一過春節,這是中國唐人街上的事,還是説這是大家的節日?
李霽霞:
我主要保留的關係還是跟中國人,在法國的華人,發現春節的時候我們那邊華人很辛苦的,都是工作狂,一年四季拼命的工作,一到春節的時候他們要好放鬆,他們要好好玩,所以法國人也明白這件事情,現在到處都是一些特殊的活動,那些娛樂場所什麼的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中國人在那邊過春節,花費大,我記得以前一幫人都去玩,就是玩一宿,一般法國人不會玩那麼瘋狂,但是中國人特別努力,工作狂,一到放鬆的時候,真會玩,真會享受,所以現在真是法國人和中國人一起過了。
主持人:
張教授,這裡邊有一個問題,因為最近有一種爭論説,因為中國很多傳統節日是面臨著洋節的衝擊,比如説聖誕節、情人節,現在很多洋節中國人都過上了,但是也有一種觀點説,實際上現在春節正在走出國門,也成為了一種國際性的節日,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張頤武:
我想春節正在慢慢的變成一個國際性的節日,現在看得越來越清楚了。華人在19世紀以來廣泛的推展它,大家通過舞龍、舞獅,很多中國的文化符合已經了解了。另外一方面,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使得很多國家的人民都渴望通過中國節來了解中國。另一方面,我覺得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多樣性的發展,中國人可以接受洋節了,這是中國人的開放,中國人活躍的靈活性的表現。現在看起來世界各國的人民也可以越來越多的接受中國的春節,特別是春節不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是大自然的傑作,是春天來臨的節日,是陰曆的新年,所以它是非常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沒有文化上的衝擊、障礙,宗教上的障礙、困難,所以中國節變成全球性的節日,我覺得是個必然的結果。
主持人:
今天是我們春節特別節目的最後一期,今天咱這兒也是一個大團圓,中外朋友齊聚一堂來聊春節,這個話題隨著我們聊,也確實感受到逐漸的春節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節日了,以後我們在哪兒,世界各地都可以過春節了。非常感謝三位到演播室參與我們的節目,謝謝你們。
觀眾朋友,今天的《今日關注》到這裡結束,我們的春節特別節目也是最後一期,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製片人:張立勇
策劃:張舒揚
編輯: 施蕾 倪彬彬
特約記者:殷俊
主持人:王世林
監製:王躍華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