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春節與民俗 少數民族過新年(2月3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6日 15:20 來源:CCTV.com

  56個民族、56朵花,一樣的春節,不同的過法,不同的民族和年俗,蘊含著哪些共同的精神內涵?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又如何體現?

  主持人 王世林:

  您好,觀眾朋友,春節好,歡迎繼續收看《今日關注》的春節特別節目——春節與民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大的一個節日了,同時也是56個民族共同的節日。在華夏大地普天同慶的時候,各民族年的過法卻各有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少數民族是怎麼過年的。

  首先來介紹一下我們今天演播室的幾位嘉賓。一位是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的主人李松先生。您好,李主任。還有一位是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的教授徐萬邦先生。同時演播室還請來了兩位從貴州趕來的嘉賓,他們是來自貴州省臺江縣施洞鎮的苗族銀飾手工藝人吳國倫先生,您好。聽説您是你們寨子裏邊最棒的銀匠,歡迎您來。另外我們還請來了一位,在另外一個景區的一位苗族姑娘時再麗,我們通過鏡頭可以看到這位苗族姑娘的銀飾盛裝非常的漂亮,可以説從頭到腳全是銀飾。時再麗,我問你一下,是不是只有過年的時候你們才這樣穿戴?

  時再麗 貴州省臺江縣施洞鎮苗族銀飾手工藝人:

  過年過節的時候,還有過姊妹節,出嫁的時候。

  主持人:

  銀飾沉不沉?

  時再麗:

  沉,特別沉。

  主持人:

  特別沉,走起來很不方便?

  時再麗:

  對。

  主持人:

  你給我們走一下,我們看一看。吳國倫,還有一個問題想問你,再麗這一身都是銀飾,從頭到腳全是,銀光閃閃的,值多少錢?

  吳國倫 貴州省臺江縣施洞鎮苗族銀飾手工藝人:

  一般苗族一件東西從頭到腳,可能要七、八萬也有,五、六萬也有,就是這樣。

  主持人:

  反正起碼得上幾萬。

  吳國倫:

  是。

  主持人:

  肯定要有的,幾萬塊錢肯定要有的。我還想問一下再麗,這一身是你自己買的還是做的?

  吳國倫:

  是我做的。

  主持人:

  您給她做的。再麗是您的親戚?

  吳國倫:

  是親戚。

  主持人:

  自己做是不是便宜一點?

  吳國倫:

  親戚,多少要優惠一點。

  主持人:

  聽説您是鎮上最好的銀匠,在再麗這身衣服上我們看到的銀飾都有很多花紋,有很多紋樣,紋樣有講究,設計紋樣的時候根據什麼設計的?

  吳國倫:

  以前根據老一輩的,但是現在也要逐步逐步地改造一點,以前的粗糙,花樣粗糙,現在要創造,就是這樣好看。

  主持人:

  有繼承傳統的東西,但是自己做的時候也有創新。

  吳國倫:

  有創新。

  主持人:

  自己會想象一些花紋,自己設計一些。你今天能現場給我們製作幾塊嗎?

  吳國倫:

  可以。

  主持人:

  請您到這個景區給我們現場製作一下。

  隨著吳國倫給我們製作銀飾,我們再接著聊其他方面。説到過年,比如説苗族,我記得苗族的年從公曆上來講,好像是在11月份,是不是這樣?

  徐萬邦:

  像苗族這樣的情況,因為分佈的地區非常廣,我們國家少數民族的居住狀況是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況,而苗族又是在歷史上,遷徙的歷史過程比較長,涉及到的地域面積比較大,所以各個地方過年的時間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日子。像你剛才説的10月過年或者11月過年,有,個別的地方,像在雲南有一部分苗族,海南也有苗族。

  主持人:

  同是苗族,但是過年還不一樣?

  徐萬邦:

  不一樣。他自己最關心的可能就是一年的農事要結束了,或者在一年中最後一次收穫基本上做完了,選擇這個時候過年,在10月份、11月份。有的延長時間,苗族也有這個情況,延長時間甚至有小年、大年、尾年,過尾年的時候恰恰就已經到了正月十五的時候。

  主持人:

  跟漢族的年有點相似。

  徐萬邦:

  對。

  主持人:

  有小年,有大年,而且年一過要好多年。

  徐萬邦:

  對,時間比較長。

  主持人:

  苗族過年都有什麼習俗?

  徐萬邦:

  苗族過年,一般來説,苗族也具有它的典型性,比如説今天咱們請來的苗族的民間銀匠,主要是做首飾的,還有他帶來的親戚,這位姑娘,她穿的服裝是苗族的盛裝。這個苗族的盛裝,一般在節慶活動裏都穿,尤其是重大的節日,苗族婦女一般都要穿,尤其是青年婦女要穿這樣一身衣服,這也算是習俗。還有一個習俗,在少數民族裏邊比較特殊的一點,就是説在過年的時候,大年初一的早上,他要去背新水。

  主持人:

  背新水。

  李松:

  新的水,剛才咱們談的,火、水都有非常強烈的……

  徐萬邦:

  背新水,藏族也有吉祥水,比較特殊的鬥牛,苗族還有鬥馬。另外剛才這個姑娘也説了一條就是踩鼓,踩鼓實際上是跳舞,但是苗族的歌舞裏面非常典型的是蘆笙舞,她説的踩鼓專門有一個舞蹈場合,這個鼓不是一般的鼓,是歷史非常悠久的銅鼓,在銅鼓的伴奏之下,集體舞蹈,它的動作不是非常大,但是它的蘆筍舞的動作就非常大。一般來説,要吃好的,穿好的,還有一個要玩好,再一個就是要走親訪問,特別注重親情的關係,還有鄰里的關係,一個村寨和一個村寨的互訪。苗族還有一個特點,和侗族可以説是雜居在一起,所以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這兩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影響也特別突出。

  主持人:

  你過年的時候別的鄰居什麼的,其他的少數民族也都來慶祝,大家一起來歡慶,不是自己在這兒過年。

  徐萬邦:

  對。另外這個村子裏面的歌舞隊組織起來以後,到另外一個村子去訪問,而且是帶有比賽性質的,尤其鬥牛的比賽性質也特別突出。

  主持人:

  您剛才講了苗族過年時的習俗,為了讓觀眾朋友更直觀地來了解一下苗族人是怎麼過年的,我們也準備了一個背景短片,我們請觀眾朋友看一下之後,我們再接著聊。

  解説:

  苗年是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節日臨近,家家戶戶都要打糯米粑粑,釀米酒。粑粑是用糯米打成的米糰,一般包紅豆芯子,是苗年不可缺少的食品。每到苗節,勤勞的苗族婦女就會開始做粑粑,她們先將米儲的很黏,也就完成充米的工序,然後再將米糰蒸熟,最後打成粑粑。現在為了增添苗年喜慶的氣氛,苗族婦女還會有桃紅色的大“喜”字印在粑粑上,以求吉祥如意。釀米酒也是苗年的一大特色,將米發酵以後做成酒醪,放進木锃子裏,經過烤酒的程序,米酒就會從木管子裏流出來的。大年正日的早飯時間,家家都要祭祖先,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進行祭祖。苗年節日期間,最吸引人的活動就是鬥牛。參加鬥牛的人興高采烈地帶來自己的牛,而其他村寨的人也都趕來看熱鬧,在激烈的角逐過後,人們用力拉開爭鬥的牛,開開信心地離開。鬥牛的日子裏,社交活動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説大家不僅是為了看鬥牛,也是為了利用這次聚會的機會,一起聊聊天,溝通一下感情。

  主持人:

  好,笙奏出的音樂非常美。在剛才這個短片中,我覺得很多觀眾朋友看了以後,可能印象最深的還是鬥牛。苗族的鬥牛,我也聽很多朋友講過,也看過一些相關的資料,給人印像是最深的。為什麼在過年的時候要鬥牛呢?

  李松:

  實際上我覺得節日無非幾個大的功能板塊,如果説按現在的概念板塊來説,必不可少的一般是祭祀,要對神靈。第二,要面對祖先,要用一些儀式來完成,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強化一種社會關係,同時要規定一些,認同一些社會價值,不能説是法律,但是説是民俗,很多問題在這個時候被強化的。這個儀式完了以後,一般緊跟著就應該是另一個板塊,就是社交。跟社交有密切關係的,或者叫它歡樂,或者叫它狂歡,或者叫它什麼,要在歡樂的氣氛中,讓所有的參與這個節,有共同認同的這些人有一個集體的參與。我覺得鬥牛至少在功能上,第二個階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社區為代表的,以村寨為代表的,大家來比個高低,然後有更多的人看。所有的人都有強烈的參與,因為這頭牛可能是我們的寨子的,這頭牛可能是那個寨子的,類似于漢族的射火,也有類似比賽,或者競技,或者遊藝的概念都在裏面。但是這裡有幾條,第一,參與,所有人都要參與,然後在參與當中感受到快樂,然後大家互相的認同,這就完成了節日的一個完整的功能。鬥牛,實際上現在還有鬥畫眉、鬥雞、賽馬,不管設計出什麼,一定是他那裏有牛,有牛可鬥,有馬可賽,有什麼可比,一定是跟他的生産、生活非常合適,取來不費勁,做起來很容易,組織起來很方便,大家都認同,這個事就作為一種公眾的認同,把它固定在節日的事情裏。

  主持人:

  它也是從傳統中傳承下來的。

  李松:

  對,我剛才説這些的意思就是你會考慮到它的一種和諧,適合人,適合自然,適合物産,適合這種節氣。

  主持人:

  如果今年在過節的時候沒有鬥牛,大家就感覺好像沒過年,少東西,覺得很遺憾,缺少點什麼。

  徐萬邦:

  另外這裡還有一個比較內在的意義,但是也比較表面化,苗族主要是種水稻的,但是也有一些旱地。他們鬥的牛主要是水牛,誰家的水牛,或者是哪一個村寨的水牛,在鬥牛的過程中能夠贏,當然就説明這條牛是非常強壯的。牛是重要的勞動力,所以我們國家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假如要把北方的民族也算起來,北方主要強調黃牛,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對牛是非常喜愛,非常愛護的,因為它是重要的勞動力,有這個含義在裏面。另外,與苗族相鄰的,剛才我説的侗族,它甚至專門有鬥牛的牛,被養在專門的房子裏,有人專門伺候它。

  主持人:

  就像賽馬的馬似的。

  徐萬邦:

  叫銅頭將軍、鐵頭將軍的封號,贏了以後,全村寨的人有一種自豪感。

  主持人:

  對,能為他們帶來驕傲,能為他們帶來快樂。除了鬥牛是傳承下來的,比如節目一開始講到了,像時再麗這樣的姑娘每到過節的時候穿戴這樣的銀飾,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這樣的習俗的?

  徐萬邦:

  苗族以前生活在北方,後來遷徙到南方去。實際上把銀飾作為一種裝飾來説,一個是這種金屬是稀有的,比較貴重的。再一個比較漂亮的。還有一個,它的延展性比較強,容易加工成首飾。肯定來説,雖然是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就已經知道打扮自己,山頂洞人就已經知道打扮自己。但是作為一種財富的象徵裝飾在身上,我估計是階級産生以後就會有。

  主持人:

  比如説這家裏面有姑娘,很多銀飾也可能是從自己的母親那裏繼承下來的。

  徐萬邦:

  這是肯定的。

  李松:

  是一代一代相傳的。

  主持人:

  自己的家族歷史越長,積累的銀飾越多。

  李松:

  當然女兒可能變成兩個女兒,母親帶來一套銀飾,財富再積累就是這兩個女兒的,兩個女兒再下面又生男孩兒,當然也有女孩兒,銀飾被婦女一代一代傳下去。剛才徐老師講這個事,苗族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民族,同時它是一個遷徙的民族。遷徙的民族把最貴重的東西戴在身上,我覺得這也可能有一種必然。

  徐萬邦:

  這是必然的。

  李松:

  把細軟戴在身上,因為老要走路,老要遷徙。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養成這個習慣,實際上這幾乎是很重要的財産,女兒的一套銀飾對於一個家庭來説,母親傳給女兒就是這個,你出嫁就是一套銀飾,再窮別的不可以,但是一定是舉全家之力為你做好一套銀飾。

  主持人:

  還不光是一個家族遺留下來的遺産,同時也是姑娘在節日,像時再麗講到的結婚的時候,各種喜慶的時候一種盛裝必須的一種裝飾品,而且一到節日的時候,整個村寨裏面,姑娘們馬上就能夠成了一道非常亮麗的風景。所以我們接下來還準備了一個背景短片,讓大家再來了解一下銀飾在節日的苗家裏,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字幕:

  吳通輪 51歲 苗族 施洞鎮塘龍村支書 做銀匠30年

  吳通輪妻子:

  你爸給你做了馬頭巾。

  吳通輪女兒:

  怎麼還做馬頭巾?

  吳通輪妻子:

  現在做新的給你。你每年都要戴銀帽,現在長大了,今年做牛角給你戴。你爸説你長大了,戴銀帽不好看。小孩戴銀帽,大了戴牛角。銀帽在這裡。

  吳通輪女兒:

  爸爸。

  吳通輪:

  今年搞了一套新的給你,有牛角、手鐲。

  吳通輪女兒:

  外婆,你做裙子。

  吳通輪妻子:

  我做裙子。你媽媽才做的新裙子,我幫你搞好點,你才能穿。

  吳通輪女兒:

  這個合適我穿嗎?

  外婆,拿一個給我戴,拿一個馬帕。

  吳通輪妻子:

  包這個要拿一個帕子包才好。不墊要痛,你拿好點。我去後面給你捆一下。

  吳通輪女兒:

  你怎麼先插後頭了?

  主持人:

  好,剛才我們一起看了關於苗族銀飾在苗家的節日過程中扮演什麼樣重要的角色。

  觀眾朋友,您現在收看的是《今日關注》春節特別節目——春節與民俗,今天我們關注的話題是少數民族怎麼樣過春節,稍後我們繼續。

  兩位專家,實際上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剛才我們就講了,有些少數民族過年,跟農曆的大年初一不是在同一天,但是他也叫過年。但是也有一些少數民族過的年,跟農曆的大年初一是同一天的,這樣的少數民族,他們在過年的時候有什麼跟漢族的年不一樣的地方嗎?

  徐萬邦:

  比較典型的和漢族的年節,就是完全按陰曆、農曆來走的,在北方民族裏面大的一個是滿族。

  主持人:

  滿族現在基本上也就是過春節。

  徐萬邦:

  對,而且很有意思,只要過春節,肯定過正月十五,因為在北方還有朝鮮族,幾個比較突出的民族。比如蒙古族,這是我們國家大的民族了,它過年,把年節叫白節,因為蒙古族崇尚白色,把臘月叫白月,除了牛奶、羊奶、羊毛是白的,他們看見藍天、白雲、冰雪這些是白顏色的以外,他們認為白色代表一種純潔,蒙古族過年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條,有一些比賽活動。還有一個就是走親訪友,這是比較突出的,這是一條。另外在北方,像滿族,還有受滿族文化影響比較大的,像赫哲族,這樣的民族在過節的時候一般在除夕之夜,都要給祖先進行祭祀。另外,這裡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與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相聯絡的一些東西,比如説朝鮮族有一個習慣,就是非常敬老,尊敬老人,過年大年初一早上起來的時候,肯定是家裏的子女按照大小排隊,給家裏面的長輩要磕頭,給他拜年,這是一條。另外一條,在傳統中,過去還有踩橋這個活動,它把年節作為一個關檻,通過踩橋要渡過到一個新的彼岸,走向新的生活。比如説在正月十五的時候搭望月架,叫老人先上去,先看見月亮的人,圓月的人,因為這是上月節,先看見月亮的,來年能夠交好運,這和漢族節氣……

  主持人:

  按農曆走的。

  徐萬邦:

  完全按農曆走的。

  李松:

  也有一些,比如説像蒙古族,它也按農曆走,也有白節,但是他自己還保留一個真正他的生産週期的節日,把它過得也很大,甚至更大,就是“那裏木”,總體春節的農牧。還有一種像滿族,農事文化或者生産、生活與物質條件跟漢族地區差不多,基本就隨了這個了,壯族也有這種情況,有的少數民族還是用了這個節日,比如狩獵民族,或者根據動物狩獵的習俗去定,一定還是遵循這個原則,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生産、生活的關係,協調了以後就延續下來了。

  主持人:

  目前有一個問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習俗,但是都過年,到底怎麼樣來看待年其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內涵?

  李松:

  年是人類生活當中,我覺得在今後或者説目前,或者在今後可以考慮到很久遠的時間內,都應該人在一個階段內的調整,社會的調整,人的調整。

  主持人:

  而且階段是以年為一個週期。

  李松:

  這個年因為跟天象有關,跟自然界的年有關,同時在過去,又密切地結合了生産和生活,我豐收了,遊牧民族到一個時間,一定是閒暇,一定是在一個大的生産週期完整了以後,根據年來確定,這時候我覺得真的是人類需要規劃和安頓自己的精神。

  主持人:

  對,是一種精神的需要。

  李松:

  一種精神的需要,這個變成全世界範圍內無一例外,沒有民族會有例外。

  徐萬邦:

  中國有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在這55個少數民族中間,有20多個少數民族,從歷史上,從傳統來講,和漢族是同時在過年的,參與農曆。

  李松:

  有人説29個,不知道準不準。

  徐萬邦:

  對,29個。

  主持人:

  嚴格意義上來説,過大年或者農曆的春節,不應該説只是漢族的節。

  徐萬邦:

  不是,應該説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節日。

  李松:

  拿漢族本身來説,比方小年這一天,如果考察所有的漢族,説法不一樣,內容不完全一樣。

  徐萬邦:

  是的,地域性的差別很大。

  李松:

  大致相同,地域性的差別很多,您説到“十里不同俗”,一定是和當地的,甚至有一種人文文化都被保留在年裏邊,在我這裡有一個特殊性。少數民族過了春節的時候,還保留自己本民族很多的文化符號在春節裏邊,就産生他的特性,整體構成春節,不是一個規定死了的所有事項,但是大致的時間相同,是這樣的概念。

  主持人:

  實際上我們在過春節,同時在其他少數民族過年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去參加,最終就像剛才李主任講的,是一種精神的需要,通過參加這樣的節日,感覺精神很愉快,其中有一種娛樂的成分在裏面,有一種精神的歸宿在裏面。

  吳先生,現在銀飾做的差不多了,給我們介紹一下這些銀片都挂在什麼地方?

  吳國倫:

  少數民族,龍一般都是挂在後面,傳統性的。

  主持人:

  這個花紋是龍,龍一定要挂在後面?

  吳國倫:

  一定要挂在後面。

  主持人:

  非常感謝。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關於少數民族怎麼過年這個話題先聊到這兒,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我們也欣賞到了苗族著名的銀匠怎麼樣製作銀飾的過程。非常感謝兩位嘉賓到演播室參與節目,同時也謝謝吳國倫先生和時再麗從貴州來到演播室參與我們的節目,謝謝你們。同時也感謝觀眾朋友收看我們今天的春節特別節目——春節與民俗。明天的同一時間歡迎繼續收看我們的節目。

  製片人:張立勇

  策劃:王冬妮

  編輯:董寶磊 劉維紅

  主持人:王世林

  監製:王躍華

責編:薛藍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