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布什封殺媒體負面報道(12月27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30日 12:25 來源:CCTV.com

  “特工門”、“黑獄門”、“竊聽門”,醜聞風波尚未平息,美國報道再揭黑幕,總統布什曾經阻止媒體負面報道,高唱新聞自由的美國為何會上演白宮和傳媒的紛爭?請收看《今日關注》。

  演播室主持人 魯健:

  各位好,歡迎您收看國際頻道的《今日關注》節目。

  我現在手上拿到了兩份美國非常暢銷的報紙。大家看看,《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

  大家看看,在《華盛頓郵報》11月2號的頭版的顯要位置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央情報局在秘密監獄關押恐怖嫌疑犯”;另外一篇文章,這是《紐約時報》12月16號也是頭版非常顯要的位置刊登了一篇文章,“布什允許非法監聽電話”,也就是這兩篇報道,掀起了美國今年的兩起醜聞,一個是“黑獄門”,還有一個是“竊聽門”,這兩起醜聞讓布什是非常地狼狽。同樣在昨天,還是《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也談到,在這些醜聞曝光之前,布什曾經約見了這兩份報紙的高層人士,要求他們不要刊登這些醜聞,但是這些文章最後還是刊登出來了。到底今年白宮和媒體之間發生的這些矛盾,雙方各有什麼説法?為什麼布什政府今年會在媒體的面前顯得如此地狼狽?今天我們就請到了兩位嘉賓,一位是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副院長金燦榮先生,您好。還有一位是《中國青年報》的副總編陳小川先生,歡迎兩位。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梳理一下美國政府和媒體之間的這種關係,我們從《華盛頓郵報》的網站上找到了昨天刊登的這篇文章,大家可以一起來看一看。

  這篇文章的題目大家看到,“布什為了安全原因向總編施壓”,其中的文章也談到説在“黑獄門”和“竊聽門”這些醜聞暴光前,布什親自會晤主流報紙的執行編輯,希望他們阻止報刊發表那些有損國家安全的文章這樣的一個報道,所以這篇文章也談到説布什要封殺負面報道,但是沒有成功。布什有權來控制這個媒體嗎?

  金燦榮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關係學院副院長:

  實際上據我了解,美國的法律是不允許政府直接控制媒體的。美國憲法第一條強調了新聞自由,所以從法律的角度來講,它的媒體是非常獨立的。另外,從現實情況來講,控制媒體在美國也是比較難的,美國媒體是一個非常大的産業,集中度很高,國際競爭力很強。大家都知道一個數字,現在互聯網每天流動的信息80%是美國的。另外,它是一個高度企業化管理的産業,非常地有利潤,所以媒體實際上一年整個收入是幾百億美元。所以坦率地講,政府要想收買,誰受收買是很難説的,所以這是一個現實情況,就是法律上它的獨立的,現實上它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事實上在政治關系裏面,政府對媒體有一定的影響,我想這也是存在的。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布什從報道來看,他找了一個理由,就是這些文章的發表是有損國家安全的。金燦榮:

  這個問題是這樣,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確實美國人也是比較自律的。但凡一個事情真的跟國家安全扯上邊的話,一般來講,它會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從互動過程來講,它應該基本定位布什當局,包括他本人想去影響媒體的這個行為,理由就是國家安全比較靠得住,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理由。但是是否成功,從最後的結果來講,好像不太成功。

  演播室主持人:

  雖然不太成功,但是從他賄賂這兩份報紙的上層人士的舉動來看,他是非常重視這兩個媒體的報道,為什麼呢?

  陳小川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

  我看這次主標題,咱們今天做的標題“封殺”兩個字恐怕有點重了,因為他沒有權利封殺,“封殺”是指有權利的情況下,我制止你,這可以説是封殺。剛才金教授講,是叫試圖影響,試圖影響肯定對他是有負面影響的。近一段時間,由於伊拉克形勢的變化,一直還不穩定,美國的陣亡人數越來越多,超過2000。又加上“黑獄門”出來之後,緊接著又是一個“竊聽門”事件,還有一個中情局特工身份的暴露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肯定對布什是不利的,雪上加霜是毫無疑問的。這種情況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會揭露出來呢,其實我作為一個媒體人,我看的時候我有些考慮。因為我講“竊聽門”事件是在一年前製造的消息,但是一年前為什麼沒有發?因為那個時候對伊拉克戰爭美國國內的情緒沒有像今天這樣,傾向非常明顯,包括反戰的聲浪也比較響。那個時候弄出來,媒體會很不利,但這個時候為什麼發出來了?所以就像《時代週刊》責任編輯説的,“那個時候決定不發,是正確的;今天決定發,又是正確的。”有這個因素。

  金燦榮:

  我補充一點。布什這麼重視這個報道,我想原因非常簡單。一個是美國新聞媒體在政治當中的作用非常突出,所有研究美國的人都有一個通俗的説法,媒體是美國政府裏面的第四權,立法、刑法、司法是並立的,第四權。從具體的政策影響來講,媒體如果在一個問題上形成一種普遍輿論,它就給政府的行為劃了一個邊界,是越不過去的。所以布什既然知道有這麼一個信息要出來,而這個信息很可能就是馬上影響他的政府地位,影響他的下一步的政策選擇,我覺得他是本能性地要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去做一點反應,但是成功不成功反映力量的限度。

  演播室主持人:

  當然“黑獄門”和“竊聽門”這兩個事件,我們可以再來回顧一下,當時《華盛頓郵報》報出“黑獄門”事件以後,白宮方面的反映是什麼樣的?

  解説:

  11月2號,《華盛頓郵報》頭版獨家披露,美國中央情報局四年來一直將基地組織重要囚犯秘密關押在東歐等國家,並對他們進行非法拷問,甚至毒打。“黑獄”事件一經披露,引發軒然大波,白宮對此做出了一番這樣的解釋。

  布什 美國總統:

  我們在追捕恐怖分子,收集有關他們藏身之所的情報,我們在努力挫敗他們的陰謀。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從事的任何行動都是合法的,我們沒有虐囚。

  賴斯 美國國務卿:

  美國不會,而且從來沒有以虐待在押犯為目的,把他們從一個國家運送到另一個國家。

  演播室主持人:

  其實《紐約時報》對“竊聽門”的報道和《華盛頓郵報》對“黑獄門”的報道是相隔一個月。我們再看看,《紐約時報》這個文章報出來以後,白宮又對“竊聽門”事件做出什麼樣的反映?

  解説:

  12月16號的《紐約時報》披露了過去3年裏,布什在未經法庭許可下,曾授權情報部門對美國公民和國外恐怖嫌疑人的電話和電子郵件進行監聽和監視。面對媒體和國會的圍追堵截,布什政府被迫承認了非法接受竊聽的事實。

  布什:

  這個竊聽計劃僅限于被懷疑與“基地”有關的通信。自“9.11”後,我已經超過30次授權採取類似行動,我會一直支持竊聽,只要威脅繼續存在,並可能傷及美國公民。

  解説:

  美國國務卿賴斯、副總統切尼以及前國務卿鮑威爾都為布什的授權做了一番辯護。

  賴斯:

  布什曾經簽署秘密命令,允許國家安全局對境內人員的通信進行竊聽,這個秘密命令是合法的,也是反恐的必要手段。

  切尼 美國副總統:

  我認為我們所採取的措施是完全得當的,符合憲法賦予總統的權力。要知道,我們四年要來沒有遭襲擊並非出於巧合。

  鮑威爾 美國前國務卿:

  為保護國家,總統的授權行為是正確的做法。但是就我判斷,取得法庭授權似乎並不難。

  演播室主持人:

  其實從這個“黑獄門”和“竊聽門”兩個事件曝光以後,我們發現布什的態度好像不太一樣。“黑獄門”,他剛才的講話是為了追捕恐怖嫌疑人,我們採取的任何行動都是合法的。而對於“竊聽門”,他顯然是直接承認了,這兩種態度還是不太一樣。為什麼?

  金燦榮:

  我想一個就是國內、國際處理問題的方式就應該不一樣,“黑獄門”事件主要牽扯到歐洲國家,這些國家的民主程度很高,對合法性問題的關注度比較高,而且美國影響歐洲的能力比較差。所以在“黑獄門”事件上,他主要是辯解。截止到目前,我覺得他沒有回答黑獄存不存在?他只是強調,我沒有以虐待為目的把一個人從這個國家挪到另外一個國家,他實際上是採取一種回避的態度。

  陳小川:

  而且強調,我所有的行為為了國家安全和反恐都是合法的。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就是沒有説,到底有沒有秘密監獄。

  金燦榮:

  整個姿態也是比較辯護性的。但是在國內“竊聽門”,我覺得有一點不一樣在這個地方,“竊聽門”這個事情,如果真的按照法律追究下去,問題是比較大的。所以一旦不頂住,傷害要比黑獄事件要大。但是另一方面,他頂住的可能性也比較大。應該講,美國的老百姓還是比較接受“安全至上”這樣一個東西,所以大家可以算,在外面你超控能力比較差,乾脆用一種模糊態度抹過去。國內這個東西,其實是抹不過去的,因為它就是有法律上的問題,實際上鮑威爾講了最後那句話,點到他的要害。他説,“你獲得法律許可不難,你為什麼不去拿這個許可呢?”這裡面是有一些法律上的問題。

  演播室主持人:

  其實好像有一些批評在裏邊,暗含著某種批評。

  從整個來看,報紙報出來這兩個事件以後,布什的態度,他認為不管“黑獄門”也好,“竊聽門”也好,這是洩露了國家的機密。而且他説,這樣的行為是非常恥辱的行為,他這種説法能站得住腳嗎?

  金燦榮:

  事實上70年代,當時《華盛頓郵報》發表五角大樓文件,當時就有很大的一個官司。當時尼克松總統就要求法庭禁止發表文件的法庭議,他的理由就是國家安全。但是後來法庭判決的基本精神是這樣,美國憲法規定,不能進行事先審查。事後,如果這個事情確實對國家安全有明顯的實質性的傷害,事後可以追究他的責任。所以那個時候,白宮與新聞界的博弈以新聞界的獲勝而告終,沒有做成。但是在美國政府來講,不管過去的先例怎麼樣,就是所謂的堅守國家安全這一點來講,永遠是他堅持的一個理由。

  演播室主持人:

  那為什麼秘密的情報還會不斷地曝光出來,被媒體所捕捉到?

  金燦榮:

  我想是他們新聞人的特寫。

  陳小川:

  這可能是他的記者比較敬業,挖得比較深。按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其實我在從新聞操作上看,因為《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是美國媒體的兩大巨頭,勢均力敵,可能略有些差距。從這兩條超級的新聞在發出來的時候,也有競爭的因素在裏面,因為這兩大媒體是不是競爭力?一個月,而那家一年前就知道了,為什麼沒弄?在這個新聞上有這麼一個概念,就是所謂講到新聞自由的時候,其實任何法律表述都沒有附加,而實際上任何的新聞自由都是有約束的,它不可能是絕對自由的,一定要有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包括道德自律,我發現美國的媒體實際上也是有的。

  演播室主持人:

  説到這兒,《紐約時報》的“竊聽門”事件曝光的時候,其實這個消息,他們一年前就知道,剛才你也提到了,但是這個編輯怎麼説這個事呢?他説,一年前我沒有發佈這個消息,當時這個決定是正確的,現在這個消息發佈正好是布什會見這些報紙的高層人士11天以後,報出了去年就掌握的“竊聽門”。這個編輯又説,今年我報出這個消息,這個決定同樣也是正確的。

  陳小川:

  作為這些媒體,都是100多年曆史了,它一定有它的意義,它的一種價值的取向,這個是毫無疑問的,包括有他自己的信條,在他內部的一種文化,或者大家都認可的一種價值取向。比如説他受到一些影響,白宮一些影響的時候,他和他自己的價值取向去衡量,他總是要比較的,這種比較就可以看出他發這個稿子的時間。假設説,這兩篇稿子都是在“9.11”之後一年或者是一年半之後出現的,我想這些媒體也不會發。我就講一個例子,美軍攻打伊拉克的時候,後來我也看到一些報道,實際上美軍在攻打伊拉克之前已經派了大量的特工進去收買薩達姆的精銳部隊,所謂共和國什麼衛隊的幾十個師,幾十萬美元收買一個師長,只要是炮聲一響就散夥,所以幾個師會蒸發掉,這個報道在當時是絕對不會報的。就是説任何一家報紙,任何一家再信奉新聞原則的,在這種情況下,他也不敢報,因為正是戰時。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他也很難得到這樣的消息。

  陳小川:

  所以剛才魯健提的問題,為什麼那麼保密?金教授説,保密的這種條例和國家利益和媒體的博弈什麼的,仍然有這些東西出來,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政府有意在放出一些,因為他有不同的政治信仰,包括我在接手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只要不違法,我不一定都是跟共産黨一條心的,觀點不一致的。

  金燦榮:

  可能還有這麼一個平衡,就是美國媒體始終在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和維護美國另外一個更大的利益,就是説他的自由原因,開放性這個方面在找平衡。一年以前,他説他不報道,他有消息不報道,那個時候可能安全利益考慮得比較重。現在整個安全情況好一點,這個時候他要回到一個堅持自由底線了。因為對很多美國人來講,如果恐怖主義最後達到一個目的,把美國的開放社會變成一個封閉社會的話,不管戰爭結果怎麼樣,他的目的都達到了。所以新聞界,我覺得是在兩個東西裏面去平衡,它之所以在時間上選這麼兩個,我想是在不同的時間側重於不同的要點。還有一個技術性的原因,就是今年布什政府的名望是下降了,大家對他處理伊拉克問題看來不太滿意。

  演播室主持人:

  而且前段時間參議院剛剛否決了要延長《愛國者法》這樣的一個決議。

  金燦榮:

  整個現在美國的政治氣候是有一點變化的,對他處理伊拉克戰爭不滿,對他處理“卡特裏娜”颶風不滿,對他的人事安排不滿,現在共和黨內團結信心有點下降。2008年要競爭大選的那些人現在開是躍躍欲試,有點開始跟他分道揚鑣。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有時候這些消息暴光,消息源往往可能是白宮內部的一些人士,比如説到“特工門”就是這樣的情況,我們來看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我們就能可以看到特工門的主角,這是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的年度人物就是美國“特工門”的主角美國職業外交官威爾遜,還有他的妻子,就是前中情局的秘密特工普拉姆,威爾遜和普拉姆是“特工門”事件,也是《紐約時報》,包括《時代週刊》他們報出來的醜聞,而且今年包括布什的顧問羅福,還有副總統切尼都被卷到醜聞當中,甚至像羅福有可能會捲入一場法律糾紛當中,但是《紐約時報》的記者就是沒有説出來是誰告訴他的消息,所以也被判入獄,而且最終也離開了這個報社。當然這起事件中,顯然是白宮內部人對媒體泄的密,所以從這個來看,白宮和媒體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金燦榮:

  美國政府和媒體的關係是非常密切,但是又非常複雜的,相互借重。從媒體來講,它得依賴政府給他信息,重大的事態發展還是政府在掌握著,他要拿到信息是他産業生存的一個基礎。從政府來講,通過利用媒體的渠道達到他的政治目的,表達他的政治意圖,引導民意,所以他也離不開媒體,所以説他們的關係非常地複雜。就美國的政治研究來講,總是有一個重點,就是研究媒體與政府之間怎麼互動?專門有一個詞來形容政府對媒體的態度叫“塑造”,當然他們自己不會用這個詞,他們叫“溝通”,但是一般中立的學者用“塑造”這個詞。而且近年來,美國政府在這個方面有點加強,伊拉克戰爭期間,白宮內部就設立一個機構叫戰略信息管理辦公室。就是專門控制什麼時候發放什麼樣的媒體,他是根據當時的情況,根據政治上的需要,他發放不同的媒體,引導報道的取向、引導人們的視野,後來辦公室曝光以後,他就從白宮挪走了,他現在在國防部裏邊。應該這麼説,政府和媒體的關係很密切,但是也很複雜。

  陳小川:

  他不光是想要影響美國媒體的,國際媒體他也要影響的,比如説在伊拉克開戰之前就邀請中國記者也去,而且在航空母艦上。實際上在航空母艦上,我看我們的記者去了,應該説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全是他給你提供的消息,他今天讓你吃這個菜你就吃這菜,明天讓你喝那個湯你就喝那個湯,所以很優秀的記者也無用武之地。

  演播室主持人:

  所有有一個名詞叫“嵌入式”記者,跟著作戰部隊一直走,但是提供的消息都是由美軍來單方面提供的。另外還有一個報道,《今日美國報》14號也是透露了一個消息,當時也是引起了一個小小的轟動,美國國防部拿出3億美元來資助一些公關公司,要求他們在伊拉克展開宣傳攻勢,也就是雇傭一些槍手,寫一些美化伊拉克形勢的一些文章。

  陳小川:

  這個我寧願相信它是真實的,而且真實性會比較強,這是完全可能的。拿3億美元去塑造媒體,把美國國內對伊拉克的看法都影響了,那當然是很划算的事情。我在看這兩天的新聞,因為“竊聽門”、“黑獄門”這兩個事件對布什政府確實是有很多消極的影響。你看切尼剛才的講話,切尼説了一句,他説“我們四年來能夠安全地渡過,不是靠運氣”,那意思是白宮是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其中包括竊聽、包括黑獄,潛臺詞是這樣。當這個被動的時候,他又放出來一個重棒,我昨天看到一條新聞,説“基地組織從前蘇聯買了50顆核彈,他們有一個計劃,就是把這個核彈扔到華盛頓和紐約去”。這個消息肯定不是昨天才發現的,但是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放出來?影響公眾、影響媒體,非常有影響。

  金燦榮:

  這個消息肯定是真的。因為1號、2號,我就是在華盛頓,當時的報道就出來了。現在參議院政委臨時主席、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他很生氣,看到這個,就把五角大樓的幾個官員訓了一頓。訓完以後,他見過媒體,因為媒體知道這個事情以後,就去找他,他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只是説這個事情還有很多東西要澄清。但是他作為一個軍事情報委員會主席,他本人不知道這個事情,他生氣的是這個。他不是説這個事情做得不對,他説我這個方面負責的人沒有告訴我,他非常生氣。這個事情肯定是有,而且我想以前他也做過這種事情,這種事情不新鮮。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我們一直也説,美國信奉的是新聞自由,但是像布什總統親自出來召見媒體的高層人士,而且以“國家安全”這樣的一個理由,要求不要刊登這樣的文章,否則的話是洩露國家的機密。另外,又出現國防部花錢來買假新聞、製造假新聞這樣的事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件?這是不是會讓人産生一些懷疑,對新聞自由價值觀的一種背離?

  金燦榮:

  我想是這樣,在社會生活裏面,原則和具體的實踐總是有區別的。就在今天我想沒有任何一個美國領導人敢否認新聞自由原則,但是在具體做法上肯定是有偏離的。事實上在“9.11”以後,應該講偏離新聞自由的情況是比較嚴重的。長期來講,如果這個做法做下去的話,對美國本身沒有什麼好處。但是對我們的提示是這樣,對美國人所推崇的原則也可能不能全信,他説的東西和具體做的永遠是有區別的。

  陳小川:

  肯定不能全信。

  演播室主持人:

  現在布什,不管叫他溝通也好,或者施壓也好,顯然是沒有起到什麼效果,反而《紐約時報》照樣該報道的消息全部還是都捅出來的,下一步布什估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陳小川:

  我覺得好像50顆核彈落到基地手裏,這就是一個反應。從媒體上講,我説如果相信他的新聞自由是一種絕對原則,那就太天真了,那是不可能的,恐怕新聞學院剛入學的學生會有這樣的幻想,稍微讀了一兩年新聞學院就不會認為這種自由是絕對的,這種原則是至高無上的,從來沒有這種事情。

  金燦榮:

  白宮,還有美國政府控制新聞界的一個基本的辦法就是這樣。如果你違背了他的利益,他就會用一種隱蔽的方法漸漸給它排除,實際上最後你會失望。

  演播室主持人:

  就是很巧妙地控制媒體。

  金燦榮:

  它是非常技巧的。

  演播室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謝兩位今天也算是和我們一起盤點美國媒體和美國政府之間的這種巧妙的關係。同時也感謝觀眾朋友們收看本期的《今日關注》,明天再見。

  製片人:張立勇

  策劃:張舒揚

  編輯:閻敏 桑瑞嚴

責編:薛藍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