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經濟普查結果公佈,引來各方關注。國家“家底”究竟有多大?數據變化到底意味著什麼?
王世林: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今日關注》。
今天上午,中國首次經濟普查的結果終於公布於眾了,其中有一組數據特別引人關注,那就是2004年中國GDP現價的總量比原核算的數據增加了16.8%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國情國力的調查,這16.8%的變化直接關係到中國各項政策的決策,也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利益。到底這16.8%是怎樣得來的?又意味著什麼?這都是大家關心的話題,今天演播室特別邀請來了三位每天都和數字打交道的嘉賓,我來介紹一下,一位是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主任林賢郁先生。您好,林局長。還有一位是調查小組辦公室的副主任、國家發改委綜合司司長韓永文先生,您好韓司長。還有一位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先生,您好。歡迎三位嘉賓到演播室來參與我們的節目。
今天的話題關注的是數據,三位也都是經常跟數據打交道的,所以今天節目一開始就從這組數據説起。我們要給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今天上午通過新聞發佈會已經公佈了,中國2004年GDP的現價總量是159878億元,比原核算的數據增多了2.3萬億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一産業不在此次普查範圍之內,仍採用年快報的核算數,其增加值為20956億元,佔GDP的比重為13.1%,第二産業的增加值是73904億元,比年快報的核算數增加了1517億元,佔GDP的比重由52.9%降到了46.2%,降低了6.7個百分點。
接下來再來看第三産業的數據。第三産業的增加值是65018億元,比年快報數增加了21297億元,佔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了40.7%,提高到了8.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在GDP總量多出的2.3萬億元中,第三産業增加值增加了2.13萬億元,佔93%。
看完了這組數據,第一個問題問林局長,為什麼這次統計出來的數據現價GDP的總量比原來有這麼大的差異?是因為核算方法的問題還是什麼其它的問題?
林賢鬱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國務院首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這是很多觀眾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
我們現在進行的核算方法和以往幾年的方法沒有什麼大的變化,這個方法都是按照聯合國推薦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方法,基本方法沒有很大的變化,當然有一些具體細節上的一些規範。主要的原因是支撐這個核算的基礎數據本身的準確性和它的完整性有了變化,也就是説通過普查,我們取得了更全面的而且更加準確的數據。
王世林:
林教授,您長期以來一直研究經濟學的問題,我相信您也肯定非常關注這次經濟普查的結果。這個結果有沒有出乎您的意料之外?
林毅夫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這應該是在預料之中。
王世林:
在您的預料之中?
林毅夫:
對。因為原來總是覺得三個産業的比重跟國際的經驗有相當大的差距,尤其是我們這幾年經濟發展也很快,一般像發展階段的國家應該是第三産業增長得最快,但是按照原來的統計數據,我們這幾年第三産業是下降的,這是違反常規的,根據新的數字就比較合乎事實。
王世林:
林局長,這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幅度的一次對數據的修正,您覺得我們通過新聞發佈會的形式來發佈官方的數據,這本身説明了什麼?
林賢鬱:
這次普查之後,我們重新調整了一些數據。1993年進行第一次第三産業調查的時候也調整過一些數據,也就是第三産業在GDP中的比重也往上提了幾個百分點。這種做法不僅是在中國,在其它國家也存在,比如説在印尼、意大利、挪威,其它國家也有這種情況,就是普查之後也再根據新的數據調整原來的一些數據,這是國際上常用的一種做法。
林毅夫:
普查的目的是要每一個年份根據推算數以及上報數做的一些調整跟普查,所以這種調整應該是正常的,不過這次幅度這麼大倒是比較少見。
王世林:
韓司長,剛才林局長講到了,這是1993年的時候曾經做過一次調整,大規模的經濟普查,包括對數字大幅度地修正,是不是也不是經常使用的手段?
韓永文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綜合司司長:
是。因為在統計制度當中,經濟普查除了有常規的統計制度以外,還有配合統計制度所實施的經濟普查的方法。經濟普查在統計制度當中,往往是每隔幾年才有一次,所以它只能是對制度性的統計制度進行補充,對一些統計數據進行完善。
王世林:
也就是沒有必要每年都做這樣的普查,恐怕也沒有人力、物力、財力去做。
説到這次調查的結果,我注意到世界銀行也非常關注,在公佈了數據以後,世界銀行還專門給國家統計局發來了信函,對這次的數據,他們認為是一項重大的改進。您認為世行怎麼會有這樣的評價?您怎麼看待他們的評價?
林賢鬱:
我估計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因為世界銀行長期以來一直關注中國國家經濟核算的進程。從前幾年的情況來看,我們整個國民經濟核算當中,統計遺漏的部分比較多一些,有些部分反映GDP本身的面貌還差一些。通過這次普查,我們把原來不足的部分完善了,補充了,從世行的角度,我們核算的方法和自身的統計工作本身有了一個進步,這是他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他們覺得我們經過普查之後有了新的結果,我們如實地向社會、向全世界公佈新的數據,一些數據有漏洞,有些差距,我們不怕,我們實事求是地把這個問題向社會公佈,中國的官方統計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可能有這麼兩個方面的原因。
王世林:
總之,你還是很認同他們對你們的評價。
林賢鬱:
對。
韓永文:
這也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結果。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的舞臺上表現得越來越充分,我們融入世界經濟的體系越來越多,需要讓世界更多地、更真實地了解中國的經濟發展,這也是一個客觀必然。
王世林:
國際組織也好,媒體也好,大家關注到這次數據發佈以後,其中一個關鍵詞就是“增加”,因為量增加了,重新的數據統計有了一個新的標準。對“增加”,很多人有不同的解讀。有的人解讀説,這個數據公佈以後,意味著中國經濟一下子“長了”2歲,韓司長,您怎麼看這種説法?
韓永文:
這種説法應該説是比較形象的,特別是適合讓社會上了解和認識我們這次經過經濟普查數據以後真實的變化結果。我個人的觀點,這種説法是不大準確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這個數據只是在統計上沒有統計上來,客觀上已經在生活當中存在了。
王世林:
就是説,它沒漲,而是早已存在了。
韓永文:
第二,計算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今天上午新聞發佈會以後我做了一個計算,2004年中國的經濟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同時,經濟增長當中的價格上下也是比較快的。按照不變價格計算,2004年的經濟增長是9.5%,如果考慮價格因素,民意的經濟增長是16.6%,這一次經過普查調整出來的GDP的民意增加量是16.8,跟16.6相差極小。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也只能説它增加了一歲,而不是兩歲。
林毅夫:
更形象的説法,一個人本來真實的身高是1.8米,拿一個不太標準的尺把他量成1.7米,然後再拿一個比較標準的尺量,他又變成1.8米了,好像增加了10公分,其實他就是1.8米。
王世林:
就像李德水局長在新聞發佈會上講的,經濟總量還是那麼多,只不過可能沒有一個數字把它具體地、準確地表達出來,他説:山還是那座山,梁還是那道梁,只不過是形容它的詞彙變了。這是很多媒體的看法。
大家得到經濟普查的數據以後,用處都非常大,林教授作為經濟學家,研究的時候經常要用到。這次等於重新摸了一下“家底”,把我們的“家底”摸清楚了。那麼,從經濟學家的角度看,我們“摸清家底”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林毅夫:
對我做經濟研究來講,兩方面。一方面,作為經濟學家總是要解釋一些經濟現象,過去的現象就像前面談到的非常難解釋。像中國這樣一個進入到中等發達的國家,首先,我們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當中所佔的比重非常非常低,比如説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第三産業平均的比重是49%,按照原來的數據,我國只有31.9%,這是不太可能的,差了將近20個百分點。
第二,更難解釋的一個現象,1992年我國是34.3%,到2004年變成31.9%是不可能的,現在變成40.7%了,在10來年的時間裏增加了6.4,這就比較合乎實際,這跟理論是比較一致的。
對做理論研究也有很大的意義。我們都要解決就業問題,根據新的研究,從1994年到2004年這12年間,農業的比重下降了8.7%,工業的比重增加了2.8%,第三産業的比重增加了6.4%,也就是國民經濟活動當中增加最快的是第三産業,就業增加最快的是第三産業,對我們的政策,或是對我們的學校教育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王世林:
通過這次得出這樣更為準確的數據,對以你們來説解答了以前很多理論研究中的一些疑問,對於學者來説是非常有用的,更大的作用可能就是在決策方面了。
韓司長是在發改委專門用這些數據的,您覺得摸清這些數據以後,您怎麼看這些數據?
韓永文:
實事求是講,我們每天都在接受統計數據,特別是在研究、制定國家的一些宏觀經濟政策,在研究、制定的年度經濟發展計劃,在研究、制定國家的長遠發展規劃的過程中都與統計數據打交道。國家發展改革委是國家統計局的一個最大的用戶,也是國家統計數據最大的用戶。
王世林:
林局長那兒出産品,韓司長這兒用。
韓永文:
因此我們兩家聯絡非常密切。為什麼這次要作為經濟普查辦公室的副主任,就是因為我們有用和産的關係。這次統計數據出來以後,我們也感覺到了這個數據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同時也感覺到比較驚訝,沒有想到會有這麼高的增加幅度。
王世林:
沒想到會差這麼多。
韓永文:
長期以來,我們在統計數據的使用上確實存在一些疑慮,比如説中國GDP當中第三産業的比重是不是統計數據的那樣,特別是1993年普查數據出來之後和它以後發生的變化,我們也經常和國家統計局探討這個問題。最近幾年,我們的經濟發展局部出現了過熱,在討論這些經濟問題的時候,我們也發覺實際經濟生活當中是跟我們的感覺不大一樣的。比如説最近幾年,我們煤炭的生産和消費量跟原來的數據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這裡的差距有客觀上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發展很快,但是我們的統計要能跟上這種發展要有一個過程,所以統計數據本身存在一定不完善的地方。
另外,也確實有一些地方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在發展理念上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才導致這些統計上的偏差。但統計的偏差對於研究和制定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是有很大影響的。
王世林:
這次新的數據出來以後,對於以前的有些政策是不是要調整,對於下一步的決策是不是有一種重要的指導作用?
韓永文: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在組織研究我們國家未來“十一五”的發展規劃。從國家大的發展政策上來看,我們目前的經濟政策跟目前的統計數據所對應的是沒有多大差距的,比如説總體上來看,我們國家目前投資率偏高,我們的工業增長的結構還是比較大的,這些都不利於提高我們經濟發展質量,提高我們經濟增長效益。從大的經濟政策上,中央還是要求我們要調整産業結構,特別是要加快服務業就是第三産業的發展,特別要注意調整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的一些問題。
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如何提高我們的消費領域,中央已經明確了,“十一五”期間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擴大居民消費是我們經濟政策的一個重點。從目前的經濟數據來看,我們的第三産業比重還是低的,我們還處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之下。所以從長遠來看,結構調整的重點還是如何加快服務業的發展,這個大的政策方向沒變。
第二,儘管新的數據出來了,但它所能夠反映出來的投資率和消費率的比重還是不協調的。從大的政策上來看,我們還是要促進國內消費的擴大,這是真正刺激我們經濟持續、長久發展的基礎。
王世林:
林局長,説到這兒,我又想起一個問題,雖然李德水局長講:山還是那座山,梁還是那道梁,但是剛才林教授講的也很重要,原來這個人真的是1.8米,但是沒有人證明他是1.8米,很可能一直説他是1.7米,現在證明了他是1.8米,會不會産生一種感覺,我們現在有這麼大的經濟總量,會有一種財大氣粗的感覺?您覺得應該怎麼樣理解這種心裏的差距?
林賢鬱:
剛才林教授説得很好,我們現在是還了歷史的真面目,不過我們回到了原來的面目,那就是沾沾自喜。GDP的總量當然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但是看一個國家的發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階段,不僅僅看總量,還要看人均水平。從人均GDP的水平來看,不管是用聯合國推薦的核算方法,還是用世界銀行這些國際組織測算的結果來看,我們依然還在100位以後,我們現在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我們總量增加了一點,但是整個所處的地位、進程還是在原來的面貌上,都不能因為有了一些變化就覺得了不得了,或者有的覺得跨越了很大一個階段,這麼看還是不切合實際的。
王世林:
還是應該客觀地看。
林賢鬱:
對,客觀地看。
林毅夫:
如果按照原來的數字,2004年人均公民收入是1277美元,按照新的數字是1492美元,增加了215美元,增加量是不小的。可是如果跟發達國家比較起來,我們還是有落後的,因為2004年美國的人均收入是40100美元,原來是1277美元的時候,我們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國3.2%,現在變成1492美元,總共是美國的3.7%,只提高了0.5個百分點。
王世林:
無論是多大的數據,只要除以13億就是一個很小的數據,無論是多小的問題,只要乘以13億也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韓永文:
溫總理曾經講過,中國的數據可能很大,但是這個很大的數據一除以13億人口,這個數據就很小,有的數據很小,但是乘以13億人口,數據可能就很大。
王世林:
剛才講到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怎麼樣看待這些數據的變化。作為普通的觀眾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終歸還是數據變了,目前有一個非常真實的認識,到底對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會有什麼影響?對就業、教育、出國旅遊等等,跟老百姓有沒有直接的關係?幾位專家怎麼看這個問題?
林毅夫:
教育挺重要。從1992年到2004這12的變化來看,第三産業的産值是增加最快的,比重增加是最快的,這一塊是就業增加最快的。我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針對這個市場的需求的變化才行,在教育上面的內容上面必須有所側重,能夠讓學生到就業的時候適應市場上面對服務業的需要的一些教育內容。
王世林:
就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有一定影響的。對就業呢?林局長。
林賢鬱:
對就業的方面也是,我們通過這次普查,我們給社會公佈了一個非常詳細的行業的情況,特別是第三産業發展的情況,哪些行業發展到什麼程度,哪些需要更多的人員,哪些行業是相對過剩的,這些詳細的最新的信息對每一個人選擇自己的就業崗位,選擇自己的行業的時候可能起到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指導作用。
王世林:
給大家提供的不光是一個大家看到的現在增長了16.8%的總體數據,實際上對每一個行業,這次經濟普查都有非常詳細的數據,可能這個行業的投資已經比較高了,最好不要往這個行業擠了。對就業者來講,可能也會發現原來這個行業的就業還是不飽滿的,人們可以通過這種數據的發佈,從中找到適合人們就業的崗位。
林賢鬱:
不僅對國內的行業,對國外的一些投資者來講也是一種導向,也能看出一些具體的結構的情況。
王世林:
對,在數據的引導下,可能會引導他在某一方面投資,這個行業增長了,就業率必然會增加,所以跟老百姓的關係還是比較緊密的。
數據公佈以後,我們注意到網上的很多觀眾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們看一下這些觀眾們都有自己的什麼樣的看法。
有一位觀眾説:GDP當然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反映了我國的綜合國力,作為中國人感到無比自豪,改革開放20多年成績斐然。
還有一位觀眾比較簡短地説:形勢一片大好,越來越好。大家看到的還是一種信心。
還有一位觀眾講:希望所有的統計數字都是比較準確的,因為準確的數字才能有準確的決策。給林局長提了一個更高的要求。
還有的觀眾講到了:經濟量上面達到美國的程度一點都不稀奇,只是如果質量能趕上去才是中國的福氣。
林毅夫:
這一點,跟我們的第三産業增長比較快,對這個目標的達到是有幫助的,第三産業會改變生産的質量,消費的質量。
王世林:
看來這個觀眾還是比較了解經濟方面的。
韓永文:
同時還改變居民生活質量的一個標誌,也是生活現代化的一個標誌。
王世林:
不光是在量上要增加,同時要注意經濟質量運行的情況。
還有觀眾朋友講到,路上的私人小汽車越來越多了,路邊的餐館越來越多了,一眼望去的高樓也越來越多了,這就是全國老百姓得到的,如果你不在其中,你就該努力了!從他的角度來看,也是很有意思的。經濟在發展,每個人都能從中得到自己應該得的那一部分,但如果不努力,不融入其中的話,可能最後還是什麼也得不到了。這是很多觀眾的看法。
接下來,我們接著聊剛才都談到的關於服務業的問題。這次數據的變化反映出來非常重要的問題,原來把服務業低估了。為什麼原來把服務業低估了?服務業目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林局長,您先談您的看法。
林賢鬱:
在這些硬數據當中已經感覺到,在數據的核算當中也有這些感覺,這幾年服務業的發展非常快,但從核算的數據來看,它的增長不是很快。現在回過頭來,通過普查,我們總結一下,看到過去在服務業的調查方法、制度方面確實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服務業現在是日新月異,每天都在出現好多新興的服務業。在新的情況下,制度方法怎麼跟上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以前往往是注意已經現有的統計數據,現有的統計方法,沒有對不太完整的、不太準確的領域進行擴展、完善,特別是個體經營戶發展非常快,他們從事的交通運輸、批發零售,像餐飲業、房地産,這些領域的比較非常之快,我們對他們的觀察還是不夠。
王世林:
很多建築業裏面本身就有服務業,但是在統計的時候,把建築業作為第二産業統計了,所以就沒有統計到它裏面所含的服務業。
另外,還有很多情況,比如説有一些服務業是新産生的,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這樣的職業,比如説彩鈴設計師等等,可能沒有人知道這樣的行業。
林賢鬱:
有些新的行業,可能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裏面很難找到,我們還得跟上去,變化是很快的。
林毅夫:
而且就業的方式也可能會改變。比如説彩鈴設計師,他可能就是在家裏,有一台計算機,有互聯網,他就可以工作了。
王世林:
統計的時候都統計不著他。
林毅夫:
都不知道他在什麼地方。
王世林:
現在這樣的服務業越來越多,雖然經濟的發展不斷出現新的行業。
最後我們來談一個問題,林局長,您給我們解釋一下,通過今年數據的變化,在2005年數據統計的時候,會從剛剛的全國經濟普查數據中得到什麼借鑒?它對我們2005年準確的統計GDP總量有什麼樣的幫助?
林賢鬱:
幫助還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調查方法的改變。以前發現在哪些領域的調查是最薄弱的,對GDP的準確性影響最大,我們抓住重點,首先要完善它。
關鍵的一條是“搞準我們的基本單位,明入庫”,也就是要像調查人的戶口一樣,把所有單位的情況抓住了。這次普查的最大的成效就是不光是法人,企業也好,行政、企業單位也好,包括個體戶都在哪,從事什麼樣的行業,變動情況怎麼樣,這些情況掌握得非常好,這對下一步完善我們的調查方法非常有用。
王世林:
好,我們期待著明年會得到一個更為準確的,2005年的中國經濟總量的統計數據,更好地為我們的經濟發展服務。非常感謝三位專家到演播室來參與我們的節目。謝謝你們。
觀眾朋友,今天的《今日關注》先到這裡結束,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製片人:陶躍慶
策 劃:董寶磊
編 輯:桑瑞嚴 劉維紅
主持人:王世林
監 制:王躍華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