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吉隆坡系列峰會考驗東亞合作(12月12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13日 17:09 來源:CCTV.com

  東盟峰會、東盟“10+1”、東盟“10+3”、東亞峰會,各國首腦齊聚吉隆坡。東亞峰會與“10+3”機制將會是什麼關係?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將由哪一個機制來主導和推動?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東亞各國如何加強區域合作?

  演播室主持人 魯健:

  各位好,歡迎收看《今日關注》。

  這兩天,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非常熱鬧,第十一屆東盟首腦會議在今天閉幕,同時,“10+3”會議和“10+1”會議東盟傳統性的峰會也在開始或即將舉行。另外,14日到15日,還要在吉隆坡召開首屆東亞峰會,這一系列的峰會的召開將決定這一地區的未來,我們今天就討論這個峰會的一些熱點話題。

  邀請到演播室的兩位專家是: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的所長張蘊嶺研究員,您好。還有一位是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的副所長劉江永教授。歡迎兩位。

  張所長,您是今天淩晨剛剛從吉隆坡趕回北京的。您這次去吉隆坡也參加了一個專家討論會,專家討論會上討論的議題和首腦峰會討論的是不是也差不多?

  張蘊嶺 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所長:

  都有關。在領導人會議之前,專家們也就有關的問題發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演播室主持人:

  這次參加的專家討論會,專家們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是什麼?

  張蘊嶺:

  主要是兩個問題。一個是“10+3”的機制從1997年開始,下一步到底怎麼走?也就是東亞合作的目標是什麼?

  第二,現在首屆東亞峰會有非東亞國家參加了,這兩個關係怎麼處理?東亞峰會將來起什麼樣的作用?是不是替代“10+3”了等等這些問題。

  另外,還涉及東亞現在的建設到底是以經濟為主,還是走向共同體的關係?這些大家都是廣泛關注的。

  演播室主持人:

  專家討論會所討論的一些話題是不是也會對領導人的決策起一些依據?

  張蘊嶺:

  是的。這屆峰會是馬來西亞政府主辦的,有一些信息會及時通達到會議上的。

  演播室主持人:

  我已經拿到了剛剛從網絡上下載的東盟和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發表的《吉隆坡宣言》。媒體已經把《吉隆坡宣言》和50多年前歐洲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相提並論,50多年前的條約後來演變成歐洲共同體,最後成了今天的歐盟,現在應該怎麼樣看待《吉隆坡宣言》的歷史作用?以後是不是也會演變出這樣一個類似歐盟的組織?

  張蘊嶺:

  東亞合作已經走過好多年了,而且有一個基本的框架,大家希望東亞將來也能夠到一個形式,發展成為一個一體化程度比較高的區域合作機制。東亞跟歐洲的區別很大,起點也不一樣,方式也不一樣,發展幾十年以後也可能不一樣。

  演播室主持人:

  現在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展望了。

  張蘊嶺:

  現在已經有一個基本的框架了。東盟從2003年提出來,領導人一致決定,把東盟現在的框架發展成東盟的共同體,而且不是一個,經濟、安全和社會。東亞還走不到這麼遠,東盟先走一步,中、日、韓是後來加入的。現在還是“+”,“+”就是兩家合在一起進行對話合作,離東盟的程度應該還差一步。這幾個宣言都非常重要,一個是東盟的宣言第一次以一個法律文件的形式規定了一些基本原則,原來有一些原則已經有了,但是東盟建立的時候是一張紙,非常簡單,現在把一些很重要的一些原則又固定起來了,比如説“不干涉內政”,“尊重主權”,把共同體清楚地定位了。

  另外,“10+3”領導人在未來怎麼發展的問題上,未來怎麼發展,出來東亞峰會了,將來怎麼走,走不走,《吉隆坡宣言》也明確了下一步怎麼走。

  演播室主持人:

  現在又有一個新的峰會,就是東亞峰會,在原有的東盟領導人峰會上又出來一個東亞峰會,到底這一個地區未來怎麼走,這也是大家很關心的。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想讓觀眾朋友們先了解一下從東盟峰會到東亞峰會的過程。

  解説: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

  20世紀80年代以後,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5國先後加入該組織,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發展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隨著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的不斷加強,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會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初,東盟率先發起東亞區域合作進程,逐步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此外,東盟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歐盟、韓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10個國家形成對話夥伴關係。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東盟與中、日、韓逐漸形成“10+3”的合作機制,目前已經成為東亞各國開展對話的主渠道。

  該機制下的東亞展望小組于2001年提交的《建立東亞共同體報告》得到各國領導人的認可。去年在老撾舉行的“10+3”領導人會議做出決定,於今年召開首屆東亞峰會。

  今年4月的東盟非正式外長會議上,東盟對加入峰會國提出三個條件,與東盟有實質性關係,是東盟對話夥伴,已經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符合這些條件的印度參加峰會是很自然的事情,新西蘭、澳大利亞也相繼表示將儘快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這樣首屆東亞峰會最終確定為10+6的格局。

  演播室主持人:

  東盟的成立也是致力於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目標的。為什麼有東盟的模式?比如説東盟首腦會議,然後又有“10+3”、“10+1”的模式,為什麼現在又出現10+6,也就是亞洲峰會?

  劉江永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

  從事態的發展來看,這個問題是非常清楚的,因為東亞地區的經濟充滿活力,東亞地區“10+3”的峰會也好,這次即將舉行的東亞峰會也好,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內容,就是為了這個地區的共同的發展以及經濟的向心力。

  目前東亞地區在“10+3”的框架內,本身自己區域內的貿易所在的比重已經佔了所有貿易的53%,歐盟佔了63%,可是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只佔44%,這個地區是以經濟合作為向心力的事態的發展。這次也願意參加“10+3”東亞峰會的其他國家,主要是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些國家首先是靠著東亞經濟的活力來推進自己未來經濟的發展。

  第二,他們感到在亞洲也好,在澳洲也好,長期以來,他們始終都想跟東南亞或者跟中國發展經貿關係。這種情況是有條件的,東南亞國家提出如果要加入到東盟為主導的合作體制上來,必須要簽署《東南亞友好和平條約》,印度在此之前已經簽訂了,澳大利亞在開會的前兩天也正式簽署了這個條約,他們具備了條件,他們也融入到東南亞合作的體制上來。

  演播室主持人:

  名稱是叫東亞峰會,但參加的國家又有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

  張蘊嶺:

  東亞合作已經起步好多年了,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再一個,東亞地區比較有活力,很多國家想加入到合作進程上來,就要找到一個辦法,辦法就是可以加入,進程是由東盟來主導領著往前走的,要加入就要有些條件。

  我們要創造一個別的機制,東亞“10+3”是真正的東亞還要往前走,其他國家感興趣,也要合作,怎麼辦?就再搞一個平臺,把這些感興趣的,又有利益的,願意成為合作夥伴的加進來,現在“10”是每年東盟自己先開。

  演播室主持人:

  就像一個核心的圓。

  張蘊嶺:

  然後就是“10+1”了,就是東盟和中國、日本、韓國對話,然後是“10+3”,是整個東亞,現在又出來一個新的10+6,就是整個東亞又加上非東亞的這些國家創造了一個新的平臺。為什麼叫東亞峰會呢?因為這是由東亞的合作平臺搞起來的,領導人們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這個平臺是東亞合作的工具,來開展和其他國家的合作。將來也可能會建立其他的一些合作機制,但是首先是東亞自己在這個平台下在向外邊擴展。這個關係應該是相互補充的,因為東亞的合作是一個開放的體制。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東亞峰會的名稱並不重要。

  張蘊嶺:

  名稱並不重要,主要是內容。

  現在根據初步的了解,東亞峰會主要還是談將來大家共同關心的一些戰略性問題,比如説非傳統安全,反恐、能源問題、經濟增長問題等等,這些大的問題也需要合作。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10+6這種新的峰會模式出來以後,會不會抵消到原來的“10+3”東盟首腦會議或者已經形成的峰會的功能?

  劉江永:

  我認為是不會的。今天剛剛發表的《吉隆坡宣言》已經明確指出,今後東亞合作的發展方向是經濟的一體化,各方為了維護和平、穩定,爭取繁榮和發展,經濟一體化是一個方向。

  同時也明確地提出,今後要繼續以“10+3”機制為主渠道,由東盟發揮主導作用,這是這次“10+3”峰會所達成的共識。今後東亞地區的合作提倡開放的地區主義,必須有主體和核心,就是東盟為主導,“10+3”為主渠道,這是比較明確的。

  同時,跟區域外的國家的合作取決於區域外的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跟東亞的這些國家實現自由貿易區,如果他們能比較早的實現自由貿易區,他們就融入了亞洲的合作進程。目前的東亞峰會,就是“10+3”現在增加了3個新的夥伴,有的是南亞國家,有的是澳洲,峰會雖然叫東亞峰會,但實質上應該叫亞澳峰會,不能取代“10+3”,“10+3”仍然是主渠道。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現在對誰來主導東亞的合作模式,有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官員表示,現在有澳大利亞、印度、新西蘭加入進來,未來可能還有其他的國家,像俄羅斯、朝鮮加入進來,這些國家可能會對於未來東亞發展的走向施加一定的壓力,可能會淡化歐盟現在已有的作用。

  張蘊嶺: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原來規劃“10+3”的時候,應該是不包括其他的非東亞國家,從地理上定位,東亞就是現在的“10+3”再加上蒙古和朝鮮,15個國家,這是地理的概念。但是現在出現了新,大家就很擔心,出來新的了,將來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國家參加,“10+3”還走不走?如果越來越多的國家參加,什麼事也搞不成了。到現在為止比較清楚,儘管這樣,還是擔心,東亞峰會是第一次開,開完之後到底怎麼樣?會不會吵起來?因為加入了非東亞國家,它的價值觀、歷史、文化、人種都不一樣,這是傳統人搞的合作。現在大家的懷疑很多,還需要一些時間。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吉隆坡宣言》,領導人心裏還是非常清楚的,東亞要繼續往前走,而且要走得快一些,東盟要走得更好一些,東盟自己提出來要搞共同體,這次《吉隆坡宣言》並沒有提東亞共同體的問題。我是展望小組的成員,東亞展望小組正式向領導人的報告也提出來,就是要建立東亞共同體,這一次為什麼沒提呢?主要是條件不成熟。先把經濟一體化搞好了,搞深了,把自由貿易區的協定簽訂了,再往前走可能增加更多的內容。

  演播室主持人:

  不僅僅是這次《吉隆坡宣言》沒有提東亞共同體,有的媒體已經預計,在東亞峰會上可能也不會提東亞共同體的字眼。

  張蘊嶺:

  那就更不提了,因為它的任務還不是建立東亞共同體。

  演播室主持人:

  還為時尚早。

  張蘊嶺:

  是東亞和其他國家的平臺。

  演播室主持人:

  對於10+6這種新的合作模式有不少人提出了疑問,包括馬哈蒂爾這樣非常著名的人物,可以説是東盟的締造者之一。我們聽聽他是怎麼樣發表自己的看法。

  馬哈蒂爾 馬來西亞前總理:

  我們將要看到的不是一種東亞峰會,而是東亞——澳大利亞峰會,因此我們還沒構建成一個東亞經濟組織。全世界都知道澳大利亞是美國的副警長,因此澳大利亞代表的不是東亞,而是美國的立場。

  演播室主持人:

  像馬哈蒂爾這樣的觀點,現在在東盟的內部有多大的代表性?

  劉江永:

  馬哈蒂爾的思想是由來已久的,在1990年的時候,關於“10+3”或者説東亞共同體最早的設計者是馬哈蒂爾,當時他就提出,今後組成一個叫做東亞集團或者叫做東亞核心會議的組織來實現東亞的合作,那個時候是美國堅決反對的,中國是支持的,日本考慮到美國的牽制,日本也不敢贊成,日本就提出一個條件,是不是可以考慮澳大利亞也加入。正是由於這些矛盾,1990年這個事情就擱淺了,一直到現在。直到1997年,東亞出現了金融危機,東亞國家向美國求援,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都是無助的,只有靠自己的力量,這個時候就開始形成了“10+3”的機制,現在“10+3”的領導人的會議已經舉行9次了,在這個基礎上又形成了今天的東亞峰會。正像馬哈蒂爾所説的,當時他組織的範圍不包括澳大利亞,今天澳大利亞進來了,從馬哈蒂爾的角度講……

  演播室主持人:

  他反對的僅僅是澳大利亞的加入,還是反對除東亞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國家加入?

  劉江永:

  他指的主要還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和日本一樣,是美國的軍事同盟的盟友,不管在價值觀,在強調人權問題或者是自由民主問題上,恐怕就會成為馬哈蒂爾很擔心的東亞峰會當中美國的代言人,這一點反映了馬哈蒂爾一貫的思想。在東盟的內部有不同意見。

  菲律賓跟馬哈蒂爾的思想是相近的,有擔心,但是菲律賓也是美國的盟國。

  可能新加坡就傾向於這個地區的合作將來也不能缺美國,像有些國家認為如果美國將來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美國是不是也考慮將來可以作為一個候選人加入這個機制呢?

  無論怎麼講,如果成員越來越多,恐怕將來叫《東亞共同體》都會成為問題。

  演播室主持人:

  現在加入澳大利亞已經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因為日本以前提出過邀請美國作為觀察員參加東亞峰會,有這樣的提法對吧?

  張育嶺:

  將來東亞的合作可能會出現多個平臺,最關鍵地是把每一個平臺的職能、作用分清楚。馬哈蒂爾有感情的因素,也不代表官方,當時我正在吉隆坡,他講完之後,馬來西亞外交部趕快出來説他是一個個人觀點。最重要的可能不光是現在10+6,也可能會出現別的,在其他領域,每一個職能比較清楚,而且保證“10+3”的主渠道繼續往前走,而且越走越深入就能保證將來不會出現混亂,否則也可能會失控,這個想進來那個也想進來。

  演播室主持人:

  平臺太多是不是一件好事呢?歐盟一直是一個平臺,從歐共體發展到歐盟,如果在亞洲出現太多的平臺,會不會顯得太混亂?

  張育嶺:

  這是東亞的現實。歐洲戰後的整個情況就是一個,其實當時也不是一個,搞歐洲合作的時候,英國也拉了一幫,叫做“歐洲經濟合作聯盟”,後來那幾個國家慢慢加入到主渠道裏面,現在就成為一個了,當時也不是一個,是兩個,而且都不一樣。東亞比那還多,這就是現實,因為我們開始得比較晚,情況也不一樣,各有各的盟友,各有各的合作平臺,我們以東盟作為一個一體化的區域,已經搞了一些經驗了,以他為核心,成為他的對話夥伴,在這個對話夥伴的基礎上,我們再尋找一個大區域的合作的方向。

  演播室主持人:

  它雖然是多平臺的,但是其實有一個核心圓的是吧?這個核心圓是?

  張育嶺:

  我們現在都接受東盟做領導,有兩個道理。第一個道理是它已經走了一段了,包括自由貿易區建設,各個方面都走得比較有經驗,把10個不同的國家搞成了一個區域。

  演播室主持人:

  這次又有的一個統一的法律文件——《吉隆坡宣言》。

  張育嶺:

  這些大國還有一些未解的問題,在發展的方向上、利益的重點上、對外的關係結構上,一般都説法德的共同合作推進歐洲進程,東亞不行,中、日不一樣,差別很大,雙邊的關係還需要很長時間,就由東盟主導,大家都接受,這也是一個現實。

  演播室主持人:

  一個是現實發展到這一步,另外這也是目前沒有辦法的辦法。

  劉江永:

  從東亞或者從亞太地區的多邊經濟合作和安全對話的立場上來看,經驗告訴我們,只有東盟或者這個地區的中小國家發揮主動精神,才能形成這些有不同利益、不同意圖,大國之間合作的一種凝聚力。東盟本身就是一個多邊合作機制,1976年成立的時候就是一個地區經濟合作的組織,在東亞地區或者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有APEC也是東盟最開始推動的,還有一個東盟地區論壇的多邊安全對話的機制也是由東盟率先推進的,東盟的作用已經被亞太經濟或者安全多邊合作的體制證明是有效的,同時它也為周邊的各個大國所認同。

  從今後的趨勢看,亞太地區的多樣性決定了它的合作層次是多層次的、多渠道、多樣性的。這當中確實有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注意每個渠道有它的特色,如果無限制地擴充一個機制的外延的發展,增加它的成員,就會看到有些機制重復建設,領導人會每年忙於國際會議,這也是不必要的。

  從東亞峰會來講,正是為了突出它的特色,按照目前的模式走,它是開放的,有印度,有澳、新,其實不是什麼壞事。如果印度加入這個過程以後,亞洲的合作就從東亞與南亞攜手,如果澳、新進來以後,就形成在東亞地區不僅有“南南合作”,包括日本和澳、新也可以形成南北之間很好的協調。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東亞峰會有這麼多的大國,甚至還有除東亞以外的其他的國家加入,東盟作為這樣一個組織來講,它能夠承擔起主導的地位嗎?

  張蘊嶺:

  這也是一個長話題,是相互補充的。只有它現在能夠把大家捏合在一起,通過這個合作,也逼得東盟往前走得快。東盟的壓力很大,要做頭不容易,就要走得快一些,自由貿易區就提前了四次,現在馬上提出來要搞共同體。

  演播室主持人:

  這次宣言裏就提到搞東盟共同體。

  張育嶺:

  他得先走一步,得自己先修身好。雖然是做領導的,但是大家的智慧、思想還是一致的。

  演播室主持人:

  這次從制度上還是保證了它的主導權。

  張育嶺:

  是大家的共同的意見,共同協商。

  演播室主持人:

  比如説要加入東盟峰會現在必須要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演播室主持人:

  變成他的對話夥伴。

  演播室主持人:

  這也是給了東盟一種權利。

  劉江永:

  東盟本身是一個經濟合作組織,東盟自己在內部首先實行自由貿易區,通過“10+1”的方式也和其他的國家形成自由貿易的體制,東盟將來可能還跟美國將來談這個問題。

  第二,他是一個規則的制定者和遵守者。《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就是提出這個地區的多邊合作應該按什麼規則辦事,這當中就有《和平共同體條約》上的一些精神,“互不干涉內政”、“互不侵犯”、“互不使用武力”、“互不威脅”,這些都是東盟本身超越不同社會制度,超越國家的貧富發展起來的一個經驗和基本規則。現在加入東亞合作體制,這些國家也逐漸認同這個規則,應該看到,這是東盟地區性的重大的貢獻。

  演播室主持人:

  不管怎麼説,14日開始的東亞峰會可能比東盟領導人峰會還要更加引人關注一些,因為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到底在這個會上有多大的分歧,還是朝向一個什麼樣的目標前進,未來可能還要請兩位專家給我們分析。大家也知道,在東亞合作的過程中可能還有很多的困難,包括現在中、日、韓之間的一些政治上的問題可能也影響到了東亞地區的合作。

  非常感謝兩位嘉賓。同時也感謝觀眾朋友收看本期的《今日關注》。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還能夠繼續為大家關注東亞峰會的有關情況。

  謝謝您的收看。再見!

  製片人:張立勇

  策 劃:朱同合

  編 輯:施 蕾 李 萍

  主持人:魯 健

  監 制:馬 勇

  E-MAIL:JinRiGuanZhu@cctv.com

責編:薛藍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