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外救援隊歸來,他們在巴基斯坦的地震救援過程中是怎樣參與搜索、營救,進行醫療救護的?他們又經歷了哪些酸甜苦辣?中國在救援過程中又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演播室主持人 王世林: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今日關注》。
2005年10月8號上午9點南亞發生了芮氏7.6級的地震,給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等國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應巴基斯坦政府的要求,中國派出了一支由搜救、營救、醫療救護和地震方面專家組成的49人的國際救援隊伍前往地震災區,這也是中國第四次參加海外救援。在完成了巴基斯坦地震災區的救災任務之後,北京時間10月20日下午,也就是今天下午,中國國際救援隊的隊員們乘專機回國。
在巴基斯坦的這一段時間裏,他們都遇到了什麼樣的危險和困難?他們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現在在演播室我們就特別邀請來了三位隊員,我來介紹以下:一位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副隊長,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的司長黃建發,黃司長,您好;還有一位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副隊長馬慶軍先生,你好,馬隊長;還有一位是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療組的負責人彭碧波先生,你好。歡迎三位到演播室來參與我們的節目。
我們知道你們是今天下午剛剛乘專機回到北京,然後沒怎麼休息又來到了我們演播室,坐飛機坐了多長時間?
黃建發 中國國際救援隊副隊長、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司長:
坐了將近五個小時。
主持人:
將近五個小時的飛機,很辛苦,還沒有怎麼休息。今天三位都是統一服裝,這是咱們國際救援隊的統一服裝,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個服裝的設計方面有什麼樣的含義?
黃建發:
服裝的顏色是橙色的,在救援現場比較顯著。
主持人:
對。
黃建發:
反光條便於夜間執行任務,你還會注意到我們這裡有幾個英文字母就是CISAR,就代表中國國際救援隊英文字母的縮寫,所以CISAR在整個國際救援界還是比較有名的。
主持人:
可以説我們已經通過我們的記者周琨發回的新聞看到了你們在當地救援的情況,這一身服裝在當地的現場非常的醒目,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今天我們的主要話題是想請你們講述一下在救災現場的所見所聞,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還是通過一個短片了解一下這次在災區的國際救援隊救援的情況。
解説:
巴基斯坦北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10月8號上午發生芮氏7.6級強烈地震,這次地震是巴基斯坦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地震之一。在距首都伊斯蘭堡東北95公里處的震中地帶,許多村莊的房屋被夷為平地,同時巴基斯坦中部和北部多個城市也發生房屋倒塌,西北邊境省70%的地區不同程度受災。地震發生後,巴基斯坦政府派出軍隊和直升機展開大規模救援行動,多個救援小組為數千名地震受傷人員提供藥品、食品、臨時住所,並全力清理廢墟。巴基斯坦強震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向地震災區提供緊急援助。
8號聯合國應巴基斯派政府的請求派遣了一個八人應急協調小組幫助進行災害評估並協調救援工作。
10月9號中午,應巴基斯坦政府的請求,中國政府派出了一支由49人組成的國際救援隊,並首批感到巴基斯坦地震災區實行救援,中國新聞記者也隨隊參加了救援行動。
演播室主持人:
馬隊長,我們知道這次咱們救援隊到達的地方是叫巴拉考特鎮,這個鎮應該説是受災最嚴重的一個地區,中國救援隊是第一支到達這裡的國際救援隊,能不能給我們講一下當時你們到達的時候當地的情況?
馬慶軍 中國國際救援隊副隊長:
我們是10號中午到達曼德拉地區,這個是巴基斯坦這次重災期,也是地震的中心。當時我們到了以後,沿途就看到了房屋90%都倒塌了,非常慘,在我們歷次四次救援當中可見這次是最慘的一次,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完整的房屋了,外面都是一些布條搭的帳篷,因為當時巴基斯坦還沒有來得及進行救助。
主持人:
實際上當時到現場的時候,黃隊長,你們也不知道你們是第一支救援隊,是不是?
黃建發:
實際上我們也確實不知道我們是第一支隊伍,當時我們到達伊斯蘭堡以後,從伊斯蘭堡我們簡單吃了點東西,然後馬上就趕到災區去,我們聽説巴拉考特鎮破壞非常嚴重,根據當地的官員介紹,巴拉考特其實在地震以前據説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城鎮,有著“小巴黎”之稱,那個地方山清水秀,非常好,我們到了以後,在路上走走停停,在路上走了大概14個小時,後來我們到了一看,地方房子90%都倒塌了,我們到那兒去發現我們自己是第一支隊伍,因為我們在那裏選了最好的營地搭建了我們自己的帳篷。
主持人:
我們注意到在前面那個片子也介紹了咱們這次救援隊的任務很多,包括搜救、營救、醫療救護和地震方面的專家等等,您覺得這幾方面的任務中哪個方面是最重要的?
黃建發:
這幾個方面的任務都很重要,因為災區在不同的階段它的重點不一樣,在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與時間賽跑,這個時候搜救與救援,拯救生命——活人非常重要,這個階段非常短,等到這個階段過了以後馬上就面臨著醫療和救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時要開展災害評估,救災、震災過程做到心中有數,否則我們心中就沒底了。
主持人:
對。您剛才談到了到當地以後去拯救生命是最重要的,我們也注意到了,通過我們的新聞報道看到我們拯救出了三名倖存者,同時醫療分隊這塊兒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這兒有個資料説,光受災的傷民備案的病例就有591名,我算了一下你們是10月9號出發的,在這十來天的時間裏,實際上你們每天要救治幾十個人,工作量是不是很大?
彭碧波 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療組組長:
對,這次工作量特別大,因為這是強地震導致損傷特別重,而且主要是頭部的損傷,四肢的損傷,因為損傷軀幹導致了內部出血,很多人已經死掉了,而且留下的頭部,有的頭皮都已經翻捲起來了,而且有一些部分顱骨塌陷到腦組織裏去了,所以處理起來特別困難。因此我們醫療工作要做的就是:第一、依託我們的移動醫院展開急救,當然現場的三個倖存者的救治也需要醫療隊員去貫徹始終,因為有的人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是餓了兩天兩夜,或者是三天三夜,這時候他生命特別虛弱,我們救援隊員到達的時候,聽見裏面發出呼喊聲water,他要水,這樣我們就會醫生第一個接觸倖存者給他送去了拯救生命的水,為我們搜救隊員進一步的破拆、切割去建立一個到他的通道贏得了時間。再就是根據我們剛才隊長説的,根據災害的時空劃分我們工作的重點,早期的地震爆發之後的六天以內,我們都會努力地去尋找倖存者,然後宣告搜救工作結束了之後才是轉到醫療工作,這樣我們的醫療隊員總是根據一個總的行動方案去調整自己的工作步伐,但是這個地方是山地救援,確實出乎我們意料,有許多意外的情況。
主持人:
像遇到這樣的一個救災,災難發生的場地對你們來説也是給你們提出了很多挑戰。因為你剛才講到這是一個山地救援。
彭碧波:
對。
主持人:
以前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
彭碧波:
以前沒有到這樣的山地,它存在什麼特點呢?比如説我們行進的公路很多被山頂的塌方和滾落下來的石頭給阻塞的道路,我們在到達巴拉考特的路途中我們的隊員在車上就被阻了很長時間,後來我們趙隊長臨時做出決定,派出一個先遣隊徒步迅速的趕往災區了解到第一手的情況,這也是山地救援之後才出現這種情況的。到了之後,因為老百姓告訴這裡有人被埋著,那裏有人被埋著,當你抬頭一看的時候他指的那個被搜救的地方就在山頂上,要徒步行進都得一個多小時,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必須利用有限的力量救助更多的人,這便是我們的一個決策。另外,山地的氣候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考驗,山上有積雪,山下下雨,而且溫差特別大,這樣每一天的溫度還在下降,所以説它使災民除了外傷之外,新生的肺炎、感冒、腹瀉等其他的疾病也明顯的增加,這也是這次山地救援出現的另外一個特點。
主持人:
你們現在帶的藥品夠不夠?
彭碧波:
我們帶的藥品是夠的,總共帶了156種,30萬元的藥品,這樣我們每天按照工作量是可以滿足100人份用藥的需求,實際上按照我們救助的591個人來計算的話,每天的工作量是在70到80人左右,因此我們的藥品是夠的,就在我們離開災區的時候,我們還給當地的軍方提供了一部分手套、口罩、消毒的衣服等等捐助他們。
主持人:
山地救災不光是對醫療分隊提出了很多的要求,無論是對搜救還是其他方面的工作來説,跟伊朗大地震去救援就完全不一樣了。
黃建發:
這次是完全不一樣了,這次災害的特點跟前面三次災害完全不一樣,前面三次無論是在阿爾及利亞,還是伊朗,還是印度尼西亞,它都是比較平的。
主持人:
另外可以用一些車輛,這次完全得靠人。
黃建發:
這次發生的災害,整個災害面給你一個數字,據説整個重災區將近1000多平方公里,受災的村莊一共有600多個村莊,這些村莊受災非常嚴重,但是道路又中斷了,怎麼去對他們實施救助?怎麼把一些藥品、物品送給他們?這確實給救災人員很大的難題。
主持人:
前面幾位其實都談到了這次救災從環境上來講跟以前不一樣了,所以馬隊長負責搜救這一塊兒估計困難就更大,是不是這樣?
馬慶軍:
是的,從這次搜救任務和以前相比難道要比前面三次要大,剛才他們兩位已經介紹了當地的特點,而且我們這次搜救體會最深的就是我們講的時間就是生命。
主持人:
爭分奪秒。
馬慶軍:
爭分奪秒。我們到達以後基本上第一天——10號那天,全體隊員沒有吃上飯,就是在爭分奪秒的去搶時間救助生命,而且在第一天我們就救出了兩個倖存者。
主持人:
確實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我們也知道中國國際救援隊這次是第四次到海外進行救援了,前三次是分別到了阿爾及利亞、伊朗,然後是印度尼西亞大海嘯的時候,這次又到了巴基斯坦。觀眾朋友可能對前三次的救援情況還不是太了解,正好我們有一個背景短片一起再來看一下。
解説:
中國國際救援隊成立於2001年4月27號,救援隊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部隊官兵、地震專家、醫療救護人員組成,主要任務是對各種原因引起的建築物倒塌的埋壓人員進行搜尋和營救。
2003年5月22號,阿爾及利亞發生地震,中國國際救援隊迅速趕赴阿爾及利亞地震災區展開了為期一週的救援工作,這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第一次參與國際地震災害的緊急救援。
2003年12月27號,中國國際救援隊作為亞洲第一支趕赴伊朗災區的國際救援隊執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
2004,印尼發生大海嘯時,中國國際救援隊的身影又出現在災區的第一線,這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繼2003年赴阿爾及利亞和伊朗實施地震救援以來第三次赴境外開展緊急救援行動。
演播室主持人:
好,觀眾朋友,歡迎繼續收看《今日關注》。
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在巴基斯坦從事救援工作的中國國際救援隊工作和生活的情況。現在我們演播室又新換了一位嘉賓,就是我們隨隊的記者周琨。周琨前面我們談到的一些內容你已經聽到了,我們特別想知道,你除了每天給我們發回的這些新聞報道,我們看到的現場的一些情況以外,鏡頭外的故事、鏡頭背後的故事還有哪些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我們介紹一下。
周琨 中央電視臺記者:
我覺得這次隨隊報道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畫面,就是我們在抵達災區巴拉考特當天下午我們的搜救隊員在廢墟上營救第一個倖存者的時候我拍的畫面,這個過程整個持續了大約有六個小時,是由當地告訴我們説這個地方可能有倖存者,然後我們搜救隊員就在這一地區開展搜索,搜索的同時是下挖了一個洞,這個洞咱們隊員下去以後是兩層,下去以後發現裏面有三個人,當時據當地的老百姓説是三個人。
主持人:
這個應該就是你拍攝的畫面。
黃建發:
對,這個就是我拍攝的畫面。説是三個人,這個時候我就下去拍,當時我發現前面是一個遇難者,中間是一個女性的倖存者,事後我們知道她26歲,在她的後方還是有一個遇難者。這個女倖存者當時就伸出了一隻手向我們洞外招手,因為我當時不敢開機頭燈,因為那樣會晃她眼睛,她在黑暗的地方呆了很長時間了,如果強光照射她會失明,然後我就把燈打到了頂棚上,就是那個洞的上面,隱約的能看到她,她伸著手,我拍了一個畫面,我通過尋向器拍到了她的眼神,就是那種期盼的眼神,那種求生的眼神,然後我就撤出去了,咱們救援隊又及時救助她,現場很有秩序的在營救她,通過當地翻譯,因為她説沃爾度語,她不會説英語,但是她説了惟一的一個單詞的英語説的是China。
主持人:
她認識你們的面孔和服裝。
周琨:
對。她可能知道或者通過翻譯告訴的。
黃建發:
在裏面有交流,在整個施救的過程中我們一直有人員在現場跟她進行交流,給她一種心理上的一種勸慰,告訴她中國隊在這裡面來救你了,這樣她在這個過程中喊中國,所以大家對這一點印象特別深。
馬慶軍:
而且救助的時候正好是她的弟弟跟她一塊兒救助,因為我們有一些語言是不便於溝通的,她弟弟懂英語然後跟他姐姐説的,她才知道這是中國。
主持人:
可以説危難之中見真情,而且尤其是在生命危機的時候。像馬隊長和黃隊長,你們在從事整個的救援的過程中,對於中巴深厚兩國之間的友誼是不是也通過這種救援更充分的體現出來?
黃建發:
我記得我在臨行之前,巴基斯坦駐華大使在機場送行的時候跟我們説過一句話,一方面巴基斯坦感謝中國政府這種無私的援助;另外一方面就是你們到現場去開展工作時,你們會體會到巴基斯坦人民對我們真誠的友誼,這次我們是真心感受到了這種友誼,從小孩子到普通的老百姓,到政府官員,他們都説中國是我們的老鄰居,是我們的好夥伴,是我們的好朋友,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有困難總是中國兄弟站在旁邊幫助我們度過困難。
主持人:
走的時候是不是有點依依不捨?
黃建發:
是的。
主持人:
跟當地的百姓也都熟了吧?
周琨:
對,熟了。當地的百姓他們自救的情況也比較好,他們有很多志願者,我們的營地裏就有一個志願者是服務於醫療分隊的,他是一個大學生,一直跟我們共同生活了10天,因為他是在我們去巴拉考特的路上,我們問路問到他,然後他得知是中國救援隊前來救援,第二天早上起來從他家出發可能將近有100公里的路程趕到了我們中國的營地,來我們這兒當志願者,跟我們醫療隊的人一起共同工作,包括我們拍攝治療隊下鄉去送藥語言不通的時候,他也幫著做翻譯,他現在也掌握了一些很簡單的醫療知識。
主持人:
當地的老百姓可以説時間雖然短,但是中國救援隊給他們不論是醫療方面,還是地震的支持方面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我想不光大家依依不捨,當地老百姓肯定也會一直留著這個美好的記憶。還有一個問題,黃隊長我們知道您在結束的時候給巴基斯坦的政府做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報道,這個報告的內容能不能給我們講一下?
黃建發:
在昨天,當地時間11點一刻,我們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等候飛機的期間,我們向巴政府通報了一下這次我們救災的情況,同時我們也把這次救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今後我們救災工作的一些建議也向巴方做了一個非常坦誠的反饋。秘書拉希姆先生他表示,這是他首次對中國聽取外國救援隊的報告,這個報告本身遠遠超過了一個救援隊所能做的工作,對巴今後開展救災工作,恢復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也希望中方能夠再派專家組跟巴方一起進系統的進行研究,希望中方專家組能夠在巴方工作兩到三個星期,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一些建議。
主持人:
實際上他們還是希望能夠再繼續的工作一段時間,能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建議。當時你們是怎麼想起來要在臨走的時候給巴方提供這樣一個報告和建議?
黃建發:
因為我們在救災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因為在這次地震災害本身,就是巴方沒有經歷過,這是巴基斯坦建國以來所經歷的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巴基斯坦政府組織還有老百姓對這種災害他們沒什麼經驗,所以根據我們的一些體會,包括結合中國的一些經驗,我們覺得有必要把救災工作的一些情況向巴政府做個反饋,以免在今後開展救災工作能夠更加有效、更加有序。
主持人:
我們也通過這個新聞報道看到了,現在在地震災區無論是天氣還是飲食的狀況都不是很好,而且天氣逐漸的轉涼了,為災民提供一個避難的場所,或者提供重組的飲食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馬隊長,您覺得現在從災難現場的情況來看,救災的重中之重又是什麼?新的情況是什麼?
馬慶軍:
救災的現場,現在災民最需要的是帳篷和糧食、水,因為現在當地我們感受到他的水源非常缺乏,而且我們自己去,我們光帶水就帶了200箱礦泉水還不夠,最後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又給我們保障了200箱,因為當地的水基本上是靠河水,地震以後都要到河水當中去洗漱、飲用,這水裏多多少少就有點污染。
主持人:
提供清潔的飲用水是首位的。
馬慶軍:
對,而且當地溫度溫差特別大,中午我們在那兒熱的程度是穿短袖還熱,到了晚上6點以後我們穿著襯衣、襯褲還嫌冷,溫差比較大,就像咱們當地內蒙似的,早穿襖,午穿紗,這實際上是這麼一種形象。
主持人:
我看今天也有有關的報道,聯合國也提出了要緊急呼籲給巴基斯坦和印度災區提供帳篷,看來現在在當地關於帳篷,就是一個提供避身的場所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了。
黃建發:
帳篷問題是個大問題。
主持人:
原來的房子幾乎現在都不能再住了。
黃建發:
原來的房子基本倒塌,現在留下的房子也不能住,因為現在這個地區還有很多餘震,像昨天早上7點40分,我們吃飯的時候又經歷了兩次五級多的余震,對於余震災民就不敢呆在屋裏面了,所以只能依靠帳篷。現在很多災民住在村子裏面,村子裏面交通又不方便,所以如何安置災民?如何給災民提供帳篷?這是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非常迫切的問題。
主持人:
雖然我們國際救援隊已經回國了,但是救災的工作不可能會結束,下一步對於巴基斯坦的災區的救災還有什麼計劃?
黃建發:
下一步從近期來講首先對災民進行妥善安置,向災民儘快的提供帳篷,這是近期的。從遠期來講,要考慮災區恢復重建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很重要,重建到底是在原地重建,還是擇址重建?所以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有所考慮。這些恢復重建工作必須要做一些系統的工作,做出一些科學規劃。
主持人:
周琨,你這次也拍了不少的素材和畫面,另外,在下一步隨著救災工作的進展,你可能還會繼續的關注。你覺得從新聞記者的角度來講,下一步我們關注的角度在哪兒?
周琨:
我覺得下一步關注的角度應該關注他們當地災民恢復他們這種重建的信心,因為他們的家園已經沒有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日常生活物資都沒有了,怎麼能喚起他們這種重建的希望,我們在當地採訪的時候也採訪了他們一下,他們有的説1992年發生過一次洪水,洪水三年以後這個地區得到了重建。他們説現在我們需要重建,但是我們需要的是信心,需要的是所有人的信心。也正像我們採訪救援隊的一位隊長就是醫療隊的彭隊長,他説現在的救援就像每個人就像一根火柴,所有人的火柴舉起來就是一把火炬。
演播室主持人:
好,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關於巴基斯坦救援的情況我們先談到這兒,在這裡我們也衷心的祝願災區的災民能夠早日重建家園,過上幸福的生活。
好,非常感謝三位參與我們的節目,謝謝。
好,觀眾朋友,今天的《今日關注》節目就到這裡結束了,感謝您的收看,明天的同一時間我們再見。
製片人:張立勇
策 劃:滕雙雙
編 輯: 閆敏 倪彬彬
主持人:王世林
監 制: 馬勇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