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神舟”推動航天經濟(10月18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9日 14:09 來源:CCTV.com

  航天技術産業迅速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每年在航天産業的直接投入達到上百億元人民幣。那麼,航天産業還能在哪些方面更進一步的發展,我們的主要目標應該定位在什麼方面?

  演播室主持人 王世林:

  各位好,歡迎收看《今日關注》。

  經過五天的太空之旅,“神舟”六號飛船昨天順利的返回地面,緊隨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之後,北京時間今天下午14:20分“神舟”六號的返回艙由火車運抵北京昌平車站。據了解,飛船著陸廠區負責部門把返回艙移交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之後,有關專家即將對返回艙進行初步的檢驗和詳細的技術分析,為今後神舟飛船的發展積累經驗。到這裡“神舟”六號從發射到回收應該説圓滿完成了預定的計劃。有海外的媒體評論説“神舟”六號的發射,意味著中國已經邁入了航天大國的行列,這將對中國下一個五年規劃,乃至整個中國的整宏觀經濟將産生深遠的影響。那麼,航天到底能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多大的動力,未來航天又將向什麼樣的發展呢?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關注的一些話題。請到演播室的兩位專家我來介紹一下,一位是大家熟悉的,這兩天一直參與我們直播節目的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研究員朱毅麟,還有一位也是大家熟悉的,我們這幾天直播節目的嘉賓,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教授焦維新,歡迎兩位參與我們的節目。

  這幾天隨著我們通過電視來直播“神舟”六號的相關的情況,可以説大家感覺航天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到底這個航天會對我們的生活,對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可以説也是這幾天大家討論的焦點的話題。我注意到香港的《文匯報》報道説,“神舟”六號的發射,意味著中國已經邁入航天大國行列的同時,也將會對中國下一個的五年計劃,甚至對中國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産生很大的影響,我不知道,朱先生您對這樣的分析怎麼樣看,您是不是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朱毅麟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我想是這樣,因為航天對科學、對經濟、對文化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很大的作用。航天包括三大領域,和我們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關係最密切的就是各種各樣的人造衛星,比方像通訊衛星。通訊衛星上天以後,就使得我們電視轉播、電話、數據傳輸都可以通過衛星很快地傳達全國各地,也可以很快地傳達到全世界各地。我們現在看國外的體育比賽,或者是演出,當場就可以看到,這都是很現實的情況,這都是通訊衛星帶來的效果。拿通訊衛星經濟效益來説,也是很可觀的,一顆通訊衛星在天上,它每個轉化器每年的租金就是100萬到200萬,一顆衛星一般都有幾十個,二十個或者是三十個,甚至四五十個轉化器,一年的收入就可以達到幾千萬,也可以説一、兩年它的成本就收回來。而一顆通訊衛星它可以在天上工作12年到15年,這樣以後這幾年的收入完全是一種利潤,所以從通訊衛星的發展來看,從經濟收益來看,它的消費比是非常高的,不用説它對普及廣播,普及電視,氣象衛星我們也更深刻的認識到,我們每天看的氣象廣播,不管是國內的、國外的都是通過氣象衛星觀測到的數據,而氣象衛星觀測到數據比過去僅僅和地面的觀測範圍大得多,而且精確的多,我們知道發佈的氣象的消息那都是公益性的,不收錢的,當然我們從這裡面收不到什麼錢,但是我們可以從氣象預報所産生的效果來看。

  主持人:

  無論是對人還是對農業生産、工業生産、交通。

  朱毅麟:

  對農業生産、工業生産、交通、航空、航海産生的效益都是非常大。比方説,我們現在的颱風的預報我們可以很準,30天以前可以知道颱風在太平洋什麼地方生存,大大減少了損失,所以從減少損失就可以算做經濟效益。

  主持人:

  以前可以説衛星,航天産業中衛星這一塊一直在發揮著作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那個時候大家感覺到離我們比較遠,尤其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飛船有人參與的這種載人航天飛行之後,隨著大家關注的熱點好像感覺航天好像離我們還是挺近的,尤其是這次我們注意到了在太空中航天員也做了一些方面的試驗,所以大家都在期待著這個航天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焦教授您覺得航天經濟到底能為我們經濟發展提供多大的動力?

  焦維新 北京大學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剛才朱教授已經談了,一些應用衛星給老百姓直接帶來的好處,隨著我們“神舟”六號成功的發射和返回,在我身邊的一些親戚朋友也是經常問起這個問題,載人航天究竟會給老百姓帶來什麼好處?當然了,他們對我們國家帶來的政治影響,對提高我們國家的地位,這方面大家都有共同的感受,我覺得除了這些方面的影響之外,載人航天對我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是很直接的。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一方面對國民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因為載人航天我們有七大系統,它涉及到機械、冶金、電子、計算機等等這些很多的行業,載人航天對這些技術提出了一些要求,反過來這些技術部門的發展就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它涉及到很多方面。

  主持人:

  我看一個材料講到了,比如説這次的載人航天系統工程有七大系統,光飛船的系統有一個數字顯示説,這個飛船本身就十萬個部件,這十萬個部件有多少企業來提供呢?有幾千家企業來為飛船提供零部件,而這幾千家企業就涉及到很多的領域,就像您剛才説到的,材料也好,電子也好,遙控裝置也好,遙測裝置也好,還有各種新的高新科技的企業在裏面,這些企業的參與也就會帶動一群企業的參與。

  焦維新:

  他為了完成載人航天的任務他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國家投資要進行技術改造,他的技術就提高了,為他進一步的發展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可能老百姓想要看的我們直接體會到了,看到的,其實這方面因為國外在載人航天應用開展的比較早一些,其實由於很多的方面,包括一些太空産品的開發,在太空載人飛船的微重力環境下可以提供高存度的半導體材料,這樣為發展電子工業打下基礎。日常生活中也有好多,比如説微重的環境下提煉出的特殊的藥品、抗干擾素,還有流感疫苗等等,這都已經應用於實踐。還有一些更有趣的大家知道出艙用的航天服,航天服可以抗紫外線的照射,利用這些技術和材料製造出來的服裝,可以把紫外線可以消除99.9%,所以我們到了一些地方,特別是旅遊的,可以打遮陽傘,打著傘旅遊很不方便,假如你穿那麼一件抗紫外線服的話,就不可以不必打著那麼一個傘了。

  主持人:

  可以感覺到航天早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去了,只不過現在通過這次“神舟”六號的飛行,大家感覺到航天確實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更近了。説到這兒,我還注意到這幾天很多國家媒體的評論也講到了,這次中國第二次實現了載人航天的計劃,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其中很重要的意義,除了剛才焦教授談到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方面的影響之外,很多的媒體也談到了説顯示了中國科技實力的提高,它帶動了一批科技力量在茁壯的成長,這方面的影響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説也會逐漸的顯現出來。

  朱毅麟:

  就像你剛才講到的,就拿咱們的人造飛船來説,它裏面有好幾十萬的部件,零部件。這些部件的要求總的來説是要求輕,要求體積小,要求精度高,因為飛船體積就那麼大。

  主持人:

  如果多一克重量,對於火箭有更高的要求,最好輕點。

  朱毅麟:

  所以要求輕,所以高、精、尖,這樣對於參加研製這些産品的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就提高他們産品的精度,減輕他們的重量,這是一個很大的作用,帶動傳統工業的改造和創新。

  主持人:

  隨著剛才兩位給我們介紹,確實關於航天對我們生活中的影響也非常的清晰了。我這兒可以給大家捋一下,假如我們的一天的生活是從早晨開始,從早到晚我們基本上都不離不開跟航天有關的這些無論是産品或者生活用品等等,比如説早上起來,我們起來以後手機不是關了嗎?早晨起來我把手機打開,手機本身雖然在城市裏面有很多的機站,但是遠距離的傳輸其是要靠衛星來完成,打開電視我看一看衛星給我們預報的天氣情況怎麼樣?衛星雲圖一看,早晨起來這兩件事起碼都是跟我們航天有關係的,然後上班了,上班以後出門要坐汽車,一上車,假如説你打出租車,可能會有一個表,上面寫著一看GPS定位系統,也是靠衛星全球定位系統來給大家提供我這車走到哪了,另外有的時候還戴上一個太陽鏡,太陽鏡很可能就是鈦合金做的,鈦合金就像剛才朱先生講到的,是一種非常輕的太空用的一種材料,比如到辦公室以後你還要上網,可能還要開電視電話會議等等也是跟這個有關係。另外我們的“神六”節目的直播,你要是看一下的話,也是通過衛星來傳輸的,尤其我們四套節目是覆蓋全球98%的地區,就是靠通訊球衛星來完成的,最後晚上你回到家了,我打開電視最後在播的德甲,來看一看,完全也是由衛星給大家傳播,自己捋一下我們這一天的生活中是離不開這個航天的,除了我剛才説的,實際航天給我們帶來的影響還很多,我們再來通過一個背景短片,看一看航天到底還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其他方面的影響。

  解説:

  從1956我國航天工程起步已開發出的民用産品達五千多種,其中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覆蓋衛星、通信、導航、天氣預報、防災減災、乃至教育等方面,僅僅一個衛星通訊技術,就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電話、數據傳輸、電視轉播、衛星電視教育、移動通訊、救援、遠程醫療等上百種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近年來,新出現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牽引下研製完成的。在生物加工方面,在太空可以生産出純度比地面高100倍的抗流感製劑和抗病毒干擾素等30多種高質量藥物,利用載人航天器,航天員還可以檢測地球磁場,探尋石油、礦藏和地下水源,觀察農作物的長勢,另外人們還可以通過衛星測量農田面積,治理污染等。

  主持人:

  我們知道焦教授是專門研究地球和空間科學的,我在這兒班門弄斧一下,我們知道就是從目前人類能力所及的空間科學的分類上來看,一共分為五大類,包括空間天文、空間物理、月球和升空探測,地球系統科學、生命科學和微重力科學。根據您這幾年以來的這種研究來看,從世界範圍來看,最先進的空間科技都有哪些?您給我們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焦維新:

  最先進的空間科技,比如説空間天文,現在我們不僅能夠觀察到太陽的變化,還可以了解非常遠的,比如行星,除了這些之外,比如哈博空間望遠鏡我們還可以觀察到離我們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公年他們的航行的情況,空間物理學或者我們稱為日地空間物理學,我們要了解在我們地球周圍的一些空間環境,電力變化如何影響我們通訊的?太陽什麼時候會可能爆發?以前我們在只有地面的望遠鏡,比如地面光線望遠鏡,陰天你就看不見,日頭落了你也看不見了,可是現在如果用衛星觀測,或者説相當於把天文臺搬到太空去了,這樣我們就不受天地條件的影響,我們用特別像用紫外波段等等觀測太陽,太陽表面什麼地方有可能發生耀斑,我會看得很清楚,什麼時候有可能要有大的耀斑發生,我們都看得很清楚。原來我們説對太陽活動性預報,實際上我們看不清它的結構的變化是不可能談到它的預報的,這是從空間科學研究的角度。空間的搖桿科學這方面的發展太快了,比如像資源的普查,了解災害,等等用途非常廣泛,而且水平不斷的提高,原來可能我們只能看清幾十米大小的物體,現在一些小的搖桿衛星都可以看清一米大小的物體,哪個地方稍微有一點火苗,火焰還沒有發的很大可以就觀察到了,如果以前的搖桿衛星試驗能夠看得到,但是可能是火勢已經蔓延的很大才能看清楚,現在比如我們只有一米的大小的火苗我們就發現了,我們提前採取了預防措施,所以對於防治自然災害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手段。

  主持人:

  朱先生是國際宇航科學院的院士,我們知道從國際範圍來看,大家都非常看重太空資源,也許太空資源可能在開始我也是這樣理解的,太空資源什麼資源?太空連升空的時候連空氣都沒有,有什麼資源?您給我們講解一下,我們怎麼樣來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這是一個寶實際上。

  朱毅麟:

  首先對資源的概念要擴大,不是僅僅是物質的東西,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是資源,實際上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我們利用的空間,空間在太空裏面,雖然空氣也沒有,不要説其他的東西了。

  主持人:

  你看不見不見得等於沒有。

  朱毅麟:

  它的環境就是很重要的資源,我們現在利用的最充分的就是所謂的高原位置資源,利用它軌道這個資源,因為我們有一句俗話叫“站得高,看得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所以這個衛星比飛機要高出好幾十倍,飛機一般在幾千米高空,衛星都在幾百公里的高空,就相當上百倍了,因此它看的面積比飛機大得多,一次看下來會看很大的面積,比方説普遍一張照片它就有幾萬平方公里,你覆蓋了我們整個國家960平方公里土地的話,一般也就是500張照片我就可以覆蓋了,一顆衛星可以在天上轉幾天以後,我就可以全部照下來,這就是大大方便了。

  主持人:

  你説這麼多資源,實際上可能還有一個資源,可能怎麼説呢?更是人們所想象不到,比如説我們要到哪去旅遊,肯定是風光秀美、山清水秀,我們到這裡面旅遊,但是現在有人希望到太空去旅遊,而且還有一些人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所以是太空不光是有我們需要很多位置方面的資源,更重要的還是旅遊資源,下面我們通過背景短片了解一下,真正的實現了太空旅遊夢想的這些人的故事。

  解説:

  自從1961年有里加加林勇闖太空以來,人類的載人航天事業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風雨歷程,40年的航天成果的積累創造了一個傳奇般的成就,那就是普通地球公民也能夠遨遊太空。

  2001年4月28號,在哈薩克斯坦的航天發射中心,重達300噸俄羅斯聯盟32號載人飛船拔地而起,載著美國富商地托和另外兩名俄羅斯宇航員飛往距離地球400公里的國際空間站。61歲的地托由此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的首名太空遊客,兩天太空飛行之後,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地托終於到達了他夢想的地方,這是前所未有的旅遊項目,他每天環繞地球16次,還可以通過太空窗俯瞰地球,這個懸墜在太空中的寶石藍色的星球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令人盪氣迴腸、美不勝收的壯觀太空景象。

  八天后,俄羅斯聯盟飛船返回艙,載著地托和另外兩名宇航員安全的降落在了哈薩克斯坦境內,歷史上的首次太空旅遊圓滿的畫上了句號。

  2002年4月25號,“聯盟TM”三四號飛船又從哈薩克斯坦敗科努爾發射場騰空而起,這一次他搭載了年僅28歲的南非富翁馬克沙特爾沃斯進行了十天的太空子旅,他也成為繼地托之後世界上第二位太空遊客。與地托不同的是,由於有太空旅遊新規則的支持,沙特爾沃斯的這次履行再也沒有引起爭議,他贏得了航天部門官員、南非政府和民眾的大力支持,沙特爾沃斯也不願只是作為一名太空遊客,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國際空間站上一名有作為的成員,並且積極參與自己設計的科學研究項目,包括在太空中進行艾滋病疫苗的研究。

  2005年10月1號,全世界羨慕的日光再次聚集到敗科努爾發射場,年以六旬的美國富翁格雷格裏奧爾森在國際空間站第12長期考察團的兩名宇航員保駕護航下,搭乘俄羅斯“聯盟TMA”7號飛船飛向茫茫宇宙,成為世界上第三名太空遊客。儘管一張二千萬美元的太空郵門票充分顯示了他的經濟實力,但略顯淩亂的灰白短髮和瘦小精神的面容使奧爾森看上去似乎更接近科學家的形象,而並非人們印象中的富翁。事實上,奧爾森並沒有單純的將這次遊太空當做一次列旗之旅,他堅持帶上自己公司研發的進紅外相機拍攝地球上空雲層形成的情形,並開展了晶體培養、地球大氣濕度測量等十項科學實驗,可謂不需此行。

  奧爾森:

  美夢終於成真了,僅僅漂浮空間站裏就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奇妙體驗,這次太空經歷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樂趣,我認為它物有所值。

  解説:

  與地托和沙特爾沃斯一樣,奧而森的登天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他曾經因為健康原因被迫中斷訓練,錯過了今年四月發射升空的飛船航班,看來到太空瀟灑走一回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輕鬆。

  主持人:

  確實到太空走一回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複雜和困難。相信會有越來越多人會對太空旅遊感興趣,但願更多人實現他們的太空旅遊夢。

  接下來我們再請教演播室的兩位專家,在我們的“神舟”六號成功之後,國務院的新聞辦還舉行了新聞發佈會,在新聞發佈會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主任,唐賢明先生他曾經講到了説2007年的時候,中國下一步航天計劃還有很重要的一步,要實現太空行走,接下來還要實現發射目標飛行器,建立空間站,等等,進行交匯對接,等等這一系列的步驟,兩位對於未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怎麼樣看?

  朱毅麟:

  我想下一步解決這兩項技術,一個就是出艙進行太空行走。

  主持人:

  這很困難嗎?

  朱毅麟:

  應該説如果實現了,那就是我們載人航天又跨進了一大步,為了實現出艙活動太空行走,至少要解決這樣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出艙航天服,這次出艙航天服是非常複雜的,它就相當於一個微型的飛船,因為人的氧氣的呼吸,二氧化碳的排除,大氣壓給身體增加壓力,還有一些溫度、濕度的保持,都是靠這套服裝,這套服裝要非常的密封,不能和外面有任何漏氣。

  主持人:

  等於説就是一個小飛船。

  朱毅麟:

  這套航天服製造起來複雜,而且非常貴。

  主持人:

  它跟艙內的航天服是不一樣的?

  朱毅麟:

  完全是不一樣的,艙內航天服只起一個輔助作用,因為艙內整個還是大氣壓,在太空行走穿這套航天服。

  焦維新:

  在艙裏面可能不穿這個航天服,可是到外面的時候比較得穿,不穿受不了的。

  朱毅麟:

  這套航天服要通氣,通水,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比較老的方式,用一根管子通飛船和空間站連著。還有一個比較先進的就是完全斷接和飛船的關係。

  主持人:

  不用一個繩子牽著?

  朱毅麟:

  不用繩子牽著,這裡面有一個揹包……

  焦維新:

  有開關器,按照自己的需要或者升高,或者往左右移動。

  主持人:

  它在空中實際上會給自己操作的。

  焦維新:

  對,要麼怎麼説它是一個小型的航天器呢。

  朱毅麟:

  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飛船要改裝一下,要裝一個氣艙,如果你要是從軌道艙出去的話,軌道艙留出空間改為氣艙,這個氣大艙就是給你航天出艙之前做些準備工作用的。

  主持人:

  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2007年我們就可以期待了。

  朱毅麟:

  2009年到2012年這個之間,它要發射一個目標飛行器,然後用飛船跟目標進行對接,這個任務也不是很容易的。

  主持人:

  這兩步都是為了未來的空間實驗室、空間站在做準備。

  焦維新:

  現在可以説任務非常明確,但任務也是非常艱巨的。比如剛才提到航天服,俄羅斯和美國的航天服是非常先進的,但就從最近的一、兩年國際空間站,太空行走來看也是經常出毛病的,太空對接任務也很艱巨。我曾經做了一個統計,蘇聯的聯盟圓形飛船它進行了27次太空對接,但它有4次失敗,“聯盟T”飛船進行13次太空對接有1次失敗,從“聯盟TM”開始到“聯盟TMA”總共4次太空對接,後來全都是成功的,它得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我不能期望一次把太空對接的技術所有都解決了,需要有發展的過程。

  主持人:

  所以需要慢慢來,一步一步,扎紮實實的來。

  可以説關於航天的話題很多,時間的關係我們先談到這兒。非常感謝兩位到演播室參與我們的節目。

  好觀眾朋友今天的節目的最後我們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先生的話來結束我們今天的節目。他説:“航天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捆上了火箭,已經和必將繼續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大的動力。

  好,今天的節目到此結束,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製片人:陶躍慶

  策劃 朱同合

  編輯:施蕾 張夢溪

  主持人:王世林

  監製:王未來

  E—MAIL:ChinaNews@cctv.com

  JinRiGuanZhu@cctv.com

責編:薛藍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