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專家和台灣民眾共同關注“神舟”六號返回
演播室主持人: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您收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
這是中國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的演播室,歡迎您收看我們的這次特別報道。今天在演播室一塊跟我們關注節目的嘉賓,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下。首先要介紹一位女士,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的專家王南華教授,歡迎您的到來。
王南華:
您好。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一位大家恐怕已經比較熟悉了,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副總設計師沈力平先生,沈總也歡迎您。
沈力平:
你好。
演播室主持人:
到目前為止,從10月12號的9點鐘算起,“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已經在太空當中遨遊了106個小時了。我們的兩名航天員已經打破記錄了,他們在太空當中已經翱翔了106個小時,回想起過去的一百多個小時。我相信我們現在都不用準備很多新的畫面,大家就可以在腦海當中,隨意地想起他們在太空當中所進行的動作,他們工作和生活的狀態,因為這兩天我們進行了大規模的報道,相信大家已經比較熟悉了。我們可以回顧到瑞雪出征,想到“神舟”2F火箭騰空而起的場面,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兩名航天員在軌道艙和返回艙裏面的工作情況,他們如何進食,包括怎麼刮鬍子。到現在為止,惟一的秘密就是他們在太空當中,關於方便的問題究竟進行的如何,恐怕還是一個秘密。當然這涉及隱私方面。話又説出來,正是因為我們的國人對這兩位航天員太關心了,我們對於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太關心了,所以他們的方方面面我們都想了解清楚。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我們要共同關注,因為一百多個小時過去了,在上今天節目之前,我收到了我們主任的一個短信,當中有一句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跟我説到,今天是一個特別有期待感的夜晚。我想跟大家分享這三個字“期待感”。如果説在過去的一百多個小時當中,我們一直關注他們在太空當中方方面面的東西。那麼在接下來的十幾個小時或者是幾十個小時,讓我們準備好自己的期待感,讓我們期待著我們的航天英雄平安歸來。關於航天英雄平安歸來,我們各個方面分系統的所有人員都在進行著精心的準備,等待他們回家。就要提到著陸場系統了,現在準備的情況怎麼樣呢?馬上來連線一下,我們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進行採訪的記者冀惠彥,了解一下當地的情況。惠彥,您好。
冀惠彥(中央電視臺記者):
您好,您好,主持人。
演播室主持人:
我知道這兩天在記者當中,你的工作條件可能是比較艱苦的。今天又一路本奔波趕到了四子王旗,不知道現在著陸場系統的準備情況如何呢?
冀惠彥:
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完全就緒了,所有的系統經過多次的演練,反復的磨合,不斷地完善各種各樣的方案,也可以這麼講,“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且昨天開了“實施”大會之後,一位領導在臺上説了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他説成功發射運行正常,現在能不能安全回收、健康出艙就看我們著陸場的了,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期待著內蒙古大草原。
演播室主持人:
確實。冀惠彥,剛才你也説到了“萬事俱備”。當然,這個“萬事”裏面也包括了老天爺。能不能介紹你在當地天氣的感受,老天爺臉色怎麼樣?
冀惠彥:
今天的天氣出奇的好,整個著陸場基本上沒有感覺到有什麼風,也就是説每秒鐘低於六米,返回艙著陸的最基本的風速要求就是不能高於每秒15米,比如現在的風度已經遠遠小于最基本的要求,而且氣溫回升的也比較多。像昨天,我們白天的氣溫可能也就兩三度,已經公佈的是12度,但是我們在現場感覺這個溫度好像不止12度,很暖和。另外,前幾天還有沙塵暴能見度也比較差,像今天萬里無雲、碧空如洗,整個場區簡直透亮極了。晚上看那個月亮,好像近在眼前似的那種感覺。空氣也特別好,透明度也特別好,氣溫也特別好,風的感覺也特別好。也就是説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演播室主持人:
冀惠彥通過你的報道,我們也知道現在四子王旗當地的天氣情況應該是非常理想的。説完天氣,我們來談談人。之前你的報道,我們也知道了,在四子王旗準備進行救援工作地面的相關人員進行了好幾次演練,不知道現在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是在大戰之前的一種興奮或者是有些緊張,還是通過很多此演練,現在已經成竹在胸了?
冀惠彥:
我覺得他們現在已經成竹在胸。但是成竹在胸並沒有盲目樂觀,而是非常非常的自信。今天下午我在場區內就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一種是很多人還在屋子裏頭進行預想、回想的討論會,這樣的討論會達到什麼目的呢?就是把所有的工作再濾一遍,把所有手頭掌握的東西在一一掰開了之後,再想一想,看一看。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看看方案完善不完善,再完善一下。但是又有另外一種景象,在場區裏,仨一群,倆一夥在曬著溫暖的陽光,悠閒地在休息。這種大戰前的緊張也好,休息也好,我説完全歸結了兩個字,就是“自信”,這種自信給了別人完成工作基礎和把握。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還想追問最後一個問題,具體到你個人,明天你將會搭乘哪架直升機,因為我們知道有幾架直升機裏面都會有一些記者。因為在“神五”回來的時候,你是第一個拍到楊利偉出艙的記者了,那麼這次你的準備工作準備好了嗎?
冀惠彥:
像這樣肯定會有分工的,因為什麼呢?定崗定位,這是著陸廠區對所有人員的要求,不光是記者,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有定崗定位。好比説,一個人可能承擔一項工作,有人要承擔兩項甚至三項的工作,前幾天我説過有碰到一個很老的同志,大概能有五六十歲,他臂上戴了一個警衛的臂章。而我問他,你怎麼這麼老還在參加警衛呢?他説,我是一個醫生,我要參加醫療救援工作,但是我醫療救援工作完了之後,我還有第二個崗位去進行警衛。像我們也是一樣,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定了位。好比哪個直升機上,你上,哪個汽車上你上,所有的記者也都全部定了位。只有定了位之後才能明確自己的位置,才能遵守一切所規定的要求。但是我想我上這架直飛機,我期待著他能最先趕到這個現場,因為所有允許上直升機的人員並不能包括你這架直升機第一到,因為按照現在的要求,每架直升機發現目標,你的直升機落地,其他的直升機再根據你路程的遠近依次落地。
演播室主持人:
好,感謝冀惠彥發自內蒙古四子王旗非常詳細的報道,也祝您明天工作順利。
剛才是我們了解了主著陸場相關的準備情況。我們也知道主著陸場是位於內蒙古的四子王旗,另外在酒泉還有一個副著陸場,現在的副著陸場的準備工作又怎麼樣呢?我們來連線一下副著陸場的吳年生。吳總,您好。
吳年生(副著陸場總指揮):
您好。
演播室主持人:
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副著陸場,因為我們知道之前在主著陸場進行過幾次演練,那麼副著陸場呢?
吳年生:
副著陸場我們也進行了多次的聯合演練,我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主場和副場都滿足返回的氣象條件。應該説今天是返回主場,我們副場這邊空中搜救分隊和地面搜救分隊仍然在待命,但是我們還有一個空中應急搜救分隊,空中應急搜救分隊今天晚上我們會啟航到機場去,協助機場開展航天員的搜救工作。
演播室主持人:
感謝吳總發自現場的報道,謝謝。
剛才我們是通過主副著陸場的記者,還有副著陸場的總指揮了解到了這兩個著陸場準備的一些情況。那麼“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已經飛行了一百多個小時,剛剛過去的一段時間,航天員在艙內又有哪些活動?飛船運行狀況,我們通過幾個電視畫面來回顧一下,我們來看一段(畫面)。
另外,我們是從飛船上,這是傳來的航天員在返回艙裏的畫面。
這第一組是在昨天下午4:32分的時候,兩名航天員在艙內是輕鬆地看書。據醫生説,這也是航天員在天上一項很好的娛樂活動了。看到他們狀態確實是很輕鬆。
第二個畫面,我們看到航天員他們拍攝到的日落的景象,我們可以看到航天員是透過飛船的左舷窗正在太空當中看日落,非常的壯觀。畫面當中,天空是深邃的藍色,日落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畫面的右上角,大家注意一下,是返回艙的太陽能帆板,它永遠會對著太陽的位置,為飛船來提供動力。看來這個太陽能帆板是在捕捉最後一絲太陽光。
再來看看下面這一幅,這一組我們可以看到航天員聶海勝正在量血壓。像這樣的工作他們每天都要進行兩到三次,同時他還可以把血壓的數字實時的傳回到地面,地面的監控站也會對他們進行實時的檢測。大家注意一下,聶海勝身著藍色的工作服,他在左胳膊這個袖子設計也是非常講究的。有一個拉鎖可以直接拉開,這樣不用把袖子撂起來,或者把衣服脫下才能量血壓,這也是一個非常精心的設計。那麼航天員是把量血壓的繃帶綁到了左手上,然後再拿起操作棒來操作飛船上的面板。目的就是讓地面上的醫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來了解航天員的生理狀況。
我們看了這三組畫面,演播室兩位專家,二位也能不能也評價一下,這兩天飛船還有航天員他們的狀態,是不是和我們預想的完全一致?
演播室主持人:
對,是跟我們預想的完全一致。因為我們不管是從現場,還是從電視報道上,可以聽到評價最高的一句話,就是飛船運行一切正常,航天員身體狀況一切正常。
演播室主持人:
王教授覺得飛船現在的狀態怎麼樣?
王南華:
飛船現在都按照原來預定的、設計的狀態在正常運行,一切數據都表明飛船各個分系統工作都良好。
演播室主持人:
那麼一會兒相關返回和著陸的話題還要請教二位。
其實這一次載人航天飛行,可以説很多媒體、很多地方都在關注,可以説是高度關注。當然我們在台灣島的朋友也不例外了。我們今天還特意邀請了台灣TVBS演播室裏的主編,還有相關的嘉賓與我們一同關注來“神六”航天飛行。那麼馬上來連線一下在台灣島的TVBS的新聞現場。我們來看一下在新聞現場的主播是TVBS的詹慶齡直播。慶齡,您好。
詹慶齡(台灣島的TVBS主播):
剛強,您好。所有北京的觀眾朋友們,所有的觀眾朋友,大家好。還有在北京的演播室兩位專家。
我們在台灣島內一塊來關注“神舟”六號,不僅僅是在四天之前發射升空的情況,還有在幾個小時之後即將要回航的情形。當然在這裡,除了我在此為你服務之外,在我們的棚內也要求到兩位專家,他們也有很多很多專業的技術、科學的問題要請教演播裏的兩位嘉賓。
演播室主持人:
對,請你給我們介紹一下你身邊的兩位專家。
詹慶齡:
首先從離我比較遠的這一位開始介紹,他是《中國時報》前科技版前主筆,也是現代知識通訊評論的發行人江才健,江先生好。
江才健(《中國時報》科技版前主筆、《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
你好。
詹慶齡:
我們另外一位則是在台灣非常有名的一位航太專家,也是美國的航太專家,台灣太空實驗室的前副主任戎凱,戎副主任,您好。
戎凱(台灣太空實驗室前副主任):
您好。
詹慶齡:
事實上兩位專家待會兒都會有一籮筐的問題想要問一問在北京的兩位嘉賓,不過在這裡,我們要先問普通一點的問題,就是一般的台灣觀眾朋友,怎麼樣通過台灣的媒體來了解這一次“神舟六號”,不論是發射升空,發射升空之後以及即將要返回地球之前的這一段時間,面臨的幾種狀況。
演播室主持人:
慶齡你説到這兒,我的感觸特別深,因為這兩天其實大陸方面在對這一次“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是給予了充分的關注。這兩天我們的媒體是在連續的報道和關注這一次重大的事件。不知道大陸的“航天熱”在台灣島內是有哪些效應呢?跟我們説一説。
詹慶齡:
這個效應我就要帶大家看一看出爐的台灣在今天晚上的晚報。
演播室主持人:
這是今天的報紙?
詹慶齡:
《明合晚報》。對,我們剛剛才拿到手的。您可以看到“神六明晨著陸”這樣的標題是今天晚報的頭版頭條。
演播室主持人:
具體有哪些內容給我們念兩段。
詹慶齡:
這裡面的最主要的內容就是“明天就要迎兩位太空真下凡了,所以地面的人員在內蒙古備戰。”當然我們曉得了內蒙古四子王旗還有甘肅的酒泉,就是主著陸場和副著陸場。那麼在這裡,頭版頭條最主要的是介紹明天將會返回地球的時間、地點以及目前這兩個主副著陸場,以及其它的著陸場。可能的狀態當然裏面提到了,到時候可能會有的天候情形。那麼至於更詳細的介紹,則是我們看到這份報紙的第六版,可以看到在報紙的第六版上,還是有提到關於“神六”明天一旦回來的話,這些太空人,我們説太空人,您説是航天員,這個航天員需要隔離14天,最主要是他們的身體狀況,那麼這裡面當然就會有很多其它的技術性問題,稍候包括我以及兩個嘉賓在內也都會一一的就這些問題來詢問。
演播室主持人:
慶齡,剛才你給我們今天台灣出的晚報上面的一些相關情況。您也介紹了演播室兩位嘉賓,其實在我們的演播室裏也有兩位嘉賓,我也來給你們演播室介紹一下。一位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制導和導航與控制係分系統的專家王南華女士,另外一位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副總設計師沈力平先生。慶齡,一會兒在你們TVBS的演播室現場的兩位嘉賓如果有哪些話題,也可以與我們演播室的兩位嘉賓進行溝通,我們一塊來交流。
詹慶齡:
那麼在這裡,我們張先生已經有很多的話題,因為常年來他特別的關注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在航天工程的這一塊,那麼在他心裏面有一些很特別的問題想要請教在北京的兩位專家。是不是也請張先生可以問一下,我們在北京棚內的兩位家專家,沈力平先生以及王南華女士。
演播室主持人:
江先生,您好。
江才健:
您好。
演播室主持人:
首先我想請教一下,不知道這兩天您看到的報道,您的印象當中最深刻的畫面,或者您覺得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哪些呢?
江才健:
我因為現在在辦雜誌,稍微忙一點,那天發射的時候是早上,當然現場的轉播,我並沒有看。可是當天晚上我看到發射的畫面,當然我覺得非常的高興。我覺得大陸這次做載人第二次的飛行是非常的成功。因為我其實不是太空方面、航天方面的專家,其實我只是一個業餘的愛好者,不過我昨天晚上碰到了台灣有一個中央研究院,也就是像中國科學院一樣的一位院士,他也是回來開會。那麼他跟我説,他看到了發射,他看到了這個景象。他説他的眼睛裏面有淚光。我覺得這個非常傳神,我想大家心裏有這種興奮的感覺。我想大概在台灣有一些朋友也同樣地有這種感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驕傲和成功的表現。
演播室主持人:
的確是,江先生您剛才也提到了剛才有一個畫面,剛才江先生説有一個畫面可能漏掉了,我們今天為他準備好了,不妨我們下面先來看一下,先來回顧一下,好嗎?
詹慶齡:
好。
演播室主持人:
一起來看。
(短片)
2005年10月12日淩晨 出征
我們奉命執行“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準備完畢,請指示。出發。是。
2005年10月12日9:00 點火起飛。
2005年10月12日9:09 船箭分離。
儀錶顯示 帆板展開 感覺良好 完畢
演播室主持人:
江先生,我們剛才為您補充了在發射時的這段場景,不知道您現在看的是否過癮?
江才健:
很謝謝您,這個我還是覺得非常清楚,謝謝您。
詹慶齡:
您剛才問到是江先生,對不對?
演播室主持人:
對。
詹慶齡:
其實這個裏面過癮的還有我們棚內的另一位嘉賓。
演播室主持人:
是,所以現在我們就想再請教一下龍凱先生,因為我知道您是台灣太空實驗室的前副主任了。那麼關於這一次發射,因為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個小時了,不知道在一百多個小時的時間段裏,您所關心的話題有哪些呢?
戎凱:
(作為)一個航天工作者來説,我首先覺得我要祝賀所有航天集團的工作人員。因為以航天的同行來説,我知道其中的辛酸苦辣外面的人是沒有辦法了解的,不單單是在發射之前的準備工作,甚至在回航了以後一些後續的工作,都是非常非常艱苦的。所以我首先對航天集團的同仁們,這次的成就跟成功表示一個祝賀致意。剛剛您播放了一個發射的時候的景觀,我也不瞞您説,剛好在發射的時候,我是在飛機上從美國到台灣來,所以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看到了以後,我的感受幾乎是跟江先生剛剛所提的中研院的院士的感受是一樣的。
演播室主持人:
對,是的。尤其是在飛船即將返回的時候,我們再來回顧當時發射升空的場景,可能有更多的感慨。接下來的問題,慶齡,我想跟你再詢問一下,其實航天不僅對我們很多民眾,激發了我們的這種航天夢想,我想可能最激動的還是小朋友,還有一些學生。他們可能更懷著一種夢想,沒准將來會從事這個行業,不知道台灣這兩天是不是有一些科技館,有一些博物館裏面孩子們會很熱衷於航天方面的知識呢?
詹慶齡:
的確,在小朋友和學生的部門都很關心這樣子的話題,特別是我們也在台灣的大街小巷採訪了幾位青年朋友們。看看他們這一次“神舟”六號升空,是不是激發了他們對很多太空的想象,結果他們問出了很多很有趣的問題。我們來看看到底台灣的學生們,他們怎麼看“神舟”六號,還有航天技術?
台灣民眾:
我想問他地球漂不漂亮?就是在衛星上看地球的時候,漂不漂亮?
台灣民眾:
我想問他們把人載上去幹嗎?然後對地球環境會有什麼幫助?
台灣民眾:
為什麼還要帶台灣泥土?身為中國人,也覺得蠻高興的。
詹慶齡:
剛才你已經聽到了我們台灣年輕人們對於這一次“神舟”六號發射升空的一些問題,他們有人問説,在太空往下看地球跟我們在地球的上空看地球一不一樣?有沒有比較漂亮一點?另外一個問題,很可愛,是這個小孩子説,為什麼要把人送到太空去?到底要研究些什麼呢?這恐怕要專家來回答了。
演播室主持人:
是的,剛才你提到的幾個問題,為什麼要把人送到太空去?然後從返回艙裏俯看地球,這個視角的問題,我想還是請我們演播室的專家來給你做一些解答吧。不知道兩位專家剛才聽清楚台灣的一些小朋友提到的問題沒有,這個問題恐怕比較難回答,為什麼要把人送到太空去?能演簡一概的回答嗎?
沈力平:
我首先要感謝剛才戎凱先生對我們這次“神舟”六號發射所表示的祝賀。我特別感動的是,作為一個航天員,他對我們從事航天事業這一份工作,這一份情感的理解和支持。剛才台灣的小朋友們、青少朋友們提出的這個問題還是很有趣的,我來儘量解答一下。首先一個,就是為什麼是把人送上太空去?我想從更大的視覺來看這個事,我們人類是地球上的生命傑出的代表,但是人類總是不甘於局限在已有的認知領域,也就是説他總是要不斷地拓展我們的認知領域,我們要去了解生命的起源,我們要了解宇宙的起源,我們要了解我們星球,星球的外部環境。那麼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作為人文來説,他也從來不會甘於極限在已有的活動空間,首先在地面,我們後來有航海,我們有航空。那麼當然飛躍稠密大氣層之外就有航天,以及未來還有更深的一些空間探測活動,比如説星系探測、登上月亮等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我説從科學探索的角度來説,我們是要有這麼一步一步的往前推進的探測。當然也有一些很近的,比如説空間有很多、很豐富的資源,微重力等等,那麼怎麼利用這個空間的資源?用於和平開發,用於造福人類。這也是我們航天人應該經常想的一些問題,所以我們要把人送上太空上去,進行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演播室主持人:
慶齡,不知道你聽清楚了沒有,不知道我們專家的回答你們是否滿意?
詹慶齡:
我聽的很清楚。而且也解答了我心裏面的疑問了。剛才我們聽到只是部分年輕的一些問題,那麼有一些年輕人對於航天工程技術是非常的有興趣,他們的問題可能就更深入一點點了。從這裡,我們也要聽聽這些年輕朋友們,他們又想問在北京的兩位嘉賓,哪些有關於航天科學的問題。
台灣民眾:
我只想問,幾年前發射的“神舟”五號,那是中國第一次有人可以進入太空。在這一次神舟六號發射裏面,他們進步了多少?然後現在科技是不是跟別的國家比起來,有哪些地方已經達到或者是超越?
台灣民眾:
什麼樣的計劃才能確保火箭升上去的時候會不會發生什麼意外?暫時都沒有吧?是不是在天空都做準備的工作?我覺得他們很厲害。
詹慶齡:
剛才你一定聽到了台灣的年輕人們説,他們覺得很厲害,既然可以有這樣子的一個技術,而且是全球的第三次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去。那麼在這裡講到兩年前的“神舟”五號,有一個朋友問了,“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有一些什麼樣的差別?這幾年在大陸的航天技術又有哪些進步?那麼事實上除了是這位年輕朋友的問題,是我個人的問題,也是我們現場的嘉賓戎凱先生的問題,所以在這裡戎凱先生有一個更進一步的在技術和科學層面的問題,想要請教在北京的兩位嘉賓。
演播室主持人:
那戎凱先生有請。
戎凱:
好,謝謝。從“神五”到“神六”,我個人認為是一個非常大的躍進。從一個單人、單艙不到一天的時間的“神五”的任務,在很短的兩年間能夠發展到多人、多天,然後聽説有一房一廳。這個看起來好像是很簡單的事情,可是依據我的經驗來説,我認為是一個很了不起很了不起一個躍進。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能夠達到這麼一個地步,是不是能夠請沈先生跟王女士談一談,是怎麼樣的一個方法,或者怎麼樣的達成,而使大陸有這個信心來完成這個任務?而且這個任務是非常非常公開的,舉世得看的到的。所以中外的華人都非常非常的振奮的,能夠及時地能夠有那麼大的效果。
演播室主持人:
戎先生,您的問題我們聽到了,不知道我們演播室裏的兩位嘉賓誰來做一下解答?
沈力平:
剛才説到了“神舟”五號跟“神舟”六號。我們知道“神舟”五號是我們國家發射的第一發載人飛船,在這個之前我們進行了“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四次的無人飛行。在全面地總結了、評估了前四次無人飛行的基礎之上,我們于2003年進行了第一次的載人飛行。應該説,這個是我們載人航天技術一個突破。通過楊利偉參加的飛行,標誌著我們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突破,標誌著我們國家載人航天技術體系一個初步的建立。當初,我們是進行了一人一天的,實際安全嚴格説,不到一個整整的24小時,那麼這次飛行是取得了圓滿的成功。那麼又經過了兩年的準備,我們這次進行的“神舟”六號飛行,正如戎凱先生剛才提到的,應該説在技術上頭,在我們的任務規模上頭是有一個比較大的跨度。我們這次進行的是兩人的,多天的,兩圈半的活動。兩名航天員同時承載“神舟”六號飛船升空,同時在軌道上他們也完成了一系列技術的試驗和科學的實驗,也通過他們自己參加整個過程的飛行,更進一步地與他們切身的體驗,來對我們的飛行整個的載人航天的技術體系的運行,有一個很好綜合的評估。那麼兩艙活動,這也是在“神舟”五號上所沒有的,因為“神舟”五號我們也只是在軌道艙。因為也有一些媒體上説是一室一廳,或者什麼。總之我們是兩個艙段,“神舟”號飛船是一個三艙構成的飛船,其中兩個艙段,軌道艙段跟返回艙段都是七米座艙,所以這兩個艙段都是可以適應人生活和工作的,我們創造了很好的人類活動條件。這次他們兩位費俊龍、聶海勝是在進行飛船變軌成功之後,從返回艙進入到軌道艙,不僅在軌道艙裏邊動用了我們很多的,或者主體上為人類生活保障支持的各種設備,同時更重要的在軌道艙裏面又進行了很重要的科學實驗研究項目,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我們還是有著比較大的跨度。也是一步接一步,我們逐步地去推進、去完善我們載人航天的技術,為後期的發展奠定很好的基礎。
演播室主持人:
不知道戎先生聽沒有了沒有?我想補充一點,正是因為有了2003年的21小時23分鐘,才有了我們今年的一百多個小時。今天我們也非常感謝戎先生和江先生,能夠在演播室裏跟我們一塊來連線,一起來關注“神六”載人航天飛行。慶齡,也非常感謝你今天能夠抽出時間來跟我們一塊做這個節目,謝謝你。
詹慶齡:
好的,謝謝剛強,謝謝。
演播室主持人:
好,慶齡,我們知道其實明天的時候,我們還會繼續連線TVBS的演播室,我們一同來關注載人航天飛行的返航的全過程,我們到時候再聯絡了。
詹慶齡:
好,謝謝剛強。明天見!
演播室主持人:
好,明天見!
航天專家談飛船返回
主持人:
好,各位觀眾歡迎您繼續收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
到目前為止我們演播室裏又來了一位嘉賓,先給大家做一個介紹,他是主副著陸場的分系統的主任設計師安振華,安總歡迎您。
安總(著陸場系統主副著陸場分系統主任設計師):
謝謝。
演播室主持人:
謝謝。現在我想大家都在期待著“神舟”六號航天飛船,還有兩名航天員可以平安的回家。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花很大的篇幅來關注一下返回的全過程。幾位嘉賓,我首先想問一個問題,這個返回是從哪個標誌性的動作開始算起的?
王南華:
返回的過程應該從軌道艙分離開始,然後在返回的前一圈,我們把返回所需要的程序和它所需要的參數以及調整量全都注入到飛船上。
演播室主持人:
這個是由哪個側重點注入的?
王南華:
這個在前一圈注入的,而且它不止一次的注入,這樣的話保證注入能夠成功。
演播室主持人:
我今天看到有一個報道,好像注入的指令好像是在兩秒鐘之內就可以到達,是嗎?
沈力平:
一個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到達。
演播室主持人:
您剛才説的與軌道艙的脫離,與軌道艙的分離,具體是一個什麼樣的動作?因為我們知道現在飛船是在離地球343公里的軌道上,在做一個近似于圓形的運動。您用這個模型給我們説一説。
王南華:
現在正常在軌飛行的時候,軌道艙在前面,推進艙在後面,這樣往前飛。當如果説要準備返回的時候,我們相當於有返回的準備,返回的準備,我們先這樣子。
演播室主持人:
還是在原軌道上運行。
王南華:
就是一邊飛著,一邊轉,轉90度。
演播室主持人:
這叫橫過來,調姿。
王南華:
對,第一次調姿,調姿了以後,這個軌道艙分離,就是這個軌道艙就分掉了。
演播室主持人:
分掉了之後,它還是沿著什麼樣的軌道?
王南華:
它還是沿著原來的軌道,因為速度方向還是這個方向。
演播室主持人:
調姿不會影響它的運行方向?
王南華:
不會影響它的飛行的軌跡,但是這兩個,我們有一個分離的初始速度,所以這兩個不會創傷,就在另外一個平面上,仍然是原來的大概的軌道運行。這個軌道艙以後,還會有變軌,軌道維持是一樣的。就跟我們前幾天看到三艙的時候,軌道的變軌維持是一樣的,因為它要維持半年的工作。所以它會抬到一個相對更高一點的軌道上去工作,這個軌道艙分離以後,這樣繼續再調姿。
演播室主持人:
就是剩下的這部分,返回艙和推進艙繼續再調姿?
王南華:
剩下返回艙和推進艙繼續再調姿,它一邊往前走,一邊再調姿。這叫第二次調姿。
演播室主持人:
多少度呢?
王南華:
再調90度,也就是正好調到了跟原來的方向的8180度。現在這樣的話,第二次完成以後的時候,同時在第二次調整的過程中間稍微有一點低頭,低頭15.5度左右。這樣的話,推進艙就變成在前面了。然後到預定的時刻和預定的位置上,這是制動點的位置,這個固定的位置上,然後大的發動機點火。
演播室主持人:
在點火之前,它依然是在原軌道上運行?
王南華:
對,對,還是按照原來的正常軌道飛行,只是姿態變成了兩次調整,調整以後當它一點火以後,這樣的話,就産生一個剎車的力,這樣就相當於,我們叫做制動。
演播室主持人:
就是它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王南華:
對,俗話就叫做剎車,這樣就産生一個制動速度。大家知道飛行器能夠在天上圍繞地球飛行的話,一定相當於達到低於宇宙的速度,就是每秒7.8公里。這樣如果一制動以後,速度就達不到維持原來軌道的速度,所以這樣它就要往下掉,所以在制動段的時候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制動點是原來預計好的,然後我要沿著一條固定的段道,如果到著火區,就落到安總設計的著陸區去。
王南華:
隨著制動點的制動時刻和它發動機能點多大的火,能産生多大的剎車力,就要按照預先設計好的,準確的關機。另外就是在制動的時刻,你一定要維持原來的一個角度,就是保證這個制動方向是原來我們設計的方向。那麼跟原來的速度一合成,它就按照我們預定的方嚮往地球滑落,這個制動的準確度直接會影響到落點的精度。
演播室主持人:
那這確實是一項高精端的工作,那您説的,如果按照這個道路來説的話,那是不是制動推進艙點火的時機也非常重要,比如説早一秒,晚一秒是不是會帶來不同的效果?
王南華:
對,因為在軌飛行的時候它的速度是每秒接近8公里,所以一秒鐘就飛掉了8公里,那麼你的制動點就偏移了8公里,那麼這8公里的東西,這個誤差全部要到後面,再由大氣層去想辦法修正過來,這就很困難了。
演播室主持人:
我還想請您接著介紹一下,因為您剛才談到了在調姿之後,是軌道艙和後面這兩個艙分離了。那麼接下來這兩個艙,推進艙和返回艙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之下分離的呢?因為您已經介紹到了推進艙已經點火了,踩剎車制動了,那麼之後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在它載入大氣層之前?
王南華:
制動了以後,這兩個艙,就是軌道艙已經分離掉了,那麼這兩個艙在制動完了以後,就一直以這個姿態滑行。滑行主要的目的是這樣,因為我們的飛船燃料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大部分的燃料都用於變軌和制動了,剩餘少一部分的燃料用於姿態的穩定。所以這樣的話,我們相當於在整個返回過程中間是沒有主動的動力的。不是説像運載起飛的時候可以主動的,我用很大的動力,我想要落到什麼地方就落到什麼地方。所以我在大氣層外面,我得儘量的少噴氣,讓它自由滑行。
演播室主持人:
這正好是一個自由落體的過程?
王南華:
對,自由滑行,就是一個單道滑行的過程。
演播室主持人:
現在我們的導播告訴我,我們有一個動畫,我們是不是可以根據動畫來做一個解釋。
王南華:
可以。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動畫)
飛船在軌飛行
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
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
返回艙再入大氣層
打開降落傘
返回著陸
軌道艙留軌飛行
演播室主持人:
歡迎各位繼續收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
剛才我們通過了一個動畫的演示,了解了飛船返航的全過程。其實剛才我們介紹是在大氣層之前,但是這個動畫已經給我們演示了全過程了。那麼説到載入階段,大家知道剛才在畫面上似乎也看到了,好像返回艙已經開始形成一個小火球,那這個時候是不是因為進入大氣層之後摩擦所産生的一系列結果。
王南華:
對。因為剛才講我們在滑行過程當中,我們制動的量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説原來在軌飛行的時候,就是每秒接近七千八與七千九米,我們制動完了以後還是在七千多米每秒。
演播室主持人:
速度還是相當快?
王南華:
對。所以通過滑行以後,進入到大氣層以後是靠大氣的阻力把這個速度減下來的。所以在這麼高的速度情況下,進入大氣層肯定産生摩擦,這個使得返回艙艙外的溫度可以達到接近兩千攝氏度。
演播室主持人:
那返回艙能説的了嗎?
王南華:
我們設計了非常好的防熱設施。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這裡也有一個片子,就講到了關於返回艙穿的這身輕薄的,而且可以防高溫的外衣,我們通過這個短片來了解一下。
解説:
“神舟”一號飛船勝利返航後,一直承受著眾多關注的目光。默不作聲的返回艙似乎在用自己並不好看的黑臉向人們無聲卻自豪地敘説著飛船防熱衣的故事。飛船以高速進入大氣層時産生的熱量,足以使一般沒有防熱措施的航天器在大氣中焚燬。防熱器防熱結構設計的任務就是要設計出一種既能承受這類加熱環境,而不至於在大氣層中發射過熱和燒燬的航天器結構。用句通俗地話説,就是給航天器穿上防熱衣,當然這種防熱衣是雙向的,既要能防熱,又要能散熱。
楊宏(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 ):
那麼返回艙外表皮,你看到是有灰色狀態的,這實際上是一個防熱層。它是在防熱層的,它進入大氣層以後,跟空氣確定了摩擦以後,可以産生上千度的高溫,那麼它能夠抗這個高溫,來能保護好航天員,那麼它就不會被燒壞。
解説:
由於飛船防熱的雙向要求,一個飛船上有20多個類似舷窗、散艙、發動機艙的開孔部分,這麼多的窗口就意味著將會為飛船的防熱設計帶來又要封閉,又要防熱的矛盾。設計者將舷窗設計成多層,最外層採用耐高溫材料。這種外層玻璃只隔熱,但不避風,這樣就把矛盾巧妙地化解了。中間多層玻璃之間採用真空密封設計,如果有一層玻璃遭到破壞,裏面的玻璃仍可繼續承擔舷窗的重任。由於飛船表面不是一個光滑整體,因而需要進行不同防熱的部位不下十二三個,每個部位又需要五到六次的實驗,加起來就是上百次的實驗。防熱材料是從幾十種材料當中率選出來的。由於飛船重量的限制,防熱材料要求是低密度的燒蝕材料,為進一步將重量降下來,在材料的使用上採用了蜂窩殼的設計,材料的這種既有密度,又有疏鬆的設計,保證了航天飛船穿上的是輕薄的防熱衣。
演播室主持人:
看來這身輕薄的防熱衣確實是不同凡響,剛才我們説到了載入這個過程會産生兩千度左右的高溫。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沈指揮,我想請教您的是,航天員是否會感覺到?因為比如説他們通過一些學習也知道了,已經進入到這個區域,那麼進來的時候他們的身體是不是會受到一些衝擊?或者他們的心理會不會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沈力平:
首先説溫度,因為剛才一直關心這個溫度。就是窗外在稠密大氣層摩擦的情況下可以達到1600度/K,加上273.16,確實1800、1900攝氏度。剛才王教授説了,首先是我們要保證飛行器本身的安全,不被燒燬。
演播室主持人:
其實也等於保證航天員的安全。
沈力平:
實際上在燒蝕的過程當中,是把大量的熱量散發到外頭,而保證我們艙內的溫度沒有顯著的回升。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演播室主持人:
就是燒蝕的過程等於是一個散熱的過程?
沈力平:
也是大量能量往外耗散的一個過程,所有這樣艙內的溫度就不會有有顯著的上升,在穿越的過程當中,也就一兩度的溫差。即便到地面有一段岩石的話,溫差也是很有限的。這個我們在地面首先是設計的,而且是地面經過試驗的,又在無人飛行當中又經過了驗證的。所以這點,航天員的窗內環境、溫度環境還是很舒服的。
演播室主持人:
可以對於他們的身體應該沒有什麼影響?
沈力平:
沒有影響。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我不知道從“神五”下來,您跟楊利偉聊過沒有?就是關於心理方面的影響,因為他知道進入到這樣一個區域是不是會緊張?
沈力平:
因為畢竟楊利偉是第一次,我們所有的設計師也好,我們的航天教員也好,只是説我們設計的,從理論上做了分析,實驗上做了驗證,誰也沒有身臨其境,而他是第一個身臨其境了。所以他看到了外頭,他描述的,看到外頭是紅紅的火焰,紅紅的火光。
王南華:
而且也聽到了劈裏啪啦的聲音,他當時説不知道是什麼聲音。
安振華:
就是看到火光了。
王南華:
看到火光,聽到劈裏嘩啦的聲音。
沈力平:
他還以為這是像燒的,比如説我們點的大大的熊熊的煙,篝火似的冒出來的一些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是浴火而歸,這對他來説,他一個人在裏邊身臨其境,我們現在描述很輕鬆。對他來説也是一個很不平凡的經歷。
演播室主持人:
尤其這個區又進入了一個所謂的黑障區,所有通信是聯絡不上的,可能這一段對航天員的心裏又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沈力平:
對,這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但是確實楊利偉同志在這一段時間過程當中,也是很鎮靜,很執著的來面對這麼一個里程。當然還有這個過程當中,他不斷地制動或者操作著剎車,包括後來氣體的稠密,造成了大量的減速,這時候也會出現過程。所以看到了動畫片上講,航天員頻頻招手,我認為這個對於可能在實際返回當中很困難的,也不會做,因為他這時候也存在著加速度的影響,就是所謂超重。
王南華:
我們設計的時候,載入的時候,一個要修正,我在載入過程中間,因為有大氣,我惟一可以利用就是進入大氣層這一段,因為進入大氣層這一段除了有阻力以外,還有升力,所以我們利用這小小的升力就可以做文章,這樣就利用升力了,使得升力的方向來改變。這樣就可以調整我們的弱點。所以如果説在整個航程過程中間,包括制動産生的誤差,出使的誤差,以及我們整個飛行過程中間,跟地點的距離,我們實際上自己在不斷地測量,就是説我自己測量我自己在什麼位置,然後我要達什麼位置,然後我通過一套設計出來一個制導率,我能以最好的情況來落到最準。所謂最好的情況,就是剛才沈總講得,就是要使他過載越小越好。因為過載大了以後,尤其在返回的過程中間,環境這麼惡劣,再加上大的過載,航天員的心理就承受更大。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如果減少過載,是不是也得靠我們升力控制系統?
王南華:
設計好的制導力。但是你不能光説過載小,到不了落區也不行,所以又得過載小,落區又好,所以這樣的話是一個比較難的地方。
沈力平: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工作。
演播室主持人:
您提到落區,我想最權威應該是坐在我們身邊的安總。安總,關於主副著陸場的這個話題,其實可以從今天早上我們就開始涉及了,因為我們要迎接英雄凱旋歸來了。關於主副著陸場,一個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一個在酒泉。當初選這兩個地方的時候,是出於一根什樣的考慮?先説主著陸場。
安振華:
是這樣的。著陸場這個系統可能大家很多的觀眾感覺比較陌生。為什麼呢?這個系統也是隨著咱們發展到載人航天以後,才提出這麼一個系統。整個歷史可能也就是十幾年的時間,所以它是一個比較新的東西。那麼對於載人航天的著陸場,它的選擇有一些講究的。
演播室主持人:
什麼樣的講究呢?
安振華:
是這樣的,一個來講,場區的選擇應該是比較平坦的地方。這樣的話,返回艙著陸以後造成的衝擊比較安全,航天員的生命也沒有影響,不會有大的江、河、高山,這些東西,就不安全了。另外它也影響搜救。第二個,著陸場這些地區和飛船的軌道停角,也是有一定的並列關係的,什麼關係?就是我們對它選擇,應該選在飛船軌道航跡經過比較多的,比較稠密的,隱秘的地方。這樣有什麼好處呢?我可以給飛船的返回提供一個比較多的返回機會。另外一個,我們選擇這個著陸場應該是在國內航跡應該最可能的長,一定要最合利用咱們國內的一些測控站。
主持人可
安總,我們可以在圖上可以看到四子王旗具體的地方,應該是在內蒙古的中部。它到時候返回的時候,按照畫面應該從左上分過來呢?還是有可能會從右下方?
安振華:
它是從西南方向,奔著咱們主著陸場區。
演播室主持人:
那就是從我們這個畫面來看,應該是左下方,慢慢朝四子王旗飛過去。我們設置的主著陸場總體面積有多大?這個靶有多大?
安振華:
場區的選擇面積,我們選擇面積很大,為什麼選的面積這麼大呢?因為我們場區的選擇應該適應飛船的著陸點,有設置幾個著陸點的可能性,所以這個面積是比較大的。
演播室主持人:
如果按照“神五”這個經度,距離把心有4.8公里的偏差,就説上次應該是一個十環。那麼落在打靶場當中,我們的搜救隊伍是怎麼來安排工作的呢?
安振華:
咱們搜救航天員的話,由於直升機對地形的條件影響很小,所以我們主要是依靠直升機來進行搜索救援,空中的直升機搜救為主要的手段。
演播室主持人:
直升機是在飛船著陸之前是不是就已經升空待命了?
安振華:
在飛船開傘之前。就應該在指定的待命空域開始等待。
演播室主持人:
王教授,開傘應該是在距離地面多少公里的時候?
王南華:
十公里。
演播室主持人:
那從十公里到地面應該還有多長時間?
王南華:
開傘以後有十幾分鐘。
演播室主持人:
也就是説它應該至少15分鐘左右已經在空中了。
沈力平:
進入十公里時進入到開傘程序。
演播室主持人:
關於這個主著陸場的相關話題,我們也做了一個相關的背景短片,現在通過這個短片了解一下,然後我們再請專家給大家做具體的解讀。
解説:
著陸場系統的職責是負責搜救航天員。飛船返回段的測量以及返回艙的回收,也就是説從返回艙載入大氣層開始,著陸場系統就要抓住目標,快速分析,預報落點,然後搜救人員迅速逼近,在飛船返回的第一時間內,找到並打開返回艙的艙門,解救航天員,並保證返回艙安全運回,對此著陸場有主副著陸場,上升段的應急搜救,以及醫監醫保和通訊四個分系統組成。
演播室主持人:
剛才在這個畫面當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大型的車輛,這個車輛是做什麼用的呢?
安振華:
這個車輛我們把它叫做地面分隊,地面的車輛主要也是作為一個備用的全輔助搜索支援的。
演播室主持人:
一共有多少輛?
安振華:
這個不少輛,也不是特別多。
演播室主持人:
畫面上又看到了,有直升機的編隊,還有大型卡車的編隊。比如説在多長時間,要看落點?但是我們待命的地方,距離我們設置的著陸場落點會有多少距離的差距?
安振華:
這個主要看飛行控制中心給出來的落點預報,這個是由實施單位跟落點預報的情況進行佈置這些載體。
演播室主持人:
也就是説現在這個落點還不是完全確定的?
安振華:
是在不斷的修正當中。
沈力平:
現在還有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所以它的調動也動態調動,所以要求著陸場機動的運行能力是很強的。
安振華:
不能在一個地方就等。
演播室主持人:
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因為搜救的直升機是提前起飛的,可以説我們航天工程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危險系數了,飛船的返回的時候還在空中,我們的直升機也在空中,我們怎麼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不至於發生一些其他的事情?
安振華:
一個來講的話,直升機的佈局一定要在飛船設計的著陸上範圍的外圍,留出一定的余量。
演播室主持人:
大概是有多少?
安振華:
這個根據落點預報的變化情況來一設的安全範圍,確保飛機的安全。地面機場也有一些搜救人員,他們的安全也是要考慮的。另外,也可以對飛船的飛行時間做一個分析判斷,如果沒有什麼更多的危險物分解出來,那這個直升機就可以慢慢逐漸地靠近了。
演播室主持人:
一般這個直升機會搭載幾名乘員?同時這個直升機上都有哪些設施?
安振華:
這個直升機上承載人主要取決於直升機的型號,都有規定的,其實每種型號的直升機允許上幾個人都有規定。
演播室主持人:
你們使用的是哪個型號?
安振華:
咱們使用的是一些型號的直升機,不同的型號。上面做的人,主要是功能來講的話,這個直升機上的功能應該就是搜索,首先你要能夠搜索返回艙的一些信標、信號,這樣才能找到它。另外的話,直升機上也有一些相應的通訊,其他的設備,以便於你找到以後,能夠和其他的指揮部門建立聯絡,主要是這樣的。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還有一個方面的原因,是直接影響到我們飛船的返航,就是天氣的原因。剛才在您來之前,我們聯絡了我們臺正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採訪的冀惠彥,他給我們做了氣象方面的預報,説當地的氣象臺包括中央電視臺氣象臺也都發佈了明天開始,四子王旗是一個好天氣這樣的消息。不知道我們當地的氣象站,就是我們在著陸場也有氣象測控的部門?
安振華:
從我們著陸場的系統設計之初來講,氣象保障這一塊也是我們一個功能之一,具有這些功能。那麼在著陸場的附近也設有氣象的臺站。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剛才説了很多主著陸場方面的情況。現在來説説副著陸場,儘管我們希望它能夠完全按照我們預定的軌道落入主著陸場,以方便我們的工作和保障航天員的安全,但是如果出現一些情況的話,還是要返回副著陸場的,那麼副著陸場的選擇是處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安振華:
副著陸場的選擇,從選擇之初我們主要定在主著陸場的氣象備份上,如果決策要返回主場,但是主場的條件又不滿足要求。
演播室主持人:
比如説哪些方面?
安振華:
比方説,主要説是飛船部門提出來的一些硬性的指標,工業部門提了一些很具體的氣象指標。如果這個主場確實不滿足,如果非要回到主場會帶來一些問題和一些不好的後果。那麼只有決策回到副場,所以在這個時候選擇副場的時候,你一定要選擇氣象條件和主場有一定的差異,確保能夠主場不好的時候,副場是好的,就是有相關性。
沈力平:
原則上是這兩個氣象帶上的。
演播室主持人:
説到這裡,我們通過一個短片裏了解一下主著陸場和副著陸場二者之間的一些關係。
解説:
按照國際慣例,飛船返回時都選擇主、副兩個著陸場,“神舟”六號返回艙的主著陸場與“神舟”五號一樣,仍然在內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地處烏蘭察布盟的四子王旗距離呼和浩特市近一百多公里,是內蒙古中部一個牧業旗,北部地勢平坦開闊,與盟國國交界,邊界線長104公里。很多人都還記得“神舟”五號在完成了14圈繞地飛行之後,返回艙于2003年10月17日6時23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與預定的著陸地點僅相差4.8公里。載人飛船的回收對於著陸場的條件有著嚴格的要求,首先它必須位於飛船的運行軌道內,其次飛船著陸場必須人煙稀少,甚至樹木都不能超過千分之一,以免飛船著陸時造成重大傷害,還有地勢、地區平臺,坡度不能超過五度,在方圓數十公里的區域內不能有1100伏的高壓線,也就是普通線一級的輸電線。著陸區內不能有鐵路,不能有三層以上的房子,不能有河流,而目前選擇的主著陸場四子王旗正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而確保“神舟”六號完全返回著陸,這次酒泉發射中心首次啟動了副著陸場。
侯鷹(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
這次由於運行時間比較長,考慮到在中長期的氣象預報還不是那麼準確,所以這次就啟用了副著陸場作為氣象備降場。
解説:
副著陸場就設在距酒泉衛星發射中心40多公里遠的戈壁灘上,最長範圍在一千多公里,最寬達一百多公里。
演播室主持人:
好,歡迎各位繼續收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特別報道。
我們在演播室里正在跟嘉賓來聊返回著陸的相關情況。剛剛通過一個片子,我們也看到了主著陸場和副著陸場的相關情況,可以説茫茫戈壁上,在這個環境當中工作,我想主副著陸場的工作人員是相當辛苦了。
安振華:
艱苦的,條件很艱苦。
演播室主持人:
能不能選舉一些點滴給我們做一個描述,到底艱苦到什麼程度?
安振華:
我舉一個例子,就是原來有一次任務當中,我去的是主著陸場。當時是冬天,天氣特別冷,如果在外面工作的話,也穿上皮大衣,那種皮鞋子,戴著皮帽子,如果你在外面待著時間長了,你就得説話,嘴巴不靈了。當時咱們有很多的搜救人員在那兒待好長的時間,堅持在現場處理。
演播室主持人:
不知道沈總去著陸場嗎?是不是也有其它感受?
沈力平:
主著陸場,在“神舟”五號飛行任務之前,綜合演練的時候我去過。但是我去的時候,整體氣象條件還是很不錯的,沒有安總説得那種情況。但是確實有一條,我們其它很多實驗現場都是有固定的現場,固定的崗位,他們那邊也有崗位的分工,但是正因為剛才説的落點本身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具體工作地點也待一步確定性,在這一點上同時會帶來了很多的在調動上同時在運作上的一些困難。這些困難,著陸場的同志們他們都是在立案當中做出了充分的考慮,也做了不同情況下的演練。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關於到底是選主著陸場還是選副著陸場,我們往飛船上這個指令什麼時候發出?做出最後的決定?
王南華:
是這樣的。主著陸場和副著陸場,剛才安總説了。最主要看在一般情況下,如果主著陸場的條件比較好的話,應該是降落在主著陸場,就是我們瞄準在主著陸場。如果氣象條件確實不行,要在副著陸場的話,那應該在返回前一圈注入數據。所以這樣注入數據就是説我們這一次要注入副著陸場的數據,就是要告訴船上的控制系統,它要準備現在要準備著陸副著陸場,那麼它的一些參數和調整量是按照副著陸場來調整的,就可以在整個返回過程中間,可以依照標準副著陸場理論瞄準點來控制,讓它著陸在副著陸場。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我們的航天員在飛船上可以手動來操作嗎?
王楠華:
航天員手動操作控制,我們在控制系統裏面設計了一套平常都是自動控制系統可以工作的,然後同時我們還設計了一套航天員的手動的控制系統。那麼一般情況,當自動系統如果工作有故障的情況下,航天員可以啟動手動控制系統,手動控制系統照樣只要按照規定的時間,按一個返回的指令鏈啟動,這個整個的,剛才我説的一次調姿,二次調姿,一直到制動,一直到最後的滑行都能夠完成。只是落點可能比自動系統會落差一些,但是作為航天員一個自動系統安全的保障系統,航天員是可以借助這個系統可以完成。
演播室主持人:
剛才我們也提到在距離地面十公里的時候,大傘就會打開了,首先是引導傘,拉出減速傘,減速傘再拽出主傘,這個主傘有一千二百平米,同時還有九百平米的備用傘。這兩天我們通過相關的介紹,估計已經很清楚了。
沈力平:
開傘的時候有一個開傘衝擊過程。這個過程有一定的指揮,航天員是有感覺的。但是主傘打開是給航天員一個非常有信心的信號,為什麼?因為主傘已經打開了,隨著落地,就已經有了基本的保障了。
王南華:
在載入大氣層這一段時間,主傘打開感覺會好多了。
演播室主持人:
他會有一個突然被提升的感覺嗎?
沈力平:
有一個衝勁,就是有一個衝勁衝在他身上,他可以會明顯的感覺到主傘是打開了。當然前頭還有一些飛行動作,船艙分離,彈傘艙蓋,它也有一定的衝擊過程,還會伴有一定的噪聲。這個動作運作的時候,航天員經過地面的訓練,在飛行手冊上也有相應的提示,在座艙裏面我們的儀錶系統,也會在重要的事情發生之前,給予航天員以語音的提示,所以他們會一步一步的觀察,去注意,跟蹤每一個飛行事件的發生,這個時候什麼時候該有分離了,什麼時候該有衝擊波出現了,應該是一步一步的。
演播室主持人:
這個過程甚至細化到了每分每秒。
安振華:
這個信標非常多,每一個地方可以有語音提示,下一步要做什麼事,幾分鐘之內,是很清楚的。
王南華:
還有真個一個航天員的手冊,還有一些操作的指南。
演播室主持人:
等他們載入大氣層看到身邊可以看到火光,同時有巨大的噪聲,同時身體又承受了行大的過載的壓力,他們還有空來看操作手冊嗎?
王南華:
因為經過這麼多年的訓練,另外在地面一些容器裏邊,這個程序他們已經走過很多很多遍了。實際上手冊可以看一下,都記在腦子裏邊了,只是在關鍵時刻提示一下。在返回段這麼短的時間,剛才沈總講了,有很多,比如説推進艙分離,就在分離前兩分鐘就開始啟動了,兩分鐘之後推進艙要分離,有一個提前量告訴航天員,兩分鐘內推進艙分離,到了多少時間都有一個語音提示,提前有一個語音提示告訴他。比如,我們説直播開始了,就是這樣子的。
沈力平:
主要是一些在軌運行當中。
王南華:
在軌運行比較長時間的過程中間。
沈力平:
有很多配合的共處。
安振華:
返回的時間其實挺短的。
演播室主持人:
剛才我們也提到了這把大傘,1200平方米,可以説它是航天員的安全傘。下面通過一個短片了解相關的情況。
解説:
這就是帶著“神舟”六號返回地面的返回艙主傘,它的長度讓我們的鏡頭都很難容納。專家説,70多米長的降落傘展開的面積有三個籃球場那麼大。看似普通的它其實奧秘無限。
林斌(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原主管設計師):
你看這個繩子挺細,直徑只有2.5毫米,你看這麼細的繩子有多少力能夠把它拉斷?
記者:
我猜不出來。
林斌:
要大於350公斤的力才能夠拉斷。
記者:
像這麼粗細的普通的繩子它的承受力是多少呢?
林斌:
可能幾十公斤就可以拉斷了。
解説:
返回艙是由96根這樣的繩子牽引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最短的時間能減速。
高樹義(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主任設計師):
我們回收系統,主要的功能任務就是將載入大氣層的返回艙通過一個展開式的驅動力減速裝置,對它進行減速,然後穩定艙的姿態,最後確定返回艙安全著陸。在整個著陸過程中起減速主要作用的,就是咱們看到的這個主降落傘。
解説:
載人飛船返回過程有四個階段,機動飛行、大氣層自由下降、載入大氣層,最後是著陸,在著陸時降落才起著主要作用。短短的十幾秒內,它使返回艙的速度由每秒150到200米降到每秒9米。那麼瞬間開起降落傘能夠承受這麼大的摩擦力嗎?
高樹義:
這麼大的傘,開傘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而且是瞬間就完成,很快。只有短短的幾秒鐘整個就開了,所以我們要考慮的時候,在材料設計上,我們要在它表面涂一層防灼劑,防止開傘過程中高溫的摩擦産生的熱量把它灼傷。
解説:
設計師説,看似普通的傘部,其實還有更多神奇之處,它不僅燒不著,而且撕不爛,這就提供了更多的安全系數,而降落傘能否順暢打開,也是設計師們考慮最多的一項,但是包傘過程就需要一個月的過程。
林斌:
包傘過程是很有講究的,大概有70多米的長度,都是有序的,有控制地包裝。
高樹義: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這次加強了過程中的控制,包括我們每一步關鍵環節我們都要拍照,現場出來以後要記錄,還要和以前,包括“神舟”五號的狀態(進行)比對,一張一張的,每個重要環節都要進行嚴格的控制,來確保整個傘最終的質量狀況,要具有很高的要求。
解説:
在大多數的人的印象中,降落傘都是圓形、方形整個一體的,而“神舟”六號降落傘卻是環形的,並且中間留有空隙,那麼這個用意何在呢?
林斌:
美國的飛船上面也是用這種形式的傘。這個叫做“環帆傘”,這個傘現在看它的特點,一般降落傘是整體結構,我現在有好多開口,同一個尺寸底邊的長度跟上面的長度不太一樣。
記者:
這根比這根要長?
林斌:
上面長,下面窄,這樣張開了以後,在空間張開了以後,它就像月牙,氣流可以從這裡排出來。這樣傘張開過程,一部分氣流往外排,而且穩定性也比較好。
解説:
“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返回時用的都是這個主傘,選用紅、百、藍相間顏色便於發現。專家説,這是世界上最大降落傘,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目前科技含量世界領先。
演播室主持人:
好,歡迎各位繼續收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特別報道。
大家通過鏡頭也看到了我們演播室裏又請來了兩位嘉賓。先給大家做一個介紹,在我身邊的這位是北京跟蹤與通訊技術研究所的工程師孫威,歡迎你。另外一位是航天員系統的副總設計師姜世忠先生。
姜世忠(航天員系統副設計師):
您好。
演播室主持人:
歡迎姜總,歡迎二位您好。坐在旁邊這位女士再給大家介紹一下,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的專家王南華女士。歡迎三位。
剛才我們談到了很多關於“神舟”六號在航天飛行最後返回這一個階段相關的話題,那麼説到北京跟蹤與通訊技術研究所,我相信我們在飛船返回方面著陸之前這個工作是不是我們的重頭戲?
孫威(北京跟蹤與通訊技術研究所工程師):
是,因為我們所承擔了載人航天的兩大系統,一個是測控通訊系統,我們的于志堅所長就是測控通訊系統的總師。第二道系統就是著陸場系統,侯軍副所長就是著陸場系統的總師。
演播室主持人:
説到幾大系統,那麼是不是從飛船一變軌,尤其是當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之後,我們的跟蹤測控是從這一點開始的嗎?
孫威:
不,它實際上開始還是比較早的。應該在地球四分之一處以前就開始跟蹤了,基本上就是跟蹤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然後當它進入制動了以後,就是進入黑障,然後從那兒開始,我們還會有新的設備來跟上它,直到它落地,後邊這一段比較詳細的測量。
演播室主持人:
黑障區裏面,我們幾乎是沒有任何信號的,是嗎?
孫威:
是這樣的。黑障是一種電離子層,這樣子信號就必然在此中斷,這個電離子層自然消失了,進入大氣層,速度也降下來了。這個電離子消失以後就衝出黑障了,衝出黑障以後,信號就撥通了,但是通過其他一些,比如反射性的東西,光線設備還是可以看到的。
演播室主持人:
姜總,您是航天員系統的副總設計師了。我想問一下,您通過這兩天看節目,看到了航天員從太空傳回來了畫面,你覺得他們這次任務,到目前為止身體狀況怎麼樣?
姜世忠:
到目前為止,他們的身體狀況都非常非常好。而且他們整個空間一系列的身體變化,跟我們在地面預測的狀態是一致的。我在昨天跟聶海勝通了一次話,在通話過程當中問他一些具體的情況,他非常非常好。
演播室主持人:
可以給我們透露一下嗎?比如哪些情況?
姜世恭:
比如説他的血壓,他們兩個人的血壓都是維持非常正常的水平,他們的心率都是按照地面水平都是非常一致的。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進飛船的時候,當然心情稍微有一點激動。那時候是稍微有點快,在空間裏由於失重的影響,整個心理慢慢就走向了平穩,現在非常非常好。
中外航天專家交流太空科學實驗
演播室主持人:
確實下面很多人在關心他們,其實世界各地都在關注我們這次載人航天飛行,下面我們馬上連線一下,本台在美國的記者徐健,聯通一下在華盛頓的演播室,了解一下相關的情況。徐健你好。
徐健(中央電視臺記者):
剛強你好,再過幾個小時“神舟”六號飛船就要返航了,這裡我們首先從華盛頓演播室預祝“神六”平安回家。今天我們再次邀請到了美國宇航局、太空科學家李傑信博士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李博士在美國宇航局工作20年,負責太空科學實驗任務。
演播室主持人:
李博士您好,歡迎您再次參與我們的節目。
李傑信(美國宇航局太空實驗科學家):
您好。
演播室主持人:
您好。李博士,我想問您一個問題,您是太空科學實驗方面的專家了,因為不少太空的實驗品,其實是是比較嬌貴的,包括一些器皿,我們今天談返回著陸的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知道在返回的時候,我們怎麼避免這種振蕩和顛簸,對於航天器上面所搭載的實驗器裏面的衝擊呢?
李傑信:
是這樣子的,其實航天器當然是回程的時候,有一定的航天手冊跟飛行手冊,把所有實驗的器皿都完成固定住,這是非常非重要的。當然有的時候也是偶發事件,比如在太空裏要修理東西,那這個時候可能在飛行手冊裏頭沒有的,這些就要特別注意了。就是遇到偶發修理東西,用的器具都要完全,到時候還是要固定好的。以前偶然也會發生這種事情,有的時候返回的時候,返航的時候,如果這個東西在太空艙裏飄浮、創擊,是很不好的情形。另外,關於實驗的儀器,因為實驗儀器非常貴的,希望飛行要安全的回來。另外還有一些非常多的數據,有一些數據是在實驗樣品裏頭,所以要保證數據也安全回來,還有一些實驗的樣品很有時間的效應,比如説飛行一些蛋白質,總之可能時間比較久一點,一著陸之後,就要馬上開艙把這些實驗藥品馬上拿下來進行處理,這些基本上都是要非常注意的。
徐健:
我先補充一個問題,李博士,“神舟”六號飛船也很快要返航了。像“神舟”六號的飛船回收跟美國航天飛機的回收有什麼不同呢?
李傑信:
兩個基本上都是在陸地上頭的,航天飛機的回收也是在陸地上的,飛船也是在陸地上。當然陸地上場地的選擇,人煙稀少,不能有房子,不能有鐵道,要平板,這些的條件,我想大家都可以想,都是一般常識裏頭的。那麼美國的航天飛機返航其實是一個大飛機場,這個飛機跑道是平常要長非常非常多,主要返航的飛機場是在佛羅裏達,肯尼迪中心,副的降落跑道一個是在加州的沙漠裏頭,愛德華空軍基地,另外一個新墨西哥州的白沙,來自這兩個地方。
演播室主持人:
就説美國對航天飛機著落也是由主副兩個著陸場,剛才我們談到我們飛船返回也是設計了主副兩個著陸場。李博士,還想跟您介紹一下,在我們的演播室裏也有三位嘉賓,再跟我們一塊關注這次“神舟”六號的航天飛行尤其是返回階段了。給您介紹一下,一位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制導與控制分系統的專家王南華女士,另外一位是航天員系統的副總設計師姜世忠先生,姜先生,另外還有一位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院的工程師孫威。那麼這三位嘉賓也在我們的演播室現場,我不知道有哪些問題是幾位專家共同的興趣點。李博士。
李傑信:
各位嘉賓好。其實我倒想問一個問題,關於太空人訓練這方面,因為假如説“神舟”系統開始進入投産以後,有些實驗可能是科學家在實驗室裏頭髮展,可能花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發展出來非常高檔的、複雜的科學實驗,這個科學實驗一般講起來,可能宇航員本人要操作這個實驗比較困難一點。所以在美國,我們講太空人分三種,一種就是駕駛航天飛機的,一種在天上維護各種儀器的,叫做職業太空人。另外一種科學家太空人。我想在中國未來計劃裏頭有沒有想要選科學家太空人系統的宇航員呢?
演播室主持人:
李博士您這個問題我想首先還是請航天員系統的副總設計師姜總給您做一個解答。
姜世忠:
從航天的發展歷史來講,這一步肯定是要走的。航天員是一個總的稱呼,包括剛才李博士説的這三種類型。雖然我們的教法可能有點不太一樣,我們一般把它叫載荷專家和隨船工程師,就是另外兩種,剛才李博士説的這兩種航天員。在我們以後進行空間科學實驗,或者是進行大型的空間維修的時候,維護的時候,這是需要的。他和我們現在的航天員是完全不一樣的,訓練的內容,和他們選拔訓練的要求和標準是不太一樣的。
演播室主持人:
不知道姜總的回答,李博士?
李傑信:
非常謝謝,非常謝謝。我還可以再問一個問題嗎?
演播室主持人:
您請。
李傑信:
假如説有的科學家、宇航員未來有機會的話,您在徵求這些研究計劃的話,是不是因為中國現在講市場經濟,科研這方面,如果向全國每個研究員做科研工作的人徵集,這樣可能會把中國最好的研究計劃找出來,有沒有這種計劃呢?
沈力平:
目前我們在空間飛行還是在試驗階段,作為我們現在很多的試驗合作,跟俄羅斯、跟法國都進行了一些空間試驗合作,這個合作以後肯定是一個方向,是我們以後成立空間,比如説我們第三步走的空間站,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有一些試驗平臺,我們肯定是要和平利用空間,用我們的空間試驗為人類造福,這個科學試驗是肯定要進行的。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演播室的專家有沒有想與李博士溝通哪些問題的?
孫威:
我想補充一下。因為在做著陸場這一塊,我們跟國內很多廠家有很多聯絡,隨著“神舟”五號大規模的報道以後,國內航天熱一直在升溫,很多單位確實已經開始考慮在太空育種,太空育苗這種想法,而且這是在很大的範圍內,也多次向我們提過這個想法。而且像蝦苗、魚苗這種活體是很有創意的想法。
演播室主持人:
好,感謝李博士,感謝徐健能夠今天通過我們的信號連接與我們一同關注“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謝謝二位。
航天專家談著陸場搜救
好,各位觀眾,您正在收看的是“神舟”六號載人飛行的特別報道。稍微我們繼續進行。
各位,這裡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演播室,歡迎您繼續收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特別報道。
再給介紹一下我們演播室的嘉賓,這位是孫威,著陸場方面的專家,可以説是。姜世忠先生,航天員系統的專家,王南華女士是飛船方面的專家。
剛才我們談了很多著陸場方面的話題了,因為之前孫威咱們倆見過面,各位觀眾別看孫威看上去特別年輕,但其實也是著陸場方面一個資深的專家了。而且我知道您在“神五”和“神四”的時候都到著陸場。當時的情況給我們描述描述。
孫威:
印象比較深的是“神五”。我和姜總在一起工作。這個時候因為是在12月份到1月份間,所以氣溫非常寒冷,當時我們演練的時候,氣溫已經降到了零下28度,就是在草原裏面那時候可能已經到了30度了,我的越野車回來晚了以後,一般在內蒙古地區汽車得是有暖庫的,裏邊有暖氣,車都停在暖庫裏邊。後來回來晚了以後,沒有暖庫了,車就擱在外面了。第二天早晨起來,主駕駛的左反光鏡,玻璃它就收縮,玻璃全都擠碎了,形成了一個蜘蛛網狀的東西。就是在及其低溫的情況下,我也是頭一回見過,非常罕見的。
演播室主持人:
光這個玻璃居然能被冷縮的擠碎了?
孫威:
當時我們極低溫的情況下,回收的“神舟”四號。
演播室主持人:
姜總對當時的印像是什麼樣的?
姜世忠:
有一次我們演練的時候正好是刮大風。刮大風的時候還記得嗎?
孫威:
對,那時候是颳風雪。
姜世忠:
然後我們在整個車裏面,就是那個沙子刮到車窗上就像雨一樣,就看到整個整個沙子就在前面往下流,然後一堆一堆的,等到我們停車之後,屏風下邊是厚厚地一堆沙子。氣候在那個時候是非常非常惡劣的。但是我們的“神五”非常好,“神五”回來的時候就風和日麗。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在四子王旗採訪的記者冀惠彥也在稍早前給我們發揮了報道,説天氣預報説了明後天都是好天氣,恐怕不會出現當時在那個時候著陸場的一些天氣情況了。
孫威:
就是草原10月份的時候,天氣還是可以的,但是比北京地區緯度要高,所以溫度還是相對寒冷的。我記得“神五”去的時候確實準備不太充分。穿著北京的穿著去了,到了以後先是給我們下了一場雪,雪的厚度有兩寸多,到了那兒我們趕緊去買棉衣還有羽絨服,那時候對嚴寒還不太適應。
演播室主持人:
在那兒待了多長時間?
孫威:
每次我們一般在那兒待一個月,就是從準備、演練到培訓,有這麼長的一段時間。
我們的記者也是從位於內蒙古的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獲悉,目前飛船運行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兩名航天員的身體狀況也非常好,可以説現在主著陸場已經是厲兵秣馬,等待他們的凱旋而歸了,看一看相關的報道。
解説:
為保證“神舟”六號飛船順利著陸,這次共準備了一個主著陸場,一個副著陸場,還有十多個應急著陸場,主著陸場位於內蒙古四子王旗,副著陸場在甘肅酒泉附近。連日來,官兵們先後進行了五次空地搜索演練,熟練掌握了飛船的回收的各種技能,確立起以空中為主的搜救方式,並建立了各種應急回收預案。從人員上看,搜救部隊,包括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醫生、各種特種車輛的駕駛員、通訊專家、氣象專家、空降人員、救援人員等。從設備上看,包括搜索飛機、運輸機、直升機、醫療設備等,還有食品、水等生活必需品。考慮到飛船返回可能出現的各種應急情況,搜救部隊所使用的測量、氣象、通訊、指揮和營救設備都是國內最先進的。
在主著陸場,堅守在通信、氣象、雷達、指揮等各種機動測控車上,各種數據圖表顯示飛船的各種飛行參數正常。艙內溫度、濕度及氧氣、二氧化碳濃度等各項環境指數十分理想。目前,著陸場內系統全部就位,通訊暢通,各種設備狀態良好。目前工作人員以開始將工作重點放在對磁場擾動指數的預測,從目前的預報結果來看,未來兩天第一次活動比較平靜,太陽的活動水平也比較低,不會對飛船的返回造成影響。另外最新的軌道數據顯示,在未來兩天中不會有大的碎片進入到距離“神舟”六號”飛船運行50公里的範圍內,飛船運行軌道交通狀況井然有序。此外,記者今天從中央氣象臺獲悉,未來兩天,17號到18號主著陸場地區的天空狀況良好,能見度高,低層風力比較小。整個高空風向穩定,天氣狀態十分理想,沒有降水天氣出現。
演播室主持人:
好,歡迎各位繼續收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特別報道。
孫威,剛才我們在片子當中看到了很多大型的車輛,裏面有很多跟蹤測控的儀器,你們是不是工作的辦公室應該就是移動的大型車輛?
孫威:
對,這是一個為著陸場特別建設這麼一套應急搜救車,現在就是一個直升機搜救隊和一個地面車隊。有些地面的設備就是在這個車上來完成的。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在主副著陸場搜救的車隊,還有一些站點都是流動的嗎?可以隨車走的?
孫威:
著陸場現場的特點就是機動性很強,先是直升機機動性很強。直升機一般的航速是每小時210公里,車隊因為在草原上特殊情況下,越野性能受到了限制,咱們的草原沙化也比較嚴重了,好多露頭刺,開快了以後是比較危險的,所以一般車速我們儘量控制在30到40公里每小時以內,這樣相對安全一點。但即便在這種條件下也是非常顛簸的,原來我在吉普車裏面,都會顛得頭撞到車頂。
演播室主持人:
你説到都是可以移動的。讓我想起了,我們測控著陸場系統似乎就像我們整個航天大家族裏面的遊牧民了。但是,我們整個任務的完成一定需要我們這個大家庭所有的人去通力配合的。在座的有飛船上面的專家,有航天員系統方面的專家,還有著陸場系統方面的專家。那麼在我們平時的試驗當中,是不是就會涉及我們這幾個方面來通力配合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
王南華:
對,您説得非常對。就是因為我們飛船系統,我們是為航天員造船的。所以航天員是我們最尊貴的乘客,我們從我們的設計師來説,大家儘自己的力量都是要為航天員造一艘最好的船,這樣的話,在整個過程中間,大家密切的協作,然後不斷地互相反饋意見。我舉一個例子來講,比如説我們剛才講的,我們在控制系統,就是整個軌道返回控制,除了自動性質以外,我們還有一套手動控制系統,這套手動控制系統是不是滿足航天員的需要?我們就建立了一些模擬的實驗室,在航天員系統裏面也有很大的實驗室,就是模擬的系統,航天員在上面要對我們所有的系統,每一個部件和整個系統的功能進行評價。然後提出的意見,我們不斷地來改進,在這個過程中間是大家在一起來對這個手動控制系統,來進行改進、調試,然後評價這個性能,在上天能不能滿足在自動系統失效的時候,航天員可以操作飛船正常的、安全返回。所以這個過程,我們跟姜總切磋切磋。
演播室主持人:
姜總,不知道航天員系統方面對於這次飛船方面設計的一室一廳是否滿意?
姜世忠:
説實在的,我們從飛船的開始設計一直到最後的使用過程,我們都一直在密切的配合。我們説是七個系統,起碼我們跟飛船系統是很密切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不能截然分開,我們講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發射飛船的時候,有一個標準,當然有很多工程的標準,醫學要求和醫學標準,這個就是由我們航天員系統給他們提出來的。
正式通過這個標準以後,才能返回,當然在這兒,我要代表我們航天員感謝我們飛船系統,給我們航天員製造一個非常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我記得前面説過,是誰過一句話,我們是從做卡車變成了做小轎車。那麼這中間經歷了一個很大的轉變,在“神五”飛行的時候有一個震動的問題。到了今天以後,這次明顯沒有震動了,中間我們跟飛船系統,跟火箭系統合著一起來解決了震動的問題,所以載人航天是一個大家庭,是一個大系統,是大家互相密切配合來完成的這項任務。
演播室主持人:
剛才姜總已經代表航天系統向飛船系統表示感謝了,咱們一家人不説兩家話。那麼我們這兩個系統和著陸場系統平時在測試的時候,或者實驗的時候,或者“神五”之前的回收,都有哪些配合呢?
孫威:
其實著陸場系統可能是其他系統裏面協作關係最多的一個系統,包括現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回收部隊,都是由航天員系統還有飛船系統包括應用系統,著陸場系統一起組成。叫集團軍,是一個綜合的,大家協作關係非常密切。
演播室主持人:
對,相信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裏,雖然不説兩家話,但是令人感動的事情還是挺多的。
不知道王教授去過著陸場嗎?剛才像孫威他們提到惡劣的環境,您是否也曾經感受到過?
王南華:
沒有,我是參加從“神舟”一號一直到“神舟”六號都是在發射場。我們在飛船發射之前,我們要對飛船進行飛船非常詳細的檢查,所以在發射場的時間一直也都是要兩三個月的時間,然後發射完了以後,我們都及時地返回來,返回北京的中心,經常對它的數據進行監視,然後及時地注入數據,然後按照程序來做。所以我還沒有機會跟孫威合作,到那兒去一次,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去,但是由於這個工作需要。
孫威:
一樣,我沒有去過發射場,我從“神二”開始,就是參加簡要的工作,從來沒去過發射場。
姜世忠:
現在簡山的兩位老總都是在著陸場。上一次總指揮和張曼南都一直在著陸場,然後“神六”到的發射場。
王楠華:
這一次是王壯?
姜世忠:
這一次是王壯副總師。
演播室主持人:
根據幾位剛才的介紹,我越來越覺得我們這個航天系統確實是一個大家庭,甚至大家通力配合來完成的。這一個時段已經快到了。
感謝三位專家給我們介紹了很多幕後的故事,還有一些相關的知識。謝謝三位。
觀眾朋友,您正在收看的是“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稍微已經要進入我們《中國新聞》的時間窗口了,在這裡還會有相關的一些報道,同時還要帶來其他的新聞。之後我們的載人航天飛行報道會繼續進行,歡迎您鎖定中文國際頻道。
主持人:
各位觀眾大家好,這裡是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的演播室。您正在收看的是“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歡迎各位繼續收看。在演播室的兩位嘉賓再給大家做一個介紹,一位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姜世忠先生,姜總您好。另外一位是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院院的工程師孫威,孫威你好,歡迎二位。
剛才我們已經從北京飛控中心發出的一個最新的消息,明確的得知飛船的返回是要按照預定的計劃返回的,是在明天的淩晨。那麼我們也期待應該是再過幾個小時我們就可以目睹兩位航天英雄返回壯烈的場面了,我們也默默的祝福。
這個消息一發出,是不是説我們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這次載人航天飛行的計劃應該都是按照原來的計劃來執行的?
可以這麼説。到目前為止,空間的飛行階段基本上就要結束了,到了明天淩晨的時候,它就會按原計劃準時的返回。
主持人:
孫威不知道按照你們的工作的經驗來看,飛控中心一旦發出這樣明確的指令,這個時候著陸場在做什麼?是不是已經在這個時候,現在是21:26分,大家已經要部署到位了?
孫威 工程師 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
應該是這樣的。以“神五”的經驗來説,現在大家應該是整裝待發,所有的裝備都是車上了,所有的人員也都打起精神來了,因為都是在夜間工作的,“神五”那個時間是夜間九點鐘就已經整裝待發,指揮部的一聲命令,部隊就前往著陸場。
主持人:
到目前為止,相信雖然天氣很好,但是估計那個地方的氣溫也是比較低,天氣是比較涼的,據你以前的經驗,之前大家都會發一些統一的服裝是吧?應該有防寒的服裝。
孫威:
每一次工作隊的服裝都是統一的。這次領導就更加關心,一般他在制服裏面還有一層防寒服,在著陸場地區這個階段夜間溫度是比較低的。
主持人:
我不知道這個時候天上的兩名航天員應該已經得到飛船要按照原計劃返航的消息了,不知道他們現在的心情是什麼樣的?當時姜總,楊利偉回來之後跟他聊過就是飛船即將返航了,這個時候您作為航天員的副總指揮,您覺得這個時候航天員的心態是不是一種非常高興的一種狀態?
姜世忠 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
是,他們的心情是非常高興的,很快就要回家了,但是作為航天員來説他是很冷靜的。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在起飛離開家,或者是即將返回,回來,他們所有做的一切都是按照他們在平時的訓練按部就班地進行。所以儘管現在他們會很高興,任務也完成了一大半,但是他們還會按照他們原來訓練過程中的各種規定,在空間執行各種相關的操作和實驗。
主持人:
因為載人航天畢竟跟我們以前是不一樣的,因為載了人,所以我們的保障系統一定要做到萬無一失。“神五”回收的時候,我們著陸場系統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神六”這次著陸場系統又進行了哪些方面能力的提升呢?我們也通過一個短片來做一個相關的了解。
解釋:
和“神舟”五號相比著陸場系統對執行“神六”任務做了不少調整。一是起用了副著陸場,二是加強了國內外應急搜救區的準備,三是在醫療救護設備上也進行了增設,以保證對兩名航天員同時展開救援。在主著陸場這次回收將由地面搜救為主,改為以空中搜索為主,將大大縮短回收和搜救的時間。另外,按照飛船目前的計劃,應該是在夜間返回主著陸場,為此著陸場系統已經針對夜間返回進行了專門的訓練和充分的準備。專家認為,載人航天有兩個階段出現故障的概率相對較多,分別是火箭升空階段和飛船返回階段,為此著陸場系統對“神六”上升段的應急返回進行了嚴密部署,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飛船在軌的應急返回,著陸場系統,特別在中國的華東地區、東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各設了三個在軌應急返回區。
侯鷹 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
在軌運行77圈,大致上有40%的圈次可以返回到這三個區。這三個區的搜救我們有空中的應急搜救分隊來完成,
侯鷹説他們對應急著陸的搜救工作也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
侯鷹:
一旦這樣一個決策確定了要應急返回,著陸場系統根據它決策應急返回的圈次來組織力量進行搜救。比方説應急返回到國內的應急著陸區,我們可以提前通知我們的空中搜索救援分隊,比如運飛機可以提前起飛,在它應急返回的著陸點的預定空域進行等待,這樣的話也就是説,返回艙還沒著陸的時候,我們的飛機已經在天上了,這樣能夠儘快地救援航天員。
解説:
而對於可能發生在境外的應急著陸問題,著陸場系統也特別在著陸區所在國的使館建立了值班制度,做了必要的準備。但在國外的應急搜救將主要依靠國際救援力量組織實施,也就是請所在國幫助救援航天員並運回返回艙,這方面的協調已經就緒。侯鷹透露“神六”著陸場在科技含量方面比“神五”有了很大提高,他説執行“神五”任務的時候,搜救指揮方案大多是在紙上進行,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很難做到準備和週密,而這次著陸場系統開發了一個新的決策系統軟體。
侯鷹:
這樣一個系統就能夠把我們所有的應急方案和飛船的飛行狀態和著陸點的地理信息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我們才敢説,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能夠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和比較週密的方案。
解説:
侯鷹表示,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等部門,對著陸場系統進行了一系列的科技攻關取得了不少成果,包括可以對飛船返回艙的降落進行全程的實況記錄,他表示在飛船試飛正常的情況,要求著陸場系統在六小時之內完成航天員的營救和返回艙回收工作沒有問題。
主持人:
好,今天的飛船落地等有關方面的話題就先談到這裡。謝謝收看,再見。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