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10月15日CCTV-4神舟六號特別報道內容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7日 10:10 來源:CCTV.com

  航天專家和藝術家共話航天

  演播室主持人 魯健: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正在為您直播的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

  今天我們的演播室請到了幾位嘉賓,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一位是國際宇航科技院的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朱毅林先生,你好朱先生,歡迎你。

  另外兩位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大家都非常喜愛和熟悉的電影演員張國立、鄧婕夫婦,我就不用過多地介紹兩位了,其實每一個觀眾都很熟悉。不過張國立和鄧婕告訴我他們倆今天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的。既然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我想我們今天也會準備很多的問題先考考你們。在考試之前我想先跟你們聊一聊這兩天有沒有看我們整個的直播,尤其是發射的那天。發射那天可是很早,我們是早晨六點開始直播,不知道你們是幾點?

  鄧婕:

  我們是8:30開始看的。

  演播室主持人:

  8:30開始看的,你們看來是知道9點鐘發射,8:30提前半個小時打開,怎麼樣當時看了的感覺。神舟五號你們肯定也看了,對吧?看這個直播的過程兩次對比感覺有什麼不一樣?

  張國立:

  我是第一次比較緊張,“神舟五號”的時候比較緊張,那是特別的緊張,到了“神舟六號”的時候覺得沒有問題。

  演播室主持人:

  比專家都有把握。

  張國立:

  我覺得應該是沒有問題,但是其實還是很緊張,我們兩個一句話也不説,一直在盯著。

  演播室主持人:

  在發射的過程中最緊張的是什麼時候?

  張國立:

  點火。

  演播室主持人:

  就是點火的時候。

  鄧婕:

  還有就是艦船脫離的時候,我覺得挺緊張的。

  張國立:

  那個因為我們沒有那個常識,所以給嚇了一跳,因為剝離要爆破一下,産生一個火光以後,有點緊張。

  演播室主持人:

  而且這次火箭上面的攝像機説實在的給人的印象挺深刻的。

  鄧婕:

  挺棒的。

  演播室主持人:

  一個是朝下拍的。我相信可能你們也看了,一個是在二級火箭上面,一個攝像機朝下拍的,這一個鏡頭。因為像你們搞電影的,我想肯定對這個印象都很深。

  張國立:

  我第一個想法,“天啊,怎麼固定的,這個摩擦力和速度還産生那種熱,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攝像頭,我真的想看看,太棒了。

  演播室主持人:

  真的想看看,現在咱們是看不到,而且有很多觀眾特別關心這個問題,後來還有一些觀眾給我們寄來一封信,信上提出建議説怕這個攝像頭在摩擦的過程中燒壞,説應該在外面加裝一個裝置保護起來,結果後來我們當天晚上請來一個嘉賓,正好是火箭專家。他説這完全是英雄所見略同,説觀眾所想的,他們早就已經想到了,確實攝像頭外面加了很多的保護裝置。還有一個是朝上拍的,箭船分離的時候可以看到這個飛船當時分離的鏡頭。我覺得這個鏡頭看起來有點像好萊塢大片。

  張國立:

  就是感覺有點像製作出來的那種感覺,而且我好像看到船上能夠感覺到畫面的應該是四個攝像頭,好像有四個,因為艙裏頭有一個,艙裏頭有一個俯拍角度的,平視角度的,外面有兩個。

  演播室主持人:

  看來你這兩天的專業知識積累的不少呀。待會兒可能考不倒你了。那這樣吧,我們 接下來就一起來看一看當時點火的瞬間。

  剛才我們看到的就是當時發射的這個場面,我想其實不止你們兩個人,可能很多人都很激動,考試正式開始,我想先問你們第一個問題就是剛才畫面裏喊倒計時的那個人的職位是什麼?你們知道嗎?

  鄧婕:

  他是零號指揮員。

  演播室主持人:

  看來鄧婕也準備的很充分,零號指揮員。長什麼樣還記得嗎?

  張國立:

  挺帥的,方方的臉,挺年輕的。

  演播室主持人:

  下面我們就電話連線一下零號指揮員郭寶新,郭先生你好,我們現在雖然看不到你現場的畫面,但是能夠你的照片。

  郭寶新:

  謝謝你。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今天演播室有非常崇拜你的兩位明星,張國立和鄧婕夫婦,你可能也認識,他們今天看到發射點火的時候,你喊倒計時的口令都非常崇拜你,不知道當時你喊這個倒計時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郭寶新:

  喊倒計時的時候,我的感覺特別好,鏡頭特別足,因為離發射時間越來越近了,喊的勁頭越來越大。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剛才從發射的時候聽出來了。現在從發射點火任務完成了以後,你現在在做什麼呢?

  郭寶新:

  現在我們正在做發射以後的收尾和狀態轉換工作。

  演播室主持人:

  那張國立和鄧婕你們有什麼問題想要和零號指揮員溝通嗎?

  張國立:

  我為什麼很崇拜你呢?我聽説“神五”的時候您也參加了整個的發射過程?

  郭寶新:

  神五的時候也是我當零號指揮員。

  張國立:

  對呀,也是你喊的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點火,對吧?

  郭寶新:

  對。

  鄧婕:

  30秒的時候就開始喊了。

  張國立:

  您知道您這個倒計時讓我想起了什麼嗎?

  郭寶欣:

  你想起了什麼?

  張國立:

  你們絕對想不到,因為你這個倒計時讓我一下子回到幾十年前,我看過我們國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畫面,讓我一下子想起來,很多燈,十、九、八、七、六、五、四、二、一,起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畫面讓我想起來,所以我想你們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們真的很神聖的。真的很崇拜。

  郭寶新:

  感謝你的關心和支持。

  張國立:

  郭先生我代表問您一個問題,如果他想成為一個零號指揮員的話,等需要經過什麼樣的途徑和培訓呢?

  張國立:

  我跟你説,我現在會的。

  郭寶新:

  我就直接給他讓位就行了。

  張國立:

  我跟你説我現在會的,我會的就是喊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點火。其他我都不會的。

  郭寶欣:

  那沒關係,到那個時段我讓你喊就行了。

  演播室主持人:

  平時這需要經過什麼樣的培訓和演練?

  郭寶新:

  關鍵是心理素質不要害怕,然後進入10秒以後,十、九、八、七到零秒之前這中間有幾個狀態和幾個參數,一定要看清楚,然後才能點火。在這10秒之間可能還要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那要果斷的處置,到點火之前隨時可以下終止發射程序的口令。

  演播室主持人:

  作為這樣一個指揮員的話,可能不僅各項程序要非常的了解,各項參數非常了解,而且還得非常果斷,是吧?

  郭寶新:

  對。不光是喊倒計時,十、九、八、七這幾個數字,還要盯住屏上的參數,還要看著發射場的畫面,萬一有什麼異常情況,及時果斷地終止發射程序,確保不帶著問題上天。

  演播室主持人:

  作為優秀的演員,他們喊倒計時的口令那肯定沒有問題,中氣十足,那可能最難的就是這些參數。

  鄧婕:

  參數。

  郭寶欣:

  那沒關係,他指揮喊口令的時候,我可以做他的後盾。

  張國立:

  我跟您説,我有心態比較好,敢喊這件事,但是比你這個少五個數字,我們是五、四、三、二、一、開拍。這個我可以,這個我底氣十足,其他都不行。

  演播室主持人:

  郭先生為什麼現在這個時候,你們還要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郭寶新:

  因為我們發射塔系統這邊還有好多收尾工作要做,我們發射場地系統還要負責跟蹤測控。

  演播室主持人:

  這些任務什麼時候結束呢?

  郭寶新:

  當航天員平安回來。

  演播室主持人:

  也就是説在這個過程當中,您還不能休息?

  郭寶新:

  對,我們還有一些工作要做。他們完成回來以後我們才結束。

  演播室主持人:

  好,郭先生,祝你們工作順利。

  郭寶新:

  謝謝你。

  演播室主持人:

  謝謝郭先生,其實這個零號指揮員確實是非常令人羨慕,但是不是人人都能幹得了了的。剛才其實郭寶欣先生他也很幽默,他説是出去你們來當都可以,我當你們的後盾,但是喊這個口令,我想人人都會喊,難得就是背後的東西。

  張國立:

  一種偉大的責任。

  演播室主持人:

  對,那我們接下來,我想張國立和鄧婕兩個人都已經來到了我們的演播室,那我們今天也借這個機會考考你們,好在今天我們演播室有專家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朱毅林先生,他對這方面的知識了解的我就不用多説了,如果有什麼你們回答不出來的問題或者網友觀眾朋友感興趣的問題,我們可以請朱先生今天給我們現場解答一下吧,好不好?

  朱毅林:

  試試看吧。

  演播室主持人:

  那我就要正式開始考試了,第一個問題請問你們知不知道現在在神舟六號飛船上飛行的航天員的名字,請回答。

  鄧婕:

  有一個叫聶海勝。

  張國立:

  有一個叫費俊龍。為什麼這兩個名字,我覺得這兩個名字給我們感覺特別好,一個是海勝,一個是俊龍,這兩個名字,我就是在想,他們爸爸媽媽真會給孩子取名字,取的是真好,而且我覺得也有特別好的意義。尤其是他們兩個搭檔,這次我覺得真的是配合很默契,這兩名字也非常吉祥,非常好。

  演播室主持人:

  那下面這個問題就稍微難一點,請問四個備選航天員的名字,兩位知道嗎?

  鄧婕:

  好像有一位姓翟。

  張國立:

  翟志剛。

  演播室主持人:

  你們配合挺默契。你們兩個可以一起上“神舟六號”了,配合很默契,翟志剛,這是一個。但是翟志剛一個組的隊友叫什麼,他們一般是兩個人一個組。

  鄧婕:

  好像這個有一點,我們就不知道。

  演播室主持人:

  翟志剛的隊友叫吳傑。翟志剛,吳傑這兩個人一定要記住,還有一組你們知道他們叫什麼嗎?

  鄧婕:

  有楊利偉嗎?

  張國立:

  沒有,楊利偉是“神舟五號”的。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一組劉伯明和景海鵬。

  張國立:

  海蓬,有印象。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現在這14名航天員都是從上千名優秀的飛行員當中選拔出來的,而這六個人又是14個航天員當中成績比較優秀的人,所以他們以後都有機會乘坐神舟七號或者神舟八號上天,所以他們的名字我想也是值得記住的一些名字。接下來下一道題神舟六號多長時間能看一次日升日落。

  張國立:

  多少時間?

  演播室主持人:

  咱們是24小時。

  鄧婕:

  反正是比我們快。但是具體多少,朱先生你給我們講一下。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請老師給我們講一下。

  朱毅林:

  90分鐘。每90分鐘繞地球一圈,依次進入地球的背面,就進入地球的夜裏了,那麼半天以後,就進入地球的白天了。這90分鐘轉一圈,就每天可以看到14次日出日落。

  張國立:

  等於正好是24小時,90分鐘一次。

  朱毅林:

  90分鐘一次嗎?

  張國立:

  14次。日升日落。

  鄧婕:

  一個半小時。

  演播室主持人:

  如果按加夜班來算的話,他們每天要加14個夜班。

  張國立:

  那可不可以這樣講,他們在宇宙空間中一天等於我們14天,可不可以這樣計算。

  朱毅林:

  實際上他的生活不能按照90分鐘過一天,90分鐘過一天的辦法來做,只能説看日出日落的時間比我們快,比我們時間短,他的生活起居按正常起居來作,他一天要吃三頓飯。

  演播室主持人:

  還得按地球上的一天。

  張國立:

  這個我比較了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去過南極嗎?南極正好全部是白天,白天的時候我們還得按照正常的作息時間來。難道也不能説我們只去了一天。

  演播室主持人:

  下一個問題還再準備準備的,神舟六號,飛船叫神舟六號的我們都知道的,搭載神舟六就是剛才發射的火箭。

  鄧婕:

  長征2號是嗎?

  演播室主持人:

  差不多了。

  演播室主持人:

  而且今天我們的演播室,待會兒讓攝像師給一個全景,我們可以看一看,現在也能夠看到,所有人背後一圈全部都是立過赫赫戰功的火箭,發射衛星的包括發射神舟一號二號的火箭,全在我們演播室。發射飛船這個火箭。

  演播室主持人:

  還行。前面兩個問題在兩個人配合下回答的還是很好的。接下來我們再來連線一下在北京飛行控制中心的記者任永蔚,看一看在那裏有什麼最新的情況帶給我們。永蔚您好。

  任永蔚 記者:

  是的,我現在是在北京飛行控制中心我們的分演播室,今天我們的分演播室,我們請來了一位年輕的嘉賓,他是飛控中心這次負責神舟六號飛行控制任務的總調度叫張強,大家不知道在屏幕上是否看到他了,一位非常英俊的帥小夥,今年只有27歲了,那麼很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細節,那就是在今天下午胡錦濤總書記與航天員天地通話的過程中呼叫航天員的就是張強,張強歡迎你到我們的演播室。

  張強:

  主持人您好。

  記者:

  張強能不能告訴我作為總調度,他的職責是什麼呀?總調度就是把咱們地面各位專家對整個飛行活動中一些指導信息通過我們總調度傳遞給航天員,讓航天員在空間更好的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記者:

  今天在天地通話時,你是怎麼呼叫航天員的,可不可以在這裡再給我們模擬一下?

  張強:

  可以,“神舟六號”我是北京,通報飛船狀況及身體狀態。

  記者:

  魯健,不知道你們聽到沒有?張強的聲音非常的標準,好像讓我們親臨了當時飛控的現場。當時你這時要把首長介紹給航天員,是不是?要告訴他有這樣一個安排,那時要告訴航天員怎麼跟他通話呢?

  張強:

  首先是這樣。首先在把咱們正常協同程序安排的事情,走協同程序。首先提請在某個圈次,像今天下午53圈,遠四測量船跟蹤弧段。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將與他進行通話。

  記者:

  在此之前,航天員之間線路的連接以及測試是否也是由你來負責的呢?

  張強:

  這是由我的戰友負責通訊調度,他們前期做了很多大量的工作,把天地通話兩種方式都已經具體的適當化了之後,然後才有今天,能夠作為航天員和總書記通話的一個前導,剛才聽在現場角度的聲音非常的抑揚頓挫,非常的有力,那麼在下面平時是不是也要做一定訓練?

  張強:

  是的,在這方面我們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與咱們航天員中心這方面聯絡比較多,特別是在任務之前,我們與三個口令組都進行了合作,特別是對於正常及應急情況下的處置,與航天員進行溝通達成最大程序的默契。

  記者:

  我在現場聽到你們的口令非常的簡潔,比如説在測試信號的時候,你就問航天員聽到我的聲音怎樣?他們説我聽你聲音好,我聽你聲音也好,當時我們在新聞中心,記者就笑了,就覺得好像在一般的邏輯上不通。但是這也表明你們非常的簡潔,都互相是明白的。對不對?

  張強:

  對,事先達成一致。

  記者:

  那你這一次聽説是第一次擔任“神舟六號”的總調度。那被在工作中感到自己有壓力?

  張強:

  壓力還是蠻大的。我們主要是向曾經從事過神舟五號之前,有很多老調度,在我們身邊傳幫帶,給我們進行指導。我們今天雖然心情緊張,但我們是有這個責任在這兒,我們就覺得我們一定能夠把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任務,特別是領導把這個擔子交到我們的身上,我們一定能夠完成好。

  記者:

  雖然心情緊張,但是一進入工作狀態,是不是也就忘卻了緊張了,魯健,我們在這個分演播室採訪了張強,他也介紹了他的一些工作經歷,其實像張強這樣年輕的小夥子或者説年輕人,在這個飛控大廳近百人當中,幾乎都是這樣年輕的面孔,整個飛控大廳的科研人員的平均的年齡不到30歲,也可以看出我們的載人航天任務後繼有人。

  演播室主持人:

  好的,謝謝永蔚的報道。剛才我們的考試進行了一半。剛才張國立説肯定是不及格了。也不能這麼説。基本上還能打60分,我們繼續了。今天難得有朱教授,其實你們兩個人考試,並不代表你們兩個人,也代表很多的觀眾,因為很多觀眾都非常想了解這些問題,你拿的這些問題是不是都是我們觀眾提的問題。

  演播室主持人:

  接下來考試繼續,比如説航天員他們在天上用的筆,我們知道在失重狀態下,筆上特殊製作的,你猜一猜這個筆值多少錢吧?先看老師。

  鄧婕:

  這個可能猜出來。

  張國立:

  這個有一點難猜。估摸著吧?

  演播室主持人:

  估摸著吧。大致給一個價,因為我看你們最近在拍一個文物的片子吧,《五月槐花香》,天天在估摸價錢。

  張國立:

  但估價有一個特點,它得把實物拿過來我們看一下。你實物都不給我們看一下。

  演播室主持人:

  實物待一會兒讓你看一片子,在看片子以前,先請你給一個大致的價格。或者給一個區間,一個範圍。

  張國立:

  8000到15000。

  演播室主持人:

  這個價錢對不對呢?我們請朱老師。

  張國立:

  朱老師您説一説。

  朱毅林:

  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我想沒有那麼貴。

  演播室主持人:

  實際的價格據説是1000塊錢。 大家會想為什麼太空裏的筆這麼貴?

  朱毅林:

  我沒有見過那個筆是什麼樣?但是我想普通的鋼筆是靠重力往下流墨水,在失重條件下沒有重力,我估計有壓力,筆裏面帶一個氣囊,裏面是裝壓力裝置。

  鄧婕:

  擠出來的墨水。

  張國立:

  專家的意思是你擠出來也不行。

  演播室主持人:

  你這麼一説我就明白了,接下來我們再看一看這個畫面,這是穿著航天服的一段畫面。

  這已經是把航天服脫下來了。裝在這個束縛袋子裏。

  鄧婕:

  脫下來了。

  張國立:

  我覺得他們兩個挺厲害的在失重狀態下站的很穩,沒有飄起來。

  鄧婕:

  人家固定的是吧?

  張國立:

  沒有沒有。

  演播室主持人:

  因為他們腿部本來應該有一個束縛帶。應該有一個,但是現在可能暫時已經解開了。朱教授,在這個穿航天服的過程中得兩個航天員互相幫幫忙,是吧?單獨一個人能夠完成這樣的工作嗎?

  朱毅林:

  現在他們好像都是一個人脫穿。

  演播室主持人:

  自己脫穿也是沒有什麼問題。

  朱毅林:

  因為我們航天服穿起來還是比較方便的。

  演播室主持人:

  其實也有很多觀眾問,因為以後神舟七號、八號、九號再上天的話,要完成連續一系列的任務,比如説艙外行走,對接,這樣的話對航天服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張國立:

  我們常常看到的電影畫面的話,要比這個更厚一些,更大一些對吧?

  朱毅林:

  裏面裝的東西更多。

  張國立:

  最重要的是緩解壓力的一個裝置。

  朱毅林:

  有的身上還背一個氧氣瓶子那樣的。

  鄧婕:

  氧氣瓶子,水什麼之類的。

  張國立:

  頭盔也很大。

  演播室主持人:

  好,看完這段畫面,我們的問題也有了。既然剛才説的,你們這幾天拍的《五月槐花香》一直在估價,剛才我們給航天員的筆估了一個價格。這個價格好像估了有點高了,顯然如果這是一筆生意的話,你要虧了,1000塊錢筆,你8000到15000買走了,這個生意可賠了。猜一猜這套航天服的價格吧?也給一個大概的區間吧。

  鄧婕:

  1萬。

  張國立:

  這個不行,1萬肯定不行。

  演播室主持人:

  1萬絕對不賣。

  張國立:

  我估計在20萬人民幣左右,應該它是非常複雜的。第一,他要有一個協調減壓的程序,因為在航天飛機運送它們往天上走的時候,他們大氣層的壓力,他也叫壓力服,而且有頭盔,他的頭盔裏面有一個通訊系統,相當於一個小環境了。所以應該最少是20萬元人民幣。

  演播室主持人:

  謝謝張國立這麼慷慨,兩次都給這些高的價。實際上這個價格,朱教授是多少?

  朱毅林:

  不太清楚這個。

  演播室主持人:

  沒關係的,這個價格我知道,因為我前兩天採訪航天員系統的這個專家。另外朱教授是空間技術方面的專家,稍候我們會採訪航天員系統的總設計師,待會有什麼航天員的問題,你們準備準備,可以向他提問提問,不過我昨天採訪航天員系統的總設計師,他們説目前航天服一套好像是10萬塊錢人民幣。20萬塊錢正好購買費俊龍和聶海龍兩個人的。

  張國立:

  我忘了,這個意思差不多。

  演播室主持人:

  不過我知道美國現在的航天服可能更貴。

  朱毅林:

  他是這樣的,你將來出艙航天服是非常貴的。

  演播室主持人:

  對,所以美國的航服員經常在艙外空間行走。進行空間維護。可能要100萬美元一套。

  朱毅林:

  150萬美元一套。

  演播室主持人

  不過你猜20萬也不能説錯,因為專家昨天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説十萬到幾十萬之間不等。

  張國立:

  但是我覺得可能還有一個條件就是説,我們國內在製作一個航天服的時候,可能是所有的都是為這一件服務,它也不是純商業性的,如果按商業性的我估計20萬都打不住。

  演播室主持人:

  對,尤其是以後要實現艙外行走,這個價格還會不斷地上漲,十萬,幾十萬,上百萬這也是有可能的。確實有是可能的。好,這是關於航天服的估價,咱們先估到這兒,問一問別的,關於航天員的,我説的待會兒會請一個航天員系統的專家,由他來回答,這次航天員帶上去一些娛樂設備,知道可以幹什麼嗎?這個娛樂設備。

  張國立:

  我是覺得最好玩的是,他手裏的攝像機。

  演播室主持人:

  小DV。

  張國立:

  它是一個手柄,我老是在想,這好玩,這要是拍武打戲,拿這個可以飛的。老是這麼想,所以我對他那個特別注意,每次兩個人需要拍攝的時候,它是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打開固定的裝置以後,把它拿起來了,然後伸到飛船的艙口那個地方,然後輸送回來艙外的畫面了,所以我覺得那個特別有意思。

  演播室主持人:

  其實他這個小DV不僅僅是娛樂的,主要是在艙內工作,提供大量的畫面,提供大量的素材傳給地面。娛樂還有一個專門電子的設備,可以通過在上面看電影,可以聽音樂,但是電影都是錄好的。可以看電影、聽音樂。

  張國立:

  儲存的。

  演播室主持人:

  儲存的。所以以後你們拍攝的電影,電視劇什麼的,如果能跟他們合作一下,把你們的電影電視劇輸送進去的話,以後上太空的節目就非常過了。

  張國立:

  我覺得以後可以建議這樣,當宇航員産生的時候,在上天之前讓他們自己選喜歡看什麼?如果有幸地選上我們的話,那我們真是太有幸了。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想問問你們,你們兩個小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航天夢想,比如説當一個航天員或者飛天員的夢想?有過嗎?

  鄧婕:

  沒有過。只是覺得當飛行員要在一個圓上面轉,覺得挺有意思,挺好玩的。

  演播室主持人:

  你跟我一樣的想法,因為這兩天也有很多的媒體採訪我,也問到我這麼一個問題,我覺得很尷尬,你説主持這麼多期這樣一個節目,説自己從來沒有這樣一個夢想,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確實,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當航天員。有的人上了這個輪盤一轉,可能基本上吐得一塌糊塗的。

  張國立:

  但是我覺得我小時候産生過這樣的幻想,這種幻覺。

  演播室主持人:

  幻想,不是夢想。

  張國立:

  幻想,因為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有過一個宣傳畫,這個宣傳畫是一個火箭,兩個少先隊員騎著火箭上拿著鮮花,往上飛。那個時候小時候的感覺,火箭可以把人這樣騎著就送上天去的。既然少先隊員都可以騎著上去,那我覺得我也有條件。

  演播室主持人是:

  做過這樣的夢。那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普通人的航天夢想。因為很多人從小都有這樣那樣的幻想或者夢想甚至也做過這樣的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解説:

  他們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他們又是航天發燒友,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關注著,熱愛著祖國的航天事業,因為懷著的航天夢,他們變的不再平凡。

  鄒加易:

  我想發明一種新型的載人飛船當作我的禮物送給航天員叔叔,這種載人飛船變大變小。讓全國人民一起遨遊太空也不成問題。我的飛船用的燃料不是人們通常使用的能源,而是用汽車或者工廠排出的廢氣合成的一種環保燃料,對人類沒有一點危害。再説一説舒適性吧。我設計的這個飛船在起飛的時候,不會讓人感到頭昏等不適。

  解説:

  這位虎頭虎腦的小學生就是這篇作文的作者鄒加易,別看他年級小。可是他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航天迷,或許是受到工程師父親的影響,小加易從小就對飛機特別的關注和喜好,凡是涉及航天和宇宙飛船之類的話題和內容,鄒更是從不放過,鄒加易説最讓高興的一件事要屬“神舟五號”的飛行,那一刻他激動的跳起來,雖然現在已經過去近兩年時間,但是鄒加易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仍覺得非常的激動。

  鄒加易 北京新開路小學學生:

  神舟五號著陸的時候,我是從新聞裏知道的。然後我心裏感到特別的自豪,激動,非常的高興。我想我們中國也有了自己的載人飛船,一些國家還沒有呢?外國人也不能小瞧我們。

  解説:

  説起了“神舟六號”鄒加易更是滔滔不絕,他説現在同學們談論最多的就是“神六”。大家最關心的是宇航員會怎麼樣生活?他們在飛船當中要幹什麼?他們研究什麼時候能下來,回來後又會帶來哪些跟上次不一樣的研究成果,這些讓他們討論不休,鄒加易説如果讓他設計宇宙飛船,他首先到在安全性上做文章,這一點可不是憑空想象要有科學依據。

  鄒加易:

  就是法國的好幾個航天飛機都爆炸,尤其是哥倫比亞號在著陸前三分多鐘的時候爆炸了,而且“發現號”升空的時候,好幾個重要地方的隔熱瓦都脫落了,如果在太空中沒有修好,回來也可能像哥倫比亞號那樣似的,所以我發明的太空飛船非常注重安全性,他外面有一層整體的隔熱瓦,是套在上面的,不會掉下來的。

  解説:

  不過在鄒加易看來,自己設計的宇宙飛船如果只有安全性是遠遠不夠的,舒適性也非常重要。

  鄒加易:

  我發明的飛船在起飛的時候,不會讓人感到頭昏。而且它裏面有一個重現地球引力的裝置,它可以把宇航員吸到地板上,讓他們像在地球上一樣,躺在床上,也不用被綁在一個地方,吃飯不用吃那些沒有味道的壓縮食品了,可以像地球一樣炒菜,然後炒菜的那些油煙還可以吸到燃料艙裏頭,然後當作燃料使用,在老師眼中鄒加易是一個不善言談,卻有著許多奇思妙想的學生,在同學們眼中鄒加易是一個小小的航天專家,跟他探討航天知識那可是頭頭是道。善於動腦動手的時候鄒加易説起自己的航天愛好還頗有心得。

  鄒加易:

  就我買航模,然後在平常玩的時候,也發現了好多問題,我知道螺旋槳不是越大越好的。有一次我玩航模,不小心把螺旋槳給摔壞了。我想再重新買一個裝上,我去商店的時候,看到一個特別大,特別長的,我就想它這個肯定特別好。一轉可以讓那麼多風往後飛,飛機肯定飛的又遠又高,然後我就把買回來裝好之後,第一次試飛發現它不像我想象的那樣,機頭老是往下折,後來我知道它那麼又大又長,那麼沉,機頭前後不平衡,所以飛起來之後就往下折,如果前後都平衡了,一定會飛的越遠越快的。我還知道飛機越輕越好。那次我拿了一個機身是木桿做的和機身是塑料泡沫做的飛機去玩,我發現塑料泡沫的飛機和木桿飛機相比,它飛的特別的遠,然後我就發現了這個問題。

  解説:

  平日裏鄒加易就喜歡看有關航天知識方面的有關書籍,為此他專門在學校訂閱了相關雜誌,同時還不時從網絡上了解更多得航天信息,在鄒加易的圖片當中,他最得意的就是這份《探索太空》了,這裡的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他的航天夢想。

  鄒加易:

  我畫的這幅畫名字叫“探索太空”,這個就是我發明的飛船,他這個裏面綠色的,是要在太空裏培養的植物,看看植物栽太空裏會是什麼樣的?那些深藍色的都是隔熱板,是一次成型包在上面,不是用特殊的粘貼劑粘貼在上面的,它可以保證飛船的安全,通過大氣層的時候不會脫落,這些角可以噴出火焰,然後可以讓飛船升空,在著陸的時候噴出空氣,讓飛船著陸的時候感覺特別軟,好像掉到大海綿上似的,讓人感覺更加舒服,這個是宇航員。他可以不用在航天飛機裏就能在太空上遨遊,這個是它的燃料瓶,裏面裝的燃料,噴出火焰,他就是可以自由的飛行。深藍色的航天衣,這個是一個天線,可以和航天飛機裏面的人聯絡,這個是控制,一按下去之後,這裡就可以噴出火焰,然後人就可以上升了。這上面畫的是我們中國的國旗,他代表著我們的國家是第一個能夠使用這樣的航天器和不用任何航天器就能夠在太空中遨遊的宇航員的國家。

  解説:

  鄒加易説雖然這幅圖畫帶有科幻的色彩,但是他堅信只要努力沒有實現不了的事。其實在鄒加易的心中還裝著一個更遠大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名像楊利偉一樣的宇航員。鄒加易:

  我的願望就是以後當一個像楊利偉叔叔那樣的宇航員,駕駛著中國的航天飛機去遨遊太空,我想在太空上面種植一些太空食品,然後把一些動物帶到太空上,在太空上做試驗肯定和地球不一樣,但是如果要實現這個願望,一定要現在好好學習,我相信我這個願望會實現的。

  演播室主持人: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正在為您直播的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目前我們演播室的嘉賓,一位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員的院士朱教授,您好。 還有兩位是大家喜愛的電影演員張國立和鄧婕夫婦。剛才我們看的這個短片,個小朋友叫鄒加易,你看他畫的那些畫,包括他的一些想法都覺得非常有童趣,也很敢想,但是奇怪的是咱們國家不乏敢想的這些人,但是咱們國家的科幻小説,科幻電影,現在看起來好像不太景氣。

  張國立:

  那是因為我們成人不敢想。做這個工作其實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們今後一定不會這樣的。你看剛才衛星控制中心的這些年輕人,你看到總調度才27歲,而且説平均年齡才30歲,就是説已經後勁十足了,這些年輕人已經帶這裡做主帥了,往往你看到我們現在又有這些有大膽想法的小孩子,真的是後勁十足的,你講的這個特別對,其實覺得科幻的東西多了以後,其實人就多了一個思維的空間,比如説在若干年前,就可以看到美國拍的星球大戰,它那種思維已經打開了我們思維的框架了,其實我覺得再過若干年以後,你説的這種擔心就會消除了,他們就會有很多的這種想法。而且我想可能大家也都看過像湯姆哈克斯演的阿波羅13號,他完全也是取材于美國的阿波羅飛船這樣的一個體裁,我想現在咱們的神舟號也能夠上天了,而且是兩人多天的飛行。應該以後這方面的題材的電影應該有,不知道以後有沒有這種可能?

  這個是需要寫故事的,因為阿波羅那個故事寫得是非常有意思的。

  演播室主持人:

  咱們很難拍。現在考試還未結束,第一輪考試剛剛結束了。我們稍候待會再進行第二輪。第二輪考試還沒有開始呢,如果你們有什麼問題,可以問?

  張國立:

  我們也可以向你提出問題嗎?

  演播室主持人:

  可以啊,沒問題呀?

  鄧婕:

  我先想問一個問題,好像我知道我們已經有在培訓女性的航天員,但是到現在也沒有一個上天的,她們是不是在生理條件相比男的是不是有一些劣勢?

  演播室主持人:

  女性航天員是吧?

  鄧婕:

  對。

  演播室主持人:

  這個問題很簡單,但是我回答不了。我們接下來連線正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記者任永蔚,請他給我們請出一個專家是航員系統的專家,請他談一談,看看他請到了哪位專家,由專家來替我們回答,永蔚您好。

  任永蔚:

  魯健您好,剛才你的介紹我聽到了,確實本來今天晚上是想請一位,航天系統的專家來到我們的分演播室,不過這會兒他們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還正在開會呢,因為臨時有事,所以就推遲我們演播室的訪談,現在在我們演播室做的嘉賓是飛船系統的一位專家,他叫朱樅鵬,那麼剛才我也聽到了張國立夫婦談到了女航天員選拔的事情,其實我多少也知道一點,因為在此之前我也採訪了中國航天員訓練科研中心的主任陳善廣,他給我提到的關於女航天員的選拔工作已經提上了一事議程,現在正在研究選拔的方法方式等,但是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另外他也透露今後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中國航天隊員的選拔會更多得類別,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中國神舟飛船的設計是可以搭載三名航天員的,我們目前航天員隊伍主要是從飛行員中選拔出來的,其實就現在神舟飛船的設計來説,這三名航天員中有一名隨船工程師還有一名載荷專家,那麼陳善廣就透露載荷專家就可以從更多的科研人員中,有這種科學領域的專門的人才中去選拔,這就給更多的人提供一些機會,魯健。

  演播室主持人:

  那非常幸運的請到專家來到演播室,那看有什麼問題今天我們可以交流交流,待會兒。

  任永蔚:

  現在我想先問朱樅鵬先生一個問題,那是説飛船現在已經正常運行了四天,整體的狀況如何能不能給我們先介紹一下?

  飛船系統專家:

  好的,現在飛船運行了大概56圈,現在船上的各個飛行系統運行良好,航天員感覺也非常良好。

  演播室主持人:

  大家比較關注的是環控生保系統的運轉怎麼樣?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飛船系統專家:

  環控生保的主要一個是保證艙內的壓力,還有氧氣的成分包括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不能超標,還有艙內的濕度控制,保證人的生存環境,目前來看各方面指標都非常好。

  演播室主持人:

  在此之前,大家好像比較擔心像兩名航天員他們在這麼一個小小的艙中,每人一天呼吸大概要達到1公斤多吧。然後我們設計了一個冷凝水裝置,那是不是裝置運行的也挺好?

  飛船系統專家:

  對,運行的挺好的,因為呼吸,把體內的濕氣釋放到艙內的空間,冷凝通過空氣的過濾把濕氣冷凝成水,然後收集起來了,保持艙內的濕度,就是人能夠感覺比較舒適的一個濕度。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這兩天也看到了航天員輪流進入軌道艙去休息睡眠,他們在休息的過程中,氧氣的保證以及空氣的流通是怎麼運行的?保證的呢?

  飛船系統專家:

  因為在失重的情況下,空氣的對流,不像有重力情況下,空氣的對流主要靠分機牽制對流,這樣就保證人的活動區,特別是睡眠的時候,在身體的周圍,氧氣的濃度要滿足人的生理的需求,主要是通過分機分散,來使得艙內的空氣能夠對流,目前來看這套系統都是運行非常好。

  任永蔚:

  那他們在軌道艙內休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噪音有沒有干擾呢?

  飛船系統專家:

  肯定是有干擾的,因為艙內有好多的設備,特別是運動的一些部件,包括分機肯定噪音的。航天員的耳朵裏相應有耳塞,但是能夠起到一些降低噪音的作用,但是完全消除噪音肯定是不行的。不會像地面那麼舒適,多少有些噪音。

  任永蔚:

  可能逐漸習慣了這種環境。

  飛船系統專家:

  也適應了,航天員在地面在這種環境下要進行長時間的實驗,基本上可以適應有一定噪音的環境。

  任永蔚:

  這兩天我們也看到航天員在艙內做一些工作,實驗,而且看到他們做一些大幅度的動作,像翻跟頭,那會不會影響我們飛船的姿態呢?

  飛船系統專家:

  這個我們開始也做了一些準備,萬一在飛船上的大幅度的動作,造成干擾過大,我們有相應的對策,從目前來看,對姿態的擾動還是很小的,比較小,我們這些準備的對策都沒有使用,還是在我們要求的指標範圍之內。

  任永蔚:

  其實這幾天的飛行對我們的飛船是一個很好的考驗,你覺得這次對於一系列試驗對於我們今後飛船的改進提高會積累了那些經驗呢?

  飛船系統專家:

  因為我們載人航天后續還要進行航天員出艙活動,交匯對接包括開展空間一些運用,人在空間參與一些項目,肯定在空間要進行一些身體的活動,我們通過神六飛行也是摸索這方面的收據,為後續的飛行做一些準備。

  任永蔚:

  魯建,我現在的採訪就先到這裡。不知道在我們的主演播室裏,張國立夫婦他們對我們的這位專家有什麼問題要問。

  演播室主持人:

  確實他們還真有問題,而且我們沒有想到,剛才還在演播室裏專家看起來這麼年輕,和剛才那位一樣和總調度一樣都這麼年輕,確實這次在跟隨整個神舟任務採訪的過程中,我體會最深的就是這樣的。這次在科研第一線這些負責無論是總指揮,最設計師以及各個領域的科研人員中,真正是年輕的面孔很多。

  演播室主持人:

  那好,張國立夫婦也有一些問題正好想請教一下飛船系統的專家,有什麼問題?

  張國立:

  剛才聽了我們這個專家的回答,我們又明白了很多的科學道理,航天知識,有一個我特別關注的問題,因為我們做這個行當,老是跟這個畫面和圖像打交道特別多,我看到從飛船上傳送的畫面非常好。就是在動態最強烈的時候,升空的時候,偶爾會出現一兩個馬賽克的畫面,這個畫面的傳輸質量那麼好,是用什麼手段傳送回來的呢?

  飛船系統專家:

  這個我們也是通過無限電路,無限電路也有攝像頭,攝像頭設計的圖像,然後通過無限設備傳回到地面,跟日常包括電視上的傳播技術上應該是相同的。

  張國立:

  因為他不可能直接傳送到我們北京的控制中心的是吧?他是否還有一些其他的輔助手段,比如説它會通過衛星,因為我們有很多監測的船,是否它會起這麼多作用的,他把信號發射到某一個最近的點,又傳送給另外一個點或者是上到哪一個衛星上去再回來,我就特別想知道這個軌跡。

  飛船系統專家:

  您説的是非常對,因為飛船繞地球運送。因為我們現在由路上測控站。另外海上還有四艘測量船,它進入靠近的一個測控站,他把圖像傳到相應的測控站,這個測控站通過衛星傳到北京控制中心,是這樣的。

  張國立:

  謝謝,謝謝。我明白了。

  任永蔚:

  魯建,其實我這兒可以代觀眾朋友再問一下朱先生一個問題,那就是説飛船在天上運行的話,如果突然遇到故障怎麼辦?你們有沒有應急措施?

  飛船系統專家:

  我們設計了很多對策,就是我們現在正常運行五天,一旦在中間出現一些故障,需要航天員提前返回,我們都有相應的對策。

  任永蔚:

  準備了多少故障模式?

  飛船系統專家:

  好幾十種吧。

  任永蔚:

  好謝謝您。

  演播室主持人:

  這個聽完了以後,我們就更加放心了。

  演播室主持人:

  謝謝永蔚的報道。

  説到這裡,我們可以看一看,費俊龍今天早上拍攝的從飛船上看地球的一些畫面,特別的清楚,我們可以看到這就是15號早晨,今天早晨費俊龍用DV機拍攝的畫面。從這個舷窗外看地球我們可以體會一下,我們一般拍電影可能説視角,這種視角可能感覺太好了。簡直像我們親自坐到神六上,你看他從舷窗外拍攝的太陽帆版。

  張國立:

  那個是不是地球陽光和地球交界的地方。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看起來就像坐在飛機的舷窗內照著飛機的翅膀,這個道理是一樣的,這個就是坐到飛船的返回艙裏,拍攝的太陽帆板,這個太陽帆板有點像飛機的翅膀一樣,拍攝的這樣一個畫面。

  張國立:

  其實它飛臨上空的時候其實都是在我們的控制之內,大家都知道的。你比如説今天早晨,他又經過酒泉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他就在我們的上空,比如説我們北京市民都看到了神六。

  演播室主持人:

  是的,今天早晨7點北京市民終於看到了。好,我們和專家這一輪的航天探討、問答非常的圓滿。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先稍微休息一下,稍候回來,請你繼續鎖定國際頻道收看我們的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

  中外航天專家談太空合作

  演播室主持人: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繼續鎖定國際頻道收看我們的“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再給大家介紹一下現在演播室的嘉賓。

  一位還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研究員朱毅林,朱教授,您好。另外演播室我們剛剛迎來的一位新嘉賓,原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的副總指揮,姜景山先生,您好姜總。其實今天您來正好有很多方面的問題,包括觀眾的一些問題向您請教,首先我們發現在這次的載人航天工程當中,尤其是運用系統,有一個名詞叫做“遙感”,“遙感”也您的專業領域了,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什麼是遙感,在神六飛船系統中有哪些方面能利用一下這個遙感?

  姜景山:

  遙感大概是上個世紀60年代出生的産物,那麼顧名思義就是“遙”的意思,“遠”的意思。那麼“遙遠”的感知,就是遠的距離對物體信息觀察,所以我們把它叫做“遙感”,利用電磁波的一些特性,一定距離以外,對物體信息的感知,那就遙感。

  演播室主持人:

  那麼我們這次物體信息的測控用到遙感?

  姜景山:

  測控和遙感不太一樣。

  演播室主持人:

  那遙感主要是運用到哪些方面?

  姜景山:

  因為遙感本身有兩種,一種是可以衝突的,一種是不衝突,但是有數據的,對物體本身的一些特性,第二個來説,大家很愛照相,照相機如果放在高空,它本身也是一個遙感器,我們的眼睛必須是一個好的遙感,你在飛機上往下看,眼睛等於是一個遙感器,所以也可以衝突,也可以不用衝突。

  演播室主持人:

  那“神舟六號”有什麼設備要運用遙感技術呢?

  姜景山:

  我們在神州三號、四號裏邊裝了遙感設備,神舟三號裝載了光學和紅外遙感,神舟四號是微波遙感,這兩個的區別,因為這樣遙感往往是可見光,比如説我們看東西,比如説沒有光線,就看不見了,現在燈一關,我看不見你,你看不見我,所以必須有光線作輔助,所以在上面經常白天黑夜,有時候你黑夜看不到地面,所以發明了一個叫做“紅外光”。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經常看到夜間。

  姜景山:

  夜間有紅外夜視,夜間可以看報,但是兩個問題的是,有的雲彩和天氣比較惡劣的環境下,他是不能工作的,所以發明了一個微波,微波波段頻率比較低,它有一個全天候的,所以用這個負擔我們的全天候觀測它。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觀眾朋友看到這兒,有什麼這方面的話題也可以登陸央視網站把你的問題發表,我們今天在演播室裏可以請專家給你解答,既然説到這兒我們連通法國的分演播室,今天法國的分演播室我聽我們的記者説給我們請到了歐洲航天局的專家,那到底是誰呢?我們來聯通李賓的電話,李賓您好。

  李賓 記者:

  魯健你好。

  演播室主持人:

  給我介紹一下今天法國演播室請到的客人是誰?

  記者:

  好的,今天我們巴黎分演播室請來的是歐洲宇航局負責從事和中國事物的一位高級官員貝裏奎斯特先生,他現在就坐在我邊上,而且我要介紹一點貝裏奎斯特先生,他也能説一口比較不錯的漢語。

  演播室主持人:

  是嗎?你好貝裏奎斯特先生。

  貝裏奎斯特:

  你好。你好。

  演播室主持人:

  沒有想到你的中文説的這麼好。你以前來過幾次中國呢?

  貝裏奎斯特:

  好幾次,但是現在我差不多什麼都忘了。

  演播室主持人:

  什麼都忘了,但是你的中文依然沒有忘,説的這麼好。

  貝裏奎斯特:

  謝謝你。

  演播室主持人:

  北京的演播室也有兩位嘉賓,一位是應用系統的專家,還有一位是空間技術方面的專家,所以今天在演播室可以和歐洲空間局的貝裏奎斯特先生進行一個交流,好嗎?

  也是非常的北京的演播室今天也是兩位嘉賓一位,運用系統的專家還有以為就空間系統的專家就是歐洲空間局就了進行一個交流好嗎?

  記者:

  魯健,今天我們巴黎分演播室今天也是非常榮幸請到貝裏奎斯特先生,我想現在我們的宇航員在空中也是飛行了一段時間,貝裏奎斯特先生想對他們説幾句話。

  貝裏奎斯特:

  我想説什麼話呢?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跟他們説祝大家成功返回。

  記者:

  魯健,他也對我們兩位宇航員致以問候。

  演播室主持人:

  我剛才也聽到了,確實今天也難得請到的歐洲航天局的專家,所以我也有一些問題請教一下,因為我知道中國和歐洲在“雙星計劃”和“伽利略計劃”這些方面的合作都非常得好,能不能現在給我們介紹一下在這方面合作進展到什麼程度了?

  貝裏奎斯特:

  當然可以。首先我們談到的是“雙星計劃”,這個計劃是一個太空科學研究計劃,它是與中國的航天局以及中國的科學院共同展開的,我們這個計劃已經實施幾年了,歐洲共把中國發射的兩枚衛星當中加載了八項八個儀器,這兩個衛星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別發射成功,今天中歐雙方都在對這兩顆衛星發回的數據進行研究。

  記者:

  剛才您提到中歐雙方在衛星科學研究方面的合作,我們的神六已經發射成功了,它是否會對未來的合作擴展更多的空間呢?

  貝裏奎斯特:

  當然,我認為那是肯定的,它為我們未來帶來許多合作的機會,我們也非常希望了解雙方共同關注的合作領域是哪些?進行科學研究。

  記者:

  好,魯健,貝裏奎斯特先生,他是中歐合作方面的專家,我想演播室的兩位專家肯定也有一些問題要提問。

  演播室主持人:

  兩位嘉賓出去有什麼問題想和貝裏奎斯特先生交流的話也可以。

  姜景山:

  貝裏奎斯特先生,我想提一個問題,現在探月熱各個國家都比較關注,現在我國空軍也開展這個工作,你們有沒有派人上這個計劃。

  貝裏奎斯特:

  目前我們現在還沒有這樣的計劃,我們是發射了一個小型的月球探測器,主要是從技術方面來研究推進技術,來研究燃料燃燒的效率。我們的探測計劃主要是針對火星,目前我們正在對未來的火星探測計劃做最後的收尾工作。

  演播室主持人:

  我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貝裏奎斯特先生,我知道歐洲的航天事業一直都是以造福於民而著稱,而中國這些載人航天技術能不能為老百姓所用,你有這方面的建議嗎?

  貝裏奎斯特:

  當然可以了。我們認為在歐洲我們希望是把這兩個點分開,那麼空間來説,我們有太空探測計劃,比如説你們現在神舟飛船所進行的太空探測計劃,包括學習更多得我們的空間環境的這樣的研究活動,另外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所運用的這些太空科技。其實太空科技已經溶入了我們每日的生活當中,我們的無線通訊包括現在我們在一些城市當中坐出租車,出租車當中其實就有這種定位導航系統,會給他們指明一個地址的準確的位置,太空科技實際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當中一部分。

  記者:

  對於中國的普通人來説,他們更加關注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太空科技?我的汽車當中具備GPS的定位系統,我非常高興我的汽車當中有這種系統,能夠為我每天的出行進行導航,下面您是否向北京演播室的專家問一個問題。

  貝裏奎斯特:

  我非常的關注中國的“嫦娥探月”計劃,不知道中國隊“嫦娥探月”計劃,已經有一個時間表,中國是否會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來實施這個計劃,還是通過中國獨立的進行?

  姜景山:

  中國“探月工程”已經啟動一段時間了,大概是三年之前我們已經啟動,現在我們處在第一個階段,我們準備分三個階段走,第一個階段是把一個衛星送到月球,繞月對月球進行進一步探測,這是第一個階段,這個時間大概是2007年的上半年。如果特別意外的話,這個計劃是能夠實現的。

  第二個階段是我們準備送一個機器人加入到月球上面,然後實地進行探測,這是我們第二個階段。第三個是接下去以後,進行探測並採樣並返回,我們大概三步走。這個時間大概是差不多每隔三四年。所以我們完成第三個階段,大概是2015年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

  那麼什麼時候真人能夠到月球上去?

  姜景山:

  這個肯定我想中國肯定要派中國人上去的。我們前面的三部都是為這個做準備的,首先人到那裏去下去還要安全。第二個下去還得回來,不然,他就變成月球人。所以一定要回來。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以後,我們會啟動載人,特別現在我們載人條件已經比較成熟,所以我們現在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將來也可以為升空作一些準備。

  演播室主持人:

  另外我們北京演播室還有一位嘉賓,是空間技術方面的專家朱毅林先生。也有一個問題要向法國的嘉賓請教。

  朱毅林:

  我想請問一下貝裏奎斯特先生,歐洲航天局在今年要發射一個探測金星的探測器?我想能不能簡單地介紹一下的情況?

  貝裏奎斯特:

  沒錯,我們現在有一個探測金星的計劃,現在正在籌備當中,最後它的發射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我們現在正在討論,在歐洲航天局當中也正在做一些籌備工作。

  演播室主持人:

  李賓,北京演播室的交流就是這些,你看還有什麼問題嗎?

  李賓:

  好的。我想借這個機會問一下貝裏奎斯特先生有關在太空旅遊方面的一些問題,因為似乎現在太空旅遊成為一個熱點,我想知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貝裏奎斯特:

  現在太空旅遊似乎是大家關注的問題。我想在歐洲有很多人都希望到太空中旅遊。但是目前為止對歐洲航天局來説,這可能還是一個未來才能實現的計劃,而不是今明兩天才可以實現的計劃,也就是可能在未來大家有這種機會去旅遊,目前還是主要做這种太空的探測研究工作。那麼實際上現在雖然不能去旅遊的,但是將來還可以從太空科技中最終受益。

  記者:

  好,魯健,從他的剛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到,未來太空旅遊似乎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

  演播室主持人:

  對,因為我們前兩期在北京採訪一些嘉賓的時候,他説中國未來太空旅遊是肯定的,未來得神舟號肯定能提供人類太空旅遊的商業服務的,但是這可能還需要加以時日,我們也期待著有這樣一天,而且希望在這方面,以後能和歐洲有所合作,那就更好了。

  好的,謝謝李賓。

  李賓:

  謝謝你們。 謝謝貝裏奎斯特先生。

  演播室主持人:

  剛才我們是連通了法國的分演播室,這是歐洲空間局的專家,我們也非常榮幸剛才能夠和他進行一次這樣的對話。

  剛才貝裏奎斯特先生説在探月工程方面,歐洲還沒有一個這樣的計劃?

  姜景山:

  沒有派人去的計劃。

  演播室主持人:

  他們重點是在火星探測方面。

  姜景山:

  他們現在做的是路過月球,順便探測,主要目的放在衛星,他們在彗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演播室主持人:

  他們在月球上面的探測屬於路過型的考察?

  姜景山:

  其實是這樣的。

  演播室主持人:

  不是專門性的考察。您應該對“嫦娥工程”非常得了解了?

  姜景山:

  進展比較良好。

  演播室主持人:

  進展比較良好,現在主要是為第一步做各種準備。

  姜景山:

  儘管是大家對月球已經做了不少工作,美國、俄羅斯,但是有很多問題還是有一些説法,很多沒有探測到,中國現在自己發射的衛星,中國敢去自己探測。

  朱毅麟:

  要掌握到月球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有一些東西國外還沒有探測到,月球表面土壤的厚度,好像國外沒有對這個進行探測,而我們“嫦娥”一號有一個特點。

  演播室主持人:

  “嫦娥”一號就是我們要送上去的第一顆探月衛星。

  朱毅麟:

  它上面一個雷達,專門來探測月球表面土地的厚度,這個好像是國外還沒有專門研究。當然其他的方面,國外也做過,有的也沒做,我們主要掌握第一手資料。因為國外公佈的數據有時候也很難説是完全公佈,或者它公佈的不是經過很好處理的東西,我們有時候用,有的時候不一定用。

  演播室主持人:

  剛才您在和貝裏奎斯特先生對話的時候,我也聽到了目前的“嫦娥”工程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發射繞月衛星。我們知道現在我們國家已經發射了很多衛星了,火箭技術也相對比較成熟了,如果要發射繞月衛星的話,現在有什麼難度?

  朱毅麟:

  在技術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距離很遠,我們現在能夠發射的衛星就是離地球直徑軌道36000公里,這是最高的,現在要跑到380000公里。

  演播室主持人:

  這是10倍以上了。

  朱毅麟:

  10倍以上這麼遠,要求去的速度、大小、方向要越高,如果出發的時候稍微偏一點,跑到很遠的地方就差很遠了,這就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一點很重要,進入奔月軌道的速度、方向、大小要很準,這不是靠一次就解決的,在中途、在飛行過程中間還不斷地調整,不斷地修正它,要根據它預先計算好的軌道飛行。飛行過程中有些偏差就要不斷地修正,而且到了月球附近一定要減速,因為從地球出去的速度是大於環繞速度,大概每秒10.9到10.8公里的速度,但是不要超過11.2,否則就離開月球了。以這個速度飛到月球附近的時候,如果不減速,肯定就飛走了,如果飛得很準,就撞到月球上,只有把它變成一個圍繞月球的衛星,到時候一定要減速,要把這個速度減到正好,也就是説這個精度要求很高。

  演播室主持人:

  這個發射也是靠我們的火箭完成的嗎?

  朱毅麟:

  靠我們的火箭,還靠月球探測器,月球探測器本身也有發動機。

  演播室主持人:

  目前的火箭從技術上來説是不是就不夠了?

  姜景山:

  現在我們是比較重視火箭技術。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如果要把一顆衛星繞月的話,這個軌道是怎麼樣的?

  姜景山:

  我們現在發射的方法仍然是把火箭發射到地球軌道,然後是衛星本身繞著地球轉,越繞越高,到了一定程度就直接奔向月球,快接近月球的時候就逐步逐步降低。

  演播室主持人:

  主要的技術難題其實是在衛星上,而不是在火箭上。

  姜景山:

  以往我們比較關注衛星的是能不能進入到繞月軌道,在接近月球的時候能不能控制得好非常關鍵,裏邊很多的軌道控制、測控、通訊這些問題,以往都是36000公里,頂多8萬公里,我們現在是40萬公里,這個難度比較大。

  演播室主持人:

  最大的難題就是怎麼樣讓它進入到月球軌道。

  朱毅麟:

  我們國家還有一個關鍵技術就是40萬公里和38萬公里的測控。原來我們測控最遠的距離就是36000公里或者是40000萬公里,現在38萬公里了,距離拉大了10倍,信息的衰減程度就減小100倍,所以怎麼樣能夠在這麼遠的距離上把它的信號接收下來,因為你要跟蹤它的軌道,要接收它的信號,這個信號衰竭了100倍的話,這就要考慮到地面接收天線的大小、尺寸、靈敏度都要提高,這個就比起我們原來的數據要高多了。

  姜景山:

  我們現在的衛星就做了一些改進,因為它信號很弱,又需要加大天線,我們原來的天線不那麼大,我們現在增加了兩個17米的天線,這是有把握的。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現在在這方面和歐洲有什麼合作的可能嗎?因為我們現在和歐洲的“雙星計劃”,包括“伽利略計劃”,根據貝裏奎斯特的説法是進展的還是在穩步推進。

  姜景山:

  現在我們剛剛跟歐洲的副總在他們那兒談過。

  演播室主持人:

  在衛星技術方面應該也有合作。

  姜景山:

  主要是測控方面的,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地面站,因為中國的領土比較有限,有好多國家有地面站,我們就不夠,所以借助歐空局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地面的測控站,他們是非常樂意的。

  朱毅麟:

  歐空局有一個叫ESOC,就是歐洲空間運動中心,它就相當於西安測控中心和北京的指揮所一樣,它有一個很大的天線跟蹤它的升空探測器。這方面如果有合作的話,我們可以利用ESOC站上的天線幫助我們接收月球探測器上面的信號,這方面正在談判中間,可能有希望。

  演播室主持人:

  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以後就可以看到月球的畫面了,就像現在從飛船上可以拍攝到地球的畫面一樣。

  姜景山:

  將來神六發射成功了,大家知道,過那麼多小時就回來了,到月球之後不能這樣做了,因為到那兒去就要接近兩個禮拜,就一直繞月飛行。

  朱毅麟:

  繞月飛行準備工作是一年,預期的工作壽命是一年。這一年指的是什麼呢?就是保持軌道不掉下來,如果不管它的話,就慢慢地掉下來。

  演播室主持人:

  如果要拍攝月球上的這些東西也是要依靠遙感技術是嗎?

  姜景山:

  就是典型的遙感技術。

  演播室主持人:

  就是您剛才説有幾種方式,一種是紅外,一種是微波,還有一種是可見光,三種遙感。

  姜景山:

  我們現在探測月球有4大目標,其中第一個就有傳送三維立體的圖像,讓老百姓先看看,這是第一個目標。

  演播室主持人:

  這應該就是運用遙感技術拍的一些照片。

  姜景山:

  用可見光紅外照的一個地面圖,這個是菲律賓那個地區的一個颱風正在形成。

  演播室主持人:

  那遙感技術對天氣預報是非常有幫助的。

  姜景山

  那是當然的,沒有遙感技術,天氣預報是做不了的,做不了那麼準確。

  演播室主持人:

  這些遙感圖片都是從衛星上拍攝的嗎?

  姜景山:

  這就是“神舟”三號拍攝的。

  演播室主持人:

  那“神舟”六號也應該拍攝一些這樣的畫面回來。

  姜景山:

  “神舟”四號現在不是太清楚。這是長江口泥沙的淤泥,這是地面的狀況。

  演播室主持人:

  這是長江口?

  姜景山:

  這就是長江口。

  演播室主持人:

  如果是這樣的話,運用遙感技術,在“神舟”六號上可能也能拍攝到中國地面上一些照片,甚至可以非常清晰的照片。

  剛才因為張國立夫婦在演播室也提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説他們能不能在經過中國上空的時候拍攝一些照片。

  姜景山:

  “神舟”四號實行對海洋的探測,海洋有風向、風速,這是氣象很重要的要素,我們就給了一個風速。我們第一次在中國飛機上面獲得這個圖,這是用的微波。

  演播室主持人:

  這是用微波遙感技術拍攝的照片?

  姜景山:

  是的。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一段畫面是兩名航天員拍攝的一些機艙外的地球的畫面,這可能都是用普通的DV機拍攝的。

  姜景山:

  因為遙感能夠增加分辨率,如果DV機再加上一個很大的望遠鏡,那看到的就不一樣了,他們是拿普通的DV機,沒有拿望遠鏡。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待會兒可以再看一下航天員在“神舟”六號上,他們用DV機拍攝的一些地球的精彩的畫面,我們也可以感受一下。

  如果DV機能夠經過改造,加上一些遙測技術的話,那拍攝出來的畫面可能更美,但是現在還比較困難一點?

  姜景山:

  不是困難,航天員現在的事情很多,讓他夾個望遠鏡在那兒照,給他增加很大的負擔,不舒服。

  演播室主持人:

  也可以做到?

  姜景山:

  可以做到。

  演播室主持人:

  這一次“神舟”六號可能也會帶一些這樣的遙感設備上去,包括您剛才談的微波遙感。

  姜景山:

  可能沒有微波遙感,因為“神舟”六號兩名航天員上去的,以前沒有航天員的時候,我們已經把它基本佔了。

  演播室主持人:

  軌道艙裏主要是一些設備。

  姜景山:

  這一次,有些儀器可能上不了。

  演播室主持人:

  您剛才談倒是“神舟”三號、“神舟”四全部攜帶的遙感設備。這樣可能它也是一種實驗了。

  姜景山:

  一種實驗,為我們的運用衛星做準備,打基礎。

  演播室主持人:

  根據我們談到了探月工程,兩位都對探月工程非常了解了。剛才我們説到第一步是要把繞月衛星發射上去,第二步您是説要把一個機器人送上去是嗎?

  姜景山:

  就是我們的月球層,實際上也是機器人。

  演播室主持人:

  就像火星車?

  姜景山:

  差不多。

  朱毅麟:

  美國人準備了探測器和火星車,只是把這個放在月球上探測叫做月球車。

  演播室主持人:

  月球車?

  姜景山:

  月球車。它乘著探測器下來以後,月球車就跑出來,按照我們的指令,它跑一段距離,一邊跑一邊採集一些信息,然後傳回來,這個是第二階段。

  演播室主持人:

  難也就難在這個地方,這麼遙遠的一個地方,您剛才説是38萬公里,要發出指令,它還要收到,還要做出回應,可能比較困難。

  朱毅麟:

  一個是著陸很困難,著陸的問題。在地球上返回著陸,它可以大氣層的阻力讓它慢慢下降,在月球上是沒有大氣的,所以靠自己。

  姜景山:

  不能用降落傘,沒有用。

  演播室主持人:

  沒有用。

  朱毅麟:

  用自己的火箭、發動機慢慢減速下來著陸。

  姜景山:

  著陸場的選擇很重要,月球上很多坑坑洼洼的,如果掉在一個邊緣上邊滾下來,那就不能工作了,所以著陸場的選擇非常重要。

  演播室主持人:

  而且信號的選擇也非常重要,因為歐洲的“獵獸犬”可能是找不到了,可能也和這個有關係,路途太遙遠。

  朱毅麟:

  我估計可能是著陸的時候碰壞了。著陸一定要有反推的火箭,使它慢慢著陸,每秒是5、6米的速度,超過這個速度就摔壞了,我估計它就是這個問題。

  姜景山:

  走的時候天線必須對準地球,不然的話,信號回不來了,找不到它。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看到美國研製的火星車的輪子也非常講究,要在行動的過程中,一般小的岩石沒有問題,都不會摔倒,這些可能説起來容易,要解決起來可能也比較困難。

  姜景山:

  現在我們國家有幾家想做這個工作,我們已經為第二步的工作安排了一些預演工作,所以很多單位已經在研製這些工作。

  朱毅麟:

  剛才講到月球車像一個機器人一樣,只是它不是手腳的,它是輪子的。

  演播室主持人:

  第二步是把機器人發送到月球上去,不用返回。

  姜:

  不景山用返回,第三步才返回。

  演播室主持人:

  就留到月球上了?

  姜景山:

  對。

  演播室主持人:

  第三步就要返回了,這個難度就比較大了。

  朱毅麟:

  難度更大了。

  姜景山:

  因為著陸器下去帶足夠的燃料,再重新發射回來。我們這兒有很大的發射架,火箭沒問題,不可能有這個東西,我們著陸場那邊有幾個燃料桶,一點火就回來。

  朱毅麟:

  就是在月球表面起飛,然後向著地球軌道,基本要靠飛行器的製作來控制,地球來控制它的話,這個距離很遙遠,這個難度是比較大的。

  演播室主持人:

  剛才我們説了很多關於探月工程的話題,因為目前探月工程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一個工程了,而且現在應該已經在展開那個過程當中了。

  姜景山:

  第一步,再過兩年就要完成了,第二步、第三步已經列入到我們的中長期規劃了。

  演播室主持人:

  我們的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之間有什麼可以互相借歷的地方嗎?

  姜景山:

  在技術上可以互相借鑒的,比如説火箭、衛星上面的一些技術,我們可以借鑒載人的技術,這是可以間接的東西,直接的話,我們將來這三步全部完成了以後,我們肯定要去人,如果沒有載人的技術的話,我們人都哪去不了。

  演播室主持人:

  去人還是要靠飛船去,到時候就可以結合起來了,可能有朝一日探月工程和載人航天工程合成了一個工程,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朱毅麟:

  就叫登月工程了。

  演播室主持人:

  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太空旅遊的項目就可以開展了。

  剛才李賓在法國也問到了,歐洲空間局專家也問到了這個問題,可能大家都在想象著有一天可以坐上中國的飛船登到太空看一看,尤其能夠看一看月球。

  剛才我們是針對探月工程的一些問題,請兩位嘉賓給我們談了談。

  我們也期待有一天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能和探月工程聯絡到一起,那也是我們太空夢想開始的一天。

  觀眾朋友,談到這兒,稍候我們會請導播把今天傳回來的航天員拍攝的一些艙內的畫面一起看一看。接下來的時間我們稍做休息,大家可以看一看航天員活動的一些畫面。好的,稍候見。

  演播室主持人: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繼續收看我們國際頻道的“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

  剛才我們是在演播室和兩位嘉賓談了很多關於探月工程的一些話題,目前的探月工程也是在進展的過程當中,而且很多觀眾朋友也非常感興趣。

  下面我們來連線到俄羅斯的分演播室,請我們的記者丁勇給我們介紹一下目前俄羅斯方面請了什麼的客人。

  丁勇,你好。

  丁勇:

  魯健你好,觀眾朋友們好。

  演播室主持人:

  現在俄羅斯的分演播室,你請到了哪位客人?給我們再介紹一下好嗎?

  丁勇:

  好的,今天到我們分演播室做客的仍然是索洛維約夫先生,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宇航員,曾經在太空待了651天,曾經5次到太空執行航天任務,其中有4次是坐飛船,有1次是坐航天飛機,所以他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航天員。

  安納托利索洛維約夫 俄羅斯航天員:

  大家好,我想對演播室的中方嘉賓表示歡迎,向你們致以問候,一切都進行得非常順利,現在在軌道運行很好,很正常。

  丁勇:

  據我所知,你好像帶過來宇航服、宇航相關的設備。

  索洛維約夫:

  我想首先介紹一下我帶過來的這一套設備,這些都是為了實現我們的太空行走所用的設備。這個是用來對宇航員進行救援的,當宇航員在太空行走或者是著陸時,宇航員都要穿這樣的宇航服,下面的宇航服是專門用來進行太空行走的。

  實質上這種宇航服是一個小小的宇宙飛船,它裏面的一套設備都和宇宙飛船的結構基本相似。我們今天只看到它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它大約有一百克重,也就是説它是一幅手套,它主要是用來防止宇航員受到太陽輻射的侵害,它是有密封性質的這樣一種設備。看起來它比較笨拙,好像很難戴著它進行規律,但實際上戴起來還是很容易的。它看起來穿起宇航服給人的感覺是像穿著一套運動裝在太空行走。為了能夠實現太空行走,還需要有這樣的一個固定裝置,它這樣可以保證宇航員在太空固定的範圍內進行工作,這是非常必要的,這對於太空行走來説是必須的一種設備。

  另外,太空的溫度變化非常大,在太空基本上是在零上70度到零下70度之間,這取決於它是朝陽還是背陰。這種可以鍍金的裝置是一種過濾器,它可以過濾掉太陽輻射的一些危害性物質,另外這個東西對於宇航技術來説,我們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提高這些設備的性能。我應該指出的是有這樣一種理念,我們應該怎樣製造一些更完備的宇航服,這種工作是從60年代初開始的,一直到目前為止,這項工作沒有停止,我們現在有一些專門的科研人員在從事著這樣的工作,這樣的設備保證我們能夠在宇宙空間進行我們的工作。

  演播室主持人:

  丁勇,我剛才也聽到索洛維約夫先生給我們介紹的一些太空行走方面的一些知識,我們看了以後也非常感動,也非常感謝索洛維約夫先生今天能夠把這些設備拿到演播室,讓我們大開眼界。我聽説索洛維約夫先生曾經16次進行過太空行走,是一位非常有經驗的宇航員。在這裡,我們也向他表示尊敬。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演播室連線先就進行到這裡,再次感謝索洛維約夫先生,非常期待下一次能夠繼續跟您連線,因為我們有很多觀眾也提出來大量的問題給您,也希望您給我們解答,期待下一次跟您的連線,也謝謝丁勇。

   中國權威航天專家談飛船和測控

  演播室主持人: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繼續關注國際頻道“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

  接下來時間,我們演播室又請到了兩位嘉賓,給大家介紹一下。一位是原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沈力平先生,你好。還有一位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系統的總設計師、顧問鄭松輝,鄭總。兩位老總,你們好。

  接下來我們首先連線一下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的主任簡仕龍,請他給我們介紹一下目前測控的情況。他現在是在南大西洋上的遠望三號船上。主任,你好!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的主任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的主任謇仕龍仕龍:

  你好。

  演播室主持人:

  昨天我聽説天氣狀況非常不好,今天的天氣準確怎麼樣,對測控有沒有影響?

  簡仕龍:

  今天較昨天來講,還是有所好轉,昨天風力是7到8級,今天降到6到7級。由於海區的情況比較惡劣,現在已經集中到新的海域執行任務,所有的情況對我們完成任務的影響不大。到目前為止,航行在大西洋上的4艘船已經完成了非常危險的70余個弧段的跟蹤測控任務,所有的設備都很正常,記錄到了全部有效數據,接收的全部圖像和話音都很清晰。今天下午16點半左右,在遠望四號測控船上活動,胡總書記與航天員通話,我們四號船提供了良好的測控和信號支持,圖像和話音都很清楚。

  演播室主持人:

  現在這個時間,兩名航天員在做什麼,你們在遠望三號船上能夠看到嗎?

  簡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的主任謇仕龍仕龍:

  我剛剛傳完一個片子上來,一個儀器正在測試他們的身體狀況、生理情況,有關需要測試、需要記錄的數據都很正常。

  演播室主持人:

  從他們的表現來看是不是一切都非常得良好?

  簡仕龍:

  一切良好,而且很自信,他們面帶笑容回答問題,很輕鬆,我們看到很高興。

  演播室主持人:

  這是您剛剛從船上看到的畫面是吧?

  簡仕龍:

  剛剛前幾分鐘。

  演播室主持人:

  幾分鐘前的事情。其實觀眾朋友還更多地想了解一下,能不能更多地給我們多介紹一下他們兩位航天員具體的情況?您給我們介紹一下他們今天晚上主要做了什麼事情好嗎?

  簡仕龍:

  詢問了他的身體情況、排尿的情況、進食的情況,有沒有饑餓,腸胃好不好,身體溫度怎麼樣,他們很輕鬆地回答。

  演播室主持人:

  從北京時間今天晚上7點以後,到現在9點多,這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們是一直返回艙內,還是有到軌道艙的這樣一些活動?

  簡仕龍:

  他們一直在返回艙內進行有關的科學實驗。

  演播室主持人:

  一直在返回艙,而且穿的是訓練服是吧?航天服還是一直脫的?

  簡仕龍:

  是穿的宇航服。

  演播室主持人:

  剛才簡主任給我們介紹了很多這樣的情況,最近兩個小時的畫面,我們可能很難看到,但是他們在遠望船上是能夠看到的。這也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剛才通過簡主任了解了遙遠的南大西洋的監測情況,而且他談了幾分鐘前醫監醫保系統又一次與航天員對話,狀態還是非常得好,這可能也讓大家非常得放心,可能過不了幾個小時以後,也能夠讓觀眾朋友們看到這些畫面。總之他們在船上的活動,從這幾天的檢測情況來看,整個飛船系統,包括航天員的表現還是非常穩定的,可以這樣説嗎?

  沈力平 原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可以。關於航天員的身體情況,一個是主動向地面的航天醫生報告,第二是地面航天醫生要對他進行必要的詢問。第三,我們有連續的生理指標的監測,這些監測的數據都通過我們的測控網傳遞下來。我們下邊在航天員系統當中還有一個很強有力的醫生的專家組,動態地、連續地分析航天員的身體狀況,應該説是確實很不錯的。

  演播室主持人:

  現在我們知道是兩人多天的在軌飛行,以後可能在太空系統呆的時間會更長,如果飛船系統來説,對於航天員系統來説,是不是要解決的難題也會更多?

  鄭松輝 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飛船總師顧問:

  是這樣的。

  演播室主持人:

  比如説要待半年的時間,或者一年的時間?

  鄭松輝:

  首先來講,現在“神舟”六號通過多天、兩人飛行以後,就在神五的基礎上進一步考驗、驗證飛船系統,為航天員提供一個工作、休息的環境的能力,還有一個就是可靠性跟安全性。經過多天來講,應該可以説是得到了一個比較好的驗證。如果要再繼續飛行,比如説半年,甚至更長,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會更多了。

  演播室主持人:

  主要會有哪些技術問題呢?

  鄭松輝:

  主要是生命保障系統,這是在現有基礎上如何提高它的可靠性和功能,咱們現在講艙內的環境,從目前來講應該是可以就相當於咱們室內20度上下的溫度。另外一個就是10度也不高也不太潮濕,怎麼樣來保持長期是這樣,就需要有資源,要有條件控制到在飛船艙內又做空調保證,還有濕度、溫度的調整,包括氧氣。

  演播室主持人:

  氧氣,呼出的氧氣怎麼處理。

  鄭松輝:

  等等這些確確實實是需要長時間的。

  沈力平:

  如果是幾個月的,甚至於幾年的長期飛行,這個航天器就不是咱們的飛船了,可能要過渡到空間實驗室,最後過渡到空間站,實現在軌的長時間的駐留。這裡就提到了很多問題,可能最清楚的就是長期留軌的控制問題,飛行器本身的控制問題,生保系統的問題這是很重要的。有一個長期飛行如何支持,這可能是有些在工作的原理上頭要區別於短期飛行的飛船生保系統,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長期飛行對人還有一個人的空間環境條件,特別是微重力,還有一定的輻射。

  演播室主持人:

  對人的影響。

  沈力平:

  對人的影響及其防護,我們一定要採取一些嚴格的防護的措施。

  演播室主持人:

  説到這兒,有一個網友也提出來一個問題,説為什麼中國不直接研製航天飛機或者空間站?空間站是現在還沒有到那一步,是嗎?但是航天飛機和飛船之間做了一個比較,最後大家得出的結論還是覺得飛船更好一些?

  沈力平:

  在我們載人航天飛船起步之前,組織了很長時間的各相關的部門和大批的專家,組織了很長時間的論證,那時候我們國家的“863”計劃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當時有幾種不同的方案做比較的,也包括網友們提到的航天飛機的方案,但最後根據我們國家的技術基礎,以及各種飛行器各自的特點,我們最後確定了以飛船起步,突破載人航天技術。

  演播室主持人:

  而且航天飛機的造價也非常高。

  鄭松輝:

  對,我記得神五發射以後,這個問題作為從咱們自己國家的國情出發,經過多方的比較,究竟是走飛船發展載人航天道路,還是走美國那個航天飛機的道路,經過充分的論證以後,一個是認為航天飛機技術難度比飛船要大得多,投資也是一個數量級可能都下不來,還有一個是時間上面的。因為我們國家有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基礎,發射的技術比較成熟,在返回式衛星基礎上發展飛船,應該是借鑒這些成熟的技術,再加上咱們中國自己的特色,從俄羅斯走的道路來講也是比較省,投資比較少,週期也比較短,從技術突破來講,所以最終採用飛船的方案還是合適的。

  演播室主持人:

  大家都知道航天飛機好是好,載貨量也大,但是就是太昂貴,而且尤其是“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失事以後,大家可能更覺得飛船的角色還是更合適。

  沈力平:

  如剛才您所説的,我個人認為,航天飛機仍然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技術,畢竟它也有很多強項,但是它也存在著很多問題。美國航天飛機的計劃,預期所要達到的一些目標,有些達到了,有些沒有達到,特別你提到的“挑戰者”號出事反映在上升段,“哥倫比亞”是在返回段,這個事情都是大的災難性事故,也反映出它的一些缺陷。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我們是選擇了飛船的形式。目前世界上有幾類宇宙飛船?

  沈力平:

  從俄羅斯的發展來説,它第一代是“東方”號,就是加加林上天所用的,第二代是“上升”號飛船。在“上升”號飛船裏邊,首位出艙活動的航天員就是從“上升”號實施的第一次空間行走。後頭就發展至“聯盟”號,但是“聯盟”號本身又從“聯盟”、“聯盟T”、“聯盟TM”,到現在“聯盟TMA”,但總的來説是“聯盟”系列的一個飛船,中間過程當中有些重大的技術存在著變化,特別是“聯盟11號”飛船,咱們大家都知道出現那次問題以後,它在內部的佈局,在一些工作的佈局、系統的方案都做了一些比較大的調整。“聯盟TM”是一個比較成熟、完善的飛船,“聯盟TMA”用了一些新的技術。

  美國的第一代飛船是“水星”號飛船,它第一次實現了載人航天的飛行是用“水星”號飛船,第二代是“雙子星座”。這之後就搞了“阿波羅”飛船,應該説“阿波羅”號飛船跟“聯盟號”飛船,或者跟我們“神舟”號飛船還是有區別的。“阿波羅”飛船是瞄準的登月計劃的,所以它有登月艙、指揮艙,有一些是圍繞著登月任務所做的。“阿波羅”計劃完成之後,美國在飛船上就沒有繼續發展,搞航天飛機,到現在有消息説,鋻於航天飛機的這些問題,美國可能又要再一次回到多功能的飛船上去。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飛船也是一代一代在改進。中國的飛船也是一樣,從神一到神六,每一次發射都會帶來很大的改變。

  我們有一個短片,是“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了解一下,待會兒請兩位嘉賓給大家仔細地講一講每次的變化。

  解説: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4日15時41分,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神舟”一號首次採用了三垂新模式,即在廠房完成對飛船、火箭聯合體進行的垂直總裝和測試,然後將其整體垂直運至發射場,最後進行垂直測試與發展。中國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中首次投入使用。

  2001年1月10號淩晨,“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在太空飛行近7晝夜,環繞地球180圈之後,于16號19時22分,在內蒙古中部地區降落。“神舟”二號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空間天文和空間物理及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等領域的試驗。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中國酒泉衛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4月1日16時51分,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神舟”三號的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已經完全一致了,飛船還增加了逃逸與應急救生功能。

  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發射升空,這是中國人航天工程的最後一次無人飛行試驗。這次在飛船裏搭載了兩個穿航天服的模擬人,旨在對船內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進行全面考核,進一步驗證船內載人的安全性、可靠性,為中國真正實施載人飛行奠定基礎。通過這四次無人飛船的飛行試驗,為“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上天奠定的堅實的基礎。

  2003年10月15日9點,中國自主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在環繞地球飛行14圈,遨遊太空60多萬公里,歷時21小時23分鐘的飛行之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于10月16號淩晨6時23分成功著陸在內蒙古主著陸場內,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這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歷史性重大突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演播室主持人:

  剛才我們這個短片是回顧了神一到神五的一個整個的過程。如果等神六的返回以後,我們再做片子的時候,肯定要把神六加進去了。現在神六的前半段已經有了,發射到運行,現在就等待它返回的這段畫面了,到時候就可以來一個完滿的短片了。

  現在對於“神舟”六號來説,最關鍵就是返回段了,返回段具體要做哪些動作?對飛船系統來説,最關切的是哪些節點?

  鄭松輝:

  對飛船系統來講是在軌飛行的技術,咱們剛才所説的,還有一個是載入安全返回,這也是一個關鍵技術。所以在這個環節上,從離軌之前有一些準備工作,也就是説,要創造一些條件,咱們剛才所説的是環境,因為載入返回要經過大氣層,艙外溫度很高,為防止它落地之後,艙內的溫度太高,所以在離軌之前要進行調溫,把艙內的溫度適當降低一點,這是一個。第二個,咱們現在來講有中國特色的軌道艙又作為一個留軌應用,在離軌之前首先要一次調整姿態,原來是這樣回,現在橫過來,然後把軌道艙給分離掉,像衛星一樣的航天器在天上進行,所以又創造一個一次調姿、一次分離,這是把軌道艙留在軌道上。接下來再進行二次調姿,要建立起離軌的姿態,再調一個90度,然後再有一個低頭角,這樣就建立起一個離軌的姿態,這個姿態擺好之後就又推進到大發動機,就是咱們所謂的自動發動機工作,這時候又把它的速度降低到能夠順著它軌道離軌的速度。

  演播室主持人:

  就是在第二次調製完成以後?

  鄭松輝:

  第二次調製完全以後,大概一分鐘左右的時間穩定好,然後再點火。

  演播室主持人:

  要調整速度?

  鄭松輝:

  對對。

  它就慢慢離軌,這個時候要慢慢滑行,這個姿態保持穩定的準備。

  演播室主持人:

  這個時候分離艙已經分離掉了?第二次調姿以後,推進艙和返回艙還在一起?

  鄭松輝:

  連著。這時候它是從343公里的高度上慢慢滑行,大約滑行到140公里的時候,這個時候它才把推進艙跟返回艙分離。

  演播室主持人:

  在這個過程的時候,返回艙起來小頭朝下的是吧?就是杯口小的地方朝下?

  鄭松輝:

  對。

  演播室主持人:

  然後再分離一次?

  鄭松輝:

  對。大約140幾公里的高度上再把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

  演播室主持人:

  返回艙變成大頭朝下。

  鄭松輝:

  慢慢地,也不是一下子變成大頭朝下,這個時候又經過控制。這個時候大約是在100公里左右的高度上。這樣就相當於給一個載入大氣層的姿態角,然後用升力控制的辦法産生一個升力控制,它不是直著下來,而是這麼劃。

  演播室主持人:

  所以我們剛才看的動畫也不太準確,動畫上好像就是直接飄下來的,其實它不應該是直著,它的軌跡應該是側著下來的,就像蹣跚下來一樣,不能直接下來。

  鄭松輝:

  對。然後控制到10公里左右的高度,建立起回收著陸系統開傘的一個返回艙的姿態,是這麼一個過程,然後返回艙一開傘。

  演播室主持人:

  開傘大概是在多少公里?

  鄭松輝:

  開傘是在10公里左右的。主傘是通過把傘艙蓋拋完以後,有一個引導傘,然後是減速傘,因為減速傘帶著一個主傘包,把主傘拉出來,分開以後,它慢慢通過收孔,然後再張開,整個過程都看到了,整個航程就是這樣。

  演播室主持人:

  今天鄭總又把整個返回的軌跡給我們説了一遍,我相當於又溫習了一遍,我今天才把整個過程弄清楚了,雖然從神五到神六,説了很多次返回的軌跡,今天終於搞清楚了。

  航天員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做什麼工作?

  沈力平:

  剛才鄭總是把整個飛船從開始事到返回的過程描述了,航天員在整個返回之前,他也要做一系列的工作,首先我們飛行手冊上會提醒航天員準備要進行返回了,該方便的方便一下,因為我們主要的廢物收集的系統是在軌道艙。而後,航天員要把軌道艙裏邊相關的載荷實驗,有關的資料、樣本要轉移到返回艙,這是很寶貴的,帶回來。第三,關閉返回艙門,這已經演練過多次了。第四,航天員穿著在航天服,而後就在航天座椅上就位,把相應的管子、電纜都統統接上,進入。

  演播室主持人:

  這些一切都是在第一次調姿之前就已經全部完成了,在第一次調姿開始,返回的過程當中,他們已經就位了。

  沈力平:

  要面對著返回過程中各個可能出現的過程。

  演播室主持人:

  這可能也是接下來的時間,觀眾朋友最關心的返回階段的一些問題了,我們國際頻道都會全程地為大家直播的。

  非常感謝兩位嘉賓能夠到演播室和我們一起解答這些觀眾朋友的問題,一起關注“神舟”六號。

  觀眾朋友,到這裡,我們國際頻道“神舟”六號的特別報道,今天晚上的節目就要結束了,感謝各位的收看,再見!

責編:薛藍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