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特別節目10月12日直播內容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3日 18:50 來源:CCTV.com

  演播室主持人 :

  好,觀眾朋友歡迎繼續收看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我們的報道是從今天早晨6點鐘開始的,到現在已經持續了12個多小時了,剛才我們和法國的單邊報道點進行了聯絡,採訪了法國的航天員安尼爾先生。 現在我們繼續回到演播室就大家關心的現在飛船運行情況以及火箭的一些問題採訪來到演播室的兩位嘉賓。

  航天專家話航天

  主持人:

  許總我注意到剛才你跟我的同事剛強在談論的時候講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説這次大家非常關注的是在第六圈的時候,費俊龍穿艙的動作,開艙門的動作非常的完美,這個是不是你們之前在設計上的精心考慮?

  許達哲:

  應該説這項工作內容完成的很好,我們需要追求更好的目標,從開啟艙門和關閉艙門,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畢竟是中國人在空間幹的第一次,所以我們當然很認真慎重的對待它,前頭也説了,這也不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但是為了做到萬無一失,我們必須慎重的對待它。

  主持人:

  因為終歸飛船是在太空中運行。

  許達哲:

  在失重條件下。

  主持人:

  在失重條件下,我注意到當時費俊龍開艙門的時候是靠一個小繩拉著,他這個動作本身是不是代表著在艙裏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影響到飛船的姿態,會對飛船的飛行造成一定的影響?

  許達哲:

  這次我們航天員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並且在軌飛行多天,關於航天員活動對飛船擾動的影響也是我們要研究的一個問題,當然我們對地面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分析,畢竟在天上我們要驗證它,取得第一手資料。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也是我們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最基本的一個內容,我們先從這個房間進入另外一個房間,明天我們就可能從這一個大房間走到戶外去。

  演播室主持人:

  我看到有關的資料説有的專家也擔心,在太空飛行的時候,航天員在裏面的動作如果過大的話可能會引起翻船,你覺得這種擔心有沒有道理?

  許達哲:

  因為一般航天員的質量和整個飛船相比還是小的。因為我們飛船現在有八噸,航天員的體重也就是六七十公斤,我估計是這麼一個體重,應該説和整個飛船來講,它的擾動不至於造成這麼大的影響,但是他對我們的飛行姿態,擾動影響多少?我們在軌飛行要去研究它。不斷地傳輸的數據判斷,我們的航天員在我們飛船上的動作對這些影響。

  演播室主持人:

  我想觀眾朋友現在也非常關心神舟六號飛船運行到什麼樣的狀況,艙內的航天員他們有什麼樣的活動?據我得到的最新的消息,他們説北京時間18:30分獨自留在返回艙的聶海勝也已經脫下了壓力服,換上了工作服,並且手中拿了一個數碼相機,向軌道艙進行拍攝,我們看到的很多畫面是返回艙裏面攝像機的畫面,所以當時我注意到在費俊龍進入軌道艙的時候有一些畫面,並不是拍的很完整,我想聶海勝通過一個相機也能夠記錄下來費俊龍在軌道艙的活動的場景。這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手段。我還有一個很深的印象,徐總到我們演播室以後説了兩個完美,一個是這次穿艙,開艙門的一個過程,程序非常的完美,另外一個您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今天9點鐘神舟六號飛船發射的火箭長征2F火箭發射的整個過程也非常的完美,今天吳院長也來到我們的演播室,吳院長是專門負責火箭這部分研製的。是不是您從這個發射場回到北京以後,現在還沉浸在一種喜悅之中。

  吳燕生:

  是,到現在為止應該説還沉浸在喜悅中。

  演播室主持人:

  又一次成功。

  吳燕生:

  又一次成功,特別是這次成功意義非常不同。

  演播室主持人:

  為什麼?

  吳燕生:

  應該是説是這次咱們全國直播向世界直播。

  演播室主持人:

  全世界都能夠看到。

  吳燕生:

  全世界都能夠看到,應該是説,全國關注,舉世矚目。它的完美與否直接體現中國航天的形象。也直接體現中國的科技人員的能力,中國整個的科技水平,我們通過自己努力,不僅僅完成這次萬無一失的圓滿發射。而且是把我們的實力,我們的形象很好地展現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所以這兩個都足以讓我非常非常高興,從“神五”到現在應該整整將近兩年了,為了 “神舟六號” 火箭這次583秒的飛行。實際飛行588.7秒。

  演播室主持人:

  更準確的是588.7秒。

  吳燕生:

  不到十分鐘,我們做了應該説在以前的“神舟五號”工作的基礎上做了整整兩年的工作,因為火箭事業的高風險性和它這種挑戰性,應該説這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可以説是秒秒揪心。因為任何一點閃失都會造成重大事故。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實現了徐總説的非常完美的發射,確實心裏非常非常地高興。

  演播室主持人:

  在成功發射以後,我注意到很多外電也有報道,其中美聯社的報道就談到説“中國這次成功的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能夠通過國家電視臺向全世界直播,體現了一種十足的信心。那麼吳院長您的信心來自哪?

  吳燕生:

  這些信心是來自於我們自己,我們相信自己的科技實力,相信我們平時做得扎紮實實的這些工作,我們有實力研製出一個高品質的産品,我們通過自己紮實的工作能夠保證這發産品是一個高質量,那也相信我們帶的這支運載火箭隊伍是一個非常可靠的讓大家放心的隊伍,有了這些,我相信能夠實現一次萬無一失的圓滿發射,有這麼一個基礎,向大家直播,我們確實是非常放心,那這些信心就是來自這些。

  許達哲:

  靠這支隊伍,靠我們的工作質量,靠我們國家整體的科技實力,因為參加火箭飛船研製的非常多的單位。這次發射“神舟六號”飛船包括火箭飛船系統,實際上這支隊伍也進行了一些新老交替,這些尤其在第一線工作同志。

  演播室主持人:

  這是新老交替工作的第一次。

  許達哲:

  載人飛船有十三四位同志,在這次任務中和“神舟五號”相比崗位都有了變化,擔子更重了,都交給了30多歲,40多歲這樣年輕的科技工作者。

  吳燕生:

  徐總講的是重要的崗位,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這些重要崗位。

  演播室主持人:

  徐總我了解到你有一個外號,我不能叫外號,大家一般都這麼稱呼您,説您是一員福將,説你看平常總是笑瞇瞇的,而且您參與過很多的發射,沒有一次是失敗的,所過大家都稱呼您是福將。那麼您在每次發射的時候,您的心中到底在想什麼?真的就沒有壓力嗎?

  吳燕生:

  有壓力。但壓力最多的促使我們是在發射前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好。通過反復的技術分析和計算,通過理論實驗,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在發射前應該説這種壓力促使我們要想的更週到一些,更細緻一些,更審慎一些,但真的到點火發射的時候,應該説我們心情,我個人還比較平靜。

  演播室主持人:

  做得工作非常紮實,基礎打的非常的堅實。

  許達哲:

  航天發射和飛行實驗確實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火箭不到10分鐘,經常吳院長説秒秒揪心。

  演播室主持人:

  都在揪心。

  許達哲:

  因為它一旦出現閃失就會帶來不可想象,難以估量的不好的結果。所以考慮這種高風險,我們必須把工作做得更紮實一些,但是搞這個行當第一我們得有堅定的信心,要正視這種風險。我相信院長也是這麼一種感受,秒秒揪心,我們也要對待它,就是把整個飛行行動考慮得夠週全一些。

  演播室主持人:

  如果我們把這個長2—F比做神箭的話,實際上我們“神舟六號”飛船是靠這個“神箭”的托舉刺破長空以後,送上去。所以也有人把它比做天梯,天梯是中國造的,飛船也是中國造的,我們飛船要上太空,是靠這樣的天梯,沒有梯子是上不了太空的。梯子是第一步。

  許達哲:

  首先把飛船送入預定的軌道,飛船也是往返的工具,剛才你説成功的福將,實際上,這樣的高風險我們必然也會遇到實驗中挫折失利。

  演播室主持人:

  你應曾經遇到過嗎?

  許達哲:

  那肯定,因為我們幹航天的,不可能不遇到這樣一個情況,但是從參加長征系列火箭,我們過去打亞洲2號,打美國的XD衛星及回收衛星都非常的成功。這兩個星曾經為亞洲人民,美國人民,為他們服務。我們現在從1996年,我們也有兩次失利,從這個以後,我們正式遇到過的困難,從挫折中站起來了。從這以後連續到今天第46次,我們次次成功,長征系列火箭應該説在世界上贏得了良好的信譽。長征2—F火箭進行了6次發射,每次都取得了成功。它也是在原有的長2捆綁式火箭改進設計,完善設計。把它作出來,所以我們積累的火箭設計和工程管理的經驗用到現在。

  演播室主持人:

  從“神一”到“神六”四次無人飛船,兩人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成功率100%,可以説關於安全的性能問題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因為涉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問題,所以我想在這個過程中,吳院長你們考慮最多的是怎麼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和火箭系統的安全的建設問題。那麼這次長F發射“神舟六號”火箭在哪些方面做了改進?

  吳燕生:

  應該説作為火箭系統,剛才講了為什麼秒秒揪心?因為火箭發射過程中出現任何一個故障,它雖是瞬間,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這個就必須是每一秒都關注它的質量。在這裡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影響航天員的安全。在這一點怎麼做到,第一部,首先要高可靠的火箭,火箭可靠了,我就能確保航天員的安全,但是確實火箭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開放的巨大系統。這個系統裏組成非常複雜,從作為這麼一個大系統來講,確保它100%成功,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畢竟作為一個大系統的型號設計來講,它有它的一個可靠性指標,一個能在目前科學技術、工業技術上能夠達到的一個水平。目前向我們的長征2號F火箭,我們的可靠性指標是0.97,它畢竟還有一定的不可靠度,在這種可靠性的基礎上,還有不可靠性,怎麼辦?那我們就要確保在火箭在出現故障的情況下,能夠確保航天的安全,在涉及高可靠性火箭的基礎上,我們要增加的是故障檢測系統,時時檢測火箭有沒有故障。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增加了逃逸救生系統,一旦火箭出現危及航天安全的故障,馬上通過監測,報警實施逃逸,確保宇航員的安全。這是火箭要做的兩方面的工作,針對“神舟六號”,我們要做得工作是什麼呢?一方面我們在原來的基礎上,針對我們測試發射過程的基礎上,我們覺得我們還有些安全性的薄弱環節,我們進行了一些改進,比如説像我們逃逸系統用的固體發動機,它在測試過程中,一旦受到一些干擾,會出現像巴西運載火箭在發射臺爆炸的情況。

  許達哲:

  “神舟五號”發射的時候,火箭進場的當天,我們就聽到巴西空間發射場發生爆炸。

  演播室主持人:

  當時壓力就更大。

  許達哲:

  正好是“神舟五號”我們的火箭進場的當天,提醒我們怎麼把發射場的安全工作做好。這一次“神舟六號”在原有的安全措施上又加了一個保險,使它在地面發射安全測試更加安全。火箭也好,飛船也好,安全第一,航天員安全是首要的任務。所以院長和火箭系統的同志在這方面,在我們有的技術條件下想盡各種辦法,把安全性提高。他剛剛講的地面測試都要考慮。

  演播室主持人:

  而且,我注意到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帥們都是少帥,你像接任院長的時候才39歲,可以説作為一個年輕的院長掌控這麼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火箭研製工作,我想當時你的壓力是不是也挺大的。

  吳燕生:

  是的,非常大。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究工作信心也足了。

  吳燕生:

  對,經過老領導的指導,經過老專家的幫助,經過我的同事,戰友大家一起努力,經過這幾年的鍛鍊,應該説信心是越來越足。

  演播室主持人:

  正因為有了安全的火箭,所以我們的飛船才能在太空安全的飛行。現在我們的“神舟六號”在太空運行的情況怎麼樣了?我們馬上通過視頻連線北京在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記者孫寶印請他介紹情況。寶印您好。

  孫寶印:

  世林您好。

  現在我是在北京的飛控中心,臨時搭設的一個演播室,您可以看到非常的簡單,然後這邊有一個門,出了門之後,一樓道之隔就是剛才我們看到的飛控大廳了,在這個演播室裏面我們請到了一位很難得的客人。這位就是航天研製的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陳善廣,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對陳善廣先生做一個採訪,他今天剛剛在酒泉的現場看完這個發射之後,坐飛機回到北京。陳總您非常辛苦,我剛才見了您以後,還是有一點面露疲倦,是不是好幾天沒睡好覺?

  陳善廣 (航天研製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對,這幾天應該説睡眠都不是太好。

  孫寶印:

  上次也有這種情況嗎?

  陳善廣:

  對。

  孫寶印:

  我想象一下,就是説你們是培養航天員的,航天有一個很嚴格很高的要求,就是説要求他們心理素質非常好,能睡就睡,能擠就擠,你作為統帥,這方面應該很懂行,説起來不一樣。

  陳善廣:

  事情經過不是一樣,到了眼前以後,想説服自己有時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因為畢竟考慮問題是比較多一些,壓力還很大的。

  孫寶印:

  那你手下的航天員他們昨天睡好了嗎?

  陳善廣:

  他們睡的很好。

  孫寶印:

  你怎麼知道的?

  陳善廣:

  早晨他們兩點多鐘就起來了,起來以後,我們去看望他們,了解情況。我發現他們整個的精神狀態也不錯,仔細詢問他們昨天晚上睡眠情況,他們也回答説睡得還是不錯的,應該説有幾個小時的睡眠保證。

  演播室主持人:

  這肯定也是長期訓練的結果?

  陳善廣:

  是啊。

  孫寶印:

  現在整個飛船已經轉到第八圈了,到目前為止您對兩位航天員在天上他們的各方面的表現是怎麼一個評價,滿意嗎?

  陳善廣:

  我對費俊龍,聶海勝這兩位航天員從目前來説,他們所有的表現我們覺得非常滿意,非常的出色,應該説從臨發前,出征儀式開始,他們就一直表現很出色,早晨起來以後,整個的精神狀態非常好,面貌也非常好,在出征儀式上精神抖索,向總指揮請示出征,從容的踏上了一個新的治服太空的旅程,到了臨發射之前,向我們全國人民也是一個致以一個問候,説再見,很從容,很鎮定。發射以後面臨上升段的一些環境,他們可以説所有的操作都準備無誤,到最後飛船入軌,入軌以後,他們面臨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動作是變軌之前的準備以及變軌要進入到軌道艙裏面去,也就是前幾圈六圈以後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最後費俊龍同志進入軌道艙的時候,聶海勝還給他很友好的幫助,用手拖一下腳,幫助他一把,這也説明兩個人是在天上相互的配合和作用,所以他們整個的操作非常準備到位。而且精神狀態,心裏和生理的各方面狀態,生理的各方面指標都非常的正常。

  孫寶印:

  當時聶海勝在完成這一套打開艙門,進入上面軌道艙之後,費俊龍還向鏡頭伸出大拇指來。應該説你從酒泉到北京這段時間以來,至少是三個小時您是看不到整個返回來的畫面的,您在整個坐飛機的過程當中,最牽掛的是哪一段?

  陳善廣:

  因為剛剛進入太空軌道,對於他們來講,第一次遭遇到真正失重的情況,對於他們來講是一個適應的過程,所以一開始進入軌道的時候,應該説對他們來講是最難適應的過程,要求他們很快適應它們,這種失重的訓練,曾經在很早以前訓練過一次,當然在地面我們進行了相關的訓練,所以希望他們很快去適應失重的這個過程,同時馬上面臨著要進行軌道艙進行各種實驗操作,所以適應了失重的過程以後,在下面對他們進行各種的操作就會來得容易的多,當時也是最擔心的這些地方,還有變軌前的準備。

  孫寶印:

  我剛才從指揮大廳過來的時候,看傳過來的畫面裏面,費俊龍在返回艙,他在手裏邊時不時拿出飛行手冊,然後手裏拿一個照相機,照相機始終在飄著,偶爾地飛到遠處以後,費俊龍把他拉回來,只看到了費俊龍一個人。聶海勝是到軌道艙去了嗎?

  陳善廣:

  正在軌道艙進行相關的實驗方面。

  孫寶印:

  這個實驗方面主要是哪些方面的準備呢?

  陳善廣:

  因此這次應該説是兩人多天,兩人多天的話應該説“神五”就不太一樣了。這次重點要解決人在空間當中進行多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要考核在兩艙的適應性,這樣他們要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首先來講,比如説生保方面的操作的實驗,包括怎麼樣在失重的條件之下進行一些吃、喝。怎麼樣進行日常的排泄?這種方面生命保證支持這方面的工作。另外我們還帶一個任務就是,他們要研究人在失重的狀況下,他的運動的規律是什麼樣子的?這對我們將來在設計新型的或者面向以後後續的新的任務當中,對於如何使飛行器適應人的這種規律的變化是很有幫助的。此外我們也開展一些細胞生物學方面的實驗。

  孫寶印:

  你剛才提到的生保方面,剛才就是在幾個小時以前,他們已經吃了一頓飯,吃過程大家可能沒有看到,但是他們已經完成了,按照時間來看,好幾個小時已經過去了,比如説剛才提到的排泄問題,這應該已經有所實施了。

  陳善廣:

  可能要過一段時間。

  孫寶印:

  這一套設備是我們第一次拿上天,第一次適用,對於這個東西可靠性,包括使用這方面,您是不是很踏實呢?

  陳善廣:

  應該説我們還是很踏實的。因為在地面上,我們從實際來講,考慮到這種空間狹小和空中失重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我們在地面加強了有針對性的重點的訓練,使他們對生保這些設備的操作做到非常的嫻熟,以保證他們在空中使用這個裝置就不會有什麼費勁的了。應該説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在太空失重環境中,畢竟沒有實驗過,“神舟五號”也沒有實驗過,所以這次對於它這個實驗也是一種考核。

  孫寶印:

  這方面的難點在哪兒?

  陳善廣:

  難點是根本來講,是因為失重所引起的一些物理方面性能的一些變化。包括吃的東西掉的渣,在太空當中是不允許的。地面有引力到地板上去了。太空就可能完全浮在空中,這樣殘渣廢物都必須要進行收拾。我們專門有廢物處理和蒐集的裝置和設備。包括排泄方面特殊的所謂太空馬桶這類一類的東西,這些都要進行全面的考核,應該説是很大的挑戰。

  孫寶印:

  全國人民最關注有剛才説的生保方面,吃、喝、拉、撒、睡這方面的情況,還有一個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安全的問題,這個火箭上天以後,現在已經安全的入軌了,稍稍的松一小口氣,但是後面還有很長的時間,安全首先要靠飛船本身,整個大的系統還有其他各個方面的系統,是不是完全靠其他的系統,比如説飛船或者説測控方面的,航天員本身他們有所作為嗎?對自己保護自己安全的方面。

  陳善廣:

  應該是有的,應該説載人航天安全至上,整個環節來講需要靠方方面面的工程師們和各個環節的努力,最後使整個的飛行過程是安全可靠,尤其是人在上面,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所以我們的設計師們,我們的管理者和我們的整個工程的領導,都把航天安全放在首位,載人航天就是因為還有人的參與,使這麼一個系統變得更加微妙了,人是有智慧的,有綜合判斷和推理的能力。這樣在空間飛行當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可能出現的複雜的情況,以及甚至威脅到飛行安全的突發事件。

  孫寶印:

  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飛行員當時的及時的判斷。

  陳善廣:

  這樣的話,一個是地面支持,另外一個是需要航天員在天上通過他們主動的對情況進行判斷,綜合跟地面聯合一起來解決最終安全的問題。

  孫寶印:

  陳總,最後還有一問題,就是你這次坐飛機回到北京的是跟四位航天員一起回來的,這四位是作為一個替隊,是準備上天的。其中還有一位是兩次準備上天的翟志剛,像他們這些替隊隨時做好準備,但是沒有上去,對他們來説應該是一種遺憾。他們自己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你觀察是怎麼樣的?情緒是怎麼樣的?

  陳善廣:

  應該説這兩個乘組的四名航天員都是十分優秀的,他們都完全具備了執行“神舟六號”飛行的能力,他們都具備上天的資格,但是因為我們只能上兩人,這樣的話我們也感到也遺憾,對他們本身來講,對他們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對於他們來講,也是相當不容易,因為他們上天的熱切的希望,一直是燃燒的,時刻準備為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來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對他們來講,當然上去是光榮的,當然我想沒有上去的同志,因為我們覺得不論是天上,地下是一個整體,他們的戰友在天上飛行的時候,我們地面的四位航天員同樣在地面要做相關的技術支持,所以應該説整個的飛行是一個整體。對於四名航天員來講,他們也感覺到集體的榮譽和榮光,他們也為他們的戰友感到高興,感到驕傲。

  孫寶印:

  陳總,好,非常感謝你來到我們這個小演播室,世林,飛控大廳的情況就是這樣,剛才我們剛剛採訪了航天系統的總指揮和總設計師陳善廣。

  航天員和他們的太空生活

  演播室主持人:

  好,非常感謝寶印在飛控中心的演播室採訪了航天系統的總設計師陳善廣先生。謝謝寶印,觀眾朋友稍候歡迎您繼續收看“神六”載人飛行的特別報道。

  演播室主持人:

  好,剛才航天員系統的總設計師陳善廣先生給我們介紹了目前兩位航天員在太空生活的情況。在這之前我們也編輯了一個背景短片,讓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航天員在太空是怎樣生活的?揭秘航天員太空生活。

  解説:

  執行“神六”的航天員總共有6位,分成三個成組,他們是從14名航天員當中經過初選、復選、定選三個階段的考察,最終確定下來的,這14名航天員又是從1000多名空中的殲擊機、強擊機等飛行員當中綜合身體素質、訓練狀況、訓練成績等各方面情況挑選出來的。

  陳善廣同期:

  “ 航天員因為要進入太空執行任務,從身體的要求,綜合素質的要求可能比飛行員要是更高,這樣我們有一套相應的標準,我們也會吸收美國和俄羅斯一些相關的經驗,但是畢竟他們的人群跟我們的人群還是有差異的。另外,我們從70年代初期,我們單位一直在進行航天醫學和相關的選拔標準的方法和研究,所以那時候應該説我們在國內的飛行員當中以及一些普通的人群當中,已經做過相關的試驗,對一些指標的摸索進行了很多的科學試驗,應該説也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然後再結合我們目前的飛行隊伍的情況以及我們載人航天的實際,最後制定一個切合我們實際需要的這麼一個標準,訓練當中怎樣扣分?怎樣打分?都有嚴格的程序,嚴格的標準方法要評出來。而且這些方法我們在過程當中都對航天員是透明的,所以航天員都要互動,要徵求他們的意見。在同一個標準和方法之下,航天員他們都能夠展開友好的競賽,最後都能以優異的成績來接受我們的挑選。”

  解説:

  陳善廣説這三組航天員都非常的優秀。他們彼此之間最後的差距可能就是兩三分而已。

  孫寶印:

  兩三分是什麼概念?就是説什麼樣的東西能決定它兩分或者三分?

  陳善廣:

  比方説有一個程序,該做的動作沒有做到位,可能就會扣掉0.5分,如果説是一個重要的事件,可能要扣掉2、3分。就這麼一個差異。

  解説:

  與楊利偉相比神舟六號的航天員更有口福,不僅可以喝到茶咖啡或者飲料,甚至可以吃到熱乎乎的宮爆雞丁,紅燒牛肉。

  陳善廣:

  吃的方面我們在這次任務當中,應該説與神四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區別。第一個,我們帶的食品更多了。同時食品的種類也會更多一些。這次我們帶上去的航天食品有40多種,還包括一些飲料,所以在上面可以喝到咖啡、茶這些飲料。同時我們也可以吃雞、魚肉,還有一些蔬菜。同時我們還考慮因為它飛行時間5天的變化,每一天變化的食譜都會有一定的區別、區分。使他們能夠調調胃口,現在應該説,我們的技術發展很快。一些凍幹食品通過真空然後,在天上進行復水或者加熱處理我們就可以吃香噴噴的米飯和美味佳肴都沒有問題。

  孫寶印:

  你説的美味佳肴包括不包括我們平常裏面吃的比如説宮爆雞丁,紅燒牛肉之類的?

  陳善廣:

  沒問題,這個都包括。

  孫寶印:

  會有宮爆雞丁?

  陳善廣:

  差不多會有的,還有紅燒牛肉啊,都會有。

  解説:

  解決了吃的問題,這五天中怎樣解決航天員的生理代謝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孫寶印:

  我先問一個濕度的問題,這次是兩個人五天在上面,呼出的氣我們都知道,熱氣在溫度變低以後可能會有冷凝水,這個問題你們怎麼解決的?

  陳善廣:

  我們在船上專門設置了兩套冷凝彎道組件,這個産品主要的作用就是把大氣中的 濕度冷凝在這個産品上。在産品上,我們專門有一套系統可以把産品上的冷凝水抽到一個儲箱裏面進行儲存起來,這樣就可以保證只有它這個部分是冷凝的,艙裏其他部分不會出現冷凝水,實際上是我們濕度控制系統的一部分,冷凝水的收集和儲存部分。

  孫寶印:

  還有一點就是説,我相信觀眾也比較關注吃、喝、拉、撒這個問題,據説楊利偉當時這個問題不突出。當時問題是怎麼解決的?跟這次有什麼區別沒有?

  陳善廣:

  楊利偉當時主要是用了一些小便的收集帶,功能比較簡單,這個有點類似于我們用的尿不濕或者醫院用的引流帶類似這類的産品來解決小便問題,在神六上航天員要在軌運行五天,大小便收集就變得比較突出,因為他跟人的接口比較緊密,你不僅産品設計的要好,還要訓練航天員正確的使用,幾個方面結合在一起之後,才能保證航天員比較順利的進行大小便,在正常情況下,因為人體産生的代謝廢物都是會有氣味的,比如説人體産生的代謝氣體,會産生氨,會産生硫化氫,這些氣體在收集儲存的過程中,必須要把這些東西凈化掉,不凈化掉,進入到艙裏面,就會影響到人的生活環境,另外一方面比如説我們儲存尿液,儲存大小便都有專門的儲艙和專門的設備,這些由於儲存尿液的設備如果出現洩露的話,這艙裏面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是從我們現在産品的設計來説,從“神一”到“神六”産品可以説經歷了大量的試驗考核,可以説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孫寶印:

  因為這是第一次用?

  陳善廣:

  對。

  孫寶印:

  這個東西是在你們的系統下完成的,你對這個東西心裏有沒有底?

  陳善廣:

  我心裏還是比較有底,儘管上天是頭一次使用,但是進行了大量的地面試驗,地面試驗考核的強度可能比上天要求還要高,從前期的研製到現在産品的試驗,到後期的飛控的保障措施上,已經考慮的非常充分了,所以我對産品還是比較有信心。

  孫寶印:

  為了使航天員在五天的飛行中能夠以最佳的狀態完成各項工作,還需要對航天員進行心理支持。

  陳善廣:

  這次“神六”任務當中,我們會給航天員保持一個比較通暢的話音的通道,一個是我們安排他的家人、父母、小孩這些親戚朋友給他們一種溝通,對他們來講也是心理支持。另外一個我們會安排其他的航天員,作為戰友跟他們並肩作戰,一起訓練可以説他們也是親密的朋友和戰友,這樣的話,他們也會安排一些(通話)支持,還有醫生的支持,要問他的身體狀況怎麼樣?另外還有心理支持。心理醫生要進行這種單獨的溝通。與神舟五號不一樣,我們上了一部電子手冊,這個電子手冊裏面會有很多的娛樂功能,包括在上面聽聽MP3看看一些DVD,裏面還有一些遊戲,可以自娛自樂的,比如下棋,應該説這次他們能夠娛樂的設施還不少。

  孫寶印:

  據了解神舟六號的物資籌備足夠維持航天員5到7天的正常生活,不過由於這次任務屬於五天的短期飛行,因此航天員的個人衛生主要依靠乾濕紙巾進行清潔。

  孫寶印:

  洗漱問題基本上不太考慮,主要是它可能有一些濕的紙巾進行正常的清潔,因為在短期飛行來講,洗澡不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洗漱的話有專門的工具,這也是由航天員系統來負責的。

  孫寶印:

  就是説吃完飯以後還要漱口,這個問題能解決嗎?

  陳善廣:

  解決不了,在天上一定要節約用水,不僅是我們飛船,包括國外的空間站一般也不會有漱口的問題,一般會準備一些特殊的口腔清潔用品來進行口腔清潔。

  演播室主持人:

  好,觀眾朋友環境繼續收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的報道,剛才可以説是航天系統的總設計師陳善廣先生給我們詳細的介紹了航天員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接下來我們要採訪一位航天員,他是誰呢?我們就視頻連線單邊報道點,請進我們的本台駐美國的記者李楠。

  李楠 中央電視臺駐美國的記者:

  觀眾朋友們好。我這裡是美國范德保大學的所在地田納西州的納什威爾市,我們今天還是請來了在這裡執教的王贛駿教授。王教授在20年前曾經是第一位在太空開展他自己設計的太空試驗的首位太空科學家,王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再次光臨我們的演播室。

  王贛駿 美國航天物理學家:

  很高興能參加。

  李楠:

  現在神舟六號已經在軌道上正常運行了差不多10來個小時,當年您第一次進入太空的時候,初次感受失重狀況的時候,您是什麼樣的感覺?花了多長時間才適應這種短期的失重?

  王贛駿:

  一進太空第一件事情感覺到了這次真的可以飛了,譬如説你在哪走,你用小手指點一點,就飛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你在小手指點一點就停下來,剛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覺得太重一點,身體等於裏面像乒乓球一樣撞來撞去。不錯的是,可以一下子就習慣了慢慢的,剛開始失重的時候,人的身體很微妙,一到失重情形下,自己就知道這是在不同的環境,在不同的環境裏面,第一件事發現腳不需要了,沒有需要腳的地方,你不需要腳,人所以説身體是很微妙,馬上腳就開始縮,我們每個人的腳直徑縮了一寸之多在很短的時間。當然腳縮了之後,血就衝到上身來了,臉就腫起來了,每個人就是像松鼠那樣的,眼睛泡起來,臉腫起來了,當然這種東西也不是最舒服的時候,所以這種東西都要排泄出來,這都短期的時候,您要長期的問題的話,那是不同東西,因為你不需要腳了,您沒有重量的,不光是你血液調節,液體調節身體的改變,您長期呆下去的話,骨頭肌肉什麼的都是適應在失重的情況下,並不是説他變壞了,他是適應失重。就是在適應失重的情況下比較退化一點,回來的時候有麻煩,你去適應失重,回來適應還是比較麻煩一點,比如説一般講,一般第一天,第二天不覺得有什麼毛病,回來以後常常有兩三個禮拜才能適應。

  李楠:

  王教授我想問問您的是,我們地球人是不是在太空中完全適應那種失重狀態,或者説失重狀態對地球人的新陳代謝,生殖發育,衰老死亡會産生一些在非失重狀態下不一樣的哪些些長期的影響?

  王贛駿:

  真的將來人如果假如長期活在太空上可以適應的,惟一的是你適應了太空情形之下,回來的話就很麻煩的,因為你那時候不需要腳的肌肉,腳真的會退縮,您回來就比較辛苦,否則的話你假如説你願意一輩子呆在太空裏面,我相信沒有問題的。惟一有一點是輻射的問題,這東西現在還沒有弄好,假如你能把輻射弄好的話,其實人會活的蠻舒服的,其實真正講起來人的生命會可能長一點,因為心臟不需要用,比如説每一個人去了以後,心臟泡沫會降低,本來是跳70次一分鐘,你會降低1/3,變成50次,而且你的血壓會減低,所以很多有好處,有壞處,兩邊跑的話就比較辛苦。

  演播室主持人:

  李楠,剛才我們都聽到了王贛駿博士給我們做的介紹。我記得王博士在兩年以前,在神州五號飛船發射成功以後,也曾經接受過我們的採訪,所以在這兒我特別想插問一個問題,好,可能是由於信號的問題,剛才王贛駿教授給我們介紹了在太空航天員的生活,實際上我們也注意到了中國的兩位航天員在神舟六號飛船內已經現在在運行過程中已經脫下了航天服換上了工作服,到底航天服是什麼樣一種服裝呢?我們再通過一個短片了解一下。

  解説:

  航天服按功能可以分為艙內用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兩種,艙內航天服用於飛船發生洩露,壓力突然降低時航天員及時穿上它,接通艙內與之配套的供養,供氣系統,服裝內就會立即衝壓空氣,保障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李譚水 航天員系統副主任設計師:

  它的功能實際上是飛船一個壓力應急的一個備份,它主要是航天員在發射返回,這個階段都要全程穿。那麼航天員在整個飛船正常入軌以後,這套航天服就可以脫下來,如果出現(艙內)壓力應急,航天員就穿上這套艙內航天服,作為救生使用。

  解説:

  因為要應對特殊的太空環境,航天服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目前我國研製艙內航天服共分三層,一是限制層,它是由耐高溫,抗磨損材料製成的,用來保護服裝的內層結構。此外限制層還採用了特殊設計的力約束機構,使航天服能按照預定型號膨脹,以保證航天員穿著舒適合體。內層是艙內特殊的第二層,是由特殊的面料製成,具有良好的氣密性,能有效的防止氣體洩露,第三層是散溫層,這部分與航天員的內衣連接在一起,內有許多的管道,可以進行抽風和通風,帶走人體代謝産生的熱量,以保持航天員身體舒適,除了聯體的服裝之外,航天服還有兩個可以分離的部分,一個是頭盔,一個是手套,頭盔的盔殼是由聚碳酸酯製成,不僅能隔衣隔熱,防碰撞,而且減震好,重量輕,面窗是頭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為航天員提供良好的視野,為了防止由於航天員呼吸和低溫環境,造成的面窗接霧,接霜,專家還專門設計了特殊的氣流和防霧圖層。這是航天手套,他與航天服配套,經過特殊的設計,即使在充氣加壓後,航天員的手掌仍然能活動自如。另外除了防護功能,艙內航天服還具備信息處理和對航天員進行生理監控等功能。

  航天工作者:

  這個是航天服內外的一些信息交換的這些裝置。這個主要是航天員穿上航天服以後要戴上的一個通訊頭帶,跟天地之間實現通訊的交流。另外一個是航天員本身的生理狀態要通過生理信號傳感器,通過這個接口也要傳輸到地面。地面航天醫生進行的醫監,對航天員的狀態進行監護。

  解説:

  一套完整的艙內航天服一般重10公斤左右,因為要符合特殊的要求,加工一套航天服需要上千道工序,因此造價也十分昂貴,大約需要幾十萬人民幣,與艙內航天服相比,艙外航天服則更為昂貴和複雜,因為他要為航天員出艙進行開放的宇宙空間活動提供防護和保障。因此艙外航天服不僅需要獨立具備氧氣供應和壓力控制等生命保障能力,還需要具有良好的活動性能的關鍵系統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供養系統,從一定角度來看,艙外航天服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型的載人航天器,一套艙外航天服的重量大約一百多公斤,通常比一個人要重許多。但是由於在太空中一切都處於失重狀態,所以即使航天員穿上如此笨重的服裝,也照樣可以輕鬆自如的邁步太空,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目前最先進的艙外航天服能保證航天員在艙外獨立工作8個小時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

  好,剛才我們通過一個背景短片,了解了太空時裝航天服,由於信號的問題,剛才我們和美國單邊報道點的聯絡中斷了。現在信號正常,我們繼續把信號切到美國單邊報道點的演播室,李楠剛才我聽王贛駿教授介紹的時候,非常想插問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有機會的話,王教授願不願意搭乘中國的飛船再次遨遊太空呢?王教授。

  王贛駿:

  這是年輕人的天下,我已經不適合了。

  李楠:

  王教授,1985年,你隨著這個挑戰者號航空飛機在太空中一共飛行了7天,在這7天的時間中,您遇到的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如果説你要是給後來這些太空實驗科學家介紹經驗的話,您有什麼經驗可以讓這些後繼者分享?

  王贛駿:

  我最大的挑戰是我的試驗開始不能夠成功,不成功打不開實驗,我希望修改的時候,修理的時候遇到很多麻煩,麻煩是因為這個試驗很難修理,因為做得所有實際設計得拼命顧慮到您在天空上要修理,假如説你國內有興趣要做這種類似的實驗的話,希望設計能夠顧慮到假如需要修理的尤其是你的試驗,假如要做長期的話,你要換東西,要修理的話,應該使得比較容易一點,就像車子一樣,從前車子是很容易修,現象車子幾乎沒有辦法修理,一定要送到修車廠去,為什麼我們做得實驗裏頭,儀器擺的東西越來越多,擺的東西越多,你根本手都擺不進去,這就是最大的毛病,假如説你能夠有辦法顧慮到這一點的話,航天員需要的話,比較日子好過一點。

  李楠:

  王世林,就王教授當年在太空開展科學實驗的情況,您還有什麼問題要問他嗎?

  演播室主持人:

  剛才我們已經也很詳細地聽王教授的介紹,沒有其他的問題了,非常感謝李楠給我們邀請王教授參與我們的節目,謝謝李楠,謝謝王贛駿博士。

  好,觀眾朋友你現在收看的是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我們的直播報道是從北京時間今天早晨6點鐘開始到現在,已經持續了13個多小時了,現在我們的主要報告要告一段落,在北京時間今天晚上8點鐘到10點鐘,也就是北京時間20點到22點,我會為您現場直播第十屆全國運動會開幕會的實況,在北京時間22點,我們的特別報道將會繼續進行,歡迎你收看我們的節目。

  好,觀眾朋友一會兒見。

   無私奉獻而偉大的航天人

  演播室主持人 王世林:

  好,觀眾朋友,歡迎繼續收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今天早晨9點鐘在酒泉衛星中心發射升空,到現在載人飛船已經成功的在太空飛行了13個小時。今天通過很多的報道我們也知道了神舟六號飛船的執行任務共分為七大系統,通過我們主持人和記者的採訪,大家認識了很多位總設計師,接下來我們再通過一位背景短片認識一位關鍵的總設計師。

  胡世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我們為中華人民做了一點點工作感覺到很驕傲。

  王永志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我們中國人也要進入人類活動的第四領域,進入太空。

  劉竹生 “神舟六號”火箭系統總設計師:

  這種行業的的確確是有風險。

  劉宇 “神舟六號”火箭系統總指揮:

  我希望好運能夠一直伴著我,在以後的每一次的飛行。

  尚志 “神舟六號”飛船系統總指揮:

  載人航天系統決定了對這個工作就要追求完美。

  張柏楠 “神舟六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

  神舟五號包括神舟六號每一次飛船應該説都是跨度非常大。

  侯鷹 “神舟六號”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

  他們所遇到的技術問題和環境會更加複雜。

  解説:

  他是中國運載火箭捆綁分離技術的開拓者,他已經順利將五艘神舟飛船送上了太空,40天航天生涯成為他的無悔人生,他就是長征二號F火箭的總設計師劉竹生。

  2005年8月4日,距離神舟六號飛船發射還有兩個月,劉竹生乘坐火車前往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全家人都來為他送行。劉竹生的外孫在隨後的作文——送我姥爺出征中寫到,“在姥爺出發的那一天早上,我們全家和姥爺來到火車站,姥爺上火車的一剎那,我默默祝福姥爺能夠一路平安,發射成功,凱旋歸來”。

  劉竹生,1939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63年劉竹生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導彈工程系畢業後,懷著對強烈的航天強國夢想,投身到了中國導彈與火箭的研製中,這一幹就是40年。

  1990年的夏天,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成功的將“澳星”發射升空,中國開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嶄露頭角,然而長二捆火箭在研製時既沒有成型産品,也沒有成功先例,而且距離發射時間僅有18個月。

  劉竹生 火箭系統總設計師:

  因為當時跟國外談(長二捆)合同的時候,其實長二捆還是紙面上的,當時我們是有兩件事:第一個人家要來看,火箭捆綁這套機構裝置是我設計的,但是那個距離生産出來還遠,為了叫國外的公司增加合作的信心,於是我們搞了一個臨時焊裝的一套捆綁技術給外國人看。

  解説:

  劉竹生那時擔任總體設計部總體式結構組的副部長,負責研製如何將長二捆身上的4個助推器牢固捆綁,在發射過程中又能可靠的將助推器與火箭徹底分離。

  劉竹生:

  當時是我畫了很大的一張火箭結構圖,我們有關同志拿著這張圖給人家看,人家一看了這張圖,覺得你們能畫出來,肯定你們火箭的設計已經差不多了,因為我畫的那個時候,那是嚴格按照我們設計的那套思路畫的。

  解説:

  合同簽了,但留給他們的只有短短18個月的時間,劉竹生和其他研究人員開始和時間賽跑。

  王麗珍 (劉竹生妻子):

  那個時候正好是研製長二捆的時候,當時白天開會商量研究,晚上回來他就畫圖,可是我們那時候房子特別擠,比現在還小,他就沒有地方畫,他就在床上放一塊板子在板子上畫,然後第二天就把圖帶回去,帶到辦公室去。

  解説:

  正是由於航天人這種忘我的精神,全體研製人員日夜奮戰了整整18個月,1990年7月16日,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終於成功的飛向了太空。

  而劉竹生所負責研究的長二捆捆綁分離技術以及整流罩分離的方案,為長二捆火箭研製的如期完成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回憶起來,劉竹生覺得當時在沒有成品的情況下就和外國公司簽下合同,還是心中有底的。

  劉竹生:

  因為我們這個方案當時議得很細,而且我覺得我們那時候之所以現在老説是18個月把火箭搞上去,實際我們是有技術儲備的。

  解説:

  1997年,劉竹生挑起了發射神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總設計師的重擔,長征二號F火箭號稱中華神箭,正是他將神舟飛船送入太空。

  畫面(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成功)

  解説:

  1999年11月20日,滿載著中華民族載人航天夢想的神舟一號飛船飛向了太空,成為我國航天事業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000年12月31日,神舟二號飛船的前10天因為一個操作失誤,工作平臺撞到了長征二號F火箭上,如果此時修復火箭就必須拉回北京的生産總裝廠,發射時間必將會大大推遲,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劉竹生心急如焚。

  劉竹生:

  就等著過了年就發射,突然出現這個,再加上當時的場面看著比較慘,因為正好和飛行器工作臺撞了,工作臺都出軌了,所以你不知道這個力量到底是多大把它撞上了,所以我們從上到下一下來心裏覺得涼了,完了,火箭沒救了,辛辛苦苦幹了快倆月了,馬上就要轉出去發射了,那種心情。

  解説:

  劉竹生一口氣爬上了11層平臺,直奔他們親愛的寶貝,從上自下逐層的察看火箭的受傷情況,令人慶倖的是火箭關鍵部位的導管居然沒有損害,在領導詢問劉竹生能否按時發射時,劉竹生肯定的回答可以發射,經過10天夜以繼日的奮戰,火箭重展芳容,按時聳立在發射塔架旁。

  2001年1月10日,長征二號F火箭點火升空,成功完成了發射神舟二號飛船的使命,這時平時話語不多一貫謙虛的劉竹生自豪的説“你們看看,什麼叫金牌火箭”,作為總設計師,劉竹生在研製質量上花費了大量心血,他總結了一個16字口訣“源頭控制,行業水平,九抓九察,責任到人”,這16個字劉竹生要求研究人員切實貫徹到設計、研製、實驗和發射的全過程中去,因為劉竹生知道任何細小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導致無法估量的嚴重後果。

  劉竹生:

  是我們打第三發的就是神舟三號的時候,我們一測試發現有些遙測信號時斷時通, 後來就排查,我們認為是不是有插頭沒查好,一看插頭拿下來再擱上照樣也好,是不是插頭裏頭焊接不好,插頭裏頭打開來看看,裏頭也是好的,那麼就感到很奇怪。

  解説:

  原來是連接電纜的插件沒有插到位,只要一動電纜就會發生信號時斷時通的情況,而更令人奇怪的是,7、8個沒有插到位的電纜插件竟是同一個工人操縱的。

  劉竹生:

  當時我們一聽到這個事以後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傻子都能插到位,為什麼她不到位。後來再仔細一了解,你猜怎麼回事,這個人平常是不是幹活就這樣,後來就發現正好她幹的時候,她是三月份生産的這個,在這個之前她妹夫去世了,三月份的時候她自己的丈夫又去世了,你想帶著這樣的思想問題,她能插好嗎。

  解説:

  正是對於火箭研製、設計、生産、實驗多個環節實行高標準、嚴要求,火箭發射的危險系數才能降到最低,神舟飛船才能順利的5次飛向藍天,但劉竹生依然不滿足。

  解説:

  劉竹生把畢生經歷都投入到航天事業中,他已經成功的將五艘神舟飛船送到太空,然而提到家人,他總有一種愧疚感。

  劉竹生:

  家裏顧不了,子女也顧不了,所以好多人説你從八月六號進場,你怎麼不回去?我説我們這些人幹了這個,已經混成是老的不疼小的不愛了。

  王麗珍:

  我們從來沒埋怨過他,因為我們自己能獨立。

  劉竹生:

  人家家裏什麼事不指著你,所以我説了我們在家裏是比較有權威的,管大事,大事是我們決定,小事我們不管。

  王麗珍:

  我覺得他的性格很希望能拼搏,按説有時候這個壓力是很大的,但是他就願意從事這種工作,他喜歡。

  解説:

  再過一個月就是劉竹生父親100歲的生日,劉竹生雖然和父親感情深厚,卻從沒有給父親過過生日,父親十分想念劉竹生,正盼著他發射成功,從酒泉凱旋。

  主持人:

  歡迎繼續收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

  有的人把中國的長二F火箭比做中華神箭,叫中華神箭,也有的人把長二F比做天梯,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天梯,我們的載人飛船才能在廣袤的太空遨遊,天梯的設計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除了剛才我們通過這個短片所了解的以外,今天我們在演播室還特別邀請到了這位天梯的總設計師劉竹生先生,您好劉總。

  劉竹生:

  你好。

  主持人:

  歡迎您到演播室來參與我們的節目,我們知道今天在成功地完成了發射任務以後您就回到了北京,到現在可以説一路奔波還沒有休息,您覺得累不累?

  主持人:

  興奮嗎?

  劉竹生:

  我覺得興奮勁兒已經過去了。

  主持人:

  興奮勁兒已經過去了。

  劉竹生:

  對。

  主持人:

  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興奮的感覺?

  劉竹生:

  我覺得就是説神舟六號飛船的發射意義非同一般,比方説我們認為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了,只是我們邁進了載人航天的一個門檻,至於裏邊還有些什麼新鮮的東西,或者還有些需要我們去探討的,我覺得真正從“神六”開始才進入這個階段,因此我覺得把神舟六號發射上去,從探討技術進步,它是很重要的。另外,我想航天這個活動它都伴有一種神秘的東西,所以廣大人民群眾好像比較關心它,所以我想神舟六號要發射成了,那麼肯定是能鼓舞廣大群眾。

  主持人:

  民族自豪感。

  劉竹生:

  對。

  主持人:

  就像您剛才説的,如果説神舟五號是完成了驗證性飛行的話,神舟六號發射成功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説它標誌著中國真正的實現了有人參與的空間航天行動。可以説,在發射的時候作為火箭的總設計師應該是最關心火箭的,我今天下午在採訪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院長吳儼生的時候,曾經談到説整個發射的時間是588.7秒,他説是秒秒揪心,您當時有沒有這種感覺?

  劉竹生:

  當然有這種感覺了,因為我覺得航天的發射,它實際是一個風險很大的這麼一種科學活動,為什麼這樣説呢?就是説你不論怎麼努力,你不可能把火箭做的100%的可靠,總有百分之幾是不可靠的,這不可靠它並不是説,比方説我發生100次可能有3次不可靠,它不是説第一次不可靠或者是某一次不可靠,而是説它隨時都可能在某一次上出現,因此這就使我們對每一次發射你不得不擔心,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儘量把要出現故障把它往後推遲,不要在這一發上出現,這樣一發一發下去,必然就使你發射每一發的時候都覺得心裏有壓力,比較緊張。

  主持人:

  對,您談到了壓力,我聽説您覺得壓力非常大的時候經常抽煙,要靠抽煙來緩解壓力,是這樣嗎?

  劉竹生:

  是。

  主持人:

  我也聽説您還有其他的一些方式來緩解壓力。

  劉竹生:

  對。

  主持人:

  不過,有很多方式是您收藏了一些寶貝,您一直放在家裏,跟老伴兒交代説這些寶貝你一定要替我看好,但今天我們很不禮貌,因為我們想讓您現場給我們講講您是為什麼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緩解壓力的?所以我們暫借一下您的寶貝用一下,您看看這個您熟悉不熟悉?這個,您看到這個就笑了,能不能給我們解釋一下這是您的一個什麼樣的作品?

  劉竹生:

  這個是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片地都有的一種叫駱駝刺,這種東西我覺得它幹了死掉的干支就很像干支梅,特別是老幹的梅花,它實際可以像工藝的一個盆景似的。

  主持人:

  我看到您在上面好像也下了一些工夫,因為這個駱駝刺現在看起來好像是有點油亮亮的,您是不是也給它上了一點漆什麼的?

  劉竹生:

  對,我用油漆把它漆了。

  主持人:

  您是把它作為一個工藝品收藏起來。

  劉竹生:

  對。

  主持人:

  每當您在家裏看到它的時候,會想到什麼?

  劉竹生:

  當然首先就會想到我在發射中心那些生活、那些工作情景,另外我覺得我比較喜歡這些比較蒼老的這樣一些東西。

  主持人:

  為什麼會喜歡蒼老的這種東西,有點蒼勁感覺的這種東西?

  劉竹生:

  因為它恰恰像我人生走過的路,比方説我們現在在搞技術工作,實際你是每天每時都在遇見難關,你要不斷的把這些難關克服了,然後你才能前進,有些你沒想到可能就受了些挫折,最後回想你這一輩子就跟有些老樹似的,那是遍體鱗傷,但是它還是茁壯的。

  主持人:

  非常蒼勁的,還是挺立在那裏。

  劉竹生:

  對。

  主持人:

  我看駱駝刺上還有果實,但是我看這個果實好像能夠一直在上面很不容易,你有沒有做過加工?

  劉竹生:

  這是做過加工的,這本來是一個枯枝,我粘了相思豆。

  主持人:

  這是相思豆,不是駱駝刺的果實。

  劉竹生:

  不是,我想你粘上幾個相思豆,就有點像梅花要打的花苞,花蕾似的。

  主持人:

  這些相思豆這其中既代表著您那些在這種蒼涼的過程中那種美好的東西,也是寄託著一種思念。另外,我看這上面還扎著一朵兒花似的紗巾,這是代表什麼?

  劉竹生:

  這個好像不是我……。

  主持人:

  我們從家裏拿來的時候,它上面就扎了這樣一朵兒花。

  劉竹生:

  這個不是我弄的。

  主持人:

  我們的記者告訴我,這是您的女兒特意為您裝飾上去的,知道我們要拿這個過來,也是獻給您的一個小禮物。

  還有您的幾個寶貝我也給借來了,這幾個寶貝,我估計您看到以後可能會想到一些故事。這個石頭你認識嗎?

  劉竹生:

  認識。

  主持人:

  能不能給我們講講您這幾塊石頭的故事?您的老伴兒説這都是您的寶貝,為什麼您留著這些石塊兒?

  劉竹生:

  這種石頭叫做隔壁石,這些石頭我覺得它可能是經過……

  主持人:

  我覺得您手裏拿的,還有這塊石頭跟駱駝刺的感覺差不多,也是有一種蒼涼的感覺。

  劉竹生:

  對。我喜歡它在哪兒呢?這些石頭它本來形成的時候,我想可能是有軟有硬,在風沙的作用下軟的都給打掉了,剩下的都是一些硬的,這些硬的你仔細看像一些工藝品似的,所以我就看著這些還是想到人生,你一個人你可能經過一些磨難,經過一些生活過程,很多你軟弱的東西都被洗涮掉了,最後留下就是你這個人的本質或者精華。

  主持人:

  對,或者叫留下的是錚錚的鐵骨。

  劉竹生:

  對。

  主持人:

  象徵著一個人的脊梁。

  劉竹生:

  對。

  主持人:

  據我們的記者去家裏取這個寶貝的時候,您的老伴兒也告訴我們説很多石頭你不是一塊一塊撿的,有時候是一堆一堆的撿的,有一刻是因為飛船被撞了腰以後,您感覺壓力好像很難受,然後你一下去撿了很多石頭,當時為什麼要通過這種撿石頭來舒緩自己的壓力?

  劉竹生:

  我覺得當時那種心情就是説,你一下鑽到這個裏頭,老是在想火箭怎麼辦,我覺得這樣可能不行,你必須把精力分散開,你要鑽到某一個問題裏面,你可能就鑽到牛角尖裏了,跳不出來,所以我覺得你可能通過一些別的活動舒緩一下了,這樣再重新再考慮問題可能就換了一個角度,看的也可能就全面了,也許想的方法也多了,所以我想有的時候我們現在的工作也是那樣的,有些問題一下子想不明白,想不通怎麼辦?那你就先別想,你看看別的,那時候你的思路就會開闊起來。

  主持人:

  好,剛才劉總給我們講了駱駝刺的故事,給我們講了您這些蒼勁石頭的故事,讓我們也深受啟發,非常感謝您今天到我們演播室來讓我們和你一起分享和火箭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人生歷程,有些話題我們一會兒再接著聊。

  主持人:

  你好,我看到演播室您請來了一位嘉賓,能不能首先給我們介紹一下嘉賓的情況?

  丁永:

  好的。現在在我們的分演播室就座的是俄羅斯的一位著名的宇航員,是蘇聯英雄,他曾經五次執行太空的航天任務,16次進行太空行走,在太空呆了651天,太空行走累計起來一共有78個小時。

  主持人:

  丁永,你和我肯定都有很多問題想問這位航天員,丁永,你先來,如果有什麼問題我會插進去。

  丁永:

  好的,我有這樣一個問題我想問一下,已經過了11個半小時,距最初的發射,您現在有什麼感想?

  安納托利.索洛維約夫 俄羅斯前航天員:

  13個小時的飛行,我想現在宇航員的身體已經開始適應太空的環境,當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有的時候不好的一些影響是可以説這些不好的反應應該是在一天之後就基本會消失,當然每個人會有個體的差異。另外,宇航員已經開始進行一些科學的實驗、科研,我想應該是進行一些科學的實驗,我們的飛船和中國宇航員現在乘坐的航天器之間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我們的航天器為了能夠和太空站對接,是能夠和太空站對接的,宇航員會利用在太空的每一分鐘進行相應的工作,非常有趣。

  丁永:

  據我所知您進行了五次太空旅行,您能不能給我們講一下每一次感受的不同。

  安納托利索洛維約夫:

  很難講這個差距,我想美國和蘇聯的航天器之間的區別,我想講起來不太方便,我們的航天器與中國的航天器是非常想像的,它們都是一次性的,而且載重量都不是很大,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中國航天器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可靠性,我們的航天器當然有多年的經驗,我不想具體的談它們的造價,完全是我個人的看法,從物理的角度來將它們也是有區別的,比如説我們的航天器是在10分鐘之內能夠到達軌道的,在沒有充分的技術參數的情況下是很難説出兩種航天器的具體區別的,俄羅斯現在正在製造新的航天器——克立克航天器,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能夠引起大家興趣的航天器。首先,這種航天器的機組人員的數量可以達到6人,另外它的載重量會增加,自重也會增加,而且它將會是多次使用的。丁永:

  世林,您那裏有什麼問題?

  主持人:

  是,我剛才聽了這位航天員的介紹以後,我有一個問題,大家都認為航天員是百里挑一的,從您個人的經歷來看,您覺得作為一名航天員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和能力?

  安納托利索洛維約夫:

  我想儘量簡短的回答您的問題,首先,應該健康條件是非常優秀的,應該是達到身體比較好的狀況,當然不可能有十全十美。另外,還要有非常高的知識水平,還要有工程方面的一些培訓以及體能方面的訓練。另外,對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質應該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他應該在比較複雜的環境當中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應該比較富於熱情,應該善於分析具體的環境、具體的條件,這種條件有可能是突發性的,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潛在的對於這些希望入選宇航員的人來説,他們還應該具備一定的醫療知識、一定的操作技能,我們著名的格爾羅夫設計師,他是在從飛行員中開始挑選宇航員的,他們應該具備上述的品質。

  丁永:

  我現在有這樣一個問題,在太空飛行您有很多經驗。

  安納托利索洛維約夫:

  您的問題非常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分工,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我想機組人員之間在遇到爭議問題的時候,應該每個人都持克制態度,他們應該善於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剩下其他的矛盾都是次要的。另外,在宇航器上永遠都是有領導的。另外還有其他的機組人員以及遊客或有旅行者,首長應該作為最高的命令。我想,我們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的機組人員的數量會不斷地增加,有可能會遇到矛盾,但是我想會解決的。

  主持人:

  我還有最後一個非常簡短的問題,如果有機會的話,他願不願意和中國的航天員一起在太空執行航天任務。

  安納脫利索洛維約夫:

  我堅信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比如我們將會執行非常重要的使命,飛往其他的星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想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想達到這個目的,他都應該在科技領域具備高的水平,而且應該具有足夠的條件,比如我們國家的加加林當時成功的著陸,他是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如果我們將要實現星際間的旅行,我想我們宇航員應該是多民族的,不應該僅局限與一個民族。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謝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丁永。

  丁永:

  感謝您。

  主持人:

  謝謝,觀眾朋友們,您現在收看的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特別報道。明天歡迎您繼續收看。

責編:薛藍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