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魯健):
各位好,歡迎您收看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今日關注》。
自從國家制定長假制度以來,國慶節就和旅遊、商業、拉動內需等等緊緊地聯在一起。往年的經濟統計足以證明“十.一”黃金周的含金量。不難估計,今年的"十.一”黃金周依然是黃金多多。
黃金長假今天已經是進入到了第六天。在“十.一”黃金周快要結束的時候,可能很多人會靜下心來冷靜地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渡過共和國的生日呢?有專家呼籲,“十.一”黃金周承載著國慶要意的重任,就是“勿忘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歷史,展望中國人民富起來的未來”。所以今天我們也來關注一下這個話題。
我們演播室請到了兩位嘉賓,一位是中國新聞社的副總編輯劉北憲先生,您好。
劉北憲:
您好。
主持人:
還有一位是中國民協結會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先生,您好李先生。我想先問問李先生,您的職務的名稱好像很長,全稱是什麼?民協協會委員會。
李漢秋:
民協中間有一個專門研究節日的文化委員會。
主持人:
民協的全稱是?
李漢秋:
民協就是民間藝術家協會。下面有一個專門研究節日的委員會。這是題外話了。
在展開討論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我們的記者陳雨亭做的一個街頭采訪,聽聽大家對於國慶節的一些看法。
遊客:
我們那時候,50年代的時候上街去遊行,喊口號,“中國人民共産黨萬歲”什麼的。
遊客:
每逢國慶節我們部隊就參加遊行。
遊客:
毛主席在天安門接見我們。
遊客:
最後站起來,毛主席往西頭一走,往東頭一走,我們就涌上前去,就那樣過。
遊客:
國慶就要參加遊行,提前20多天心裏邊就想著這個事。
記者:
今年國慶怎麼過的呀?
遊客:
今年國慶過得也很好啊,到郊外去吃農家飯。
遊客:
小時候國慶就是騎著自行車上天安門看放花,今年是孩子有車,開著車晚上看看燈。
主持人:
注意到剛才很多老人家還記得以前的國慶節,比如説去天安門廣場看花,看花可能是放焰火的意思。
李:
看煙花。
主持人:
李先生,您應該是49年以前出生的是嗎?
李:
是。
主持人:
您還記得50年代的時候,當時國慶節是怎麼過的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協、節會委員會主任 李漢秋:
50年代我在北大上學,當時我們每年都參加天安門的遊行。國慶沒到,前一段時間我們就開始排練了,列隊。
劉北憲:
好像9月份就不上課了。
李漢秋:
是,到國慶前一天的半夜,離成裏很遠。半夜就慢著瑟瑟寒風,當時從清華園火車站乘火車,到城裏就集中在南池子,南長街那一帶待命。一直到10點、11點才出動,很辛苦,當時印象非常深刻,這成了一年中間的一件大事,我們都積極地投入、參與,也成了我們自己的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生都難忘。
主持人:
當時天安門廣場都有什麼活動?
李漢秋:
是列隊行進,前頭都是群眾的隊伍。
劉北憲:
對,三軍儀仗隊也有,然後是群眾的歡慶,分工人、農民、解放軍、學生,一個一個的方陣,揮著花束在天安門的長安大街上走過去。
李漢秋:
都走完了以後就是大家歡呼、自由活動,場面也是很熱鬧的。
主持人: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當時,很多老人家剛才接採訪的時候還記得,還記得當年毛主席一直看著咱們走了以後,大家還在那裏歡騰。
李漢秋:
當時我們就默默地記誦詩人何其芳寫國慶的詩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隆隆的雷聲中誕生了,是如此偉大國家的誕生。”
主持人:
您説到這兒,我倒想起來56年前毛主席那段著名的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所説的著名的話,幾乎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接下來就來回顧一下56年前那段歷史。
新聞背景:開國大典
(同期錄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主持人:
當時這段畫面可以説非常珍貴。
劉北憲:
非常激動人心。
主持人:
那時候也沒有電視。
劉北憲:
沒有。
主持人:
只能通過廣播來聽到這樣的聲音。
李漢秋:
是,我當時在中學,大家都集中在禮堂聽廣播。
主持人:
尤其聽到毛主席的這樣的一個聲音,説出這樣的一段話,然後再加上國歌。可能當時我估計令很多的人都是熱血沸騰。
李漢秋:
是這樣的。
主持人:
所以從1949年以後,每年的10月1號可以説都給中國人留下了很多的回憶。我們接下再通過一段資料片來回顧一下這些年的國慶節。
新聞背景:歷年國情回放
1950年10月1日國慶閱兵式
1951年10月1日國慶閱兵式
1955年10月1日國慶閱兵式
1956年10月1日國慶閱兵式
1959年10月1日國慶閱兵式
1984年10月1日國慶閱兵式
主持人:
我就記得那個時候特別羨慕北京的人,一到國慶節的時候,可以到天安門廣場去。
劉北憲:
那是一個重大的政治活動場所啊。
主持人:
對。劉總,您是哪年出生的?
劉北憲:
50年代中期。
主持人:
還記不記得您那個時代國慶節都是什麼樣的方式渡過?
劉北憲:
就我記憶所及,小時候的國慶節這樣過:上午一定要聽國慶儀式的收音機的轉播,我們那時候叫聽話匣子,聽聽話匣子的轉播,還沒有電視50年代的時候,晚上的時候會爬到院子裏的棗樹上看看天安門廣場放花的火焰升騰的喜慶的場面。
主持人:
那時候還沒有那麼多的高樓大廈。
劉北憲:
沒有,棗樹上就可以看到。然後到中學以後就像剛才教授所説的,國慶已經是中學的一個政治任務,我們到9月份幾乎就已經不上課了,練排隊,練列隊,練正步走,怎麼通過廣場的時候,能走出中國人的精神氣勢來。但是也有的時候是練舉花,剛才我們在電視機前已經看見了,李教授剛才也講過,就是説當列隊的人走完了以後,在廣場上那些舉花的人會蜂擁著涌向天安門廣場,去瞻仰偉大領袖的神采。而且我們那會兒記得,我們在廣場的時候天安門城樓上有一面小旗,毛主席一登上天安門城樓,那面小旗會嘩降下來,我們會立刻把花舉起來,整個廣場會形成一片花海,而且突出"毛主席萬歲"這樣的字樣。每當回憶起來歷歷在目。而有的時候晚上是這樣,廣場放花的時候,當時國家領導人,包括主席他們也都到天安門城樓上來觀看,我們在底下,中學生組成一個一個方隊,和一些文藝團體跳舞,領袖在上面看著全民歡騰,慶祝國慶這樣的節日,而後邊就放起無數的焰火來,很壯觀。
主持人:
那個時候其他地方的孩子可能都特別羨慕你們,而你們是最幸福的。
劉北憲:
也最辛苦,像剛才教授説的,如果是早晨去,你要三四點鐘起來就往天安門廣場走去排隊。如果是晚上,中午你就要到廣場上去了,一直到夜裏,整個活動儀式完了以後才能夠回去,也很辛苦。
主持人:
現在的國慶節和那個時候相比好像還是有了很多的變化。
劉北憲:
對,有了很多變化了。
主持人:
尤其是現在黃金周。
劉北憲:
民間的喜慶的氛圍和意味我覺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濃厚起來了,我不知道李教授您怎麼看?
李漢秋:
我們現在在民間的這種氛圍中間也逐漸地會形成一些新的民俗,比如説天安門的升國旗,全國各地的人都很容易參加,參加了以後這是終身難忘的一屆慶典。我家的女兒教她的5歲的小孩,"廣場"、"國慶節"這些簡單的字的時候,他就有一個創作,“慶”,“慶”是什麼意思呢?"慶"就是大家都到廣場裏去,一個廣字頭,中間一個大。到天安門廣場成了北京大家的一種慶典的儀式,我親家家裏20幾年了,年年男女老少,都到天安門,以天安門為背景拍全家花,這成了一種民俗。我家也是,我們在北京的日子,也是國慶節都要到天安門走一走。
主持人:
而且天安門廣場好像有一種神聖的象徵。
李漢秋:
有一種。
主持人:
我記得我剛來北京的時候也是,和同學一起到天安門廣場去看升旗儀式。
劉北憲:
有時候我們自己不去的時候,看到電視臺在轉播的時候,我特別注意看每一個人在升那一刻,他的眼神,其實都帶著很崇敬、很神聖的那種感情,都蘊含在那裏面,都蘊含在那裏面。
主持人:
所以每逢重大節日的時候,天安門廣場都是要舉行儀式的。
劉北憲:
對。
李漢秋:
是,所以我剛才説,“慶”字是廣字頭裏面一個大字,簡寫的。
劉北憲:
繁體我覺得更好,跟我們現在繁體字的慶字我們如果拆字的話,它裏面是有“心”字存在的,從心裏面來慶祝。不僅是大家,大家從心裏來慶祝這個節日,所以和現在我們現在民間的慶典的意味越來越重,可能也有一些關係。
主持人: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每逢重大節日都要舉行升旗儀式。
劉北憲:
眼神裏那種神聖的表情。
主持人:
剛才我們看到有很多老人在敬禮,他們應該是敬的都是軍禮,因為都是軍人。
劉北憲:
是。
主持人:
普通的民眾在升國旗、奏國歌的時候應該行注目禮。
劉北憲:
對,現在大家一般是這樣子的。
李漢秋:
我覺得行注目禮當然是必要的,還可以增加一些,更有一些動作性的,比如説現在有很多人也都感覺到了,一手按胸口,這樣來表示祖國在我心中,這也是很好的一種對國慶、對國歌、對國旗的一種敬仰。另外,我總覺得在奏國歌的時候,能不能同時,在重要的慶典,像國慶這樣重要的慶典應該同時唱國歌,前幾年我在全國政協就有個提案,就是重要慶典、重要會議在奏國歌的時候同時唱國歌,我注意到當時有一些國家領導人在重要慶典也唱,&&的唱。這就直接參與、直接參與一遍,印象就更深刻了、投入了。對大家的印象更好。
劉北憲:
您在奏國歌或者唱國歌的時候,把手放在胸口上,有沒有作為一個提案提出來呢?
李漢秋:
這個還沒有提,我想明年我在政協會上要提出來。
主持人:
就是手按胸口,然後同時行注目禮,同時再口頭唱國歌,可能這種儀式感更重一些。
劉北憲:
對,參與的程度要更多一點。
主持人:
確實。而且另外我們在國慶節這樣一個節日很多的街道,北京的街道都懸挂國旗,懸挂國旗在重要的節假日懸挂國旗應該是法律規定的吧?
李漢秋:
是,有《國旗法》。《國旗法》就規定了重大節日挂國旗。特別是我們最近出了很多關於國旗的書,中學、小學教材裏面都有,關於國旗的意義這個東西大家都很熟。但是挂國旗這是普天同慶,大家都全民地投入這樣一個慶典,慶祝國慶,國慶國慶,就是大家對國家的誕生,我們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的一種慶賀,所以挂國旗的是很必要的。
劉北憲:
對,我覺得挂國旗實際上也在提醒我們,紅黃兩色的國旗,紅色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過去革命先烈在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過程中灑過的鮮血、走過的艱難的道路。黃色是不要忘記我們今天這種輝煌,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記住這兩種顏色所賦予我們的意義既不忘記過去,也體會現在共和國走過的歷史和現在的這種蒸蒸日上的氣氛。
主持人:
而且我們注意到很多的,比如説奧運賽場上,中國運動員,不僅僅是奧運賽場了,中國運動員在獲得金牌以後經常是身披國旗,很多的海外的華僑華人會把國旗有時候在場外遞給他們,他們身披國旗繞場一週。
劉北憲:
實際上現在在海外很多的地方華僑華人的組織在慶祝國慶的時候都懸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甚至據我們得到的海外傳媒給我們的消息,原來一些傾向於台灣方面的這樣一些華僑的組織,現在越來越認同中國的改革開放、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世界上不斷增強的國際地位。因此從原來的態度有所轉變,也開始在國慶的時候,在自己會館的旗桿上懸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還是很激動人心的。
主持人:
確實。很多鏡頭也是定格在人們的心目當中,比如説王軍霞當年身披國旗繞場跑的時候,賽場的中國人非常地激動。包括劉翔獲得奧運冠軍以後也是。
劉北憲:
披著國旗跳上領獎臺。
主持人:
跳上領獎臺,這樣的鏡頭已經定格在人們的心目當中了。另外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申奧成功,還有中國足球隊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那個夜晚,真的感覺到北京到處都是國旗表揚。
劉北憲:
瀋陽更盛,因為是在瀋陽踢的,最後一場。
主持人:
另外在“十.一"那天我發現可能結婚的人特別多。整個北京好多結婚的車隊,大家好像也是對於這一天情有獨鍾。
劉北憲:
我覺得是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喜慶的日子賦予了更多的含義,把國家的喜慶和自己的喜慶加在一起,真正的成為一種雙喜。
李漢秋:
有很多人取名就叫國慶。
劉北憲:
對,蔡國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主持人:
起名叫國慶的太多了,包括1949年出生的很多人也都起名叫國慶。所以説了這麼多,大家其實也在想,國慶節這個節日儀式感應該更重一些,怎麼樣才能夠把這種儀式感更加凸現出來呢?
李漢秋:
我想是節慶本身就是一種慶典,是一種儀式,有一定的無話的儀式是很必要的。所以我們還得在這方面下點功夫,讓我們的國慶有一定的無話的儀式。我想每年的國慶上午十點鐘是不是可以在全國同時放國歌?不管是電臺、電視臺,大的小的都放國歌,大家在這個時候都停下工作,但是可以停的停,同時唱,或者向國歌、國旗致意,形成一種全民的儀式,這還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
這也是一種儀式,就像“9.18"的時候,南京、還有很多城市拉響了警鐘、警笛,這也是一種儀式。
李漢秋:
對。
主持人:
這是一個方面。
劉北憲:
我想實際上國慶的慶典更有更多的儀式,應該從兩方面來看這個問題。第一方面,我們總説國慶是舉國歡慶的日子,而且是與民慶的日子。誰來與民同慶?應該是政府、國家、官方來與民同慶,這古語有知的,所謂與民同慶是有所指的,誰來與民同慶?因此在我們現在的國慶的歡慶慶典和儀式的過程中,作為政府、作為國家應該有更多的作為,應該有更多的儀式性的東西,使得全民有一個參與的過程。
主持人:
但是這個儀式怎麼做可能也有一些有看法,比如以前我們過國慶節的時候這種有組織的活動太多了,現在可能自發性的活動多一點。
劉北憲:
原來的政治色彩比較濃,現在的民間色彩比較濃,而且現在的民間色彩越來越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向消費型發展。其實我們覺得,如果是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剛才你説了一個,要在“十.一”長假以後有些人要做一個冷靜的思考。我覺得倒不如"十.一"長假過後做這個的冷靜的思考,而是在這種歡慶的氣氛中做這種思考,倒不一定冷靜。做這種思考就是説,在國慶的慶典過程中,能用什麼把大家的、國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更加體現出來?這樣才使得國慶有了更多的一種象徵意義。當然,從另一方面的來説,我覺得實際上在這塊廣袤的領土上,在這個國度裏,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鮮花、美酒和歡樂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國慶了,大家都高興,選擇自己心中願意的方式來慶祝祖國的生日,已經是最好的國慶了。
主持人:
現在也有一些人選擇,比如説既然是“十.一"黃金周旅遊,出去到一些革命聖地,或者這樣的一些地方進行追思遊。
劉北憲:
也是一種形勢。
主持人:
既放鬆了自己,同時也是一種紀念。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來看一看這些人的這種方式。
記者:
旅遊似乎已經成了“十.一”黃金周的重頭戲,有人選擇名山大川,有人選擇異國風情,但是也有人選擇了紅色旅遊。在我身後就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十.一"期間每天參觀的人數都達到一萬多人,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來到這裡?
解説:
清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已經匯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觀遊客。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 齊密雲:
“十.一”長假起家到我們這裡的來遊客同往年比還是增加了很多,我想這主要是第一,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展覽就是"偉大勝利主題展",應該説也是我們近年來舉辦的抗戰題材的很好的一個展覽,我想這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解説:
來自學校的孩子們也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紀念館。
孩子:
今年是抗日戰爭以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要紀念抗日戰爭英雄們。
解説:
這位老先生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家人陪同下,今天專程從天津趕來睹物思人,追憶過去的戰友們。
何老先生:
過去有些老將軍們,看看這十個老將軍們。
記者:
你很想念他們是嗎?
何老先生不:
對,很想念他們。
解説:
談到昔日的戰友,老先生不禁潸然淚下。
當我們來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遊客一樣絡繹不絕。
遊客:
我覺得軍事博物館能給我們很深的教育,而且能了解到以前國家戰爭當中很深的一種體會。
遊客:
今天我生日,我定的來這兒。
記者:
帶孩子來參加軍事博物館嗎?
遊客:
對,是啊。
記者:
為什麼帶孩子來這兒呢?
遊客:
讓他多長點知識。
主持人:
其實看到這兒,我倒是摘錄了一個網民説的一句話,在網上的一個留言。他説國慶應該從民眾的內心裏自然而然迸發出一種抑制不住的激情,用民眾的激情來烘托出國慶的氣氛,只有這樣才是國慶的本色。
劉北憲:
這是剛才我説的第二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國家、政府的行為這方面,第二個就是民眾自發的,不在乎他選擇什麼形式,而是在乎他實際上心理在享受這個國家提供給他安靜、幸福的生活的時候,不忘記這個國家的生日和他創建的艱難。
主持人:
但是這個自然而然的激情有什麼方式可以讓它迸發出來?
李漢秋:
我覺得迸發基於平時的開發這個基礎上。我們人都有很多潛在的感情、愛心,潛在的愛心和感情需要開發,越是開發這方面的敏感越強,感受的人力,感受美、感受愛。
劉北憲:
厚積了,按您的意思説是不斷地積累,厚積了。
李漢秋:
是。所以我們平時要開發這種對祖國的愛、對祖國母親的這種感情,這方面的年年都在做國慶,年年都慶祝國慶,年年都在積累這種感知,感知愛、感知祖國的可愛這樣的能力、這樣的水平。這是很重要的,養成這樣的一種基礎,就像堆滿了一堆乾草,只要碰到火星就能夠燃成熊熊的烈火。比如説我沒到天安門,今天我沒去天安門看國旗,但一看到天安門國旗升旗儀式上那些參加者的那種表情,我自己就會熱淚盈眶。
劉北憲:
還是心潮澎湃的。
李漢秋:
也是心潮澎湃,因為我心裏積累了這樣的感情,一觸就可以相通,共鳴、共振。所以這個還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
可能感動最深的就是奧運會期間,當中國運動員站到領獎臺上,國歌一響起來的時候,那個時候真的是不由自主的。
劉北憲:
不由自主地翻江倒海。
主持人:
確實。所以現在國慶節一到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首先想的是要去購物,要出門旅遊。所以國慶節怎麼能夠把國慶的這種含義能夠烘托出來?這確實也是一個問題。
劉北憲:
對,其實我跟教授剛才在下邊聊天的時候,我們也説起來,是不是還可以有一些儀式性的東西?比如説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十.一”晚上放一點焰火,放一點煙花。讓大家有一個國慶的喜慶的氣氛,一塊慶祝的歡騰的氣氛在裏頭。
主持人:
增加一些國慶節的儀式感。
劉北憲:
對。
主持人:
雖然現在是自發的方式更多,但是也應該引導大家。
劉北憲:
對。
主持人:
通過某種儀式來紀念這個國慶節。
劉北憲:
是。
主持人:
非常感謝兩位來到演播室和我們一起來談到“十.一"這個國慶的話題。
觀眾本期的《今日關注》就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製片人:張立勇
策劃:朱同合
編輯:王蒸蒸 李萍
主持人:魯健
監製:王躍華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