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14年的抗戰,中國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我們如何贏得了這場戰爭?勝利對於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
演播室主持人 王世林: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今日關注》。
今天是8月15號,6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提及歷時14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許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南京大屠殺、日本“731細菌部隊”等等,中國人被侵略、被侮辱的歷史。而事實上抗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正是因為這場戰爭,中國以二戰勝利者的身份出現在了世界的面前。這場勝利對於我們來説,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關注的話題。
做客演播室的有兩位專家,我來介紹一下,一位是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國史研究室主任汪朝光先生,你好汪主任,還有一位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副館長齊密雲先生,您好,歡迎兩位到演播室來接受我們的採訪。
現在上了70歲的老人,可以説他們對於60年前8月15號這一天依然是記憶尤新,所以今天在訪談正式開始之前,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些親歷者對那一段往事的回憶。
江承宗 親歷者 70歲:
記得60年以前,當時我是10歲,在小學裏面上學。那天我爸爸要去聽當時被禁止的電臺廣播,那是8.15的晚上。我記得我爸爸帶著我到了那個朋友家的一間房子裏面,窗戶關著嚴嚴的,窗簾全都拉上,黑咕窿咚的,然後在桌子上有一台當時的收音機,木頭刻製的,打開收音機,大家就聽,那是國統區的電臺廣播。大家一下子聽到日本投降了,高興得不得了,屋子裏有5、6個人,幾個朋友在一起,高興得不得了,但是不敢作聲,害怕,日本兵是窮兇極惡,犯了很多罪行,大家心裏很害怕,所以不敢高聲嚷嚷,心裏非常開心,很高興,不敢嚷嚷,大家就是互相握握手,不敢作聲。
張淩雲 親歷者 75歲:
當時小日本投降的時候,我大概是14歲,14歲正好在念小學。因為“五一”大掃蕩,老師就帶領我們轉移了,轉移到黃河以北,回來以後才知道小日本投降了。大家都特高興,以農村的條件(慶祝方式)就是扭秧歌、打鑼敲鼓,我這個屯去你那個屯,你那個屯去我這個屯。
楊成緒 親歷者 75歲:
因為我那時很小,我就記得B29飛機來了之後,我就爬上我們家的屋頂上去看,當時小孩很好奇,看到飛機投下炸彈的時候,那個炸彈還看得見,過了一會兒,炸彈沒有了,就聽到很多爆炸的聲音,所以這個印象很深。我的爸爸、媽媽很擔心,總是讓我不要再爬到屋頂上去,可是我每次都想去看看,這給我帶來的印象就是,日本可能很快就要被打敗了,我就記得我那時是在上海一所中學唸書,當時就聽到有一個學生在説,日本投降了,大家一聽就很高興,大家課也不上了,就走上街頭了。
袁國棟 親歷者 82歲:
聽到日本投降以後,大家的心情不知道有多高興,歡呼雀躍,日本投降啦,日本投降啦,使勁喊。
主持人:
好,以上的是“8.15”親歷者的一段回憶。
聽了這些親歷者對一段往事的回憶,我們也仿佛回到了60年前的那一天。1945年8月15號,日本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以什麼樣的方式宣佈了投降?
汪朝光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國史研究室主任:
今天是8月15號,我想確實是中國人非常難忘的一天,60年前的今天,日本正式宣佈投降。實際上在8月10號,日本就開始通過某種途徑向同盟國方面尋求投降的這麼一個程序,因為在此之前,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彈,蘇聯也對日本宣戰,百萬蘇軍進入中國東北,以壓倒之勢向日本關東軍發起了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是再也無法抗拒同盟國強大的軍事壓力,所以他不能不宣佈無條件投降。
主持人:
對。我們知道8月15號這一天是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號簽署了投降書。8月15號和9月2號,這兩天有什麼不同的含義?
齊密雲 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
8月15號是日本正式宣佈投降的日子,9月2號是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的日子,我想這兩個是不同的日子。説起9月2號,還應該有一些特殊的意義,我們都應該記住這一天。應該是9月2號9時,日本的11個投降代表走到美國的密蘇裏號戰鬥艦上向盟軍投降。這裡邊有一段小插曲,日本的投降代表向盟軍的司令邁克阿瑟脫帽致敬,邁克阿瑟不予理睬,而且在5分鐘之後,日本的投降代表在甲板上尷尬地站了5分鐘之後,才宣佈這個投降簽字儀式開始,這是一段小插曲。
主持人:
是。
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幾幅老照片和油畫來了解一下8月15號這一天都發生了什麼?
我們首先來看一看,8月15號這一天一些媒體的照片和報道。
我們找到了一些老照片,這是1945年8月14號,日本天皇裕仁在地下室召見了幾位內閣大臣,天皇是要表達自己終止戰爭的願望。
我們再來看,這是1945年的8月15日,裕仁天皇宣佈接受盟國《波茨坦公告》向盟國投降。
再來看,這是日本投降書的全文,觀眾朋友可能看不太清楚。我們可以看到,在全文的落款簽名是裕仁,然後蓋了裕仁的章。
剛才我們通過幾幅老照片,了解了8月15號這一天發生的一些事情。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勝國,可以説不僅保全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且也戰果纍纍,直到60年後的今天,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可以説依然在享受著戰爭勝利以後所帶來的一些成果。舉例來説,是抗戰的勝利結束了日本在台灣長達50年的統治,也是抗日戰爭的勝利使得近代以來列強逼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體系被廢除了。還有一個大家都能夠感受得到,就是1945年成立了聯合國,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我們首先從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個話題説起,你們兩位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當時聯合國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成立的?
汪朝光:
我們作為中國人確實應該感到一種勝利者的光榮和榮耀。在世界反法西斯中,中國可以説是最早參戰的一方,1931年日本入侵東北,中國就開始了局部的抵抗。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中國又開始了全面抗戰。1939年,德國在歐洲侵略波蘭又開始了歐洲的世界大戰。然後又侵略蘇聯,然後日本侵略美國珍珠港事件。在太平洋戰爭之後,同盟國家都感覺有必要聯合起來,對日本進行一種共同的作戰,在這種背景下成立了聯合國,中國作為最早的發起國之一,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之一。
我們可以做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對比,中國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加國,也是號稱所謂的勝利國之一,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合約》,中國不僅沒有得到戰勝國的榮耀,反而受到了很多的屈辱,所以才有“五.四”運動反抗列強的這種強烈的民族主義呼聲,二戰為什麼能夠這樣?確實是由於中國對二戰做出了非常偉大的傑出貢獻,得到了同盟國的認可。
主持人:
也可以説,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以慘重的代價換來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個席位是不是也可以從某種角度來説,也是用我國中國人民的鮮血換來的?
齊密雲:
可以這麼理解,而且我補充汪主任幾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成立,應該説自始至終中國是一個謀劃國。中、美、英、蘇四國,從《大西洋憲章》到1943年10月份,開羅會議之前的莫斯科會議,一直到1944年美國的華盛頓巴頓橡樹園會議,這些奠定了1945年《聯合國憲章》簽署的基礎。《聯合國憲章》1945年的4月份到6月份,在舊金山舉行,中國派宋子文作為首席代表,中國共産黨代表董必武參加,這是中國共産黨的代表首次正式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汪朝光:
而且中國還是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個國家。
主持人:
這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可以説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非常重要的一個成果。再有就是,剛才我們也談到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果,就是近代以來,列強逼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的體系被廢除了。所以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背景短片調查一下1943年的“廢約事件”。
解説:
1943年正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期,也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關鍵階段。在這一年之初,發生了一件在中國近百年外交史上頗不尋常的事件,那就是侵略中國百年、強迫中國簽訂多個不平等條約的英國和美國,主動宣佈放棄在中國的租界、治外法權和各項特權,並與中國政府簽訂了新的中英條約和中美條約,也就是通常所説的中英新約和中美新約。
中英新約和中美新約是1943年1月11日在中國戰時首都重慶和美國首都華盛頓兩地分別簽署,並由中、英、美三國政府同時向全球公告的。
中英新約是1月11日下午4時,在重慶外交部簽字的。中方全權代表是外交部部長宋子文,英方全權代表是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和印度駐華專員公署一等秘書代理署務黎吉生。
中英新約的主要內容是廢除由於1900年八國聯軍進佔北京而強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辛醜條約》。
中美條約是1943年1月11日上午10時15分,在華盛頓的美國國務院簽字的。中方全權代表是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美國全權代表是國務卿赫爾。魏道明致詞説:“中美兩國俱為太平洋上之民主國,現正為自由而共同作戰。今日在華盛頓簽訂新約,意義極為重大,兩大民族間悠久之睦誼,必將因之增加。余代表中華民國簽訂此約深感榮幸。”
主持人:
通過剛才這個短片,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這次外交行動,並非是由中國方面主動提及的,而是由美、英兩國政府先做出決定放棄在華的治外法權,然後再通知中國,而且是美、英兩國政府先草擬新約的草案,然後再開始談判的,可以説美、英兩國是比較主動的,主導權在英、美。當時美、英兩國政府為什麼要採取這樣一種外交舉措?
汪朝光:
我覺得也不能完全説中國方面沒有主動促成這個行動。實際上自從近代以來,從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就逼迫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中國仁人志士也在一直努力想廢除這個不平等條約體系,其中最讓國人感到屈辱的一點就是租界制度的存在和治外法權的存在,就是他是一個國中之國,明明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都管不了,當時各大城市都有這樣的租界。比如我們大家熟悉的上海租界有一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這樣一個標誌,是中國人感到非常屈辱的。中國的仁人志士一直在要求廢除這個不平等條約,做了很多的努力,以前為什麼沒有成功呢?有國力的因素,有不夠團結的因素,抗戰時期為什麼成功呢?我覺得這就跟中國對抗戰做出的貢獻非常有關。因為美、英兩國認識到中國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有非常重要的貢獻,所以他們才提出這樣的主張,才和中國簽訂這樣的新約。
主持人:
齊館長,在今天我們如何來看待1943年“廢約事件”的歷史意義?
齊密雲:
我覺得還是剛才汪主任講的,第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這是這次廢約運動的一個主要的意義,另外就是,過去講的弱國無外交,確實是因為我們自己強大了,我們贏得了尊重,所以我們才獲得這麼一個成果,我想這是我們應該理解的現實意義。
主持人:
剛才前面談到了兩大成果,一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樣的一個席位,再一個就是廢除近代以來列強逼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的一個體系,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成果是跟抗日戰爭勝利聯絡在一塊的,結束了日本在台灣50年的統治。
接下來再通過一個背景短片來了解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解説:
1943年11月,美、英、中在開羅進行首腦會談時,當時中國政府領導人蔣介石就提出台灣應該歸還中國,美英同意了這個要求,所以《開羅宣言》正式宣佈戰後將把日本強行侵佔的中國領土,包括東北、台灣等歸還中國,從國際法理上來講,確定了台灣應該歸還中國。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國同意派出軍艦,運送國民黨接收部隊到台灣接受日本投降,同時中國政府正式對台灣恢復行使主權。
1945年10月25號,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陳儀代表中國政府,在台北市公會堂接受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長官安藤利吉的投降,陳儀在廣播中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被日本帝國主義以戰爭手段強行攫取的寶島台灣又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歷史的滄桑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至此,日本侵佔了50年零156天的台灣省,又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主持人:
結合剛才這個背景短片,兩位專家認為對台灣光復起決定性的因素是什麼?
汪朝光:
我覺得首先還是因為中國在抗戰中堅決地、英勇地抵抗日本侵略,使得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我們知道台灣是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被日本強行割佔的,當時中國寶島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是中國國力非常衰弱的一個結果,是中國戰敗的一個結果。通過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又收回了寶島台灣,恰恰證明在幾十年的歷史滄桑演變過程當中,中國的民族的意識,國家的意識還是進行了相當的掙扎,通過抗戰勝利能夠把台灣收回來,這確確實實是一件值得所有中國人歡欣鼓舞的一件盛事。
主持人:
齊館長,您如何看待台灣光復所産生的歷史影響和歷史意義?
齊密雲:
我覺得首先一點就是洗刷了甲午戰爭的一個巨大恥辱,這是首要的一點。第二就是,基本上維持了我國國家的領土完整,收回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台灣。另外一點就是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汪朝光:
我覺得台灣收回對中國的意義確實是非同凡響,我們知道台灣已經被日本割佔了50年之久,台灣有豐富的資源,台灣的地理、軍事對中國東南沿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台灣的收回不僅是一個民族的盛事,對中國國家的安全、對中國東南沿海整個地理形勢這種安全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主持人:
剛才我們已經講到了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戰勝利的最大成果,除了剛才我們談到的三大成果以外,最大的成果是中華民族的復興,所以有觀點就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捩點。
兩位對此有何評論?
汪朝光:
我個人完全同意這樣的看法。我覺得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確實受到了許許多多的磨難、苦難,悲難或者説是災難,我們完全有理由記住,但是我們更應該記住在抗戰勝利後得到的光榮和榮耀。我想作為研究歷史的我,今天翻閱當年曆史資料,在8月15日這一天,無數的中國人在狂歡,為什麼?就是因為抗戰勝利,我們有理由為這次抗戰勝利所狂歡,就像你剛才説了,除了有形的成果之外,還有很多深遠的意義,這種無形成果。我舉一個例子,我覺得抗戰對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中國人的國民意識、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有非常大的提升,中國從此之後,再也不像西方列強眼中的一盤散沙似的中國,而是一個非常堅強的、可以抵抗任何外國侵略的這麼一個民族,所以毛澤東曾經説過“中華民族可以自立於世界之林”,我想通過抗戰已經證明了,我覺得抗戰的勝利對中國歷史的意義也就表現在這一方面。
主持人:
剛才我們也談到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到振興的一個重大轉捩點。您如何理解這個轉捩點?
齊密雲:
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第一就是衰敗的終止,第二叫復興的開始。
衰敗的終止怎麼去理解呢?應該説從1840年以來,100年,我們屢造列強侵略,每次軍事以失敗、以屈辱、簽訂不平等條約結束,這是屈辱的歷史。但是到抗日戰爭,我們取得了勝利,這段歷史結束了,我想這是一個衰敗的終止。
復興開始,我想抗日戰爭勝利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勝利,它同時是中國共産黨的勝利,為什麼這麼講?應該説中國共産黨代表全民族的利益,高舉抗戰的旗幟,真正體現了人們的意志,我想可以這麼講,共産黨是復興轉折的旗幟,民族把這個使命交給了他,把他提到政治舞臺上,應該從這兒開始。國民黨之所以在抗戰三年後就垮臺,我想失去民心,在抗戰期間沒有完全代表民族的利益是根本的原因。
主持人:
剛才我注意到汪主任也談到了,就是關於民族意識的覺醒。前面我們也講到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以來在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您如何理解民族解放戰爭這樣的説法?
汪朝光:
我想民族意識的覺醒,其實可以表現在非常多的方面,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在近代以來,中國為什麼受到列強侵略?很多時候是由於中國民族意識在起初的時候還不夠強,民族意識是近代以來才興起的,這樣的民族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辛亥革命以後尤其是“五.四”以後開始的,抗戰基本上是奠定了這種近代民族主義意識。這種民族意識的奠定,在很大程度上我覺得跟中共領導是有非常大的聯絡。比如説當時中共派出了很多幹部和小分隊在根據地深入鄉間去發動群眾,去進行掃盲教育,去進行群眾性的歌咏運動,去進行普通的民主選舉,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凝聚了這麼一種精神使他們認識到我要為這個民族、為這個國家去生、去死,這樣一種精神不僅對抗戰的勝利有好處,而且對中國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是非常非常有幫助的,我覺得現代化建設本身是需要一種現代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的。
主持人:
可以説從1945年的抗日戰爭的勝利到新中國的成立,到現在,中國作為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結合這樣的一個背景,齊館長,您如何理解今天我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的意義?
齊密雲:
首先一點就是説,我們應該從抗戰中汲取一種自信,或者説找到一種自信,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我們能戰勝任何外來的侵略者,我想這是重要的一點。在今後我們也應該有這種自信,我們更有能力建立好我們的國家、強大我們的國家,這是抗日戰爭的經驗。
汪朝光:
可以説抗日戰爭在全方位的意義上都對中國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您剛才説了,抗戰有三大具體的成果,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的成果。比如説抗戰時期,中國許多沿海的工業遷到了內地大後方,這個在很大程度上就帶來了中國近代工業佈局的變化,對發展內地工業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們知道重慶就是在抗戰時期,成為中國非常重要的兵工之地的,這對以後也是有幫助的。還有一點,我覺得我們可以注意到,就是抗戰時期中國的高等教育獲得了非常大的發展,在抗戰勝利時候,中國大學生的人數比戰前增長了一倍以上,而且基本還是公費學生。像抗戰時期最著名的大學,有北大、清華和南開闔並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是在一種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去辦學。另外還培養出了諾貝爾獎的獲獎者,我覺得這一點也充分證明中國人民在抗戰時期所體現的這麼一種頑強不屈的精神。
主持人:
節目的最後,請兩位專家用一句話來談一下你們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的最大感受,齊館長?
齊密雲:
我覺得中國人應該永遠牢記這段歷史,60年好好紀念,70年更要好好紀念。
主持人:
汪主任?
汪朝光:
我覺得中國人通過抗戰應該建立起充分的自信,我們可以建設好中國,我們也可以發展好中國,我們可以通過發揚抗戰精神使中國和平崛起。
主持人:
今天關於8月15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日這個話題先談到這兒。非常感謝兩位專家到演播室來接受我們的採訪,在節目結束的時候讓我們一起再回顧一下1945年8月15號這一天,中國人民歡慶勝利的歷史場面。
“中國人民慶祝抗日戰爭勝利”畫面
製片人 陶躍慶
策劃 王冬妮
編輯 全曉通 李平 劉維紅
主持人 王世林
監製 馬勇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