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探秘東非大裂谷(7月31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02日 09:48 來源:CCTV.com

  東非大裂谷被人們譽為地球上最大的傷疤,人類是否起源於非洲,中非大裂谷是否會變成海洋,中國科考隊即將出征,探訪這一地球秘籍。他們將代替哪些令人驚奇的發現?

  主持人 魯健:

  各位好,歡迎您收看國際頻道的《今日關注》。

  被稱為地球上最大傷疤的東非大裂谷謎團密布,一直以來都是中外科學家嚮往的神秘土地。而關於東非大裂谷的各項考察活動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8月2號上午,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組織的中國首次東非大裂谷的科考隊將從北京出發前往東非大裂谷進行為期15天的科學考察。中國科學家首次探訪東非大裂谷的目的何在?將完成哪些項目的考察?可能會有什麼樣的科學發現呢?這就是我們今天關注的焦點。

  今天演播室請到了三位嘉賓,一位是中國首次東非大裂谷科考隊的副隊長,也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張樹義教授,您好。還有一位是中國首次東非大裂谷科考隊的隊員,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隋建立博士,您好。另外一位大家都很熟悉中央電視臺的隨隊記者孫寶印,歡迎三位來到演播室。

  我們都知道東非大裂谷,有很多人也把它稱做是地球上最大的傷疤,這個傷疤它是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呢?

  隋建立 中國東非大裂谷科考隊隊員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是由於板塊構造運動,它同時也是板塊構造學説和大陸漂移學説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板塊構造學説和大陸漂移學説已經被寫入中學的教。作為最基礎的地質知識,東非大裂谷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裡,大陸在擴張,逐步地形成新的大洋。或許經過一萬年的演化以後會形成新的像大西洋、太平洋一樣寬闊的大洋,當然現在只有幾十公里,島上幾百公里。

  主持人:

  就是大裂谷是由於板塊運動造成的,是吧?

  隋建立:

  由於板塊在擴張,原來非洲大陸是一個比較統一的板塊,這樣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時代的擴張,大約每年從幾毫米到十幾毫米的尺度。

  主持人:

  為什麼板塊的擴張會在這個地方形成一個裂谷呢?是因為這個地方的地殼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隋建立:

  由於下面地幔物質的上涌,對固體地殼形成溶蝕和侵蝕,上部的地殼減薄、擴張,一部分物質下陷形成大裂谷。

  主持人:

  所以我們注意到東非大裂谷好像是一個狹長的地帶,應該説貫穿了非洲很多的國家。這個地方的地質條件是不是也很複雜。你們這次要去考察的過程當中,都會經歷一些什麼樣的地質情況?

  隋建立:

  除了巨大的斷陷構造以外,這次形成大裂谷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地殼減薄,地幔物質上涌。我們在這裡還能看到大量的火山活動,比如説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北部和中部都有大量的火山活動。

  主持人:

  所以這次你們能夠去研究火山,對吧?

  隋建立:

  對。

  主持人:

  我聽説還能看到什麼大的湖泊,熱帶雨林等等。

  張樹義 中國東非大裂谷科考隊副隊長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這裡我也想補充一句,傳統意義上,人們都以為裂谷是很狹長的縫隙,但實際上非洲大裂谷從地球的角度來講它不是非常窄的,不是像我們想象的,比如説一二米、三五米這麼一個寬度的縫隙。它最寬的地方可以有幾十公里那麼寬,所以它是非常大的裂谷,也許你到了裂谷谷底的時候,您根本感覺不到你是在谷底,你可能感覺到我是在一個很開闊的平原或者高原上。所以它大裂谷是從地球這個角度來説的,因為地球的表面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

  不是像我們想象的像懸崖一樣,兩岸都是萬丈的峭壁。

  張樹義:

  他的確也很高,最高的地方應該有1公里多,的確還有很多峭壁。

  隋建立:

  在峽谷的邊緣我們能夠看到這種懸崖峭壁,在中部還是寬闊的平原。

  主持人:

  我們現在從這個圖上可能看的更清楚一點,這個橙黃色的標誌就是東非大裂谷,真的能夠感覺到整個縱向跨越了東非。

  張樹義:

  它跨越了東非的很多國家,不是一個國家,但是這次我們要科考的主要是在埃塞俄比亞境內。

  主持人:

  那這次你們為什麼要選擇去東非大裂谷來進行科考?

  張樹義:

  我想這裡邊可能涵蓋兩個問題,第一個我們為什麼到國外去科考?第二個為什麼到東非去科考?第二個到國外去科考,可能也是隨著我們國家這些年經濟實力的發展,本身我們國家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人已經到了走出國門,到其他別的地方去看看其他別的地方風光的時候了。我還記得在我很年輕的時候,比如説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就有很多的科學家到中國來科考,考察我們的地質、地貌,也包括考察我們的野生動物。但是我們國家這些年,改革開放之後,有相當多學者出去之後,是到歐美的實驗室裏面去做工作,很少有學者真的到野外自然環境下去做長期的生態學,或者是大氣、或者是地球物理等等這方面的科考,我想我可能是一個不太多的特例。我曾經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在亞馬遜熱帶雨林做了一年多的科學考察。但是在非洲,我本人還沒有聽説中國任何的學者長期在那裏,比如生態學或者大氣或者地質等等的科考,我想隨著我們現在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們已經到了別人的土地上去研究一下那裏的一些大氣環境等等各個方面的一些物候、物種等等的時候了。這也是我們地球上的一些資源,了解這些資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們自己的資源。了解別人的東西,我們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於保護我們國家的物種有什麼樣的啟示?我想這都是科考的目的所在,為什麼到東非?就是因為東非從生物學來講,它的物種是非常豐富的。同時我們國家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科學家真正到非洲去進行這種大規模,大尺度的研究。

  主持人:

  對。它的物種非常的豐富。

  張樹義:

  非常的豐富。

  主持人:

  而且地質,地貌也是非常的多樣化,所以確實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包括到現在也有很多科學上的謎題。我們接下來就通過一個短片來了解一下陌生而神秘的東非大裂谷。

  解説:

  是斷澗,卻又壯闊寬廣;是深淵,同時又綿延不斷,這就是被稱為 “地球上最大的傷疤”的東非大裂谷。這條裂谷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讚比亞以南;向北經馬拉維湖分為東、西兩支。東支沿維多利亞湖東側,經坦桑尼亞、烏干達,穿越埃搴俄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北上入亞喀巴灣抵約旦地溝。西支沿維多利亞湖西側,循扎伊爾國界延伸到烏干達北部,抵尼羅河上遊谷地。裂谷寬約幾十至200公里,深達1000至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3000萬年前的地質運動讓它貫穿東非,總長超過8000公里。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谷,氣勢宏偉,景色壯觀,古往今來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所謂“大傷疤”是從整個地球的角度來説的。真要走近了,其實更像美麗的野生動物園。東非大裂谷猶如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裡。大大小小有30多個,呈長條狀,像一串晶瑩的珍珠,沿大裂谷一字排開。成群的非洲禿鸛、鵜鶘、河馬等則聚居在湖區生活。自然恬靜的查莫湖是大裂谷南部著名的鱷魚湖,這裡生活著上千條野生鱷魚。大裂谷兩邊的山地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有大量的非洲斑馬。附近山地、草原上則生活著很多狒狒、羚羊、斑馬等野生動物。東非大裂谷的眾多自然奇觀和獨特地質環境、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對中國科學家來講,是進行多學科比較研究的生態天堂。

  主持人:

  張先生剛才你也説到此前也在亞馬遜考察過一年,這次去東非大裂谷考察,你會展開那些方面的研究?

  張樹義:

  我個人的研究有兩方面,第一個是研究東非的狒狒,它的社會組織。因為狒狒很有意思,它的生活區域只局限于非洲,我們國家也有些靈長類動物,比如説像金絲猴,比如説獼猴,但是中國、亞洲絕對沒有狒狒,那是為什麼?這是很有趣的問題。同時狒狒的社會組織,它跟我們國家的金絲猴有相似之處,都是一些小的家族,這個家族裏面有一雄或者幾個雌,然後家族再聚在一塊形成更大的家族群,跟中國的金絲猴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是他們兩個有非常大的不一樣,狒狒是在地面上活動的,它是草地上以吃草為主;金絲猴我們知道它主要是在樹棲的,兩者之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我想他們之間的比較研究是很有趣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我本人所帶的研究組,基本處於亞洲最大的一個蝙蝠研究組,我們知道蝙蝠幾乎是分佈在世界的各個地方,除了南極、北極和珠峰這樣非常極端的環境之外,都有蝙蝠。蝙蝠它的種類也非常之多,它基本上佔到獸類近1/4左右的種類,但它很有趣。有些蝙蝠非常局限性的,比如説它的分佈只局限在中國,也有一些它的分佈相對來講,比較更寬泛一點,比如説可能亞洲也有,亞洲也有,但是有一些蝙蝠可能他分佈很廣,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到非洲去。其實我們看亞洲和歐洲大陸板塊是連在一起,所以叫做“歐亞大陸”。但是亞洲、歐洲實際上跟非洲之間間隔的距離並不寬,它有一點點藕斷絲連的味道,而那蝙蝠是可以長距離的遷徙的,為什麼他不能從亞洲或者是歐洲遷徙到非洲去,這也是圍繞科考的一個目標,同時我們要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來比較亞洲的蝙蝠跟非洲的蝙蝠,從血緣關繫上,如果説近究竟近到什麼程度,如果説遠,究竟遠到什麼程度,這是圍繞這次科考的兩個主要議題。

  主持人:

  隋博士是研究地質方面的?

  隋建立:

  地質和火山。

  主持人:

  地質和火山?

  隋建立:

  對。

  主持人:

  火山是一個重點?

  隋建立:

  對,火山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剛才我們已經談了裂谷的地質,關於板塊構造學説重要性,從火山學來説火山是我們了解地球深部的一個重要窗口,在地下深部幾十公里或者上百公里的尺度,這樣的話達到了散佈固體地殼這樣一個深度,在這裡的話我們目前能達到的超心鑽只有10公里左右,遠遠不能對下部的地殼、地幔取樣,也不能做一些深入的研究,所以説我們需要通過火山這樣一個窗口,因為火山是來自地下至少是幾十公里深或者火山岩漿的來源可能更深,70、80公里到100多公里。

  主持人:

  但是現在關於東非大裂谷未來的走向也有不同的兩種説法,一種就是支持板塊學説的,板塊漂移學説,未來的板塊還會進一步的擴張,大約過2億年恐怕這裡就變成海洋了,但是有個人不同意這種學説。有的人認為這地殼陷下去以後,還會再升起來的。你估計這次對火山的研究之後,對這方面能不能給一個大致的判斷?

  隋建立:

  這是我們最期望的,對於科學來説通常我們會定一個目標,比如説通過火山探討大裂谷,演化地球化學和岩漿演化,但是對於一個問題的完全解決,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的綜合地研究。

  主持人:

  我想也是,可能這次畢竟是15天的時間,哪怕有一點點的進展或者摸索到一點點的進展,可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寶印,這次作為隨團的記者,你在日本是當了很多年的駐點記者了,這次非洲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

  孫寶印 中央電視臺記者:

  沒去過,剛才張先生提到這次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到東非大裂谷去科考。那實際上就是我們中國電視媒體首次隨隊全程科考,所以我們這次也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

  主持人:

  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你的報道計劃,大約會從哪些方面來整個報道科考過程?

  孫寶印:

  對,對於我們來説科考本身就是外行,是一個全新的東西,這次我們為了能夠比較全面、真實地及時地把這個東西傳遞回來,一開始我們設想能不能做直播,但後來想到直播的設備比較多,真帶去的話,反而會干擾實際科考的整個過程,後來我們還是考慮帶衛星定位站,帶過去之後,每天通過傳送,因為埃塞俄比亞與中國的時差是相差六個小時,所以説在我們中國新聞的晚間黃金時段裏面,可能正好是科考最活躍的時候,最忙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可能是傳送方面比較困難,等我們一天的工作完了以後,可能在當地的晚上傳送,這個時候已經是北京的深夜了。所以説應該是在每天中國新聞的早間節目,也就是新聞60分的時候,能看到我們頭一天在科考隊的全面的活動,他們到底有些什麼發現?而且剛才都提到了這裡邊有各個方面的專家,我們會及時請各方面的專家把他們隨時的發現儘快地傳遞回來。

  主持人:

  主要是每天的早晨8點到9點的新聞60分當中,你會做這種對一天考察情況的報道。

  孫寶印:

  對。但是相應的我相信可能在隨後的時間裏邊,可能會有一些適當的重播,再有一些比如説下午的時段,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可能做一些及時的電話報道,這都有可能,然後回來以後,我們會把這些所有的素材編輯一個比較長的專題片,作為一個整體的綜述。

  張樹義:

  另外我想加一點補充,其實就我們這麼幾個學者在這十幾天的時間裏邊,我個人認為也不可能有什麼大的發現,這是實話實説,但是我想這是一種精神,這是一種探索的精神,對於我們來講,就是探索一個還很陌生的一片土地,對中華民族來講,像這樣的探索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一些事情,探索我們以前還不熟悉的一些領域。如果比如説在我們探索過程中,發現有的領域我們的確進一步的開展長期的大規模科學研究,甚至其他別的方面的研究的話,我想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就開展一些科學研究的工作。

  主持人:

  這方面可能西方的很多科學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這方面展開的研究的項目也比較多,我們知道關於人類的祖先起源就是在非洲,這應該就是西方科學家發現的,在非洲找到的最古老的人類的化石。是吧?

  張樹義:

  對,這是美國非常有名氣,考古學家,叫歷綈,他們一家都是在非洲,實際就在埃塞俄比亞長期地去考察人類起源問題,他們非常的幸運,在70年代的時候,發現一個實際很矮,差不多92厘米左右的一個人類的祖先,他的名字叫露西,這個名字起源還很有所意思,就是當他們那天發現化石的時候,興高采烈的往回走的時候,在車上就聽到非洲非常有名氣的歌曲叫《露西之歌》,他們當時歡呼雀躍,説我們把他的名字就命名露西,露西這個化石就是放在埃塞俄比亞國家的博物館裏邊,我特別希望我們這次去能夠看到露西化石,可以講關於人類的起源,現在國際上主流的科學家,我認為還是認為非洲是人類共同的起源,為什麼這麼講呢?就是露西化石的發現,露西當時存在的時間是距離現在380萬年左右,他實際上不是我們人類,是人類的祖先,應該是叫“南方古猿”,他是我們人類真正的祖先,以後我們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化石都遠遠比他要遠一些,北京猿人的時間也就是20到70萬年,跟南方古猿相比,跟露西相比那應該説遠遠要落後。

  主持人:

  所以已知人類的始祖應該就是露西了,380萬年,最早。關於這次去非洲這方面的考察,我們也來連線一下就是這次你們科考隊的一個教授叫黃萬波先生,他也是中科院古脊椎、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同時也是作為這次科考隊的一個隊員。黃教授,您好。

  黃萬波 中科院古脊椎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您好。

  主持人:

  剛才我們在演播室也談到了現在應該科學界比較公認的人類的始祖是起源於非洲的,但是現在還有一種説法就是現代人也是起源於非洲的,不過這方面好像爭論又比較多,我不知道對於這次你去非洲考察,會不會得出這方面的一些進展。

  黃萬波:

  對,我這次參加這個活動我覺得很有科學意義,一個就是對於了解非洲最早的人類它的演化以及發展,它的環境、治安條件等等,對我們中國特別是我在三峽工作了20週年,我們三峽的大峽谷有什麼共同之處,有什麼不同之處,哪些方面需要我們來借鑒,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關於現代人的起源,現在人從80年代就開始提出來,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從非洲前提有一個代號叫做夏娃,他發展到了擴散到了全世界,然後擴散到什麼地方,就把當地人取締了。就中國來講,我們好像對這個觀點不是十分贊同的,特別是我在三峽工作以後,發現了很多東西,現在看起來,作為現代人類起源,他來到了中國,按照它的擴散的時間,大概是5萬年左右,或是我們現在5萬年到15萬年,都發現質人化石,而且有很漂亮的藝術品,還有它的石器,這些東西現在看起來和非洲的低端不太一樣,所以現在我能夠身臨其境到了非洲以後,就近了解一下是不是這樣的。

  主持人:

  但我們也知道,黃教授,中國的學者還沒有在非洲找到人類的化石。

  黃萬波:

  這是一個,還有一個我想作為人類考古學來講的話,至少我現在掌握的資料,還沒有一個中國人在非洲大裂谷發現人類化石。

  主持人:

  對。

  黃萬波:

  也許我們這次有這麼一個運氣,當然這個運氣是在工作時間基礎之上,能不能第一個中國人到那兒發現了人類化石,這是我最大的希望。

  主持人:

  好的,謝謝黃教授,也希望您這次能夠有所收穫。剛才黃教授也談到了,因為現在關於這個説法很多,就是長的和我們差不多的現代人,包括中國人可能也不是來自北京猿人,有可能都是從非洲過來的,但是這方面可能有很多的爭論,是吧?

  張樹義:

  剛才黃教授和我們談的實際上是兩個問題,一個大問題裏面的兩個小問題,我講比如南方古猿跟我們現代人根本不是一個屬。

  主持人:

  就是猿人了,最古老的。

  張樹義:

  猿人了,就是整個人類,包括人類的祖先,最開始的起源是南方古猿。

  主持人:

  這是公認的吧?

  張樹義:

  關於現代人,大家的説法就像剛才黃教授講的還有爭議,有人説從非洲又出現了我們現在的現代人的祖先,然後他們慢慢地到不同的地方,把原先一些,原有的比如説智力人逐漸取代了,包括我們中國人,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包括剛才黃教授講的可能我們中國人就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就是幾萬年以前的祖先慢慢進化來的,我想這還是在爭議之中。

  主持人:

  或者黃教授,我注意到他原來有過一些研究的成果,也可能非洲人確實來了,並不像有些人説的把整個當地人全部取代了,可能當地人也在繼續生存和發展。 這是關於東非大裂谷的研究,接下來我們一起再來看一看關於東非大裂谷優美的環境和情況。

  主持人:

  看著這麼美麗的景色,你們三位可能馬上8月2號就要到達這裡了,我不知道你們都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沒有。在去之前要做什麼樣的準備?

  張樹義:

  主要是我想是從知識上的準備,自己本身研究領域的準備,同時包括醫藥的一些準備,包括注射一些疫苗,因為非洲那塊還是有一些我們亞洲所沒有的特殊的疾病,比如説夜骨病,像瘧疾等等還需要做一些準備。

  主持人:

  寶印,作為記者,有沒有特殊的其他方面,工作上的準備?

  孫寶印:

  我去出這個差的時候,我就想起來,在20多年前,我們中國曾經有科學的春天,有一個科普的熱潮,就是這次報道也好,科考也好,也希望不一定是有什麼成果出來,但是至少通過這個科考,通過我們的報道,能有更多的人對這個東西,對科考感興趣,特別是年輕的小孩,開拓他的視野,打開他的夢想,我覺得這是我們最大的目的。

  主持人:

  當然,如果能有什麼大的發現那更是值得期待的。就像黃教授説中國學者還沒有在非洲找到古人類的化石,他特別期待這次能夠找到,如果能夠有這樣一些成果或者進展也是非常令我們激動和興奮的,我們也非常期待寶印,你能夠在到達能夠給我們帶來這樣一些喜訊。

  好的,非常感謝今天幾位能夠到演播室,和我們一起聊一聊到東非大裂谷考察的一個話題。

  同時也感謝觀眾朋友收看本期的《今日關注》,再見。

  製片人:張立勇

  策劃:滕雙雙 楊修雯

  編輯:劉維紅 杜娟

  主持人:魯健

  監製:范昀

責編:薛藍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