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特別節目:懸念重重的“發現”之旅(7月28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9日 20:38 來源:CCTV.com

  主持人 魯健:

  各位好,歡迎您收看國際頻道的特別節目——懸念重重的“發現”之旅。

  本來按照預定的時間,在北京時間的今天晚上21點18分,“發現”號應該是打開艙蓋和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進行會面。但是,據我們了解到的最新情況,大約在25分鐘之前,艙蓋已經是提前打開了。不過在特別節目當中,我們還是要請兩位專家和我們一起來關注這一次懸念重重的“發現”之旅,來解讀“發現”號從發射後面臨的一系列的問題。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演播室的兩位的嘉賓,一位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國際太空雜誌的副主編龐之浩先生,你好。還有一位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教授焦維新先生,兩位好。既然開艙會面已經是提前舉行了,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在25分鐘之前打開艙蓋的這個畫面,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這個艙蓋已經打開的鏡頭。

  龐之浩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國際太空》雜誌副主編:

  現在看來對接地比較順利,沒有漏氣的現象,七個航天員都過去了,但是不可能長期地住上,因為空間站目前的功能還比較小,一般常住人口是3個人左右,他們可能過去先看一看。

  主持人:

  對,可能按一般的要求就過去兩個人,但是今天可能説明這一次非常特殊。

  龐之浩:

  特殊。

  焦維新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而且也説明對接工作的進展比較順利。

  主持人:

  女機長是第一個進來的。

  龐之浩:

  對,背向咱們那個是美國的航天員菲利普斯,空間站上有兩個航天員,他們穿的服裝是不一樣的,還有一個航天員是俄羅斯的,也是空間站的站長,這個航天員也非常有意思,他已經多次上空間站,還有一次是在蘇聯解體的時候,上天時候是蘇聯人,回來時候變成俄羅斯人了。當時俄羅斯政府還授予他“蘇聯航天英雄”的一個稱號。

  主持人:

  現在已經七位勇士是全部進入到了國際空間站裏面。

  這一次這七名宇航員他們主要承擔的任務是什麼?

  龐之浩:

  承擔的主要任務,一個是三次太空行走。現在他們對著鏡頭進行招手示意,其中有兩個航天員,一個是日本的野口,一個是托馬斯要進行太空行走,上天的第5天、第7天、第9天要進行太空行走。

  主持人:

  一共是三次太空行走。

  龐之浩:

  三次太空行走。

  主持人:

  這三次太空行走的任務都是做什麼呢?

  龐之浩:

  第一次太空行走就是試驗太空修補技術,第二次太空行走是維修國際空間站的投裝儀,第三次要安裝一個攝像機。

  主持人:

  這個打開艙門,我們知道對接是在兩個小時之前就已經對接成功了,這兩個小時然後打開艙門,中間的這兩個小時主要是在做什麼工作?

  龐之浩:

  他就是剛開始是對接,完了以後有三個爪子進行連接,以後是一個調頻,還有一個還有一個鋼性密封連接,還要檢查它漏氣不漏氣?這是要檢查的一個過程,還是比較複雜的,而且還是比較危險的。因為如果對接不好的話,航天飛機容易把空間站的艙給撞漏,因為以前在俄羅斯無人飛船的時候,它曾經把“和平”號空間站的艙給撞漏了,它是比較複雜的。他們現在可能相互問候,發表一些感受,現在是空間站的主人歡迎他們了。這就是菲利普斯,見到他們的同伴,感到備感親切,因為他們已經4月份上去了。

  主持人:

  對,現在已經呆了4個月的時間了。

  龐之浩:

  而且這兩個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我們可以介紹到,在空間站與航天飛機對接之前,他們倆要負責為航天飛機進行拍照,相當於一次非常細緻的體檢,看航天飛機到底有沒有問題?

  主持人:

  對,這一次應該説“發現”號上去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帶去了大量的物資的補給,是嗎?這一次的物資主要都有哪些東西?

  龐之浩:

  一個是食品,一個是科學儀器,它的食品帶得比較多,空間站食品比較缺乏,而且航天飛機的運載量非常大,它能運十幾噸的物資,而飛船隻能運兩噸左右的。

  龐之浩:

  它有一個多功能的候菌倉,就是它所帶去的給養都放在艙裏邊,和空間站對接以後,通過機械手把這個艙的物質放到空間站上。等到返回的時候,利用這個艙把空間站長期積累的廢物帶回到地球去,帶去的物質包括剛才提到比如像脫落儀,還有其他的一些物質。

  主持人:

  剛才我們看到發回來的畫面有一些信號的干擾,但是總體來説這個畫面非常清楚。

  龐之浩:

  這次上去的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女機長柯林斯,她已經當過世界第一個航天飛機的女駕駛員,也是第一個女機長。這次是她第二次當機長。

  主持人:

  這也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龐之浩:

  對,她今年已經49歲了。

  主持人:

  從這個畫面看起來,感覺好像這個國際空間站空間非常地狹窄,一下加起來9個人,看起來這個有點狹窄。

  龐之浩:

  對,他們可能會見完了以後,他們還要回到航天飛機裏去。平時一般是整個建成以後才能長期放六個人,短期內也就可以了。還有一個就是野口是比較引人注目的,也是日本的航天員,他這次也要出艙,但是他是第一次上天。

  主持人:

  野口是三次太空行走裏面他是屬於第幾次?

  龐之浩:

  他一、二、三次都去。他們有兩個人專門負責太空行走。

  主持人:

  這9個人在比較狹窄的艙裏。

  焦維新:

  他們也就相當於咱們去串門,可能幾十分鐘,也可能是幾十個小時,當然等到休息的時候,還要會到航天飛機裏。

  主持人:

  那在這裡面停留的時間長了的話,它這個空氣各方面不受影響嗎?

  龐之浩:

  目前還不受影響,他們可能都做好準備了,空間站上的兩個航天員為了迎接航天飛機的航天員的到來,給空間站進行了加壓,還要把“津浦”號飛船上的水全部引到空間站上來。而且它這次採用了一個先進的設備,就是航天飛機的電源跟空間站上的電源相連接,航天飛機的電源是用它的電池,這次用空間站太陽帆版的電池連接到航天飛機上去。這是普裏卡奧,他們在空間站上主要是用英語來進行交談。他們成員組是輪流,美國當一個指令長,俄羅斯當一次指令長,上一屆指令長是焦立忠,是美籍華人。

  主持人:

  這七名航天員是最後全部要返回航天飛機,還是先要留下兩個人?剛才你説指令長是要留下的。

  龐之浩:

  應該是全部返回,因為他們的任務是不一樣的,他在空間站平時也就是兩個人到三個人。

  主持人:

  雖然是一次短時間的會面,但是我想他們確實是承載著很重要的一個歷史責任,因為畢竟這一次的“發現”號也是懸念重重的一次飛行,尤其是發射之後有很多的問題。剛才我們看到的是打開艙門以後會合的這樣一個畫面。在兩個小時之前,我們知道“發現”號和國際空間站是成功地對接。接下來我們也來回顧一下,在兩個小時之前對接的重要畫面。

  解説:

  在“發現”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之前一個小時左右,航天飛機上的指令長柯林斯親手操作,讓“發現”號作了一次翻轉,供國際空間戰宇航員對航天飛機進行全部拍照,以檢查機身的狀況。

  當時“發現”號處在國際空間站的下方183米處,將飛機的腹部朝向空間站。拍攝完畢後,克林斯重新調整“發現”號的方位,然後緩緩向空間站移動,最後兩個自重都超過100噸的龐然大物對接成功。龐之浩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國際太空》雜誌副主編:

  實際上他們剛才是軟對接,軟對接就是速度非常慢,防止對接口給撞壞,它一般是每秒1厘米到3厘米的速度,進行軟對接,撞鎖,用內翻室的三個爪子抓上進行逐步的對接,再密封,再進行檢查。

  焦維新:

  這個過程是非常細緻的,它對接之前實際上也進行了多次的軌道調整,剛才我們從畫面看航天飛機轉動了360度,這個位置是在航天飛機正下方大概是180米的地方,它轉動360度就是為了空間站的宇航員從上往下,對它進行高分辨率拍照。這樣可以了解在發射過程中,航天飛機腹部、頭部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現在正在對接,這是最終逼近,完了以後對接。它一般分四個階段,一個是地面引導。

  主持人:

  這個畫面看起來非常地清楚,這是一個計算機模擬的。

  龐之浩:

  它是垂直對接,就是航天飛機跟空間站是成90度的,飛船是軸向對接,這是日本航天員野口。

  焦維新:

  所以對接要求雙方對接要在同一條直線上,然後緩慢地接近,如果理想的……

  這個就是説航天飛機它這個機械位帶著激光掃描儀,還有攝像機對航天飛機的狀態進行檢查,包括腹部、頭部各部位都進行檢查,看這個發射過程中是否有受損的情況。這個過程非常仔細,像激光掃描儀的話,每秒鐘只移動幾英寸,整個掃描過程中大概用7小時的時間。然後把這些數據再傳回到地面,地面的指揮人員再進行分析,看到底航天飛機在發射過程中,受損的情況怎麼樣?

  主持人:

  這次的拍照也應該是兩個方式,一個是航天飛機上的航天員他們用加長的機械臂去拍照。由航天飛機它自己進行拍照。

  龐之浩:

  對,機械臂有15米,又加長了15米。

  主持人:

  這裡邊也有危險性。

  龐之浩:

  有危險性。千萬不能碰到軌道器,否則如果碰到軌道機容易把防盜網給碰壞,這個得十分注意。

  剛才我們看到它應該是先拍最要害的部位。

  龐之浩:

  就是最前頭。

  焦維新:

  它靠前邊。

  龐之浩:

  最前頭,一個是機翼,剛才我們看的動畫是拍的尾部,這次有可能損壞的位置也要看一下。7個小時,據説美國航宇局的專家要一張一張的畫面仔細地檢查,看看到底有沒有損壞?有損壞,損壞有多大?都要認真地分析。

  主持人:

  這是在航天飛機上的器械臂拍攝的,還有一種拍攝方式就是我們剛才説的,這個航天飛機要做一個後空翻。

  焦維新:

  整個轉動360度,然後由……

  龐之浩:

  先是轉動180度,再轉180度。

  主持人:

  由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進行的嗎?

  焦維新:

  對,因為正好在空間站的正下方,所以空間站的宇航員從兩個窗口用數字攝像機對它進行拍照。它轉動360度的時間大概是9分鐘,但是拍照的時間是93秒,因為最關心的是他的腹部,前面的部分受損的情況。

  龐之浩:

  它有兩個相機的功能是不一樣的,一個是800毫米焦距的相機,它分辨率比較高,有兩個厘米。還是一個是400毫米焦距的相機,它主要做全身檢查的,它的分辨率有六個厘米。

  主持人:

  我們現在看到的還是剛才對接的這個畫面。

  龐之浩:

  對,它的對接口是在它的機頭要出艙那個位置,這也是後來設定的。航天飛機剛開始造的時候沒有對接的機構。為了要建國際空間站,所以它在1995年前就增加了這麼一個對接口,先是跟“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了9次,證明沒問題了,它這個對接機構叫“阿帕斯89”,是在原來“聯盟”號和“阿波羅”對接的基礎上,“阿帕斯78”機構上改進的,這些機構已經改進了不少。原來有什麼“嘎瑞”、“環追”,現在叫“異體同構周邊”這些機構,“周邊”表示它在旁邊對接,航天圓能夠進去,現在剛才就是對接的過程,對接最後的過程。

  焦維新:

  這個對接過程是在航天飛機的指令長直接指揮下進行的,當然光他一個人也不能完成任務。還有兩個任務專家把攝像頭所拍攝的數據,以及導航系統所拍攝的數據,及時告訴指令長,讓指令長根據進展的情況,比如説包括航天飛機靠近空間站的速度,到空間站的距離,一步步地、一點點地靠近。最終靠近的時候,剛才也提到,它的相對速度只有每秒1厘米到3厘米,而且要求兩個對接機構的中心要有準值的,它這個誤差大概也只有六、七厘米這樣一個量計。

  龐之浩:

  他們現在就是進行本身對接的過程中,要使用“KU”波段的多普勒交匯雷達,在遠距離的時候。在近距離的時候,要使用大視窗的攝像機和激光測距裝置,一般是在遠距離時候是自動地對接交匯的方式。在近距離要手動的方式,航天員要進入這個工作。當然這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航天飛機是作為追蹤航天器,它是主動的。空間站它比較大,它是一個目標航天器,一般是航天飛機在空間站的下方飛行,逐漸靠近空間站,這就跟我們兩個船匯合式的,但是要比船匯合要複雜得多。

  焦維新:

  它有它的特點。

  龐之浩:

  因為它是三圍的,咱們船是一個平面的,它這個是一個三圍的,所以必須在一個軌道上,必須在一個傾角的軌道上飛行。

  主持人:

  這個匯合對接的運動軌跡能不能用手勢給我們演示一下,大約他應該是什麼樣?

  焦維新:

  它這樣,就是到它下邊,180米下邊,它要翻滾360度。

  主持人:

  國際空間站應該要比這個航天飛機要高。

  焦維新:

  高,所以它轉入360度,轉入360度以後,航天飛機就升到上面去了,升到的位置大概是跟空間站處於一個高度。然後航天飛機就慢慢地向這個方向移動,靠近空間站。

  龐之浩:

  它是把那個艙蓋打開,是那個艙上面。它一般是空間在上面,它是從後方追,追到那個位置。它這次對接是跟美國“命運”號生活艙對接,美國還有一個艙叫“團結”號極點艙,那個艙到時候跟意大利所造的多功能壓力艙、後勤艙,相當於一個集裝箱式的對接,把上面的物資運上去。運上去以後,返回之前要把上面的垃圾要運回來。垃圾很多,有9噸多垃圾要運回來,是在這個位置。但是俄羅斯飛常要上去,不是走這個對接口,是走俄羅斯的“碼頭”號對接艙,或者是走它還有一個多功能艙對接,它現在多功能艙上對接的“聯盟TM龐之浩6”飛船是個救生艇,萬一有情況,他們可以坐這個救生艇回去。

  主持人:

  這些對接艙能夠通用嗎?就是航天飛機和飛船。

  龐之浩:

  目前好像還沒有通用,按理説應該是通用,因為他們對接基本上,但是一般是美國的人到美國的艙裏,俄羅斯人一般到俄羅斯艙裏去。

  主持人:

  剛才我們也説到了,就是它要做一個後空帆,主要是為了拍攝方便,除了航天飛機上拍攝,然後包括國際空間站也要進行拍攝,拍攝的主要目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了,肯定就是這一次發射過程中,“發現”號航天飛機發現了兩塊脫落物,可能會對航天飛機有損害。接下來我們就來通過一個短片了解一下這個脫落物的過程。

  解説:

  從“發現”號升空的資料錄像中人們注意到,至少有兩樣東西從航天飛機上脫落。宇航局負責航天飛機運行的經理約翰在隨後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説,其中一塊物質可能是3.8厘米大小的絕熱瓦。在升空過程中,碰在航天飛機機頭部位下方,靠近起落架艙門處。另外一塊較大的物質可能是絕熱泡沫,似乎是從外部燃料箱上掉落下來的,但沒有砸到航天飛機。香農表示,現在判斷脫落碎片是否會對航天飛機構成威脅還為時過早。

  約翰 美宇航局航天飛機運行經理:

  我非常期待看到外部燃料箱的照片,我認為我們將更多地關注外部燃料箱的情況。

  解説:

  約翰補充説,由於“發現”號安裝了更多的攝像機,使宇航局獲得以前無法得到的一些局部圖像,所以不清楚這些碎片是否屬於異常。此外,他還透露在升空過程中,一隻飛鳥撞上了航天飛機的燃料箱。宇航局官員説,他們將仔細研究這些錄像資料,判斷“發現”號是否受到損傷?但這需要幾天的時間,目前宇航局下屬肯尼迪、約翰遜和馬希爾三個航天中心的100多名分析人員正在研究錄像資料。

  絕熱瓦和絕熱泡沫材料是用機體在起飛和降落時,不受空氣摩擦所産生高溫的損害。一般來説航天飛機發射時總有部分絕熱瓦和泡沫材料脫落,大部分情況下不會造成損害。但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射時脫落的絕熱泡沫材料擊傷了機翼,使“哥倫比亞”號返航時空中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主持人:

  脫落物應該是給“發現”號增加了很多的懸念。應該説沒有脫落物的話,在太空當中也要進行常規的檢查,就是這一套程序應該是必須的。

  龐之浩:

  對,沒有脫落物它應該進行剛才所説的“93條檢查”,但是有脫落物,看來這個檢查的重要性就更加重要了。所以要仔細地拍攝,因為像我們剛才那些畫面有幾個問題,一個是鳥可能撞到外屬箱的頭部,另外還有防盜網掉了,還有一個大的泡沫材料不知道為什麼掉了。現在分析有幾個原因,其中有一個原因是有可能發射兩分鐘的時候,固體火箭助推器與航天器分離的時候,爆炸螺栓碰的,有可能是這個。現在還沒搞清楚,現在專家正在分析,據説是星期天能有個最終的答案,到底安全不安全?

  主持人:

  剛才我們看到,小鳥正好是撞到了航天飛機的最前端。

  龐之浩:

  外儲箱上。

  主持人:

  就是外挂燃料箱。

  焦維新:

  這個就是解釋大片脫落物,這個脫落物發生在什麼地方呢?是這樣的,這個大的黃色物體就是燃料箱,燃料箱的外邊還有一些電纜和往裏輸送液氫、液氧的壓力管道。如果一些電纜和壓力管道完全暴露在外邊的話,航天飛機在飛行過程中就會産生很大的氣動阻力,這個氣動阻力就會導致可能電纜的損壞。我們看的那個液氫氣動複合滑道,那就是沒有蓋泡沫塑料的情況,不規則的。這樣,飛行過程中阻力很大。這樣的話,就要把這些電纜和管道包圍起來,包圍的物質也是屬於泡沫塑料的物質。以前發現像一個已經是長11米,重42公斤。另一個也都有幾米長,所以以前發現這個部位曾經掉下一些小塊的碎片,原來的重點關注是在雙腳架這個部位。這個部位因為有個雙腳架,所以泡沫塑料不容易固定,這次採取這個辦法就不用泡沫塑料了,用加熱器來防止它結冰。但是那個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沒有給予充分地注意。所以,在這個部位掉下了一個大塊,現在根據畫面的估計大概是長24英寸到33英寸,這個脫落物應當也是比較大的,但幸運的是,從圖像上看它沒有撞到軌道器上。

  主持人:

  如果是大的這一塊隔熱的泡沫撞到航天器上的話,它可能引發的問題就比較大了。

  龐之浩:

  “哥倫比亞”號是有一個像是公文包大小的物質,因為撞到航空飛機的軟肋上,就是它的機翼前緣那個位置,造成一個比較大的裂縫,是有15厘米到25厘米。所以就很難辦了那個。

  主持人:

  剛才我們看到,就是您剛才説的大的隔熱泡沫,它是從外挂的燃料箱上脫落出來的,但是我們知道這個外挂的燃料箱,最後是在發射以後拋掉了。

  龐之浩:

  發射8分鐘時候就拋掉了。

  它那個橘黃色就是一個保溫層,是泡沫材料,它主要是防止外挂箱,因為它裏面裝著液氫、液氧,在零下200多度,防止它結冰。結冰的話,如果掉下來對軌道器的影響就更大。

  主持人:

  對,所以這個裏邊也是個難題,如果不加隔熱泡沫的話也不行。但是加了的話,又有這種脫落的問題。

  龐之浩:

  現在有一個新的方式就是改變航天飛機的防熱瓦,現在俄羅斯已經研製出一種非常結實的防熱瓦,不容易擊碎,叫金屬防熱瓦。美國現在是比較難,它那個最好的防熱瓦保溫性能比較好,但是比較容易擊碎,所以這就比較麻煩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

  剛才我們看到的這個外挂燃料箱本身脫落了一塊大的隔熱泡沫,然後又是被小鳥正好撞到了這上面,但是因為它會拋掉,所以這兩個撞擊應該是問題都不大。

  龐之浩:

  關鍵它那泡沫材料別打到軌道器上。它原來設計的時候,通過改進以後能夠把泡沫材料減小到3克,不能太大。如果30克的話,對軌道機就有影響了。

  主持人: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那塊小的隔熱瓦,那個是航天飛機本身脫落的。

  焦維新:

  它是那樣的,它的原因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就是比如説通過航天飛機進入軌道以後,通過攝像機進行檢查。比如説像航天飛機的腹部,因為它是黑色的瓦,但是發現有一個地方是白色的。所以就説明可能這一塊大概是3厘米左右吧,那可能這塊瓦就脫落了。但這塊瓦脫落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現在還不是很清楚的。另外,在航天飛機的前段,就是起落架的門那地方又有一塊瓦脫落了,所以現在原因不太清楚。比如説它精確地處於什麼樣位置?所以這就需要和空間站對接之前,剛才提到,翻轉360度用高分辨率的攝像機進行拍照,來確定到底精確在什麼部位?大小又是怎麼樣?需要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會不會對航天飛機的返回地面造成了危害?

  焦維新:

  這還是“哥倫比亞”號。

  龐之浩:

  其實航天飛機每次發射都有泡沫材料脫落,而且航天飛機的防熱瓦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據前33次航天飛機發射,它平均每次都有100多塊航天飛機的防熱瓦被損壞。

  主持人:

  我聽説的時候甚至脫落200多塊。

  龐之浩:

  對,有脫落200多塊的。為什麼呢?就是發射週期比較長,每次回來都要進行修補,每個防熱瓦都要編號,3萬多塊放熱瓦每次都要編號。

  主持人:

  我們剛才也説到了“哥倫比亞”號當年就是因為脫落了一塊關鍵部位。

  龐之浩:

  關鍵部位。就是8號防熱瓦,它一塊防熱瓦有1010或者1020厘米大小。

  主持人:

  所以這可能也讓大家最擔心的就是這一點。“發現”號在返回的過程當中,隔熱瓦脫落會不會對航天飛機的安全造成影響?在空中有沒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説給它修補一下。

  焦維新:

  也有這種可能性。因為這次航天員到空間站以後,他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驗證在軌修復技術。這種在軌修復技術,應該説也研究了很長的時間了,但是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

  主持人:

  而且目前規定的三次太空行走好像並不包括來修復這個受損的部分。

  龐之浩:

  不是修復,而是試驗。

  焦維新:

  試驗。

  龐之浩:

  其中冶口試驗一種方法,它是用一種工具手套,拿出一個已經有裂縫的防熱瓦,它用一種特殊材料,像膩縫子一樣把這個膩平。返回時候擱在航天飛機外邊,再入手進行實驗。還有托馬斯是用一個更比較高級的,用於修復2cc防熱瓦,就是最棒的防熱瓦。能抵禦1000度到2000度高溫的,它用一種填封劑的方式把那兒修補了。完了以後,再入手再進行試驗看看行不行?它實際上帶去了5種修補工具,在倉外試驗2種,在艙內試驗一種,還有兩種是準備下次試驗的。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這五種也可能都要用試一試。

  主持人:

  那如果説,我們做最壞的打算説,説“發現”號確實發現了隔熱瓦脫落以後造成了嚴重的損壞,那會有什麼樣的一種結果?

  龐之浩:

  現在如果專家們經過分析大量的照片認為它回不來,幾種方式。美國人首選的方式就是航天員躲進空間站,由“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在30天到45天之內上去,叫“亞特蘭蒂斯”號航空飛機,它那航天可能叫“太空敢死隊”。有4個人,回來以後可能要帶7個人、11個人,也是比較緊張的,這是一種方式。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剛才咱們所説的用“太空修補”的方式,但是這個是十分不保險的,只能到時候是沒辦法,就是那種死馬當活馬醫。

  主持人:

  它不保險是不是因為修補了以後也許危險性可能比不修補大?

  龐之浩:

  對,大修補以後,表面非常地光滑,否則如果不光滑的情況下,因為它能産生1000多度的高溫,就是離地面著陸是20分鐘的時候。

  主持人:

  我們剛才也説到了“亞特蘭蒂斯”號,“亞特蘭蒂斯”號這4名航天員也訓練了半年的時間了,據説。但是這一次如果説有什麼問題讓他們去進行救援的話,這個危險性也是比較大的。

  龐之浩:

  也是比較大,我認為可能比“發現”號還大。因為它是應急發射,它的訓練時間,還有它的整個工作經驗,不如克林斯他們。但是美國人是沒辦法的辦法,其實一個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俄羅斯有現成的飛船給他們救回來最好,必須困難。

  焦維新:

  在國際空間站有一個備份的,相當於一個救生艇一樣,就已經定在國際空間上。

  龐之浩:

  現在是“聯盟TM6”在上面,那主要是為國際空間站。

  主持人:

  但是飛船一次也就是運送三到四個航天員。

  龐之浩:

  只能運三個人。

  主持人:

  那得分三、四批才能全部運下來了。

  龐之浩:

  對,所以也是比較麻煩。

  焦維新:

  其實我覺得用“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去接生這幾個宇航員的話,這理論上説是可行的,實際上我覺得風險更大。你想“發現”號怎麼飛行用了那麼長時間,比如説泡沫塑料問題沒有解決,那麼“亞特蘭蒂斯”就能解決?

  主持人: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亞特蘭蒂斯”號。我們看到英文的表示是“亞特蘭蒂斯”號。

  龐之浩:

  它這個當時的規定是“發現”號航天飛機發射之時,“亞特蘭蒂斯”號必須準備好的情況下才能發射,如果“亞特蘭蒂斯”號沒有準備好,“發現”號也不能發射。

  主持人:

  而且這一次美國宇航局剛剛是召開新聞發佈會説,由於考慮到危險的情況,暫停了一切航天發射。

  龐之浩:

  它是這樣的,我理解的意思是,暫停“亞特蘭蒂斯”號9月份發射計劃,即使它安全回來,也必須改變。但是如果它回不來的情況下,“亞特蘭蒂斯”號還可能升空,否則航天員它回不來。

  主持人:

  就是説暫停發射並不影響它的緊急救援,如果説“發現”號有什麼緊急情況的話,這個救援計劃還是起作用的。

  龐之浩:

  對,還是應該起作用的,但是必須總統下令。

  焦維新:

  但是這個救援計劃能不能實現,我表示懷疑。因為什麼呢?“發現”號已經是不安全了,你變成匆匆忙忙發射的話,可能它處於這個危險的狀態。他一上去以後,他同樣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態。

  龐之浩:

  它發射的畫面,橘紅色是它保溫材料的顏色,航天飛機頭一次發射你可以看到圖片,它的外儲箱是白色,當時為了好看,就刷了一層塗料。後來覺得這塗料挺貴的,也沒什麼用,就保持它原色了。

  主持人:

  也有一種説,如果説是最壞的打算,有一種可能性這個航天飛機可能最後就直接遺棄太空了,這讓人覺得非常地可惜了。

  龐之浩:

  那是沒辦法,它如果回不來的話,航天飛機的航天員都得進入國際空間站,而且國際空間站非常緊,他就是七個人再加上兩個人,九個人非常緊。

  主持人:

  但是航天飛機不是可以無人駕駛?

  龐之浩:

  無人駕駛,但是咱們已經判斷他回不來,它進入大氣層以後還要燒燬。其實還有一種方案,就是“死馬當作活馬醫”,修補完了以後,讓它無人駕駛回來。如果能回來,20億到30億的航天飛機就保住了,而且能試驗它一下,看它修補的東西能不能起作用?如果它降落了,表示修補能夠成功,這也是一大收穫。

  焦維新:

  這個是不在計劃之內,但是如果遇到這緊急情況下,不妨可以試一試,因為原來宇航員只是這試驗這種修復技術,現在你可以實際地修一修航天飛機的受損部位。

  主持人:

  當然我們説的是一些最壞的打算,但是目前來説的話,今天已經是對接成功,而且航天員、宇航員都已經匯合了。可能我估計很快,受損的情況這個信息就應該很快能夠傳回來了。最後我們的節目時間也不多,我們接下來再來回顧一下,今天最重要的就是對接成功以後,宇航員匯合的畫面。我們一邊看著畫面,一邊再聊一聊。

  再一次來看一看剛才會合的畫面,現在看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先是去迎接一下。

  龐之浩:

  其實我堅信美國航宇局專家通過精細分析,“發現”號航天飛機有可能勝利返回,美國航宇局曾經在“阿波羅13”上克服種種困難,使“阿波羅13”順利回來了。

  主持人:

  而且“阿波羅13”已經拍成了好萊塢的大片,顯示了一種英雄主義。所以,“發現”號到目前為止,好像也沒有傳出來説受損非常嚴重,無法返回的消息。

  龐之浩:

  對,但現在人們已經成了“驚弓之鳥”,所以現在壓力太大,實際上應該減減壓了。

  焦維新:

  因為現在看即便有些地方防熱瓦片脫落了,但是還不是最要害的部位,還是腹部。腹部它在返回過程中,由於氣溫壓力産生溫度相對比較低一些,一般可能是370度到七八百度,是這樣。可是機翼的前端最高可以達到1600度,所以那裏邊是非常關鍵的。

  龐之浩:

  航天飛機根據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溫度,它有四種防盜網。一種就是剛才説RCC防盜網,另一個是能耐高溫的,能耐1600度以上高溫的,還有一種叫“高溫防盜網”還有低溫防盜網,還有柔性防盜網。柔性防盜網,就向剛才焦教授所説的能耐300多度的高溫就可以了。

  主持人:

  雖然我們剛才也一直説,以前的發射過程中,經常也有脫落幾十片甚至上百片的這樣的情況,但是畢竟因為出現過“哥倫比亞”號的這種災難,所以我想人們可能還是心有餘悸的,現在一共航天飛機發射加起來有100多次,114次。就有兩次這種大的災難,從這個風險上説是比較高的。

  焦維新:

  這兩次大的災難也不是説高技術問題沒有解決,都是在管理方面有一些疏忽。比如説像第一次密封圈在那麼寒冷的情況下,在室外已經工作好幾天了,那我們按照常識,肯定會發生硬化。一硬化,它密封效果就不好。

  主持人:

  所以現在美國人也在説,説花費高額的代價在養著一個行將舊木的東西,我不知道龐教授,您怎麼看待這樣一個看法?

  龐之浩:

  在發射前,實際上美國人民還是比較支持航天飛機的,他們搞過民意調查,有74%的人支持航天飛機恢復發射。對美國的形象,對美國未來載人行航天事業的繼續發展都是有益的,但是一些美國人對於載人登火星持懷疑的態度。

  主持人:

  所以這一次“發現”號真的可以説承載了非常重要的使命,如果説“發現”號有任何的一點的差池的話,可能整個人類,包括美國的一些重要的未來的一些航天的計劃都要泡湯了。

  龐之浩:

  對,一個是航天飛機不能再用了,第二個國際空間站要大幅度縮水,要停頓。第三,美國下一步的太空探索新構想不能實施了。第四個,美國載人航天事業可能要停頓。

  主持人: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的話,我們都應該真心地期盼“發現”號能夠平平安安地返回,帶著七名航天員平平安安地返回地球。

  好的,非常感謝兩位嘉賓來到我們的演播室和我們一起關注懸念重重的“發現”旅,同時也感謝觀眾朋友們收看本期的特別節目,再見。

  製片人:陶躍慶

  策 劃:滕雙雙

  編 輯:董寶磊 楊修雯

  李 萍

  主持人:魯健

  監 制:范 昀

責編:薛藍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