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60年前,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中國軍隊和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的抗戰。那麼中國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
主持人 王世林:
觀眾朋友您好,這裡是《今日關注》,歡迎您收看。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週年,也是中國人民紀念抗日戰爭六十週年。英國《衛報》5月7日就二戰勝利60週年發表文章説,正如蘇聯武裝部隊拖住了德軍一樣,中國武裝部隊也使日軍在亞洲無法脫身。這是一段幾乎不為西方所知的歷史。蘇聯和中國對二戰勝利做出巨大貢獻。西方不應該忘記為遏制德國和日本的侵略而犧牲的近5000萬蘇聯人和中國人。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什麼作用?做出了什麼貢獻?就這一話題,今天演播室請來了兩位研究二戰史的專家,首先我來介紹一下。
一位是朱貴生先生,您好。還有一位是彭訓厚先生,您好。歡迎兩位到演播室來接受我們的採訪。
前面我們提到了英國《衛報》的那篇文章,這篇文章中還有一段話我覺得還是值得給大家一起來讀一下,我們來看一下。
這篇文章還寫到了説,“在西方對二戰勝利過程的描述中,蘇聯和中國經常被排除在外”,這是文章的這一段又講到了這個問題。其次文章也談到了,二戰結束時估計有2700萬蘇聯人喪生,中國也有大約2000萬人由於日本的入侵而喪生。而英國在戰爭中喪生的實際人數只佔其人口的0.6%左右,美國的陣亡人數更少,約佔其人口的0.3%。
“我們不能忘記我們在二戰中是如何獲勝的。假設英國一萬人口,男人、女人和孩子死於二戰,那麼這將是何等巨大的災難。1945年的勝利,如今又該如何看待?如何慶祝呢?”這是英國《衛報》的這篇文章。
我不知道兩位研究二戰史的專家,你們在看了這篇文章的這一段話之後,你們有什麼樣的感想?朱先生。
朱貴生 中國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員:
我覺得我們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確實做了很大的貢獻。首先是我們中國抗日戰爭時間持續最長,1931年“九.一八”就開始抗日,在“七.七事變”到“八.一五”日本投降這八年當中,中國人民更是全面抗戰,我們確實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牽制了、消耗了、消滅了日本侵略軍的主要力量。我們是東方的主戰場,是打敗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兵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從多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主持人:
從您剛才所講述的也是一些史實方面的情況。
朱貴生:
是的。
主持人:
彭先生,您在看了剛才英國《衛報》這篇文章以後,您的感想如何?
彭訓厚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秘書長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關於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重要的貢獻,在西方,有一些不正確的觀點,有些是不太了解情況。他們好像就説日本敗降有那麼幾個因素,有的説主要是兩個因素,一個是驅原,一個是蘇武。所謂驅原就是説美國放了兩顆原子彈,這樣日本就敗降了。還有一個就是説蘇武,什麼意思呢?就是説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打敗了日本侵略軍。但我認為,這兩個因素應該説也是日本敗降的主要因素,兩個重要因素,當然了,不是絕對性因素,絕對性的因素應該是長達14年之久的中國人民的偉大的抗日戰爭。
主持人:
可以説如果要談到中國為二戰究竟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我們還得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之初開始説起,也就是説1931年其實中國就已經開始了對日本的局部的抗戰。可以説這個局部的抗戰揭開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的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的戰場。所以下面我們來通過一個背景短片了解一下中國戰場是如何開闢的?
解説:
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挑起了局部侵華戰爭,雖然當時的國民政府因準備不足實行了對日“不抵抗”政策,但中國東北地區的民眾武裝卻自發地開展了抗擊日本侵略的武裝鬥爭,他們組成抗日聯軍,由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三位將軍分別指揮,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轉戰于白山黑水之間,實際上揭開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隊和人民“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英勇自衛,掀起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開闢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
在中國共産黨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中國很快結成了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相互協同配合的持久戰,正面戰場對日軍的大會戰達22次,大戰鬥為1117次,小戰鬥達38931次。在廣闊的敵後戰場,創建了大批抗日根據地,並開展了百團大戰和進行了局部反攻。中國不僅獨立抗擊日本法西斯達數年之久,而且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過程中,始終把日本陸軍的主力死死地“釘”在中國戰場上。
主持人:
通過這個背景短片我們了解了中國戰場是如何開闢的。那麼中國戰場的開闢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來説意味著什麼?朱先生。
朱貴生:
中國戰場首先開闢最早,同時延續時間最長,八年之久。在主要大國還沒有捲進戰爭之前,中國已經抗戰四年。等到1941年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進攻到達高潮的時候,我們已經抗戰到四年以上了。1941年的6月,德國進攻蘇聯,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對日法西斯,它的進攻達到了最高點,這時候中國的抗戰在不知不覺當中對於日本的牽制、對於德國的牽制都是很明顯的。比方説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德日有個協議,就是一旦德軍打到蘇聯一定的地方的時候,日本就要從東方這邊攻打西伯利亞,然後東西聯線截擊。但是在1941年的6月、7月,日本政府在討論計劃的時候,他的外相孫岡揚右就要求日本出兵,北進攻打蘇聯,但是日本的陸相東條英機,那時候還沒到首相,和陸軍參謀總長山杉雲就覺得在中國用兵太多,現在北進攻打蘇聯辦不到。所以中國人民的抗戰,是牽制、束縛了大量的日本侵略軍,使他不敢貿然北進去攻打蘇聯。
主持人:
實際上剛才您已經談到了,日本侵略軍在戰略了中國東北以後,他有一個計劃就是不光是為了侵佔中國、佔領中國,還有一個計劃就是要“北上”。
朱貴生:
對,攻打蘇聯。
主持人:
侵略蘇聯。還有一個計劃是“南進”,佔領南洋地區。但是從現在的歷史回顧來看,他當時的這兩個計劃都沒有能夠實現,所以我們再通過一個背景短片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解説:
1940年8月20日,是中國抗日戰爭歷史風雲中一個特殊的日子。此時,日本原打算趁德國橫掃歐洲之際南下,向太平洋地區擴張。德國法西斯也竭力唆使日本“南進”,期望它從東方與自己在戰略上相互策應。但此時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正在對侵華日軍進行百團大戰,中日雙方的交戰正處於膠著狀態,日本陸軍總兵力的78%被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上將只好對德國解釋説:“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希望日本從東線向蘇聯發起進攻,以造成德日東西打擊蘇聯的態勢,日本雖然意識到這是發動對蘇戰爭千載難逢的機會,但由於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使其深陷泥潭,對蘇開戰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日本大本營只好最終放棄對蘇開戰的計劃。
這樣,蘇聯不但避免了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困難境地,相反,在最為困難的時期,還得以從遠東地區把原準備對付日本的精銳兵力不斷西調,以集中力量對德作戰,所調總兵力達54萬之多,有力支援了西線對德作戰。蘇軍避免了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被動,很快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並於1943年2月取得斯大林格勒血戰的勝利。
1951年9月2日,斯大林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盛讚中國人民“在消滅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事業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大大地推動了擊潰日本侵略力量的事業”。正如羅斯福所説:“假如沒有中國,請想一想,將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做戰?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
主持人:
彭先生,剛才我們看到了這段歷史,重溫了這段歷史。那麼日本當時沒有能夠“北上”,也沒有能夠“南進”,60年後我們再來看,中國戰場起到了多大的遏製作用?
彭訓厚:
日本,他把“北上”“南進”作為他的一個基本國策,他之所以侵略中國的東北、滅亡全中國,也是把它作為一個基地,然後“北上”“南進”,實際上他的野心很大的,當亞洲的霸主,當世界霸王,當地球球長,跟希特勒的野心不相上下。但是他的野心一直沒有實現,為什麼沒有能夠實現?主要就是中國的抗日戰爭在這裡起到了牽製作用。日本軍的主力70%一直是被中國軍隊牢牢的牽制在中國的大地上,他想北進也進不了,想南進也進不了。而且相反,由於中國軍隊的牽制了日本的主力,蘇聯才得以從西伯利亞方向西調,到對付希特勒主要敵人的方向。從1941到1945年這幾年,一共洗掉了有50多萬的兵力,坦克3000多,這樣的話就大大加強了打擊主要敵人德國法西斯的勢力。
主持人:
也就是説從中國的戰場牽制他“北上”和“南進”這個遏製作用來看,實際上當時對二戰期間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彭訓厚:
是啊。當時應該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裏面有兩個主要戰場,在歐洲的話,就是蘇德戰場,在亞洲的話,就是中國戰場。而歐洲戰場與中國戰場相比,我個人看法,實際上也就是這樣,蘇德戰場又更為重要一些,他是決定著人類的命運,決定著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敗的一個最關鍵的一個戰場。如果對最主要的矛盾——德國法西斯,如果這一個不能取得勝利的話,那麼這個次要敵人——日本也難以解決,如果主要矛盾解決了,那麼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由於中國抗日戰爭這個戰場把日軍的主力牢牢的牽制在中國大地上,使蘇德戰場,蘇軍能夠集中主要的兵力對付德國法西斯,贏得了勝利,因此就贏得了二次大戰的主動權。
主持人:
説到蘇德戰場,朱先生,我們知道在二戰期間英美提出的一個“先歐後亞”,也就是“先德後日”這樣一個戰略。可以説這個戰略提出來了以後,從目前來看,研究界、史學界、軍事史學界都對這個戰略一直是稱讚的,大家也都比較公認的。從現在我們來看,當時提出這樣一個戰略,它實施的價值在哪兒?
朱貴生:
本來,二戰之初,美國是孤立主義佔上風,認為是隔岸觀火,歐洲的射線,亞洲的射線打不到我們這兒。但是從1940年的6月,法國敗降之後,美國人驚醒了,特別是像羅斯福這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就看到,所謂歐洲陸軍全國擁有三百萬大軍的法國四個禮拜,5月10號進攻,6月22號就投降了,不堪一擊。所以羅斯福的人認為,希特勒的軍隊是當前主要的維繫,因此他和英國就考慮將來希特勒必然不止于進攻法國,吞併西歐為止,必然還要繼續擴大。那麼如何打敗這個德意日法西斯?所以英美兩國的參謀總部就開始在華盛頓進行密商,密切會談。到1941年的3月,兩國的參謀總部的人員就達成一個協議,就是所謂“ABC協定”,就是美國和英國的一個參謀協議。在這個裏邊講,一旦美國參戰,首先要打敗德國,原因就是德國的國內狀況國力遠遠比日本強,特別是在攔過了歐洲14個國家之後,鋼鐵、機械、人力、物力資源大大勝過日本,所以你要是打敗德意日法西斯,擒賊先擒王,首先要把希特勒德國打垮,然後意大利、日本就好辦了。所以英美參謀本部制定了“先歐後亞”政策,實際上也就是先把德國問題解決,把意大利解決。
主持人:
也就是“先德後日”的。
朱貴生:
對,然後再來收拾日本。
主持人:
當時的中國戰場對於這個戰略的實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朱貴生:
當時中國已經是1941年的夏天,我們已經是四年抗戰了,37年開始。中國這時候牽制了大量的日本侵略軍,前面提到百團大戰使日本的對華戰略計劃發生了很大的改觀。他本來想誘降,誘使蔣介石政府投降,但是我們八路軍這麼一打以後,他説人民力量,共産黨軍隊不可輕視,不能輕視他,所以他不能光顧南方,北方也要加強,所以對我們解放區的抗日根據地的掃蕩那是大大的加強了。所謂“三光政策”在這時候普遍實行,在華北大地殺光、燒光、搶光。所以我們這個戰爭就推遲了日本南進。
主持人:
對。
朱貴生:
當然,他還是日本的海軍力量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沒什麼損失,所以他還繼續南進。
主持人:
您説。彭先生。
彭訓厚:
我補充一下。中國當時在抗日戰爭裏邊也處於很極端困難的情況,但儘管這樣的話,中國還是顧全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局。當時1942年,丘吉爾、羅斯福由於面臨戰場比較吃緊,他一開始是向澳大利亞求助,請澳大利亞從中東調回澳大利亞本土的兩個師,改調到仰光,支援緬甸的防禦作戰。但是都遭到澳大利亞方面的拒絕。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英兩國又開始向中國求助。當時,應該説中國政府,蔣介石當時還是,老實説他還是確實是顧全了整個世界反法西斯的大局,我們當時也很困難,也很吃緊,但儘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派到中國遠征軍,十萬大軍去出兵緬甸,與盟軍共同作戰。
主持人
解救了當時受困的7000多英軍。
彭訓厚:
當時C38師,當時師長是孫立仁,就派113團,團長叫劉方武。劉方武到那裏,就把被圍的7000名英國官兵,500名美國的記者、傳教士以及被俘的一些人都給解救了,當時轟動世界。
主持人:
可以説戰勝日本法西斯是許多亞洲國家和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共同合作的一個結果。但是可以説,自始至終堅持抗日戰爭的中國人民可以説為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最終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下面我們再通過一個短片了解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解説:
從盟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時間上來看,中國的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前後持續了十四年,美國加入對日作戰的時間前後不到四年,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時間則是二十多天。可以説中國是二戰期間全世界堅持反法西斯戰爭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
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陸軍主力始終深陷中國戰場。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將它的24個師團中的21個師團投入到中國戰場,超過其陸軍總兵力的87%,1938年日本將其34個師團中的32個師團投入中國戰場,佔其陸軍總兵力的94%強。即使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的戰線擴大,作戰對象眾多,但日軍在中國部署的陸軍數量仍然佔到了其陸軍總數的半數以上。
從日本被消耗的軍力來看,日本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傷亡數為287萬,其中在中國戰場上的傷亡是198萬,佔日軍傷亡總數的70%左右;而日軍在太平洋和亞洲其他戰場上的傷亡數為89萬,佔總傷亡數的30%左右,所以中國戰場實際上也是消耗日軍數量最多的戰場。
主持人:
通過這個短篇我們可以確實看到,中國人民在戰勝日本法西斯的鬥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另外,還有一個就是中國人民在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鬥中創造出了很多的作戰理論。我想這方面的情況也請兩位給我們介紹一下。彭先生。
彭訓厚:
在中國抗日戰爭這個軍事理念確實得到了飛躍的發展。因為當時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日本國小,但是它的力量很強,政治力量、組織力量很強,軍隊也是很有戰鬥力,武器裝備也優於我們。但是我們代表正義戰爭,是國家大、幅員大,大是大,但是比較弱,極貧極弱這樣一個狀況,但是我們代表進步,日本他特別反動,他是不義之戰。所以當時毛澤東,包括蔣介石後來都是指出來必須是持久戰。日本的戰略就是速戰速決,他當時很猖狂,説是三天消滅中國的空軍,三個月消滅全中國。我們就必須採取什麼戰略方針呢?就是要持久作戰,要打破他這個速戰速決的閃電戰的戰略企圖。實際上這個持久戰就打破了這個,因為根據我們當時的情況,我們是弱視裝備對付優勢裝備,我們只能夠是持久戰,而且是遊擊戰。遊擊戰上升到戰略地位,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個而且不光是對我們中國的抗日戰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對整個全世界,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特別是提供了一個以弱勝強的這麼一個光輝的榜樣,對世界反法西斯人民都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主持人:
實際上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是整個同盟國的勝利,在二戰結束以後成立了聯合國,中國是通過自己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在戰鬥中也得到了同盟國的尊敬和愛戴,所以中國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這個情況請朱先生給我們再介紹一下。
朱貴生:
是的,這個情況是這樣子的。我們6年抗戰,就到1943年的時候,蘇美英三國在莫斯科召開外長會議,覺得對法西斯暴行要給予特別譴責,覺得戰後必須要建立一個維護和平的一個普遍的安全的這樣一個機構。因為英美蘇三國外長會議最後把中國駐蘇聯的大使請去參加發表一個《四國宣言》,就是將來戰後一定要建立一個普遍安全制度,然後到1944年,蘇、美、英、中四國覺得在美國開會,就制定聯合國憲章,為這個組織出謀劃策。到1945年雅爾塔會議上,就正式確定中、美、英、蘇、法五國為五個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到1945年的4月25號就正式開展聯合國的成立大會。這樣子,中國自始至終聯合國的是首創會員國,發起國。所以與我們八年抗戰,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廣泛尊重,特別是同盟國的人民,所以我們這個常任理事國是中國人民用心血爭得來的,是抗日戰爭中受到廣泛的尊重而取得的。
主持人:
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裏,我們會有更多的節目來關注這段歷史。
好,今天圍繞這方面的話題,我們先談到這兒。非常感謝朱先生和彭先生到演播室來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你們二位。
好,觀眾朋友,今天的《今日關注》節目就到這裡結束了,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製片人 王躍華
策 劃 王冬妮
編 輯 楊修雯 李 平
主持人 王世林
監製 范昀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