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我的英語(11月21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11日 14:22
如果説有一門考試會伴隨我們一生的話,它一定是英語。中考、高考、考研、考博、留學、應聘、考職稱,在人生中的每一次重大選擇中,英語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當英語學習形成一種足以令人瘋狂的社會熱潮時,我們並不驚奇;但狂熱之餘,我們卻經常困惑:為什麼下了那麼大決心、花了那麼多時間,我們的英語還是那麼糟糕?總結一番,我們一般會歸結為以下三個原因:教材不好、年齡太大、沒有時間。
事實果真如此嗎?
如果真是這樣,鐘道隆的故事就不應該存在。
1979年,45歲的通信工程專家鐘道隆隨考察團到法國和德國訪問。行程中,英語作為工作語言無處不在。但由於英語口語和聽力不好,鐘道隆基本上聽不懂技術講解,生活中更是經常碰到非常尷尬的局面。回國後,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好好學英文”。一年半以後,當鐘道隆再次出國時,他已經可以遊刃有餘地為自己的同事們做口譯翻譯了。而在此後的十幾次出國考察訪問中,他更是充分地展示了他不凡的英語水平。一次與外方簽訂一項引進合同,作為翻譯的鐘道隆抓住對方無意間談到的一個技術信號,發現了原合同中的一個重復項目,一下子為國家節省了五萬美元。另一次,鐘道隆則拿著外方起草的會議紀要,指出了上面的語法和拼寫錯誤。
如此 “速成”,如此“神奇”,他到底是怎麼學的?用的又是什麼教材?
“我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教材,甚至沒有教材。”今年70歲的鐘道隆這樣告訴我們,“我聽的就是收音機裏面的英語廣播,連標準的文字都沒有。”原來,鍾老師是把沒有文字的英語廣播錄下來,一句一句聽寫出來,再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一年半中,鍾老師像這樣學習英語的時間累計達到3000小時以上。鍾老師把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系統地總結出來,命名為“逆向法”。他説,這個方法逆的就是速成、逆的就是急躁。“一個人要是打算一年半載就把英語快速學成,他肯定三年五年也學不好;一個人要是計劃花三年五年的時間把英語學紮實,他很可能不到一年就突飛猛進。”
提到學英語,有一個人不能不提。因為學英語,他成為媒體寵兒,不到30歲就出版個人自傳,獲得首屆中國青年學習成才獎,成為全國青年學習的榜樣。他就是清華大學食堂的廚師張立勇。張立勇在清華大學食堂工作了8年。他高中輟學後堅持自學英語,通過了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託福考了630分,被清華大學學生稱為“饅頭神”。
被很多人視為負擔的英語,為什麼可以給他帶來這麼多機會和榮譽?他又是怎麼把英語學得如此出神入化?
他強調英語學習就像刷牙一樣,最重要的不是牙膏牙刷,而是要不斷堅持,天天張嘴。沒有時間,就從15分鐘的吃飯時間裏擠出8分鐘背英語;沒錢買教材,就買畢業生的二手書,甚至到垃圾堆裏撿別人扔掉的書;沒有地方,就到路燈下面讀英語。
決心和毅力,成績和榮譽,這些並不是鐘道隆和張立勇學習英語過程中的全部內容。究竟是什麼給了他們非同一般的勇氣和自信,支撐他們一路走來?
鐘道隆與張立勇將一同走進《交流》節目,暢談他們不同尋常的成功之路和色彩斑斕的英語人生。
敬請收看11月21日18:00 央視十套《交流》播出的《拯救我的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