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脂肪肝常識

脂肪肝發病的早期表現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8日 14:34

  食欲不振、乏力

  此為肝病患者常常伴有的症狀,患者若出現食欲不振、乏力、厭油、腹脹、肝區隱痛等,排除了感冒、急性胃炎以及其他肝病,均應懷疑患有脂肪肝的可能。

  噁心嘔吐

  噁心與嘔吐是臨床的常見症狀。噁心常為嘔吐的前驅感覺,但也可單獨出現,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的特殊不適感,常伴有頭暈、流涎、脈搏緩慢、血壓降低等症狀。嘔吐是指將胃內容物或一部分小腸內容物,通過食道逆流入口腔的一種複雜的反射動作。肝膽胃系統疾病常伴有噁心、欲嘔或嘔吐的症狀,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乙型、甲型等)、肝硬化、急慢性胃炎等。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損害,可伴噁心欲嘔、厭油、上腹脹等肝係症狀。

  肝臟腫大

  脂肪肝是常見的表現為肝臟腫大。若肝包膜受伸脹、肝韌帶被牽引、脂肪囊腫破裂或發炎,則可見肝區痛及壓痛,伴反跳痛,發熱,白細胞增多。

  脂肪肝患者的肝腫大:約90%患者的肝臟可捫及,30%輕度肝腫大,如肝臟貯脂佔肝重的40%以上時,可有明顯肝大,但為無痛性。肝臟雖腫大,而其形態依然保持正常。若檢查肝臟時其質地正常,或稍覺柔軟。並且表面平滑且無觸痛,便應考慮到脂肪肝的可能性。但因為脂肪肝其質地較柔軟,所以雖然腫大而在腹壁下觸診往往難以觸知。如有營養過多所致的肥胖症、慢性酒精中毒、糖尿病、慢性結核病、各種嚴重貧血等疾患存在時,則可幫助判斷是否已患有脂肪肝。肝腫大還多見於各型病毒肝炎、肝臟腫瘤、阿米巴膿腫、肝硬化、肝結核等,故明確診斷時還應結合症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B超、CT等)來確診。

  蜘蛛痣

  蜘蛛痣是皮膚小動脈末端分支性擴張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稱蜘蛛痣。

  蜘蛛痣出現的部位多在上腔靜脈分佈的區域內,如面、頸、手背、上臂、前胸和肩等。其痣的大小不等,直徑可以針頭大到數厘米以上。檢查時用指尖或(針)火柴棒壓迫痣的中心(即中央小動脈幹部),其輻射狀小血管網即退色,去除壓力後又復出現。

  蜘蛛痣的發生一般認為與肝臟對體內雌激素的滅活減弱有關。常見於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或肝硬化時。慢性肝病(包括脂肪肝)患者手掌大小魚際處常發紅,如壓後退色,稱為肝掌,發生機理與蜘蛛痣同。據報道,270例肝活檢確診為脂肪肝的患者8%有蜘蛛痣,脂肪肝好轉後蜘蛛痣消失,3例由脂肪肝轉成肝硬變,蜘蛛痣增多。

  內分泌失調

  肝臟為許多內分泌激素代謝滅活場所,脂肪肝時,病人除出現蜘蛛痣外,還可以有男性乳房發育、睪丸萎縮、陽痿,女性月過多、閉經,病人體重減輕或增加等表現。

  病人體重改變機理認為是皮質醇類在肝臟滅活減少,導致血中皮質醇量增多,患者基礎代謝改變,而見體重的變化。肝功能減退,糖、蛋白質、脂肪三大代謝會出現障礙,亦會導致患者體重減輕或出現肥胖。

  維生素缺乏症

  脂肪肝時由於脂肪堆積合併飲食中維生素缺乏,病人易出現多種維生素缺乏症。臨床可見周圍神經炎、舌炎、口角炎、皮肝瘀斑、角化過度等。

  維生素缺乏常認為是由於脂肪肝病人的維生素攝入量不足,但亦有人認為肝臟受損嚴重時,肝組織中的維生素含量亦減少,因此脂肪堆積合併飲食中維生素缺乏是導致出現維生素缺乏症狀的兩個主要原因。

  黃 疸

  黃疸是由於體內膽紅素代謝障礙,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滲入組織,尤其是鞏膜、粘膜和皮膚染成黃色所致。

  黃疸在臨床上按發生機理可分為溶血性、肝細胞性與阻塞性三型。脂肪肝時黃疸類型常為肝細胞性,該型黃疸常伴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狀。有臨床資料顯示,脂肪肝病人僅少數會出現輕度黃疸。在肝內脂肪被清除後黃疸即消退。大多情況下,實驗室檢查提示有膽汁流出受阻,直接膽紅素增高,血磷脂增高和高膽固醇血症。脂肪移除後的膽囊造影正常,提示肝內異常與膽道阻塞有關。另有極少數黃疸病例為間接膽紅素增高,紅細胞的存活期縮短,伴有大細胞性溶血性貧血。

(編輯:回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