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的媽媽青春期的娃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05日 16:14
1、吳若梅 《中國中學生報》主任編輯 多年潛心於青春期教育的研究工作 1988年3月創辦《中國少年報》社“知心姐姐熱線”主筆《中國中學生報》青春版欄目 出版專著多部。(左圖)
2、韓布新 中國心理學會副秘書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研處處長 主持並參與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出版專著2部 發表論文70余篇。(右圖)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你們好!這裡是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直播節目,今天我們來聊的是更年期與青春期方面的問題。今天的現場訪談將從兩個北京孩子的故事説起:2003年3月4日京京衝出家門,離家出走。
京京:突然給我一巴掌我肯定接受不了,我拔腿就跑。其實就是因為我剪了一個自認為很有個性的髮型,去單位領導也不喜歡這個髮型。
媽媽:當時我本來就不喜歡他剪這個髮型,結果還因為這個髮型把工作丟了,我當時就控制不住自己抽了他一個大嘴巴,
京京:太不給面子了,那麼多人,出門我就跑了。
主持人:2002年1月15日少女小葉離家出走。
小葉母親: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我當時一看她期末考試的成績都快把我氣死了,全班50多個學生,她排倒數第四。回到家後我什麼都沒説劈頭蓋臉先給她三巴掌,她爸拉著,她爸要是不拉著我把電腦都給砸了,我就納悶這孩子我該怎麼去教育。
主持人:看完這個片子我有一種感覺,覺得這是一場戰爭,而且是一場遭遇戰,因為戰爭雙方都處在各自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時期,作為母親處在更年期,而孩子正處在青春期。
吳若梅:我是一般接聽孩子的電話以及收到他們的信件,在談到孩子們人際關係這樣大的話題之下大概有50%的孩子都會反映到自己和家長之間的矛盾,應該説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是第一位的,在孩子中反映是最強烈的。
韓布新:我們在心理研究方面同樣也發現了青春期的孩子出現的這些心理問題。
吳若梅: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生成了,不再甘心附庸于家長作為附屬品了,這時候首先是一個青春期的閉鎖心理,無論處理事情是好或者壞都要自己去做,然後由於家長的不理解,孩子就會出現逆反心理。從青春期到成熟肯定是要經過一個過渡階段,青春期正好處在幼稚到成熟的過渡期,那麼肯定會很矛盾的,情緒波動很大。
主持人:有網友問青春期叛逆的生理基礎是什麼?是內分泌的改變嗎?
韓布新:青春期本身性激素和生長激素分泌的增加使得孩子的身體包括體型、身高、肺活量、運動能力等都有一個很迅速地變化,我們稱之為第二發育高峰,孩子這時候對體型、身高以及自我的認識都會感到自己已經成人了。
主持人:更年期又有哪些心理特點呢?
韓布新:更年期的心理特點其實和青春期的心理特點有共同點和不同點,共同的地方就是情緒都不是很穩定,因為都存在內分泌激素的變化。再加上更年期的家長社會角色産生了變化,以前心理重心都放在工作和社會活動上,可是更年期後有的家長除了工作以外逐漸把重心轉到了孩子身上,這樣正好和孩子的逆反心理對上了。
主持人:再來看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
京京:我覺得不可理解,就根本無法理喻,天天碎嘴嘮叨的沒完沒了地説我。
媽媽:反正是瞅著彆扭,大冬天的穿得特別單,一條褲子,為了保兒,甭管多冷都一條褲子。我給他拿了衣服他也不穿,自己就走了。
小葉媽媽:我們就像是仇人,有時候跟她説話要是多説幾句她就一聲不支,咣把門一關,都把我氣死了,氣得我飯都吃不下去,她就跟什麼事兒都沒有一樣。我們兩最長時間一個星期甚至半個月不説話。
小葉:反正也是更年期,我不理她,她有時候嘮叨多了我就不理她,把門一關。
小葉媽媽:有時候和她説話她聽幾句還好,要是不聽我就越生氣,就跟她吼,開始我也反省自己,也嘗試和她交流,但是説著説著火就冒出來了。
吳若梅:比如剛才那位媽媽説的大冷天穿得少的問題其實媽媽不用去管他,他自己覺得冷自然就會多穿一些,我們這些更年期的媽媽有時候管得太多了,什麼事情都要管。可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最想表達的是我自己已經長大了,不用別人來管。如果家長管得太多自己不僅更累還會使摩擦更增加。比如我這裡有一封信署名是“復仇天使”,她覺得媽媽管得太多了,以前她是一個乖乖女,上了中學後無論是穿衣服還是頭型都要管,最後女兒和媽媽到了動手的地步,女兒説“你把我打死算了”,媽媽就一下下地扇她的嘴巴,到最後女兒説自己終於把三年來的鬱悶都發泄出來了,因為對打起來了。然後就是流著眼淚和我們寫了這封信。這種矛盾緩解起來就很困難了。
韓布新:應該説大人和小孩實際上都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從孩子的角度講之所以要有這種對抗的心理是因為覺得自己成人了。從母親角度來看雖然孩子成人了但在自己心目中還是一個孩子。作為母親來説管得多是一種天性,穿不穿衣服不是主要的,關鍵是孩子聽和不聽她的話她是最看重的。
主持人:再來聽聽母親的話:
小葉母親:説完她第二天她就走了,當時我就傻了,不知道到哪去找她,同學也不知道。
小葉:我就是要讓她嘗嘗這個滋味兒。
母親:你説她要是有什麼事兒我以後怎麼活。
主持人:這樣的矛盾會産生怎樣的傷害?
吳若梅:比如一個家庭極為保守的女孩子和父母産生矛盾出走了在外面和男孩子在一起最後懷孕了,這種情況對於孩子的成長的確是一種傷害。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有一些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家長卻堅決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和異性交流,造成有的孩子完全把自己對異性封閉起來,等到孩子二十八九歲男朋友找女朋友的時候就根本不會溝通也不會交流,一説話就臉紅,這樣愛情和婚姻就會亮紅燈。
韓布新:應該説這種衝突最受影響的是孩子本身自我的概念,自我包括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社會自我就是一種社會角色的認知,可以説從童年開始的男孩兒女孩兒將來會發展為丈夫和妻子,這種角色到青春期開始的時候就慢慢有了一些定型,但是心理自我包括自我的社會價值觀、自我的認同、人格的穩定性,一直在整個青春期甚至到20歲左右還在發展中,這時候如果受到影響對孩子以後的社會成就包括與人交往互動、思維方式、婚姻等影響都很大,很多人都是在青春期的時候與父母交往的時候形成了一個習慣性的溝通方式和情緒反映,然後帶到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中是會有很大的影響的。
主持人:應該説青春期的問題具體到每個家庭是各式各樣的,有沒有一個通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吳若梅:我覺得青春期的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同時家長應該注意學習並且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點。我覺得這一點很多家長做得是不夠的,他們大多已經形成一種慣式,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我把孩子養大孩子就應該聽我的。但是實際上這些想法在孩子處在青春期的時候完全是行不通的,如果不放棄一個舊的方式那麼永遠都會很被動。
韓布新:家長對孩子的看法有自己理解方式,因為孩子畢竟是自己的心頭肉,但是這個時候(青春期)有自己的追求和世界觀,這時候孩子想極力掙脫父母的影響,然後和同齡夥伴的價值觀産生互動,這樣孩子才感覺有面子,才有自己的位置。
吳若梅:家長應該給孩子盡可能大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應該給孩子最大的自由度。家長要有一個平等的心態來對待孩子。
主持人:同等條件下的老師和學生應該怎樣處理關係?
吳若梅:老師同樣要加強學習,有的時候包括學校給老師做一些心理培訓都只是一個點,如果這個點不擴展為面,那麼作用是不大的,包括現在中學配備心理教師,心理教師在心理課上把學生的自尊心、心理調節好後回到班裏如果老師把握得不好,心理課的作用也就喪失了。
韓布新:我覺得有時候當母親和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父親應該是母親和孩子之間一個很有力的杠桿,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立場也要相對客觀。
主持人:孩子應該怎麼做?
吳若梅:其實孩子並不是不懂道理,他們也知道父母的辛苦,但是這種理解只是表面上的,咱們中國的父母特別不願意對孩子傾訴自己,父母自己的痛苦和難處有時候如果説出來可以傾訴而且孩子也可以理解和幫助承擔的,而且這種溝通也變得平等,不是那種不可理喻的指揮。孩子慢慢也會體會家長的難處。另外青春期教育中也要告訴孩子家長的心理和身體狀態,要讓孩子也了解更年期媽媽的心態。
主持人:來看段片子:
媽媽:有時候孩子看見我生氣也會哄我,説讓我別生氣。
孩子:有時候覺得有些話當面不好説就用寫日記的方式寫在紙上進行交流,看完後再進行交流可能矛盾也就少了。
主持人:湖北王先生 45歲 我兒子18歲,脾氣暴躁,我有時脾氣也很暴躁,很難溝通,幾句話就能吵起來,最後不歡而散,請問知心姐姐怎樣緩解我們之間的關係?
吳若梅:其實兩個人都知道原因所在,雙方都要注意不要激化矛盾,大人應該有一個更加積極主動的讓步,畢竟成年人考慮問題會全面一些。
主持人:北京付女士 42歲 我們是個單親家庭,孩子在上初三,正處於關鍵時刻,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情,給孩子正當的教育?
韓布新:單親家庭裏面的互動和家庭角色是很有關係的,單親家庭更需要關注對孩子的影響,除了家庭關係還要關注孩子和夥伴的關係。要採取一些積極的方式進行交流比如寫日記交流等。
吳若梅:母親的自信、自立、自強對孩子來説是一個榜樣,對孩子來説母親的狀態特別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