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記憶 > 正文

熱辣辣的愛情——外面的世界(《譯製片回眸》之五)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5日 17:18)

  1979年,剛剛復刊的《大眾電影》第五期的封底刊登了英國電影《水晶鞋與玫瑰花》的劇照,,王子與灰姑娘接吻的畫面在當時的讀者群中引起了激烈的爭議。這部根據安徒生童話改編的電影,在今天看來是一部再正常不過的愛情作品,而在當時那個年代,從大眾媒體到譯製片工作者對這類題材都有很大的顧慮。

  上譯廠老演員曹雷回憶:“因為外國片子有的穿著暴露得很厲害,他們表達愛情,有的時候很激烈。當時很有意思,我們廠裏邊在文革當中,就有規定,沒有結過婚的,不許參加這樣片子的配音。後來有一部片子大概是找喬榛,就説不行啊,他沒結過婚,他馬上就要舉行婚禮了。我覺得現在想起來特可笑。” 可在社會空氣還不那麼開放的年代裏,年輕人卻從這些外國影片中,獲取了跟愛情有關的經驗和養分。

  老配音演員白景晟的兒子回憶:“因為年輕人都是正在青春期,不管社會怎麼封閉,但是內心都是在尋找愛情,所以這些影片就使他們受到共鳴,受到感染,受到震撼。我記得當時最愛看的就是《生死戀》,像我們當時都看了十幾遍,一遍又一遍地看……。”時至今日,白羽還能脫口而出日本電影《生死戀》的開場白:第一次見到夏子的時候,她正在打球,打得很好。她那厲害的球啊,好像故意刁難似的,凈打對方的空檔。説起來,那一天是我一切的開始,她改變了我……

  於是,來自異國對愛情的不同表達通過銀幕激動著剛剛走出十年動亂的中國青年們。

  《葉賽尼亞》讓他們在潑辣中體會到愛情的真摯。

  《簡愛》讓他們感受到人格在愛情中的份量。

  《魂斷藍橋》讓他們懂得什麼叫一見鍾情。

  《追捕》讓他們在驚險中領略到愛情的浪漫與刺激……

  那些曾伴隨著一代人成長的譯製片,不僅用火辣辣的愛情感染著我們,也在言談舉止、生活細節上左右著時尚的潮流,為我們打開了通向外面世界的一扇窗。

  從小酷愛電影的崔永元對譯製片也是一往情深:“比如我們看到係那樣的圍裙,就是鑲花邊的那種圍裙,這都是從電影裏看到的;看到喝咖啡,這都是早期從阿爾巴尼亞電影裏看到的,我那時候就琢磨,我們喝水他們喝咖啡,這咖啡是什麼呢,夥伴説可能就是咱們的茶吧,那為什麼叫咖啡呢,就一直弄不明白這事……”而外國電影中的人物形象也對年少的崔永元産生了影響:“我們早期看的,無論是蘇聯電影,還是阿爾巴尼亞電影,還是越南電影裏邊,它都有一股男人氣,這是我特別喜歡的。因為那時我們中國電影裏,這些東西挺少的,可能跟這個民族的文化有關係,崇尚陰柔之氣吧,包括我們三四十年代那個電影,我們的男主人公都是奶油小生。但是國外電影男人氣那種漢子特別多,頂天立地那種漢子特別多,我覺得這個,就是對我影響特別大。”

  通過譯製片形成的流行語更是那個年代的特殊記憶。如今,四十來歲的人們都能隨口來幾句:“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列寧在十月》)、“讓列寧同志先走”(《列寧在1918》)、“你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了”(《海岸風雷》)、“漂亮的臉蛋能出大米嗎”(《摘蘋果的時候》)、“好的,頭兒”(《加裏森敢死隊》)……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到來和老一代配音藝術家的淡出,像這樣把中外文化巧妙糅合在一起的經典對白大約會越來越少了。

  但只要有這些聲音為伴,有這些熟悉的陌生人陪伴,往昔歲月留下來的溫暖就一直不會消失……。

責編:木鐸金聲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