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滿天——上譯廠的演員們(《譯製片回眸》之四)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5日 17:17)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部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電影走進了中國的電影院,這是一部曾讓很多人開懷大笑的影片,戲劇性的場面層出不窮。中國觀眾第一次發現,原來戰爭片不僅僅意味著緊張和驚險,也可以有漫畫式的幽默,令人捧腹的對白,這部影片就是《虎口脫險》。
在八十年代中期,僅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就譯製了來自40多個國家的600多部電影,一個星光璀璨的時代到來了。很多電影對白也就是從這時候起,開始成為人們記憶中的經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也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很大的現象,就是每一個電影都有一種,在廣播電臺播出的版本,叫做電影錄音剪輯,那個就是純粹靠聲音來接觸電影。所以你説有名的那些片段,你像配音演員,當時為什麼那麼有名,童自榮、喬榛、李梓、劉廣寧……這些人為什麼那麼有名,就是因為大家有個聽電影的文化,通過聲音來想象這個人物。”
而各有特色的配音演員們,也在這時借助電影的經典對白、電臺的傳播深深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裏。
《冷酷的心》裏善良美麗的莫尼卡讓人們記住了劉廣寧。老演員尚華回憶説:“劉廣寧主要是條件好。那個音色太好了,大家閨秀的那種,很有教養的,很高貴的,很華麗的那種聲音。現在我們廠裏頭,她退休之後,再也找不出來。”
影片《佐羅》又讓無數人迷上了童自榮。老演員曹雷認為:“童自榮他是屬於那種用功型的,他所有的臺詞,他就是接到一個本子以後,他就反反復復在家準備,他會把所有的詞,背得滾瓜爛熟,完了進棚以後,他從來都是丟開劇本的,你從來不要擔心他會沒有詞兒。”
趙慎之多變的聲音讓我們為《望鄉》裏飽嘗苦難的阿歧婆灑下同情的淚水;而李梓經典的演繹讓我們對充滿野性的吉普賽姑娘葉賽尼亞,還有外表平凡內心堅定的家庭教師簡愛久久難忘……
當然,還有一個經典的聲音是不能被忘懷的,它來自已故的電影藝術家畢克。尚華認為:“畢克善於旁白,影片的旁白,那是沒話説。我們所有的男的配音演員都不行,我可以這樣説。尤其是我,你看我很少旁白,畢克在《悲慘世界》裏頭,那個旁白配的,那是經典。”而更多人對畢克的記憶來源於《尼羅河上的慘案》中幽默而睿智的大偵探波洛和《追捕》中冷峻剛毅的杜丘警長。
尚華回憶説:“我們配音一般都是要把臺詞背出來的,把劇本都甩掉。畢克不是這樣,他是邊拿著劇本邊配音。他閱讀能力很強,不是這樣的話,你無法邊看劇本邊配音。他就把這個劇本擺在面前,看畫面、看劇本,特快。一瞬間,整個一句到腦袋裏去了,您一點都沒感覺到他在看劇本在讀臺詞。《尼羅河上的慘案》,他配波洛那個大偵探,後頭總結那個案件一大段,一頁一頁的。要背下來很難,可他看著劇本配出來,一點痕跡都沒有。”
為杜丘配音還讓畢克和高倉健這兩位異國演員接下了深深的友情。高倉健第一次訪問中國,就要求見到把他的銀幕形象完美介紹給中國觀眾的畢克,兩人還一起合影留念。曹雷回憶道:“他們倆好像是有緣分,長得也像,年齡也相倣。高倉健很認可畢克的配音。後來高倉健有一部片子叫《鐵道員》,參加我們上海電影節的時候,曾經把這個片子拿來,打上中文字幕。可製片方對那個中文字幕的翻譯不滿意,後來他們就想配好音以後,再出口到中國來。結果高倉健就希望畢克來配,可是那時候畢克已經在醫院裏了,畢克非常想配,後來他身體好了一點,回家了以後他拿了本子,拿了片子,拿了帶子,自己拿個錄音機,配一段錄下來聽聽,後來他就跟我講,不行,我氣接不上,我配不下來。沒多久,他又進了醫院,就再沒有出來,就去世了。在畢克去世以後,高倉健還特地發來唁電,還給寄來了一包香,讓畢克的家屬代替他敬在畢克的像前。”
有人説,如果高倉健能夠開口説中文的話,那麼一定只能是畢克那樣的聲音。其實,又何止是畢克,在很多人心目中,那些幕後的聲音早已和銀幕上的形象一起,成為記憶中最完美的組合。
責編:木鐸金聲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