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從《絕對挑戰》到絕對挑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7日 15:09 來源:CCTV.com

  1926年,當英國工程師貝爾德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視接收機時,他也許沒有想象到,這個小小的“魔匣”會帶給世界怎樣的改變。

  12年後,多愁善感的美國散文作家懷特生平第一次在一個小型電視屏幕上看到了一些閃動的圖像後,不無感慨地開始思考“電視”與“生活”之間的微妙關係:“我認為,電視是對現代世界的考驗。我們通過這個嶄新的機會看到了視野以外的事物,從中我們會發現兩種不同的前景:或是破壞安寧,使世人再度陷入煎熬難忍的困境;或是靈光照寰宇,福自天來。電視將使我們屹立不倒或使我們淪落,這是可以斷言的。”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懷特關於電視是福是禍的論斷仍然是專家們討論的熱點,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電視已經的的確確地成為了具有空前影響力的傳播媒介,它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們日復一日的電視觀看活動中,電視開始全方位進入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産生了潛移默化但不可估量的影響。

  21世紀,各國電視節目不約而同的出現了一個新的趨勢:對普通人真實生活進行直接的“干預”,在美國高收視的電視節目《百萬富翁喬》中,一些美國女子在法國度過數周時間,為贏得一個據説擁有5000萬美元財富的單身男子的愛慕,展開激烈的競爭;電視節目《天鵝》中,在全國徵集12位女性志願者,經歷整容手術,希望得到夢寐以求的容貌,同時在髮型師、化粧師、時尚專家、語言訓練老師和其他生活專家的幫助下,改變自己的形體和舉手投足,最終參加選美競賽;《融合品位》則是幫助新婚夫婦進行居室設計,把具有不同風格和品位的私人物品進行設計和改造,最終讓他們的新居完全變樣;英國的電視節目記錄拍攝相處多年的夫婦,將自己另一半的令人惱怒的習慣曝光;伊拉克電視臺的節目幫助那些房屋被毀的家庭重新修建房屋,為他們提供新的傢具,所有的費用和傢具由響應節目號召的觀眾提供……。

  在失業率高居不下的阿根廷,記者出身的內斯托 伊巴拉主持了一個名為《人力資源》的節目,在節目中,兩名失業者為一個工作職位展開競爭,並由打進電話的觀眾們最終決定誰獲得這個職位。消息一傳出,立刻引來了種種猜測:“這是已經無奇不有的電視節目所佔領的最後一個領地嗎?”,“這樣的節目是不是現代版的羅馬競技場?”首播那一天,人們發現這個節目公開、透明,對參加者抱有良好願望,力求把事後所引發的爭論降到最少。參加節目的兩名失業者因家庭貧困,都急切地需要這份工作,但觀眾只能選一個。這時往往有一個傾向,那就是雖然兩個人都努力顯示他們的工作能力以及對這個職位的了解,但實際上被選中的往往是生活經歷更打動人的那一個。

  2003年春,北京經歷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針對SARS的挑戰,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CCTV-2頻道優化改版的步伐沒有停止,我接手了一個職場類型欄目的創辦,從前期調研、論證、策劃到節目形態成型,經歷了七個月的反復推敲磨合,最終打造出一檔目前尚無確切理論分類的新欄目,這就是2003年10月25日首播的《絕對挑戰》。觀眾們看到了一個找工作的電視範本,參加節目的至少三分之一的選手將節目中的結果帶進了真實的生活:被節目中的招聘方聘用上崗,真實的生活被電視改變。《絕對挑戰》創辦一年來,不僅對那些轉戰南北的求職者、而且也對我們這些媒體工作者,構成了一場名副其實的“絕對挑戰”。

  近年來,我國新增勞動力、下崗和失業人口以每年上千萬計的速度膨脹;同時,社會轉型帶來了用人觀與擇業觀的轉變,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和複雜化。在提供就業信息與服務方面,印刷媒體和網絡媒體揚己之長,應時所需,遠遠走在了電視前面。國內現有的相關內容電視節目中,除了一般性的新聞和專題報道之外,大多是淺嘗輒止的創意獎勵或虛擬招聘遊戲,遠未形成強勢傳播效應。電視節目較高的製作成本、嚴格限時的容量與播出方式、傳播的易逝性等等,使它似乎難以廣泛深入地介入到職場實務中去,這與電視觀眾對就業類節目持續升高的期待值剛好形成反比。

  在此背景下,中央電視臺要創辦大型職場欄目,首要問題無疑是結合受眾市場需求與電視媒介的傳播特性,找到自己獨有的生長點。

  針對新欄目定位,我們在2003年5月進行了受眾前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觀眾對節目功能、內容及風格寄予了多方面期待,一致性的意見主要表述為:有用,真實,貼近,懸念,深度,互動,善意,精神激勵,寓教于樂等等。但在節目形態和具體元素設想方面,又存有較大分歧,如:職位和選手的層次就高還是就低?要不要專家測評?要不要設置真實的崗位招聘?要不要實際的招聘結果?要不要物質獎勵等等。調查結果一方面反映了節目潛在收視需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節目未來方向的不確定性,是對創作者們判斷力的挑戰。

  我們分析了國內一些省臺的職場節目,特別是阿根廷電視臺的《人力資源》發現,為了尋求貼近性,通常把進入節目的招聘職位定位於基礎技能崗位,應聘選手一般來自下崗或失業人群,招聘結果往往由選手用自身經歷“秀”得的同情決定,對職位本身特性以及選手職業素養的關注反而被沖淡了。我們認為,這正是此類節目自我克隆度高、生命力難以持久的原因。媒體給予職場的關注與服務,關鍵點不在提供媒體幫扶弱者的個案,而在通過職場實戰的案例呈現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就業觀念、態度和方法。作為大眾傳媒,電視“幫你找工作”的服務職能實際上還是要通過“教你找工作”“提高職業素質”的示範職能來完成。

  因此,我們最終決定摒棄了“救濟”模式,依託央視經濟頻道的權威品牌與覆蓋面,發揮電視媒介的直觀性與現場性優勢,聯合專業人才網絡媒體,引入職業測評專家,把“找工作”的個體行為提升到社會人力資源管理的高度,嘗試讓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的社會流程成為大眾可觀感、可參與的“媒介事件”。在國內擇業人群的不同分層當中,電視應聘的目標參與者被選定為人力資源中最為活躍、最有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社會中間階層,同階層以及成長期的潛在中間階層被期望成為節目的受眾主體,從而輻射和牽動更為廣泛的求職和在職人群。

  節目最終被命名為《絕對挑戰》,“挑戰”的意味,縱橫溝連著節目內外的各方參與者,包括電視媒體自身。首播節目我們選擇了一個似乎不具有電視表現力的內容——“IT企業招聘運營總監”,這也意味著,出發時,我們選擇了一個挑戰自己的高度,準備挑戰一座未知的山峰。

  今天的中國觀眾對“真人秀”並不陌生,最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秀”是美國的《倖存者》模式:在鉅額獎金或豐厚物質獎勵的誘惑下,參與者與媒體合謀,進入電視臺刻意製造的非常態情境,完成指定的對抗性遊戲,以逐級淘汰的方式決出最後的勝者。電視屏幕上的“秀”與日常現實生活之間是以媒介為界限的,節目提供的是一場“真人”參與表演的遊戲,與參與者的日常社會行為不構成直接的關聯。即使是《非常男女》之類的“擇偶秀”,也只是達成意向性的“速配”結果,並不承諾後續的婚戀事實。

  《絕對挑戰》破天荒地踩過了界,通過電視招聘的實施過程,將“真人秀” 與日常生活合二為一,讓電視節目的結果直抵生活現實,這在國內外都少有先例。

  《絕對挑戰》合法生存的底線,就是保證節目職位真實、參與者身份真實、招聘過程真實、招聘結果真實,這是一個相當高難的底線,理念和操作中都佈滿了風險和挑戰。招聘是個程序嚴謹、步驟繁多、過程枯燥,基於媒介干預的影響和電視節目的時限,實錄整個招聘過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從觀眾收視動機考慮,也沒有這樣做的必要。節目能做到的是將實際的招聘過程分解,集中展示其最有可視性的關鍵部分,並創立屬於電視形式特有的、合理的招聘模式。

  守住真實的底線不是一家電視臺能夠單獨完成的,我們與國內知名的專業人才網絡“智聯招聘網”聯動,從發佈招聘信息、徵集應聘者到場外的前期選拔,都由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層層把關,嚴格地按照用人單位的常規招聘程序進行。幾輪篩選過後,招聘方選定的極少數入圍者進到《絕對挑戰》節目錄製現場。演播室現場實際上是招聘的終選現場,在節目錄製的全過程中,我們的首要原則就是堅持中立立場,不收取任何參與方的費用,不干擾招聘單位的意志和招聘結果,通過電視化的測試手段,考察選手與招聘職位密切相關的各項能力和綜合素質,最終由招聘單位決定錄用結果。招聘結束後,還有接續性的跟蹤回訪作為實證,同時回訪本身又成為新的節目增長點。

  《絕對挑戰》首播後,我聽到的最多的評價是四個字:“出乎意料”,我理解為是讚許,也是驚詫,也是擔憂和疑惑。

  節目開播後僅三期便躍居央視二套收視前十名,播出第六期,在頻道平均收視率排行榜中名列第五,在較短的時間內,作為一檔周播欄目的《絕對挑戰》成為一個擁有競爭力的節目,創下了新節目較難獲得的高起點。

  節目開播8個月時統計,網上報名參與節目的應聘者累計報名數量超過萬人,報名參加的招聘企業超過300家,觀眾們在節目中看到了許多熟悉的國際品牌,看到了更多的新興的職業。國內三十多家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對節目給予了樂觀的評價:“《絕對挑戰》以選手、企業、專家、互動的形式,對招聘、應聘技巧作了直觀的解析,對求職人員有很大的幫助,可稱是職場素質教育的課堂”;“欄目的定位準確,創意新穎,包裝時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職場教育:日益迫切的需求”的文章,認為“在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存在缺陷的情況下,《絕對挑戰》將真實的招聘過程搬上了熒屏,讓觀眾看到招聘的每一個細節,成為一本結合案例與理論的職場教科書,受到眾多求職者的關注”。《經濟日報》的評論文章説,“《絕對挑戰》對於就業者個人、職場上的蕓蕓眾生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來説都是應該學習的新東西”。不少院校從不同的角度將《絕對挑戰》節目作為人力資源、傳媒等方面的研究課題,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的呂鵬在“評《絕對挑戰》的成功要素”文章中寫到:“《絕對挑戰》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成為經濟頻道繼《開心詞典》和《幸運52》後又一得到廣大觀眾認可、形式和內容結合得十分好的益智娛樂節目。它的開播不但為央視二套的節目注入了一支強勁的“興奮劑”,形成新的收視熱點,而且為國內的益智節目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啟示。”《北京廣播學院》校刊、電視界學術刊物《現代傳播》將《絕對挑戰》作為個案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電視傳媒如何與時俱進,為當代中國社會提供有效的服務,同時為人才、企業、傳媒及觀眾都能搭建一個收穫的平臺,這是許多電視人都期望探索並渴望成功的命題”。中央電視臺研究室的《電視研究》雜誌評論《絕對挑戰》“節目定位準確,創意新穎,張揚社會責任,緊扣時代脈搏,適應社會變革”。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力經濟研究所、人力資源研究中心所長蔡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長期來看無論普通勞動者、人才、甚至高層人才在勞動力市場都不會是一帆風順了,《絕對挑戰》節目不僅體現了老百姓最廣泛關注的就業問題,而且通過節目讓人們知道,如何看到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如何根據這個需求去找培訓,去應聘?對人們的就業是很好激勵和導向,具有社會意義。“電視觀眾就是中國的民生,關注老百姓關注的問題,就是關注民情。”

  國家人事部人才流動開發司司長畢雪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倡導提出科學的人才觀:‘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身份’、‘不唯資歷’,雖然有一些培訓機構在做求職、應聘方法的教育培訓,但是電視媒體的影響,對社會的、市場的招聘問題會有比較好的導向和影響力,對提高人才市場招聘的成功率都有間接的意義。”

  社會學家、前進策略與零點調查公司董事長袁岳認為,《絕對挑戰》節目是一個將實際職場的人力資源的招聘場景轉換到電視上的移植性設計,具有實戰情景的特點,在眾多的電視節目,這種將植性的實景設計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創新嘗試。

  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培訓中心校長郭松認為,《絕對挑戰》在幫助大家找工作的同時,給更多面臨就業的人上了一堂就業輔導課。目前,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培訓中心在為大學生做就業輔導的同時,已經將《絕對挑戰》節目推薦給即將面臨就業問題的學生收看。

  2004年4月,《絕對挑戰》錄製現場的觀眾席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方陣:國家商務部人事司的全體名工作人員,他們説:“參與《絕對挑戰》的現場錄製,可以現場感受人力資源專家是如何考評人才的,作為國家部委機關,應該及時了解市場需求情況,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

  2004年初夏,《絕對挑戰》欄目已經成了北京許多大學校園進行就業指導的新模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生會自發舉辦了一場模擬《絕對挑戰》的招聘會,讓非畢業班學生提前感受求職實踐,活動的三個測評環節完全模倣節目環節,用“娛樂化”的形式吸引同學們的參與。

  ……

  我們清醒地知道,《絕對挑戰》的挑戰僅僅邁出了第一步,這個年輕的欄目仍有待進一步生長和完善,它挑戰的是信息時代媒體創新的極限和媒體社會功能的開發,電視能夠製造什麼樣的現實?又應當製造什麼樣的現實?《絕對挑戰》對於製作者來説,將始終是名副其實的絕對挑戰。

  作為欄目的製造者,非常感謝一年來觀眾對節目的關注,特別是網上一批“鐵桿”網友,期期節目必看,期期點評,絕對達到人力資源和電視兩個領域的專業水平。

  一年來,也有不少觀眾朋友不斷提出一些疑問,在這裡我就其中的幾個集中的問題再次向關心《絕對挑戰》的朋友們解答:

  問:什麼樣的選手可以進入節目挑戰?

  答:觀念上願意挑戰自我並接受挑戰,行動上需要登陸節目網站,尋找自己願意嘗試的職位,年齡和資歷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問:節目中的選手真的上班了嗎?

  答:在節目中選手和招聘單位達成聘用意向,接下來他們雙方會就具體細節進一步面談,我得到的反饋是,大部分被招聘單位選中的選手已經上崗,有的招聘單位把節目中沒有被選中的選手也一併吸納,根據選手的優勢特點安排其他職位,但也有變化,比如,雙方某項條件沒有談好,選手有了更好的單位,再次跳槽等等。

  問:什麼樣的招聘單位可以上《絕對挑戰》節目招聘?

  答:觀眾們想看到的、選手們想去應聘的用人單位。

  問:《絕對挑戰》節目收費嗎?

  答:《絕對挑戰》不收費。

  2004年9月

  ——《絕對挑戰》創辦一週年之際

責編:福偉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