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藏品名稱:邛窯醬褐釉燈盞
收藏者: 尚崇偉
藏品來歷:花6000元從朋友那得來的。
藏品特徵:這件燈盞直徑為12.3厘米,底足直徑為4.5厘米,高3厘米。整件器物的表面施醬褐色釉,在燈盞的邊沿上刻有“壬寅歲,宣和四年六月初一日,蔣士祥發心,造成此明燈,香花供養,常願安樂”的銘文。
相關背景資料:東漢時期青瓷燈的出現,逐漸取代了之前的青銅燈具。到了六朝時期,燈盞的造型已經基本定型為油盞、托柱、承盤三個部分。三國西晉時期的越窯青瓷燈盞,出現了將托柱做成熊的造形,並在承盤下安三個獸形或者是蹄形足。南朝的燈盞大多無足,而托柱變得很高。進入經濟高度發達的唐代,燈盞作為實用兼裝飾物而開始大量出現在宮廷和燈節之中,唐代常見的造型為碗碟狀,內壁有一圓環。宋代由於陶瓷業的發達,各個窯口都有各具特色的陶瓷燈盞繼續著盛世的輝煌。而明代燈盞的式樣變化很多,有一種燈盞上部似一把帶蓋小壺,下為盆式托座,燈芯從壺嘴插入壺中,造型新穎別致。
| |
鑒定專家:歐陽世彬 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從事古陶瓷研究工作33年
專家評述:這是一件四川邛窯北宋末期的生産的一個燈盞,它的胎質比較粗糙,器物雖然也比較小,但是呢它的釉色清亮,器形完整,而且呢整個品相啊是不錯的.這個盞子的這一條銘文特別重要,“宣和四年”,是現在邛崍窯發現的許多銘文的器物上最晚的一件,這個邛崍窯啊從南北朝開始生産,它最晚生産到什麼時候呢?這件盞子是個非常寶貴的一件見證,它對於判斷邛崍窯的生産歷史有特別的價值。蔣士祥實際上是這個器物的製作者,是邛崍窯北宋晚年的一個陶工。這個盞子假如離開了邛崍窯的研究,它的價值就大大降低,它只有在邛崍窯的研究上,才有這個重要的價值。
專家鑒定團估價:60000元人民幣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