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寶物回顧

錯金銀銅壺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2日 15:03


  藏品名稱:錯金銀銅壺

  收藏者:蘇炳輝

  藏品來歷:這件藏品是持寶人的家傳收藏品。

  藏品特徵:這只銅壺,質地細膩,顏色黑中透亮。壺體為侈口、圓肩造型,肩的兩側有鋪首銜環雙耳,腹部向下斜收。壺上的紋飾有兩種,壺頸和壺肩以雷紋為地,上邊用凸雕的獸面紋作為主體紋飾;壺的腹部裝飾蕉葉對夔紋。壺高29厘米,腹部直徑19厘米,壺口直徑12厘米,壺的表面嵌金錯銀。

  相關背景資料:考古發現表明,我國最早的禮器出現在夏商周時期,主要以青銅製品為主。禮器是陳設在宗廟或者是宮殿中的器物,常在祭祀、朝聘、宴饗以及各種典禮儀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禮器還用來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級。在後來的宋、明、清三代,統治者為了達到王道之治,都曾不同程度地掀起過復興青銅禮制的浪潮,複製了一批銅禮器。清代複製的銅禮器,主要倣造宋代的藍本,製品有方鼎、壺、銅觚和熏爐等等;清代的銅禮器在製作上追求華美,常常在器物表面鎏金飾銀,紋飾也比較有特點,獸面紋多呈蝴蝶狀,夔紋則呈魚紋的形狀。


  鑒定專家:丁孟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從事青銅器、銅器鑒定工作22年

  專家評述:“這是一件清代中期宮廷造辦處鑄造的作品,它的銅質細膩,為了迎合當時帝王的喜好,這件銅器的表面,也是採用了當時流行的錯金飾銀的裝飾工藝,另外銅器表面黑中透亮,其原因是宮廷造辦處的工匠們,為了保護前代和當朝製造的銅器珍品,為了使它們不再生銹,對它們的表面都採用了打磨和上蠟的手法,這件銅壺是倣造早期青銅器鑄造的,雖然它的風格與商周青銅器相比已經相去,甚遠它所蘊含的歷史信息藝術信息和科技信息的重要價值,是贗品所無法比擬的。這件偶然流入民間代表著宮廷造辦處鑄造水平的銅壺,五萬元的價格,是現在市場的一個客觀價值”。

  專家鑒定團估價:50000元人民幣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