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開門便見河,出門要動櫓”。這是江南水鎮的特徵。位於上海西郊的朱家角鎮,以古樸的江南水鄉風貌著稱,每一處都和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從門口的這條小河,人們叫它漕港河。在這條河上,最為顯著的就是朱家角的36座古橋了。漕港河上的橋,大都建於明清兩代。鎮中心的這座放生橋始建於公元1571年,全長70.8米,是上海地區最大的五孔石拱橋。
| |
河埠,是水鄉居民洗菜、挑水、洗衣服,或是來往船隻停船上下的地方。朱家角的河埠形態各異,多種多樣。有凸出河岸的“兩面河埠”,有凹進河岸的“單面河埠”,更有“人從前門進,船從屋後出”的“隱身河埠”。 而這些鑲嵌在水巷石埠上的花崗石雕成的纜船石更是琳瑯滿目,趣味無窮。有如意、古瓶、葫蘆、蕉葉、寶劍、牛角、怪獸等等,線條簡潔流暢,造型生動古樸。
由於這裡水源豐富,土壤肥沃,特別適合種植稻穀。貫穿全鎮的漕港河,西通太湖,東達上海,自古就是運糧的交通要道。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朱家角這個歷史上有名的江南米市,方圓幾百里的農民都願意把米賣到朱家角來。200年前漕港河,每天要運送上千萬石的糧食,因此,清代末年,朱家角鎮上更是出現了著名的四大米行。合豐米行,就是現存的四大米行中的一個,它每天流進流出的大米有上百噸。舊時的米店大都臨河,要看米行的實力,就看河埠的大小。河埠越大,船纜石越多,雕刻越精緻,説明米行的實力越足。
| |
水,給這裡的居民帶來富足、舒適、安全以及外界的喧囂。今天,人們走在這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的北大街上,從這些老店舖裏,似乎還能感受它的商埠氣息。彎彎曲曲的漕港河穿鎮而過,是繁華商業的見證者。這古橋、小街、老屋、輕舟、河埠、纜石,織成了一幅幽靜的水鄉圖畫,行在水上,可以一直尋覓文明的蹤跡。
(編導:劉運韜、閆君)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