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泰順古廊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8日 16:25 來源:CCTV.com

  泰順是浙江省溫州市南部的一個山區縣,自然景觀素有“九山半田半溪水”之説,這裡由於山多溪流多,廊橋的修建十分普遍。

  據編寫于清光緒年間的泰順縣誌《分疆錄》記載:“三條橋在七都,此橋最古,長數古丈,上架屋如虹,俯瞰溪水舊漸就圯,拆舊瓦有貞觀年號。”

  三條橋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宋紹興七年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清道光年間由裏人蘇某獨立重建的。橋下各個時期的柱孔遺址至今仍清晰可見。


  泰順古木拱橋的橋梁由兩組拱骨相挂而成,相互承托,達到結構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從而飛橋無柱。為加強梁架的橫向穩定性,還設有橫向斜撐架,又稱剪刀架。橋面鋪了三到四厘米厚的橋面板,其上建屋,橋屋一般都採用五架抬梁式,橋的一側設神龕,供旅人求神保祐平安。木拱橋一般當中三間高起,頂蓋青瓦,屋脊兩端設有鹹鬥鰲魚,其中做火球,肆以高翅,橋頭設有水牌以避火患。橋屋內往往設有固定的木凳供人休息,給行人歇腳小憩。

  由於過去沒有對水位的記載,所以在造橋時力求堅固持久,不經意間竟也創造了木橋的非凡生命。

  北宋畫家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對這種飛橋無柱的虹橋做了精心描繪。北宋後期,無柱木拱橋在中原地區風行,隨著戰亂和政治中心的南遷北移,虹橋在北方逐漸消失,虹橋技術也被認為在民間已經消失了九百多年。三條橋遺址的發現又使這種虹橋結構出現在了歷史的視野裏。

  20世紀70年代末,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生組織科學家對浙南疊梁木拱橋進行實地考察和比較研究,確認這些木拱橋就是北宋時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橋結構。


  今天的廊橋早已不再是過去的交通要道,時過千年,水泥公路早已替代了廊橋當年的繁華身影。然而古廊橋依然古貌蒼嚴,靜默時光,懷想當年。

  (編導:劉運韜、閆君)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